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士媽育兒說
今天在地鐵上碰到旁邊兩個媽媽在聊天,其中一個吐苦水,說自己家寶寶一歲半多了睡覺還是靠奶睡。如果中午她不回家,孩子就很少睡午覺,因為沒有奶的安撫。夜裡也從來不睡整覺,特別容易醒,醒來就得奶睡。
看著寶媽大大的黑眼圈,特別理解她心裡的苦。
相信很多寶媽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同樣的狀況。有的可能是沒人幫忙太辛苦而採取最省力的方式——奶睡。有的可能信奉「親密育兒,按需餵養」,覺得孩子想吃了就應該給吃。
01「按需餵養」到底對不對?
「按需餵養」是沒問題的,否則就有點違反常理了。但是很多媽媽表面上感覺是在奉行「按需餵養」。實際上卻走入了混亂養育的怪圈。
「按需餵養」的前提是清楚寶寶的需求!
在寶寶出生的頭3個月(尤其是頭1個月),寶寶進食十分頻繁,而且最開始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所以需要媽媽們日夜的悉心餵養。一般情況下2-3小時餵一次。
寶寶在出生6個星期以後就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而且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媽媽判斷寶寶的當下的真實需求。相反,如果無規律的餵養,當寶寶想吃奶的時候,很多時候無法判定寶寶是真的餓了,還是在尋求安撫。
02吃-玩-睡的作息模式
睡眠專家小土大橙子提出「吃-玩-睡的作息模式」
對於嬰兒來說,吃,玩,睡可能是他們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合理安排好這三個重大事件對寶寶來說非常有意義。
規律的作息可以讓寶寶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有預見性,可以增強寶寶的安全感。相反,如果每天的作息混亂,隨時可能睡,隨時可能吃,隨時可能出去玩,這樣一來寶寶就完全無法預測接下來要發生的活動,對孩子的安全感是無益的。
正確的作息模式為「吃-玩-睡-吃-玩-睡」
怎麼吃?
媽媽們可能要研究母乳(或奶粉)餵養的知識、添加輔食的知識以及關於培養健康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吃的科學,吃的營養,並且開心。
怎麼玩?
這裡就涉及到親子陪伴,研究表明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對於孩子日後的成就有相關性。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就像是在跳情感舞蹈,雙方要合拍,舞步得配合,要不然就會踩到對方的腳(傷害到對方)。
在保證雙方合拍的基礎上,在玩的時間和孩子盡情地玩,更多的消耗寶寶的精力,到睡的時間才能睡得香。反之,如果寶寶玩得不盡興,精力消耗的不多,到睡覺時間了還有很多精力沒有被消耗光,因此,寶寶也會很難入睡。
怎麼睡?
注意觀察寶寶的睡眠信號,每個寶寶的睡眠信號不同,可能有的寶寶打哈欠,有的寶寶揉眼睛,總之,需要家長的認真觀察。讀懂寶寶的睡眠信號,及時幫助寶寶入睡。
03為什麼「吃-玩-睡」順序的作息是「奶睡」的剋星呢?
大家應該注意到「吃-玩-睡」這個順序的作息模式將「吃」和「睡」隔開了,中間有一個「玩」的時間,因此,完美的避開了吃和睡緊密相連的睡眠聯想。減少吃奶睡著的機會,孩子就不容易將吃奶和睡覺聯繫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奶睡的情況。
我家寶寶從40天開始引導規律作息,除個別偶然狀況外,幾乎很少有奶睡的情況,斷夜奶、減少餵奶次數以及最終的自然離乳都非常順利。
「吃-玩-睡」的模式其實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吃飽了,能量補充的很充足,有足夠的力氣玩耍,保證玩的時候足夠的能量供應。玩得盡興了,累了,能量消耗差不多了,也就開始要困了。抓住睡眠信號及時哄睡,在睡眠中繼續補充體力,等到睡飽了起床後也基本就餓了,再填飽肚子接著玩。
這裡要注意「吃」完玩的時候,剛吃完要注意活動量的激烈程度,如果剛吃飽就有比較激烈的活動容易導致吐奶甚至消化不良。活動量遵從由弱到強的順序,從簡單較靜態的活動作為預熱開始,慢慢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大的活動儘量往後排一些。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等到寶寶發出睡眠信號了,要注意將運動量降低,避免太刺激的活動,否則會導致過於興奮影響入睡。
總結:避免奶睡並不難,只要堅持「吃-玩-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