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找到的朱曉玫還是「鋼琴隱者」嗎?

2022-01-07 每晚一張音樂CD


朱曉玫談與鋼琴家Kit Armstrong相處的神奇經歷

我們能從朱曉玫這裡學到什麼?

編者按:年近歲末,想起朱曉玫。前陣子星標藝術公眾號,發布了一則視頻內容,標題為:是怎樣的一個鋼琴少年,讓朱曉玫都「深感慚愧」?(08年末,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宣布停止參加公開演出,就在他的鋼琴表演生涯結束之際,他收了一個年輕的學生——Kit Armstrong。紀錄片《點燃鋼琴凳》【Set the Piano Stool on Fire】記錄了2008年至2009年間師徒二人的故事,優酷好像可以看到完整視頻。)

《點燃鋼琴凳》

我本來以為朱曉玫從此就遠離我們了,能夠再次看到新鮮內容,十分開心,因為視頻裡還有我喜歡的布倫德爾。豆瓣有個小站叫隱士鋼琴大師,介紹了很多其實對資深樂迷並不陌生的鋼琴家,比如昨天介紹的法國鋼琴家伊夫斯·奈特(Yves Nat),下面這篇老文章也把朱曉玫稱作「鋼琴隱者」,但自從2011年後,隨著張克新(《尋找朱曉玫》)、趙越勝(《聖殿在靜穆中屹立》,趙越勝文章延伸閱讀:瑪麗亞•卡拉斯丨歌唱的詩人(上);(下)、現代真正的詩人都不是現代人丨「一切詩人都是還鄉的」。)的撰文,特別是2014、15的歸國演出,以及QQ音樂等在線音樂對朱曉玫演奏的便利獲取——如果說2011年之前的朱曉玫是「鋼琴隱者」,如今她還是嗎?在這個視頻裡,朱曉玫說自己曾經給介紹了一些出名的辦法,Kit 說,如果我要這樣做,那豈不是成了馬戲團的小狗了嗎?包括Kit 的媽媽,也不支持兒子為了出名而彈琴,認為自己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麼……

Kit Armstrong在Liszt的貝希斯坦上演奏

這則視頻過去的日子裡曾經被人廣泛轉發,但其實閱讀量也不過兩萬次,和動輒10+的公眾號比,算多嗎?星標藝術的老闆就是曾經運作朱曉玫來華演出的張克新,你不能說這則視頻不具有商業炒作性——如果以後Kit Armstrong開始商演了,今天所做的難道不是伏筆嗎?就好像2011年的《尋找朱曉玫》,難道不是2014年後的巡演的宣傳?星標藝術近期運作的藝術家來華演出,就是快要90歲的德慕斯老爺子——和當下一些流行音樂演出動輒經紀人、官方黃牛炒作門票比,大家關注過德慕斯乃至更多古典音樂演出的票價嗎?好像極少,因為炒不起來。我記得很多人曾經關注過朱曉玫的票價,黃牛把她的票價炒起來了,但經常聽古典音樂演出的人就會知道,這種炒作票價的行為,其實只有一種可能——希望聆聽朱曉玫的人太多——是對朱曉玫的好奇與喜愛導致的純粹市場行為,這裡面有什麼不妥嗎?

朱曉玫應該不會再回來了……這實在是個不幸的消息,因為我知道很多人還等待能夠聽一次她的現場,包括我。如果過些年她改變主意,再回來演出,會彈奏什麼呢?依舊是《哥德堡變奏曲》嗎?有人說,朱曉玫的《哥德堡》不好,比古爾德差得遠;而她選自《哥德堡》,也是為了藉助這部作品的名氣……其實這倆看法都不是很穩妥,第一,為什麼演奏《哥德堡》就要跟古爾德比呢?何況能比,就說明即便是不喜歡朱曉玫的人,也把朱曉玫看得足夠高,但還不及古爾德;第二,演奏《哥德堡》是蹭熱點嗎?我想既然這是個熱點,為何我們當下火熱的國內演出市場,這部作品仍舊不是那麼經常上演呢?其實,如果我們以平常心理解朱曉玫的演奏,喜歡她的,不要把她的演奏看成最好的;不喜歡的,也完全應該承認她的演奏具有很多亮點——比來比去的結果,無非是忘記了如何直接面對朱曉玫的《哥德堡變奏》,況且她還有更多其他精彩的錄音值得我們品鑑。

被攝影師跟拍的朱曉玫 拍攝:張璐詩

在本文第一個也就是朱曉玫介紹Kit Armstrong的視頻的最後部分,朱曉玫談了自己為何宣傳Kit ,她說自己在宣傳之前,擔憂這種宣傳是否會影響他?或許應該最好不要打擾他,讓他安安靜靜做學問……後來她與Kit 的媽媽接觸,表達了自己的憂慮,Kit 媽媽說,這些考慮都多慮了,Kit 知道自己要什麼,這類宣傳並不會影響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朱曉玫就像張克新、趙越勝宣傳她一樣,錄製了這個VCR……你相信Kit Armstrong能夠做到有一天出名後,繼續「動心忍性」嗎?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這篇編者按一開始的問題:如果說2011年之前的朱曉玫是「鋼琴隱者」,如今她還是嗎?——朱曉玫在推薦Kit Armstrong視頻裡說的話,何嘗不是一種夫子自道呢?朱曉玫和Kit Armstrong就是那種「同聲相和,同氣相求」的人。在我看來,這則視頻,也是朱曉玫在自己連續兩年歸國演出後,在她接受自己一生不曾經歷的禮遇與追捧後,對廣大樂迷的告白——我還是曾經的朱曉玫,我知道自己要什麼,面對名利,寵辱不驚。當然,按照一種對人性比較失望也比較冷靜的觀點,我們要「聽其言、觀其行」,或許她也在「演戲」?所以我們把問題的答案交還給未來,一起繼續關注朱曉玫、關注Kit Armstrong,見證他們的未來,同時也以他們為楷模,見證自己的人生在面對名利的時候,何去何從。

身為樂迷,關注演奏家的演奏,是第一位的,這無可厚非,如果朱曉玫的演奏「不忍猝聽」,那麼她這個人的生命經歷給我們再多啟迪,似乎也是沒多大意義的。恰好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在這個女孩子甚至為了金錢可以出賣自己的肉體換取貸款的年代——我無意苛責這些女孩子,人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之處——朱曉玫卻在給大家展示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或許不是最高貴的——就好像上面的照片裡,朱曉玫簡直就是個前往巴赫墓地的遊客,一位普通的中國中老年婦女——因此她的巴赫也不足以讓所有人都信服,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她的獨特人生經歷,她的巴赫演繹更加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我而言,或許對很多音樂經驗並不豐富的樂迷而言,這種獨特而又充滿堅持的人生,恰恰是巴赫精神不可或缺的音樂伴侶。真正的音樂遠不止是音樂,更是一個人的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朱曉玫,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不斷進取,這難道不是古典音樂最為朝氣蓬勃的力量所在嗎?這個時候我甚至覺得,朱曉玫的巴赫,是不是偉大的巴赫沒那麼重要,因為這種不完美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朱曉玫對音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不斷求索——她並非作為一個答案出現在我們面前,而是一位引路人,她是主題,我們便是對題,要努力與朱曉玫密接和應!至於說商業不商業的考慮,我相信成熟的人眼裡並非沒有商業運作,但這是方法,而非目的,要學會運用商業,把美好的東西傳遞給需要的人,所以不要跟糾結商業炒作的人較真。下面這篇尋找「鋼琴隱者」朱曉玫的文章,是這個長篇編者按的由頭,希望對大家了解朱曉玫「出名」的故事有所幫助,而一個人真正的內心,是要在Ta「出名」以後才看到清楚……我相信她永遠都是「鋼琴隱者」。或許此生都難見到朱曉玫了,還好有她的錄音,讓我感受並相信有一種人性的光芒——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找「鋼琴隱者」朱曉玫

從有限的資訊和音樂界人士的口口相傳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朱曉玫如此傳奇的藝術軌跡: 1949年前後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藝術家庭。陳達透露,朱曉玫總是與世隔絕地練琴,結果她的老師周廣仁三次去巴黎都「尋隱者不遇」。——鋼琴家周廣仁丨「 我要讓更多的人會彈琴!」、朱曉玫作序的《萊比錫之旅》丨往期朱曉玫:1、「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給音樂愛好者講述《平均律鍵盤曲集》的書」;2、朱曉玫演繹舒伯特四手聯彈(鋼琴二重奏)

 

她32年來蟄居海外,默默彈琴,近50歲時才出版自己的第一張唱片,引發了歐洲音樂界的驚奇,卻一直不為國內人所知,從未在國內出版唱片或開過音樂會。

她十指短小,曾被認為「不適合彈鋼琴」,且平生坎坷,迄今未婚,卻與已故鋼琴鬼才古爾德一起被視為全世界演奏巴赫音樂的「並峙雙峰」。

直到進入2011年,通過音樂界內部的口碑相傳,這位已60多歲的女鋼琴家才終於石開玉現,受到資深樂迷的追捧和崇敬,被認為是「真正的鋼琴大師」。

這位有著如此傳奇經歷的鋼琴家,就是如今居住在法國巴黎的女鋼琴家朱曉玫。今年以來,她的名字在音樂界內部和微博上廣為傳頌,她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被視為音樂史上罕有的經典。然而,這位鋼琴家卻至今都遮著神秘的面紗。

朱曉玫究竟是誰?大器晚成的她為何在音樂界廣受推崇?記者採訪了部分業內人士,為讀者揭示這位「鋼琴隱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音樂界的「塞林格」

在2011年1月以前,國內聽眾甚至音樂界內部人士都很少聽說過這個名字――朱曉玫。

在文學界,有位才華獨步天下卻行蹤詭異神秘的作家――塞林格。在樂評人李青看來,剛剛聲名鵲起卻在國內公開場合始終難見真容的華人鋼琴家朱曉玫就是音樂界的「塞林格」。她行事低調,從不宣傳,不用手機、很少打電話,更從不上網,卻憑藉直達人心的演奏徵服了歐洲。她在巴黎的音樂會場場爆滿,提前半年票已售罄,然而在中國國內卻幾乎無人知曉,更遑論出唱片、開音樂會了。

從有限的資訊和音樂界人士的口口相傳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朱曉玫如此傳奇的藝術軌跡: 1949年前後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藝術家庭。幼學鋼琴,8歲已在北京電臺演奏。之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由於朱曉玫天生手小,尤其是小指短於常人,這對學習鋼琴來說是大忌。然而她卻不聽勸阻,堅持走上了音樂道路。

文革期間,朱曉玫的學習被迫中斷,被送到河北張家口附近的農村插隊。然而,朱曉玫的愛樂之心不死,她竟然不知從哪裡弄了一臺鋼琴,悄悄藏在農民家中,缺幾根弦,竟然自製了幾根鋼絲代替。

作曲家黃安倫曾是朱曉玫當年的同學。據他回憶,當時朱曉玫便已表現出對巴赫的狂熱興趣。她在那臺破鋼琴上偷偷練習的,就是自己手抄回來的巴赫《平均律曲集》,尤其是其中的賦格曲。因為她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曾經告訴她,這樣可以保持手指的靈活。

恢復高考後 ,朱曉玫因超齡無法參考。但她堅持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研修班,師從中國鋼琴教育的泰鬥周廣仁。1979年,美國小提琴大師斯特恩來華,對朱曉玫的演奏特別賞識。然而,他也指出朱曉玫彈的舒曼技術一流,但音樂感覺不對。這讓朱曉玫認識到了自己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在斯特恩與周廣仁的促成下,朱曉玫遠赴美國,進入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從此開始了她在海外默默耕耘的30年。

  

海外默默耕耘30年

周廣仁的兒子、鋼琴家陳達在30年前曾與朱曉玫在北京舞蹈學院共事。他對記者回憶說,那時的朱曉玫已經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氣質,在跟他聊天時,幾乎不談音樂,反而是談哲學等「奇奇怪怪」的話題,思想很深刻,在學校的女老師中卓爾不群。

朱曉玫在美國學習期間,由於經濟窘迫,沒有地方練琴。她向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首席女長笛手提出請求,以為她家打掃衛生為條件,來在她家裡的鋼琴上練琴。這位房東不認為一位東方人能把鋼琴彈好,因此要求她只有自己不在家時才能彈琴,車庫門一響就要停止彈。朱曉玫答應了。結果有一次房東提前回來,聽到朱曉玫琴藝如此驚人,大吃一驚,當即表示願意支持她的學習。

然而,朱曉玫更嚮往古典音樂的故鄉歐洲。1984年,她只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的生活十分艱辛。她的演奏感動了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一位教授,不僅為她介紹了學院的教職,而且為她找了一處便宜的居所和7個可以免費練琴的地方,朱曉玫每天輪換。

在巴黎,朱曉玫夢想自己有一天能住到塞納河邊。然而那裡的租金非常貴。一天,她在一個家庭音樂會上彈奏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聽眾中一位老太太深深著迷,把自己在塞納河邊的一間公寓以極低的租金租給她。

陳達透露,朱曉玫總是與世隔絕地練琴,結果她的老師周廣仁三次去巴黎都「尋隱者不遇」。直到最後一次,周廣仁輾轉找到朱曉玫位於塞納河邊的房子,裡面除了一架施坦威鋼琴和一張床,幾乎什麼都沒有。朱曉玫每天的飲食就是用麵包抹上點黃油充飢,由於營養不良,身體也不太好。她就是用這種苦行僧般的生活,踐行著自己對音樂的信仰。

  

上帝借了她的手

1999年,朱曉玫在一位熱心人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張唱片。結果很快引起了法國聽眾的注意。她漸漸被邀請到歐洲各地去巡演。朱曉玫從來不穿華麗的演出服,留著中國婦女最常梳的髮型,她只是以最簡樸的著裝、毫不誇張的演奏,為人們傾訴著自己心底的那些音樂。然而,「識貨」的歐洲人卻給了她最崇高的禮遇,巡演所到之處,無不掀起欣賞的熱潮。

在樂評人劉雪楓評出的心目中「中國十大鋼琴家」中,最不具知名度的朱曉玫排在第三位。他對記者表示,朱曉玫演奏的巴赫仿佛是上帝借了她的手一般,簡單而純淨。並曾邀請她回國演奏。

今年,張克新、趙越勝等樂評人先後在《愛樂》、《讀書》等雜誌撰文,向公眾隆重推介朱曉玫和她的音樂,加上微博上的口口相傳,讓這位女鋼琴家在國內聲譽日隆。然而,她本人依然神秘而低調。作曲家葉小鋼屢屢邀約她回國演奏,朱曉玫都婉言謝絕了。至於原因,葉小鋼說:「她對國內音樂界浮躁的氛圍非常膽怯。」

在今天,拒絕喧囂、潛心音樂的朱曉玫不僅受到音樂界的尊敬,更引起了人們對當前國內古典音樂現狀的批判和思考。(本文作者為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俊,原載《深圳特區報》,2011年7月14日)


相關焦點

  • 海外默默耕耘的朱曉玫是「鋼琴隱者」嗎?
    的撰文,特別是2014、15的歸國演出,以及QQ音樂等在線音樂對朱曉玫演奏的便利獲取——如果說2011年之前的朱曉玫是「鋼琴隱者」,如今她還是嗎?在這個視頻裡,朱曉玫說自己曾經給介紹了一些出名的辦法,Kit 說,如果我要這樣做,那豈不是成了馬戲團的小狗了嗎?
  • 在巴赫墓前演奏巴赫--「鋼琴隱者」朱曉玫
    在巴赫墓前演奏巴赫--「鋼琴隱者」朱曉玫
  • 人物 朱曉玫:巴赫的火候
    這期間她幾次逃回北京,曾經在音樂學院偷過樂譜,畫過假票去聽音樂會,音樂是她在那段日子裡最大的安慰。後來因為普及樣板戲,她得到了一個伴奏的資格,從此就偷偷練習彈古典音樂。從北京託運到農場的鋼琴是她外祖父母給父母的結婚禮物,她母親曾用它給她彈奏過舒曼的《夢幻曲》。朱曉玫幾年前買了一架斯坦威,但還是忘不了這臺老鋼琴,她說,當年琴託運來的時候弦斷了,她甚至一個工廠一個工廠去找鋼絲代替。
  • 鋼琴家朱曉玫的漂泊人生 | 兼談巴赫與中國思想
    從北京託運到農場的鋼琴是她外祖父母給父母的結婚禮物,她母親曾用它給她彈奏過舒曼的《夢幻曲》。朱曉玫幾年前買了一架斯坦威,但還是忘不了這臺老鋼琴,她說,當年琴託運來的時候弦斷了,她甚至一個工廠一個工廠去找鋼絲代替。在冬天,她彈琴的房間如同冰窖,她靠練習巴赫溫暖手指,人們問她在彈什麼,她說,這是阿爾巴尼亞音樂。改革開放後,她想要出國學音樂。
  • 朱曉玫:「灰姑娘」只想彈巴赫
    法國的《世界報》評價朱曉玫,她總是悄悄走上舞臺,穿黑色的衣服和褲子,端坐在鋼琴前,她身上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演奏清澈而深刻,總是能帶給我們「靈魂的共振」。法國的《世界報》評價朱曉玫,她總是悄悄走上舞臺,穿黑色的衣服和褲子,端坐在鋼琴前,她身上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演奏清澈而深刻,總是能帶給我們「靈魂的共振」。《費加羅報》也說,她是如此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卻又那樣謙遜和充滿深度——這兩種品質在當今世界太稀缺了,當大家都崇尚營銷和展現自己,她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 我所了解的哥德堡變奏曲和朱曉玫:巴赫冥誕265周年
    還是老樣子這個公眾號的第一篇音樂類的文章早就準備寫這個了但是一直拖拖拉拉的直到最近才動筆7月28日是巴赫去世265周年的一個紀念所以,早點發出這篇小文章算是給自己所鍾愛的巴赫過冥誕以及:照片是X100拍的之所以看上去那麼近是因為我坐在第一排
  • 每晚古典訪談會丨朱曉玫中文談巴赫丨「要是真的結了婚,也許我就彈不了琴了」.
    寫好後,我馬上請朱曉玫老師「審批」,但得到的答覆卻出乎意料。她說「為什麼要寫我……千萬別寫我。」就這樣一等就是半年。直到最近在北京見到她,我反覆請求,反覆說明,最終才獲得了她的許可。但她還是文章中具有崇拜心態的文字進行了修改。朱曉玫是誰?在中國,即使是最狂熱的音樂愛好者都罕有人知曉。而我有時常從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的專業的,非專業的人提及對她的崇拜。
  • 你聽過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鋼琴協奏曲》嗎?
    ——1、你聽過卡巴列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嗎?2、俄羅斯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丨以卡巴列夫斯基理論為基礎;3、紀念卡巴列夫斯基丨音樂教育思想研究;4、你聽過卡巴列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嗎?但從整體角度和大的框架來分析,無論他的和弦結構、聲部的層次以及變化音體系是如何繁雜,其和聲進行的基本序列,還是遵循著傳統的道路。例如:在第七段中,一鋼琴的和弦變化音就很有意思,同音反覆三次到上方大三度,第二小節同前一次一樣,但這一次又重複到了大二度,一鋼琴與二鋼琴在和聲上相互滲透,相互交替,在這部作品中隨處可見,非常普遍。
  • 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丨「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
    巴倫博伊姆演奏《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
  • 學鋼琴對手指有要求嗎?
    大師朱曉玫的手指異常的短,尤其是她的小指,異常的短於他人。
  • 鋼琴琴鍵的常見故障排除
    7、鋼琴老師的吐槽,第10條忍不住了8、90%的琴童都做不好這三點9、鋼琴十級真的很牛嗎?10、鋼琴回課八大注意11、鋼琴連奏的六個關鍵12、鋼琴練習要學會「腦前手後」13、你後悔小時候學鋼琴嗎?,絕非為了傳播什麼知識(論技術,音樂學院很多課程比我們專業),更多是一種讓音樂和生活結合起來的嘗試性努力。
  • 王思聰微博中的神秘女人,竟是中國鋼琴大師,60歲驚豔了整個巴黎
    然而她並沒有憤世嫉俗,反而憑著熱情找到一架鋼琴,手抄曲譜,偷偷在農民家中練琴。住所和鋼琴解決了,幾乎就解決了朱曉玫需要的一切,自此之後,她每天的生活純粹、單一:打工,練琴。朱曉玫聽後馬上不好意思地道歉:對不起,還是打擾到你們了···鄰居連連擺手:不不不,不是這個意思,一點都沒有打擾,我反而很享受你的演奏。
  • 鋼琴和弦的練習方法
    ,才能彈好鋼琴4、四招解決鋼琴彈奏中手腕和手臂晃動5、鋼琴教師應該具備的40條優點6、做好這12條,鋼琴十級So easy!7、鋼琴老師的吐槽,第10條忍不住了8、90%的琴童都做不好這三點9、鋼琴十級真的很牛嗎?10、鋼琴回課八大注意11、鋼琴連奏的六個關鍵12、鋼琴練習要學會「腦前手後」13、你後悔小時候學鋼琴嗎?
  • 學生練習指法常用的幾條原則丨鋼琴教學中指法的安排與運用
    鋼琴指法是用鋼琴演繹音樂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循常用的幾條原則;注意兩手之間的聲部安排。 在鋼琴教學工作中,我觀察到,許多學生在演奏鋼琴作品時,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細節就是指法的運用。
  • 在鋼琴演奏中肢體該如何律動?
    鋼琴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鋼琴專業知識的培養,還要注重肢體語言的訓練,因為隨著音樂的節奏的變動,演奏者下意識產生的肢體語言體現出的是演奏者本人對於音樂內涵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肢體語言無論是跺腳還是集中於手指等等肢體的動作,都是對音樂本身最真實的表達。
  • 如何彈好巴赫的鋼琴作品?
    了解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及音樂特徵對我們後面分析巴赫作品的創作是十分必要的。樂句就像我們平時唱歌一樣,是有呼吸、有語氣的。所以,彈好樂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樂句唱出來,唱出旋律線的起伏、樂句所要表達的涵義及語氣。當然東西方文化差異也造成了很多困難,因為我們的語言是一字一音,而德語卻是一字多音,因此,德語的語調和漢語的語調比較起來,就顯得平直。一些鋼琴家認為,巴赫的音樂是如歌的德國話,因此,彈奏練習時,首先要找到樂句中的高點音,旋律總是圍繞著主幹音發展,之後慢慢收住。
  • 「城市隱者」NO.016 SPL時尚機構 · 李德星
    出品方:悟空娛樂我們踏入痛苦的河流只為看見幸福的彼岸我們走進快樂的花園只為看見頹敗的青春我們徘徊黑暗的森林只為找到片刻的光明我們獻祭遠古的神明只為找到真實的信仰追問迷茫尋找 方向就這樣過一生像隱者的一生
  • 解讀蕭邦鋼琴作品的民族性
    在他的作品中,無論大型的奏鳴曲、協奏曲、敘事曲,還是小型的瑪祖卡、夜曲、練習曲,都體現出一種呈示、發展、回歸的自然旋律。 蕭邦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創作出洋溢著熱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鋼琴作品,其作品所體現的民族性是蕭邦音樂雖經歷歲月卻永不退色的根本原因所在。他的心始終向著自己的故國家園,直到臨終時,他還把將心臟運回祖國作為生前唯一的願望。
  • 87歲中國首位一級鋼琴大師演奏絕美《梁祝》|5部紀錄片帶你走進鋼琴世界
    《鋼琴的藝術》可以說是一部鋼琴大師們的珍貴影像合集,用106分鐘介紹了二十世紀最具傳奇性、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一位中國鋼琴家與巴赫》是Michel Mollard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片中唯一的女主角是中國鋼琴家朱曉玫。現年六十多歲的她居住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片中記錄了朱曉玫對巴赫及其作品《哥德堡變奏曲》的體驗、思考、解說、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