這個導演看清了世事,內心卻依舊柔軟|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2021-02-22 中國新聞周刊

是枝裕和對於家庭題材的偏好,

慢條斯理的講述方式都獨樹一幟。

是枝裕和。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中國新聞周刊》文|韓曉丹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19日總第804期《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電影資料館一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正在與人合影。他穿著白衣黑褲,頭髮灰白,眼袋明顯,始終一副謙和平靜的樣子。他54歲,已經獲得了電影界的諸多獎項,處女作《幻之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奧塞拉獎,《無人知曉》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4歲的主演柳樂優彌更是打敗梁朝偉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坎城影帝。無疑,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人之後,是枝裕和已經成為世界影壇上最耀眼的日本導演之一。

是枝裕和的朋友曾經對他說,「你是那種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麼的人,反而從你製作的節目中能看到更多的情感。」這一次,來到北京的是枝裕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電影是我唯一的興趣。

紀錄片與電影之間的邊界是人為的

電影大師的青春時代也迷惘。

 25歲的是枝裕和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從沒認真考慮過職業規劃的他不知不覺竟然留了級,成了一名大學5年級的學生。

他並非沒有夢想。小時候,母親望子成龍,總是塞給他很多名人傳記。他高中時,想當小說家,因此選擇考入了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入學後才發現,那裡並不教人如何成為作家,不過不久之後他便迷上了看電影,早上從位於東京清瀨市的家裡出發,乘地鐵到新宿的高田馬場車站,溜進早稻田大學附近的電影院,到了中午跑到食堂吃份便宜的咖喱飯,午飯過後繼續看電影。這位不怎麼上課的學生,天天泡在電影院,一年能看300〜400部電影,所有電影大師的作品,都瀏覽了一遍。後來,他開始想寫劇本。他覺得,「比起電影,我對劇本和電視劇更感興趣」。他的畢業作品是以歌舞伎十八番之一《景清》為題材而撰寫的歷史劇。

但是,那個時候他意識到自己還沒有資格成為劇作家或者電影導演,就準備去電視界試試運氣。進入電視紀錄片製作公司後,是枝裕和仍然放不下自己的電影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深受觸動。

是枝裕和的父親在臺灣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代,所以,臺灣的一切都讓他備感親切。1993年,因為《戲夢人生》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有機會去臺灣拜訪侯孝賢。侯孝賢工作的地方是老派的日式民居,吃完飯後,他經常請大家去唱卡拉OK。是枝裕和被侯孝賢身上老派的人情味吸引,暗下決心也要拍出像《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這樣的電影,希望有一天能讓侯孝賢看到自己的作品。

當時,是枝裕和在從事電視工作之餘,也開始嘗試電影策劃。1991年,他製作完第一部紀錄片《然而,在捨棄福祉的時代》,這部作品是有關負責水俁病訴訟的環境廳官員自殺的題材。機緣巧合,節目製作完成後,是枝裕和接到將宮本輝的小說《幻之光》改變成劇本的任務,因為小說故事與紀錄片的內容高度重合,是枝裕和很快就寫完了劇本。在拍攝時,他借鑑了侯孝賢的鏡頭特點。最終,這部影片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但是,當他滿心歡喜地拿著自己的作品給侯孝賢看時,侯孝賢面帶嚴肅地說道,「你的電影技術相當出色,但是你是不是在拍攝之前就全部把攝製腳本給確定好了?為什麼不好好觀察拍攝現場的一舉一動後再決定呢?」

是枝裕和開始反思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攝製劇本是不是真的限制了自己的發揮,他得做出改變。他的第二部電影《下一站,天國》中設置了一個虛幻的天國車站,講述的是每個人在去天國之前,都要在天國車站停留一個星期,回顧一生,找尋最珍貴的回憶將其拍成電影片段的故事。影片中的大量訪談鏡頭,都是用紀實手法拍攝的。

電影導演西川美和當時是是枝裕和的助手,她記得當時自己拿著攝像機去街頭採訪,問很多人「自己人生中最想拍成電影留下來的記憶是哪一段」,然後每周向是枝裕和匯報。如果發現有意思的人,是枝裕和就會邀請他們出演電影。所以,影片中大部分出演者都是素人。

是枝裕和當時在想,電影是虛構的東西,而紀錄片就更真實些,它們之間看似有矛盾,如果將這種矛盾結合起來,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有衝突,會怎麼發展?可能在這種摩擦中會有一些新鮮的東西誕生。後來,這種虛構和現實打破邊界的交織方式,成為是枝裕和作品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特質

紀錄片和電影之間的界限是人為的。」是枝裕和說,他要用自己的影片去瓦解它。

愛比海深

2008年,是枝裕和的母親去世。他覺得,「如果不拍一部祭奠母親的作品,就無法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步履不停》是他獻給母親的電影,講述了在長子忌日這一天,次子良多和姐姐在父母家團聚的故事。

是枝裕和曾在隨筆集中寫到,「母親很愛看電影。結婚後忙於家計,沒時間去電影院,就總是在電視上看。她特別喜歡NHK播放的帶字幕的美國黑白老片,英格麗·褒曼,瓊·方登,費雯·麗這些名字我都是從母親那兒知道的。一起看電影時,她總是會告訴我,『這個人會被殺掉』,『兇手是這個傢伙』,我每每很不開心,母親卻像搞惡作劇的孩子那樣笑笑,並不打算作罷。」

這形象與《步履不停》中的那位母親如出一轍。

現實之中,是枝裕和的父母關係並不親密,其中或許父親該負的責任更大一些。他的父親從沒有為家庭好好工作過,一到發工資的時候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父親生長在臺灣,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春時代,畢業之後,前往旅順工作。之後,被召集前往戰場,戰敗後被蘇聯軍隊帶到了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回到日本的時候將近30歲,卻又受到周遭的冷遇難以謀生。或許是那段遭際,深刻地影響了父親的性格。

從2008年到現在,是枝裕和經歷了家庭關係變化最劇烈的十年,他說,「這十年來,我的父母相繼去世,女兒誕生,我自己成了父親。我的身份跟角色都發生了改變。我開始思考家庭是什麼,家庭就是在不斷缺失不斷填補中才得以持續的,像人的器官一樣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

  2016年,是枝裕和出品了《步履不停》的姊妹篇《比海更深》。如果說《步履不停》表達的是來不及孝敬父母的愧疚之情,那麼《比海更深》則飽含了是枝裕和對父母深深的愛意。這是十年來,是枝裕和真實心境變化的投影

 「人類是灰色的漸進般的曖昧存在」

 就像憑藉動漫《你的名字》而變得聲名大噪的新海誠戴著一頂「宮崎駿的接班人」的皇冠一樣,是枝裕和在歐美被評論界稱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評論界如此添加標籤是為了標識度上的方便,但相較而言,小津安二郎顯得冷峻悲涼,是枝裕和則溫情細膩。

知乎上有一位用戶這樣總結是枝裕和的電影特徵:無論是《無人知曉》《距離》這種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的殘酷故事,還是《花之武者》這樣的喜劇片,抑或是《鬼怪文豪怪談》的恐怖題材,脫去題材的外衣,是枝裕和都能將其處理成類似《步履不停》的溫情家庭劇的內核,細膩地刻畫人們的日常狀態。在中國,更多的人將他的電影歸於小清新,治癒系,好像只是文青們的專屬。

其實,是枝裕和對於社會和公共事務也有著明確的態度,只是,比起赤裸的批判,他找到了更「紳士」的表達方式。

是枝裕和記得《步履不停》在聖巴斯蒂安電影節獲得好評之後,一位外國觀眾走過來對是枝裕和說,「您為什麼這麼了解我的母親?」是枝裕和始料未及,他只不過是描寫了自己的母親。隨後,是枝裕和反思自己,關註腳下,不斷挖掘個人深處的情感體驗,即使不去赤裸裸地表達對當今社會的不滿和批判,電影中表達的東西自然會傳達到它應該傳達到的人。

這種不斷挖掘人類內在情感體驗的方式超越了國籍和文化差別。是枝裕和專注於講小人物的故事,又似乎映照著所有人自身的經歷。

與是枝裕和有過多次合作的攝影師山崎裕在看待人性的態度上與是枝裕和有相似之處,「不是黑或白,人類是灰色的漸進般的曖昧存在 。」他曾說,「是枝導演對『不展現』的執著,相信觀眾想像力的態度,影響了我。」

英國《衛報》對是枝裕和有過這樣的評價:沉靜、克制,卻給觀眾足夠的空間,去體味影像背後的深情。

他的作品《無人知曉》曾獲得第57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電影節上,媒體這樣評價是枝裕和的作品,「你對電影中的人物沒有道德性的批判,甚至沒有指責遺棄孩子的母親。」

「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和法官。設計一個壞人,故事也許就變得黑白分明,但我認為不這樣做,反而會讓觀眾將這個問題帶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覆思考。」這是他在坎城電影節上對自己作品的解釋。

他不想給哪一個角色加上標籤,就如同其實任何一個標籤都無法概括是枝裕和自己一樣。

北京電影節結束後,是枝裕和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坐上了返回東京的航班。一個人來,一個人走,這種方式很是枝裕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逝者錢其琛:談判桌上綿裡藏針,天生的外交談判家,被外媒稱為中國「外交教父」

點擊圖片閱讀 |當不公正的屠殺落到我們身上該怎麼辦?這部零差評電影告訴你

點擊圖片閱讀 | 你騎的共享單車,讓設計者「操碎了心」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中國新聞周刊》文|韓曉丹  中國電影資料館一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正在與人合影。他穿著白衣黑褲,頭髮灰白,眼袋明顯,始終一副謙和平靜的樣子。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溫情平凡之路」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更容易理解,但是不這麼做,反而能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所以,很多人心裡都認為,這是是枝裕和對於一個電影人工作意義的理解。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有B站影迷問導演最喜歡的電影,結果畫面靜止了,是枝導演託腮思考,一片沉寂(其實是可愛)。 此外,是枝裕和與侯導之間有著很多趣事。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結緣於一部名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是枝裕和正是該片的導演。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盤點
    怎麼說呢,是枝裕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挺陌生的,他的作品我看過幾部,有點侯孝賢和楊德昌的感覺,挺生活化的,他的作品題材多具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以前我也不是很了解這位導演,在他榮獲金棕櫚後才對他有了更深的認識。本期就來盤點一下他的電影,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他,我想知道他的人不是特別多,了解他的應該都是他的粉絲吧。
  •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
    影像信息其實很難促使觀者產生思考,尤其是電視節目,多數僅停留在表達一種含糊不清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是枝裕和在偶然間看到這本書《再次從這裡出發》,裡面的主人公就是日本的著名導演是枝裕和。說實話在沒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壓根就不知道這個人,他所導演的作品我也沒有看過,當然啦自從書上說的那麼神乎其神我就去網上搜他的電影看,確實沒有什麼水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好電影少還是我的欣賞水平低,電影內容獨特、新穎,劇情不拖拉,感情處理的剛剛好。我會繼續讀這本書是因為我看最上面那句話,讓我對這個導演產生了興趣。也確實像他說的那樣,現在的影視劇不但水分太大,而且囉嗦老套。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從後者方面看,本屆北影節的展映單元可謂精彩紛呈,設有「繽紛喜劇:歷史作者潮流」「文人電影:重探東方古典精神」「國別單元」「注目未來」等國際展映單元,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影人及其作品,不但在「國別單元」設立了「日本電影廣角鏡(日本電影周)」,而且在「焦點人物」單元關注的兩位影人中,排在首位的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另一位是中國影人張艾嘉),電影節為此特安排了「是枝裕和影片回顧展」,集中放映是枝裕和的八部劇情長片
  • 《第三度嫌疑人》究竟故事在講什麼 導演枝裕和背景資料揭秘
    ­   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心理懸疑電影《第三度嫌疑人》今天正式在全國藝術聯盟影院公映,這也是是枝裕和的電影首次在中國內地公映。前晚,影片在廣州舉行超前點映,《第三度嫌疑人》突破了以往是枝裕和聚焦於家庭的電影風格,他用一個懸疑故事來呈現他對平等、正義、人性等等的探尋。
  • 薦書丨是枝裕和導演:請少吃甜食,好好拍電影!
    在這個空檔期,作為是枝導演的資深粉,筆者囤了好幾本是枝裕和的書,還去圍觀了他的推特,結果好像挖到了一個「寶藏導演」,嗑到了很多不可描述的彩蛋。   △導演愛物:嘎哩嘎哩君 是枝裕和的電影迷也是操碎了心,在推特上跟他喊話:是枝導演,請少吃甜食,好好拍電影!
  • 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與今村昌平的區別
    儘管他們拍攝的都是日本的現實主義題材,同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他與學長今村昌平(1926-2006)卻截然不同,雖然他們學的還是同一個專業:是枝裕和身上沒有戰爭的創傷,他的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憤怒和仇恨,但是他的作品同樣具有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而今村昌平卻努力在那裡揭示和表達著一份醜惡的日本人性,以及黑暗的日本政府。
  •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終於獲得金棕櫚大獎
    在剛剛結束的坎城電影節上,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獲得最高大獎金棕櫚。贏得一片好評的韓國導演李滄東作品、改編自村上春樹小說的《燃燒》只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特別被請出的戈達爾,被授予了特別金棕櫚獎。女星艾莎·阿基多在頒發影后獎項時,當場表示1997年、21歲的她在坎城電影節被哈維·韋恩斯坦強姦,「這個電影節就是他的捕獵場」。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鏡頭下的家庭烏託邦
    他們是被社會拋棄的底層群體,遊走在社會邊緣,看似每個人為了生存都在利用他人,但一家人相依為命,互相在抱團取暖中感受到了親情和愛。是枝裕和導演擅長從日常化的情節詮釋內容深刻的敘事主題,以碎片化的生活構建敘事情節,採用樸實、平靜的長固定鏡頭表現人物的生存環境和心理活動,以此來反映現實,揭露人性。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2018年,一部《小偷家族》為是枝裕和帶來了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這是繼黑澤明的《影武者》、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和《鰻魚》後,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該片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呈現看不見卻能感知的東西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系列活動「電影學堂」上如是說。8月2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後一天,「電影學堂」以現場連線的方式請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分享創作心得。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是枝裕和的作品一向是展映單元最為搶手的爆款,2018年,是枝裕和帶著剛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參加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雖然是枝裕和本人因疫情原因無法前來,但《真相》依然如約參加了本屆電影節的展映。「我把紀錄片視作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類型。」
  • 「發乎情止於色」日本當下最傑出的導演是枝裕和作品集!
    」,他就是日本當下最傑出的導演,被譽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2018年憑藉《小偷家族》登頂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的是枝裕和。憑藉著這部描述喪夫之妻與社會福利之間微妙關係的紀錄片中優異的表現,是枝裕和引起了著名製作人合津直枝的關注,獲得了首執導筒的機會。《幻之光》問世之後,為是枝裕和帶來了第52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的殊榮。
  • 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步履不停》中對於父子相處生活的書寫和細節刻畫,溫暖又不溫情,平實中蘊含著矛盾和衝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內心的痛點,喚起了我對於家庭關係和生活的反思。這部電影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最滿意的一部,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佳作。影片獲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最佳導演,豆瓣評分8.8分。
  • 從《步履不停》中解讀導演是枝裕和創作背後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
    該片豆瓣評分8.8分,列入豆瓣Top250榜單之中,同時也榮獲第22屆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有人說《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電影中最經典的一部,佳作之所以為佳作,就是因為它將尋常生活描繪得不動聲色,卻展現了生活的全貌。幾乎所有導演在拍攝底層家庭題材時,都會有意無意使用自上而下的鏡頭,只有是枝裕和永遠能夠保持溫暖的平視。
  • 生活豈能盡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導演
    大概,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便有著這樣的藝術魅力。立足社會這個宏大的背景,深入到家庭生活細節的呈現上,瑣碎卻溫暖,細小卻深刻。是枝裕和知道自己的電影在講些什麼,所以,他並沒有為了討好觀眾而強行加入看起來美滿的橋段,這也是讓他的電影能夠在諸多家庭倫理片中脫穎而出的關鍵,生活是什麼,電影就是什麼,平淡卻真實。
  • 是枝裕和導演新片《奇蹟》 榮獲西班牙影展大獎
    是枝裕和導演新片《奇蹟》 榮獲西班牙影展大獎      電影網訊(編譯/姬忠鵬)西班牙當地時間9月24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新片《
  • 成為「是枝裕和」
    ,觀眾們熱烈地表達著對導演麥可·摩爾卓越勇氣的激贊,可身處其中的是枝裕和心中卻泛起異樣感。是枝裕和拍攝的紀錄片涉獵廣泛,《但是……在這個扔棄福祉的時代》(1991)調查了一位社會福利局官員的自殺之謎;《另一種教育》(1991)記錄了一群小學生餵養小牛的經歷;《我曾經想成為日本人》(1992)講述了一個五十年來冒充日本人的朝鮮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1993)記錄了他熱愛的兩位臺灣導演;《沒有他的八月天
  • 治癒這回事,交給是枝裕和就可以啦!
    近年來,是枝裕和這個名字越來越火今年坎城電影節的一座金棕櫚更讓他再次火遍宇宙但,比是枝裕和更火的,是他的作品說起他的名字隨之而來的便是《海街日記》《步履不停》《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電影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是枝裕和」和一部最愛的是枝裕和電影出鏡:是枝裕和 《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是枝裕和是該得到這樣關注和矚目1995年至2018年從處女作《幻之光》到《小偷家族》23年導演生涯,13部電影從來沒拍出一部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