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塞·賓: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2021-02-08 春熙照相館

有評論說,攝影家所面對鏡面的自拍,是一次極需勇氣的挑戰。當照相機的取景器面對新的鏡面時,就是一個混合著不同平面空間的理念,它會對拍攝者和被攝者產生不可名狀的壓力。

 


伊爾塞·賓

Ilse Bing,1899—1998

德國出生的女攝影家伊爾塞·賓(Ilse Bing,1899—1998)留下過一幅很著名的和照相機在一起的自拍像——《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1931),成為她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A selfie from 1931

賓進修過藝術史的博士攻讀,並在法蘭克福為報紙拍攝照片。她隨後將鏡頭轉向了城市,揭示建築的形態。那時她主要為雜誌投稿,包括一些上流社會的時尚雜誌。1937年,賓以其作品抽象的風格特徵獲得了紐約現代博物館攝影展出的資格。之所以有「徠卡女王」之美稱,因其在30年代的巴黎使用35mm小型相機的專業生涯聞名。的確,她是使用小型相機的專業攝影家之一,而且在攝影多元繁榮的時代成為非常專一的一位。她對徠卡相機熟練精通而且無可匹敵的控制能力,使其在拍攝空間獲得了驚人的自由。


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Self-Portrait with Leica, 1986


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Self Portrait

她將機械的工具完全服從於自己的想像力和情感空間,從而創造出一個時代獨特的影像,不僅讓紀實作品傳遞出詩意的氛圍,同時也讓嚴謹的構圖呈現出生命的活力。而且她不拘一格吸取了那個時代各種藝術流派的精華,包括包浩斯、超現實以及新視覺等等,從而為影像世界奉獻了獨特的「美味佳餚」。一旦從所謂的「好照片」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她讓影像成為夢幻的天堂。在這幅照片中,賓不僅自己面對鏡面,而且通過側面的一面鏡子,產生了雙重的反射效果,同時也使「徠卡女王」的徠卡相機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視覺空間造型,並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構成強大的張力。她和照相機的鏡頭構成了多重的目光視點,令觀眾在面對這幅照片時也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不知是迎合哪一重視點才好。

自拍self-portrait, Paris, 1934.


自拍 Self-portrait, Paris, 1931 

Self-portrait,  by Ilse Bing, 1945, New York, US

Self-Portrait, photograph by Ilse Bing, 1934

在她職業生涯的早期,她還受荷蘭現代派建築師Mart Stam的委託,以視覺方式記錄他在法蘭克福的所有住房項目。後者在包浩斯設計學院(Bauhaus school of design)任教。由此產生的照片以眩暈的角度、平坦的平面和強烈的陰影為特徵,這是新興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語言的特徵,這種語言由新建築和「新攝影」運動(Bing開始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所倡導。 通過Stam,她被介紹給法蘭克福的前衛藝術界。她探索了巴黎豐富的歷史,飽經風蝕的環境,以及現代的城市景觀,拍攝了拉雪茲公墓(Pere Lachaise cemetery)破敗的宏偉建築,排水溝裡映出的漆黑的公寓樓,或者木柵欄上一層層撕破的海報。她對陰影的迷戀,明暗對比以及基本的幾何形狀也為她的肖像畫增色不少。她的一張凝視遠方的年輕女孩的照片證明了她作為肖像攝影家的技巧。背景中的大花朵與女孩禮服上嬌嫩鮮豔的花朵形成鮮明對比,後面的陰影凸顯出年輕亮麗的臉龐。


Flower girl, 1931


鏡子中的Ilse Bing Self reflection, 1947


她的第一張自拍照Self portrait. My first photograph, 1913 


「Snapping my reflection in antique shop window, rue de l'Odéon」,Paris, 1952


New York, the Elevated and me, 1936


Ilse Bing and her pet

By Ilse Bing

Concierge, Paris 1931

Three men on steps, Paris, 1931


Gymnastic Exercises 

任務完成後,她會為自己的藝術興趣拍攝更多照片,並迅速建立起龐大的作品集。 例如,在拍攝著名的紅磨坊歌舞表演的委託委員會期間,她製作了一系列舞者的照片,這是她於1931年在巴黎舉辦的首次展覽。那年晚些時候,她的照片引起了攝影師和評論家艾曼紐爾·蘇格茲(Emmanuel Sougez)的注意, 誰稱讚他們的活力。 蘇格茲暱稱她為「萊卡女王」,一直是她整個1930年代工作的重要和有影響力的支持者。

Paris, Moulin Rouge, French can-can dancer # 2, photograph by Ilse Bing, 1931.

Laban Schule, Tanzschule, Frankfurt, 1929

Dead End I, Queensborough Bridge, New York, by Ilse Bing, 1936, New York, US


Rue de Valois, Paris, 1932

Untitled (Chairs with Leaves, Luxembourg Gardens, Paris), 1952

All Paris in a Box , 1952


Dead End I, Queensborough Bridge,1936

Vendor at the foot of the Eiffel Tower with Palais Du Trocadero, Paris , 1933


Scandale, Paris, 1947

Central Park, NY, 1936


Still life, lilac branch in glass vase

Still life with tulips, 1939

Pider Lily, New York, 1953

Three dogs, 1956

致敬,萊卡女王

↘↘↘

相關焦點

  • 徠卡是怎樣練成的︱價值1700萬元的相機
    上個世紀初,這裡雲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光學和精密儀器巨頭「徠茲」和「蔡司」。二戰時盟軍美國轟炸德國時,這裡是唯一被美軍指定保留的地方。1931年,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 伊爾塞賓美籍德裔女攝影家伊爾塞賓(Ilse Bing)這幅和徠卡相機在一起的著名自拍像,是她最為重要的圖像之一,而她也被譽為「徠卡女王」。
  • 2000元的徠卡拍立得,你會買麼?
    2016年9月15日,徠卡正式發布徠卡拍立得相機:徠卡SOFORT相機。這款多功能拍立得相機擁有獨特的徠卡設計和獨到特色,快速簡便的拍攝和即時成像即時共享的特性這款相機將在2016科隆世界影像博覽會上首次公開亮相。
  • LEICA拍立得 徠卡 SOFORT 定格住那些特殊的時刻
    徠卡 Sofort (拍立得)是專為抓去這些精準的時刻開發的。徠卡第一臺即顯相機。便捷、創意、傳神發現適合您個性的風格在小巧便捷的相機中完美地結合著各種風格功能,使徠卡 Sofort 成為那些具備時尚意識人群中喜愛攝影人士的理想伴侶。它伴隨著酷與現代的色彩 - 橙色,薄荷綠和白色。哪種是您的選擇?
  • 終於等到你:文藝範兒大殺器 徠卡拍立得LEICA SOFORT
    而配色方面,徠卡SOFORT相機共有橙色、白色和薄荷綠色三款可供選擇。從機身正面來看碩大的鏡頭佔據了相機大部分空間,右側則為閃光燈、取景窗以及自拍鏡。當然徠卡的小紅標則是非常的醒目,這也是產品逼格的所在。
  • 徠卡也不和華為合作了?外媒爆料一加9系列將會和徠卡合作
    今年我們看到了很多廠商都被迫不和華為合作,之前的三星,索尼等廠商都被迫的無法和華為合作,在申請之後,華為這邊才慢慢的得到解禁。但是華為最缺的處理器和晶片這一環節,依舊沒有得到解禁,所以華為現在依舊很難。全球市場依舊在下滑,而且全球市場包括國內,國內華為這邊也缺少晶片,然後沒有貨,導致華為這邊在國內的市場依舊下滑。
  • 年輕人的第一臺徠卡:徠卡M5
    這次我們來聊聊,年輕人的第一臺徠卡為什麼是徠卡M5吧。 只要你玩旁軸相機,那麼必定繞不過徠卡。作為旁軸相機的高標和巔峰,LEICA已經成為了很多攝影師心中的信仰。就算你不懂攝影,想必也聽說過這個品牌,或者在眾多經典電影中見過主人公手持徠卡相機進行拍攝。1954年的德國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徠卡M3橫空亮相,立即引起了攝影圈極大的關注。
  • 徠卡和蔡司哪個技術好?
    徠卡和蔡司之所以有名,並單單因為這兩家公司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在於他們的光學產品擁有很好的光學品質,並且不斷地在光學技術上取得突破。1849年23歲的數學家Carl kellner在德國Wetzlar鎮設立光學研究所,主要生產顯微鏡和相機鏡頭,這個研究所就是徠卡的前身。1865年機械工程師Ernst Leitz成為該研究所的主要合伙人,並在1869年取得經營權,更名為Leitz公司。
  • Leica TL2|這臺徠卡文藝範兒十足~
    優雅簡約的機身設計精準高效的拍攝性能徠卡TL2相機為您帶來非凡的攝影新體驗徠卡TL家族新成員——徠卡TL2,在傳承徠卡原有性能優勢的基礎上,徠卡TL2完善了功能性,並在創意與設計上融入了創新的相機理念。
  • 2117年用徠卡M8去拍照
    既然是徠卡,辨識度當然很高啦,保持了M系統一貫的經典外形,明亮的取景器和3組經典的線框,準確的黃斑聯動測距系統,看見就想插入的M卡口,令人神往的厚重又發騷的黃銅頂蓋和底蓋;最重要的是那枚不可或缺的可以刺激到你G點的小紅標,在黑漆漆的機身上爍爍放光。     不得不承認,它是備註心血的一臺相機。一個品牌,放下了百年來的皇冠,順應了世界趨勢。
  • 是這些理由讓我從徠卡M240更換成M10
    ,徠卡自家最經典的M系列,卻接連推出了MM黑白機、M-D無屏數碼機,這樣做減法的相機,也令人嘖嘖稱奇。原文標題《Testing the Leica M10》,來自 http://www.slack.co.uk/  ,作者:Jonathan Slack,整理翻譯:君峰徠卡。在網上已經爆出了 M10 的一些消息,那時候,徠卡粉絲們關於此機的議論真是火熱,有的說:「我才不要花錢買一臺不能拍視頻的相機!
  • 窮玩徠卡?
    徠卡和窮玩好像搭不上邊,不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如何1000人民幣以內玩Leica了。徠卡於攝影一直是朝聖的存在。
  • 入魔評測」徠卡SOFORT拍立得簡評(對比富士mini90)
    富士mini90為橫拍、豎拍兩種握持姿勢各設計了一個快門按鈕,而徠卡SOFORT只有一個。富士的自拍鏡就設計在正面的快門按鈕上,而徠卡則單獨放在可樂標旁邊。說白了,就是這點區別。如果說哪個握持感和使用感更好,我把這一票投給富士。徠卡相機+徠卡相紙和富士相機+富士相紙的組合,之前CamLogic已經做過。這裡為了控制變量,剝離相紙的影響,只比較兩臺相機的差別,我使用同一天生產,同一個外包裝裡拆出的兩盒富士相紙進行測試。
  • 徠卡M10 深度體驗
    可見大家對於德國製造的相機別有一番喜好,更具體一點來說應該是大家對徠卡製造的相機多少有著「有朝一日能抱回家」的想法。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徠卡相機或許諭示著最終的追求,不必是一臺十全十美的相機,但它一定能讓你感受純粹攝影的樂趣,和喜歡 Sport Car 的朋友鍾情手動檔一樣。無論從現實角度的售價來說,還是從與眾不同的成像特色來說,徠卡都能承託起「終極追求」的厚望。
  • 華為合作的徠卡相機被盜號,半夜發廣告,百年徠卡窮得發廣告了?
    自從2016年華為p9系列開始,在華為的手機上,除了華為菊花標誌之外,又多了一個徠卡標誌。這裡的徠卡指的是德國的百年相機品牌徠卡Leica,徠卡相機曾經在膠片相機時代是相機領域的王者,對於很多攝影愛好者來講徠卡這個品牌就意味著信仰。就和很多電子愛好者對於索尼這個品牌的信仰一樣。
  • 【君峰·徠卡】LEICA MP LHSA限量版評測
    「MP」有兩個含義,從它的德文「Mechanik in Perfektion」來看,是「完美機械結構」的意思,而另一個意思是「Leica M for Professionals」,即是「專業的徠卡M型相機」的意思。MP更象是M3經典機身和M6測光系統的結合體,具有徠卡復古味道的MP相機不僅具有徠卡M3的經典外觀,更具有徠卡M6的許多功能。
  • M | 徠卡黑漆八枚玉
    由於她的成像和做工讓很多玩家著迷,價格一直往上漲,普通的銀色版本已經讓不少人高攀不起,所以國內有個叫老周的牛人花了不少時間復刻了八枚玉,可以讓更多喜歡她的人,都能把玩到她的鏡味,當然我也定了兩枚(黑漆和鈦版),拋開徠卡八枚玉的價格不說
  • 徠卡CL 發布:繼續談 「性價比」 的徠卡,發布了一臺貼著可樂標的...
    早在 1972 年,徠卡和日本影像品牌美能達達成協議,並且在一年後根據該協議生產出了第一款合作機型——徠卡 CL。這個名字的淵源,就是從兩家的深度合作開始了。1/8000 秒,電子快門可達 1/25000 秒支持 4K 30p、1080P 60p 視頻拍攝機身內置 236 萬點 EVF,0.74x 放大倍率3 英寸 104 萬點觸控背屏支持 UHS-ii 儲存卡,支持 Wi-Fi 傳輸從配置上看,徠卡 CL 搭載的 2400 萬像素 APS-C 傳感器和 MAESTRO II 圖像處理器跟 TL2 用是一樣,畫質表現理論上也是相近的。
  • 談徠卡Leica MP膠片機
    MP像是一塊結實的磚頭,拿在手裡有堅實的質感和掌控感,同時又是一臺精密的儀器。正如我喜歡的M8和M9一樣,把MP拿在手裡,瞬間就激發了創作的信心。MP的黑漆太性感了,試想一下,當你使用了它二三十年後,它就會像這臺飽經滄桑的相機一樣露出歲月的痕跡,簡直太迷人了。
  • 徠卡何為德味?
    常聽影友們討論一張照片是否有「德味」,「徠卡味」,很多後期高手也不斷嘗試調整出「德味」、「徠卡味」。到底什麼是徠卡味?什麼是德味?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是一種感覺,是一種表象,還是一張照片的內涵?一、徠卡味的表象 先來看看徠卡味照片的一般特徵吧,它們分別是暗角、弱光、偏色、黑白、色彩濃鬱、光影對比強烈和模糊。1、暗角很多徠卡相機拍的照片都有暗角,這是早期鏡頭和相機結構原因造成的缺陷,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徠卡味的一個重要特徵。很多照片本來沒有暗角,後期處理時卻一定要加上暗角。
  • 1956年的徠卡MP和2003年的徠卡MP(2021版)
    新的徠卡MP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這和一種限量M6有關係。徠卡M6停產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雖然M6造了很多,市場也絕對夠用,但還是讓許多人不舍。既然大家如此不舍,那麼徠卡豈有不賺錢的道理?在2002年低,徠卡推出了MP6限定相機,限定400臺,不知道是不是要把剩下來的零件拼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