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騙補」揭底:補貼到誰兜裡 又是誰在裸泳

2021-01-09 新浪科技

來源:虎嗅APP

新能源車「騙補」揭底

虎嗅汽車組作品

作者丨孫鳴遠

頭圖 | 視覺中國

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的出現,人們對其的關注度也逐漸增高,國家「輸血式」扶持行業的發展,卻引發了「幫扶扶不起,貼補補不及」的情況。

10月11日,工信部發布《關於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情況的公示》(2019 年了,才能清算 2017 年的帳)。表格中顯示,企業共申報補貼236881輛新能源汽車,審核通過的僅為207409輛,被裁定不合格的車輛中,2年內未行駛夠2萬公裡為主要原因,其餘的則是因為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或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等原因被核減。

隨著審核制度的嚴苛,2017年申報總補貼額244.14億元中,只有220.27億元通過審核。其中獲得補貼最大的三家為宇通、比亞迪和中通,補貼金額分別為45.9億元、34.61億元和11.2億元,補貼總和佔全部補貼款的41.68%,三家公司在之前的幾次補貼中也都是「大贏家」。

補貼都到誰兜裡了?

作為獲得補貼的前三名,顯而易見會被作為首要「質疑」對象,那麼就來仔細剖析一下「三甲」獲得補貼的具體情況。

宇通和中通的全稱是「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宇通)和「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通),也就是說兩家都是做客車業務的,只有比亞迪「算是」乘用車企業。

之所以說比亞迪「算是」乘用車企業,是因為在2017年審核通過的34.61億元補貼中,其中25.4億元補貼也是來自於客車,而乘用車僅獲9.2億元補貼,其餘極小部分則是來自貨車、牽引車、環衛車、郵政車輛等。

在比亞迪申報的客車車輛中,總申報數為10415輛,核減原因為「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的共有19輛,因為「電池組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參數不一致」的有63輛,剩餘1488輛未通過則是因為「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通過率為85.6%。

其申報的轎車中,總申報數為23766輛,核減原因為「電池成箱型號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的為72輛,因為「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的有1639輛,通過率為92.8%。

雖然表面上看比亞迪的通過率還算不錯,不過相比於另外兩家,就顯得有些不足。

宇通前身是「河南省交通廳鄭州客車修配廠」,在1963年3月成立,後通過轉型生產客車,在1993年2月,正式成立「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30年的發展中,已經成為年營業額高達485億元(2018年)的大型客車車企,其大中型客車國內佔有率為31.2%,全球市場中佔有率為13.2%。2019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中,宇通排名186位。

在2017年補貼申請中,宇通共申報20715輛,僅有2輛因為「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的原因被核減,剩餘車輛全部符合補貼規定,通過率為99.99%,將獲得約45.86億元的補貼。

中通前身也是個「修理廠」,1958年「聊城車輛制修廠」成立,後同樣轉型生產客車,公司架構幾經調整後在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山東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並在1998年4月正式更名為「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中通的規模僅次於宇通和金龍,是中國第三大客車生產企業。

2017年補貼中,中通共申報了5538輛,同樣因為「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被核減了30輛,通過率為99.46%,將獲得11.2億元補貼。

此外還有廈門金龍、南京金龍、上海申龍等多個客車企業,以100%通過率拿到補貼。

新能源客車雖然在社交圈沒有太多的「存在感」,甚至一度被行業認為是個笑話,但實際上新能源客車已經「不聲不響」地已經遍布各個城市。從新能源補貼政策公布開始(2010年),客車就一直被作為重點補貼部分,其單車補貼金額在退坡後(2017年)最高仍可達30萬元。

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的「騙補門」中,為何無一例外涉及的車型全部是客車。

客車都是「騙補」?

當年某些車企利用政策漏洞和欺詐「手段」,編造虛假材料採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的方式,虛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業務並以此申報補貼,非法獲得「利潤」。也就是「銷售」出去車,或是根本未投入使用,或者就只存在於帳面上,造成虛假的「業績」。

而之所以客車補貼如此之高,一方面由於客車本身售價相較於乘用車就貴很多,另一方面客車多用於公共運輸系統,其影響力和重要性都要高很多。

由於城市的高速發展, 交通堵塞讓城市公共運輸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從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有限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意見》開始,發展城市公交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和交通發展的重要舉措。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天約有2.5億人次選擇公交出行,全國公交車數量已經接近100萬輛,而目前在運營的電動公交車僅有30萬輛左右,還有很大的缺口。

2019年,發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要求2020年後公務車及公交系統基本實現全面電動化。交通部通知顯示,2020年底,重點區域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公交車將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

當然有人可能會認為,雖然「騙補」通過審核制度已經逐漸減少,但推行電動客車不過就是件「勞民傷財」的事,那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7年,根據彭博社新能源財經的統計數據,每1000輛電動公交平均每天可節約500桶柴油,中國僅一年節省的燃油量相當於歐洲一些國家全境的石油年消耗量。

根據國家統計,中國每輛公交車日行駛裡程約220~280公裡,消耗燃油約90~120升(柴油佔絕大多數),相當於30輛普通轎車的油耗和排放,是能源消耗的「大頭」,此外柴油的排放也因為「排放門」撕開了「遮羞布」,與「陳舊」認知不同,柴油的真實汙染其實更為嚴重。環保還是一方面,從實用角度看,單每年節省的燃油費,一輛車就能高達12萬左右,這還沒有算燃油車一個月一次500~800元不等的保養費用。

電動公交除了擁有起步快、停車不耗能等優勢,另外由於是固定路線和集中式充電樁設置,加上配備150kW快充,一般個人用戶的續航焦慮等使用弊端都能「繞開」。

雖然目前對於電池衰減後的處理,還沒有成熟完善的行業鏈條,但全球目前有多家企業能夠做到回收和再造鋰離子電池的技術並且已經投入商用。退一萬步講,鋰離子電池從技術上是能夠實現回收利用的,即便短時期內無法建立成熟的上下遊業務,「汙染」的集中化處理也遠比分散式要容易的多。

所以並不是做客車業務的企業都是以「騙補」為目的,那些真正為此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生產的車企,國家的補貼能夠進一步強化和加速「國產」新能源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誰在裸泳」

「摸著石頭過河」式的補貼之路,的確讓不少「投機分子」從中獲得了非法財富,但通過補貼的滑坡和嚴格的規定審核,國家其實允許有一個「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的過程來實現「優勝劣汰」。

此次公布的表格中,有不少車企露出的一些「馬腳」。

北汽及幾個子公司,此次申報中因「關鍵零部件發票信息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的原因核減4輛,「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的原因核減了51輛,因「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的原因核減了193輛,因「申報參數與推薦目錄參數不一致」的原因核減75輛,因「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的原因核減2394輛,而因「電池組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參數不一致」的原因核減高達1706輛,總申報數為13307輛,通過率為66.76%,最後將獲得3.585億元補貼,未通過補貼金額為1.84億元。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申報中因「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的原因核減了7輛,因「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上傳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的原因核減了11輛,而因為「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原因核減的高達6406輛,而總申報數只有12631輛,通過率僅有49.14%,最後將獲得2.29億元補貼,其未通過的補貼金額高達2.43億元。

如果你覺得這通過率已經夠低了,那麼還有更誇張的。

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總申報597輛,未通過審核的數量為524輛,絕大多數原因「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

湖北新楚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申報1312輛,未通過審核的數量為1162輛,同樣絕大多數原因也是「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

當然,還有像贛州江鎢汽車改裝有限公司、成都雅駿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昆明客車製造有限公司、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等幾個公司,因為「關鍵零部件發票信息與推薦目錄不一致」、「電池組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等原因,一輛都未能通過審核。

申報但被取消補貼的車,都去哪了?

其實如果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上述所有提到的「核減」原因中,包括公布的整張表格中所有車企,佔據最大比例的原因就是「國家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

新能源車「騙補」之時,其實無論手法多麼「高明」,其「售出」的車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車輛並沒有真正被利用(行駛)。所以國家在2016年補貼政策中加入了一條限制——「除私人購買新能源乘用車、作業類專用車(含環衛車)、黨政機關公務用車、民航機場場內車輛外,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裡程須達到3萬公裡(2018年改為2萬公裡)」。

私家車只要符合續航、電池能量密度、能耗比等標準,補貼即可入帳;但佔據新能源數量最大的「運營類」車輛,則需要符合裡程要求,才能進行補貼。

為保證監管力度,工信部還委託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針對新能源汽車運行建立了監管平臺,採用「企業—地方—國家」和「企業—國家」兩個途徑的傳輸,在國家平臺對兩組數據互相驗證核實,並且在車端安裝車載終端,監控並反饋所需行駛數據。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平臺還為最終核算以及「未能錄入」等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規則,以保證「公平公正」。

即上述所有因為「監管平臺核定的行駛裡程數不滿足2萬公裡」原因,導致核減而未能得到補貼的車輛,都是2年運營都沒能跑滿2萬公裡的車輛,你們猜猜這些車去哪了?

當然,車企的研發時間和補貼改革速度並不一定同步,導致有很多車型是不符合補貼要求的是很正常的,但是既然不符合要求,為何要「掩耳盜鈴」拿去申請補貼呢?

反觀在公布的表格中,存在不少通過率高達99%以上,甚至100%的車企。

國家推行新能源補貼政策並非是一時興起,拿著納稅人的錢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情,而是實實在在希望以資金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以此解決汽車領域的「彎道追趕」和逐步擺脫石油能源依賴等問題,同時減少汙染、節省成本等優點又能夠對市場產生「催化劑」的效果。無論是從宏觀政治經濟角度,還是從微觀環境汙染角度,都是雙贏的結果。

但也正是因為補貼和政府採購等多種扶持下,讓有些車企似乎在「溫室」中待了太久,以至於只學會了「應試」,卻還沒有準備好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一共核減不合格的車輛總數是29472,沒夠2萬公裡的高達20840左右。那些貼著國家最低補貼要求生產汽車的車企,不僅沒有給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多少便利,還妄圖通過「某些採購」方式去獲取「利潤」。

隨著補貼的進一步滑坡,一些車企就像是毫無準備的學生初入社會時一樣,面對有「規則」的「應試補貼」,尚可以「矇混過關」,但不知道當他們離開了「舒適的學校」,面對「無規則」的市場考驗時,該如何應對呢?

相關焦點

  • 新京報:新能源車補貼延長 政策庇蔭車企能否躺贏?
    其中針對新能源車的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這項政策的實質表明,我國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至少延續到2022年底。2018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中斷了持續20年的正向增長,陷入2年多負增長期。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車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的銷售更是降維打擊。今年一季度車市產銷同比斷崖式下滑。
  • 補貼外衣褪去,當下什麼樣的車才是一臺好的新能源車?
    從外界來看,補貼退坡似乎是讓車企在新能源汽車路上自生自滅。一部分原因在於,個別企業為了騙取補貼向市場推出粗製濫造的產品,使得純電動車質量與安全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導致消費者談「新能源」色變。隨著新能源補貼「保護衣」的褪去,之前很多靠騙補生存的低質量車型將很快會被市場淘汰,消費者的購車行為將逐漸回歸理性,給了真正優秀的新能源產品更多機會和舞臺。
  • 5000元購車補貼福利補給誰?怎麼領?鄭州相關部門:可向經銷商申請補貼
    鄭州市一處新能源車充電站,此次補貼可與原新能源車使用環節補貼疊加河南商報記者左冬辰/攝 日前,由鄭州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等10部門共同印發的《關於促進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簡稱《通知》),從完善新能源汽車相關支持政策
  • 電動化趨勢已不可逆新能源車購置補貼退坡不影響戰略布局及長遠...
    而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2021年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在此次2021年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中,純電動乘用車方面,續航裡程在300km以下沒有補貼,300km-400km補貼1.3萬元,續航裡程在400km(含400km)以上的則補貼1.8萬元。
  • 圈地造車還拿國家補貼!這些有「準生證」新能源車企,真的在認真造車嗎?
    很顯然,工信部已經開始清理一些「佔坑不作為」的車企。為了規範市場,發改委早已暫停發放新的生產資質。現在等待生產資質的企業超過200家,不乏一些頗具實力的新能源車企,後者只能選擇代工。那這些已經獲得生產資質的幸運兒都是什麼水平呢?
  • 暴跌將至,誰在裸泳?
    突然想起一句話:暴跌將至,誰在裸泳?從600707的走勢上,你是否明白了靈魂式交易時代,龍頭的價值?只要眼不瞎,一眼就明白了,600707倒下了,個股活躍程度大幅降低,大盤也去球了,……接下來,必須出現新的靈魂式總龍頭,市場才能進入良好的交易時期。
  • 造車「下半場」的無限戰爭
    彼時中國的新能源車剛剛開始萌芽。在國際能源面臨枯竭和我國燃油車國際競爭力較弱的背景下,2009年我國開始推出「十城千輛」工程;201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式被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電動車市場上的品牌隨之爆發。2014年起,蔚來,小鵬,威馬等一眾新造車勢力加入到造車陣營,開始了新能源車的研發、交付和IPO徵程。
  • 特斯拉自造電池,會對國內新能源車造成壓力嗎?
    再一方面,縱觀全球大型車企,成長起來之後一定會進軍到全產業鏈,汽車服務和能源服務是特斯拉新的增長點,特斯拉已經建立了全球範圍的直營店和充電網絡,通過OTA不斷向用戶推送新的軟體與功能,也正持續構建線上+線下、汽車+能源的服務閉環。新能源車熬過最初的衝殺階段後,馬斯克這位矽谷鋼鐵俠是不會將自己的命脈完全交給別人拿捏的。
  • 新能源車「加速」發力 還有上車機會嗎?
    近期,新能源產業鏈再次「火力全開」,尤其是新能源車表現更為突出。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21日,汽車板塊指數下半年漲幅47.69%,位居28個申萬一級行業第2名。新能源車為什麼漲勢如虹?縱觀新能源車板塊的表現,持續上漲主要有兩方面因素:1)新能源車產銷量同比大增我國新能源車產銷量同比大增趨勢延續。
  • 奧迪這是得罪誰了!為啥每次新能源車自燃,旁邊躺槍的都有奧迪?
    突然,發現一件很詭異的一件事,為啥每次看到新能源車自燃的事故,旁邊躺槍的都有奧迪?奧迪這是得罪誰了!其實,能解釋的原因就是開的奧迪實在太不走運了,人家遇不到的「好事」都讓奧迪給趕上了!新能源汽車車主嫌奧迪車是電動汽車的「殺手」,而奧迪車主則覺得:我自己都是「躺槍」,怎麼還能怪到我的頭上?其實,新能源汽車出現自然,往往是由於電池問題,在炎熱的夏天,電動車運行良好,冷卻系統工作,但停車後,冷卻系統也停止工作。由於行駛過程中電池產生的高溫和外界的高溫環境,電池極有可能會過熱並導致自燃。
  • 中國網際網路車企為何扎堆新能源車?忽悠別人還是忽悠自己?
    但新能源車的機會和危險究竟在哪兒?整個行業嚴重依賴新能源車製造業高增長的拉動。之所以如此,當然與新能源車的補貼密切相關。小米當年攻下了KOL發燒群體,但今天的新能源車比手機複雜得多,車主若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很難對技術優劣做出鑑別,這就決定了新能源車企仿效小米「為發燒而生」去網羅特定群體做口碑營銷非常困難。
  • 新一輪造車潮背後,是汽車行業的變革,也是能源戰略生死局
    這兩天,巨頭們不約而同又瞄準了同一個地方——新能源車。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1月11日,百度正式官宣,將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同時吉利將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無獨有偶,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
  • 大潮退去,誰在裸泳?
    因為到成都來出差,想特意過來拜訪我。我告訴他,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跟他交流。因為時間有限,我覺得就直接談重點才好。我問:你做大健康的哪一個分支?他說:養老方面。我說:很好,養老行業也是大勢所趨。我被驚到了,也被雷到了!首先,這幾年常被提及的:工匠精神,都是哪些人在說?又有誰聽進去了?聽進去了又有誰真的在做?難道我們還是這樣的浮躁嗎?爆品精神不是為了熱賣打造的一款產品,而是,在產品中表達追求極致的企業家精神。別人可以透過一款產品,一滴水見陽光,看到你是如何的用心。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蓄勢崛起的鹹陽長風動力新能源產業新高地 顯示...
    全自動、大產出、柔性線體……正在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紡織工業園,正依託各類平臺,創新特色服務,推動產學研結合,其中新能源產業正成為新興紡織工業園加速聚集的重點板塊。搶佔新能源產業制高點「長風動力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踐行者,是「蘇陝合作」倡議下,首批落戶鹹陽的新能源企業,是陝西「三百萬輛汽車建設工程」的實幹者」。
  • 「未來車新政詳細戰略」開啟,看看韓國如何推動新能源車發展
    日前我們獲悉,韓國提出「未來車新政詳細戰略」,加快新能源車產業布局。按照計劃,電動汽車和氫能源動力汽車成為主角。韓國今後要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增加相關政府補貼,進一步增加充電樁數量,同時力促相關技術和產品走出國門。
  • 新能源車「高保低賠」,蓄電池未納入「三包」?法官支招購車避「坑...
    看好「三包」再選車,有的保修不含動力蓄電池、電機等購車的消費者都清楚,燃油車有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三大件,新能源車也有三大件:動力蓄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對於新能源車,消費者更加在意的是續航裡程和電池安全,然而現行汽車三包規定並未將動力蓄電池、電機等新能源車主要零件納入保護範圍。
  • 潮水已退,造車新勢力這次又想拿微型純電汽車談未來?
    巴菲特說,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但當潮水退去以後,裸泳的該怎麼辦?巴菲特沒有說。現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已經退坡,本來就在「裸泳」的造車新勢力,處境正在變得更加難堪。
  • 跑進「十四五」,江蘇新能源車如何開足「馬力」?
    新能源車下鄉,釋放消費潛能11月28日,家住鹽城市草堰口鎮大唐村的唐修東,早早來到了40公裡外的萬達廣場,當天,一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在這個當地堪稱「頂流」的廣場舉行。「現在新能源車銷售優惠力度大,省油,還好看,感覺比燃油車更適合我們買。」
  • 發放1.5億元購車消費券 昆明購新能源車最高優惠補貼35180元
    易車訊 日前,我們從央視財經頻道獲悉,從12月18日開始,雲南省昆明市向購買指定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發放1.5億元的購車消費券。消費券目前可用於購買昆明生產的13款新能源車型。消費券將發放到2021年12月31日,此外,從今年2月1日至今已購買符合新能源汽車消費券獎勵車型並已在昆明市落戶上牌的消費者,可以通過相關車企補獲消費券獎勵。
  • 騙了國家66億!比賈躍亭還狠的大忽悠,終於現原形了!
    上一個把政府騙得團團轉的,還是那個用水氫車在南陽騙了40億的龐青年,這回又是誰?——王曉麟。沒聽過?千萬別覺得村裡斷網了,刀哥在這件事前也不知道他是誰。但此人太牛X,不光在國內忽悠,還把美國政府騙的團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