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世家,許多人首先會想到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楊家將」。
千年以來,「楊家將」的故事見於評書、小說、戲劇和影視中,這個家族對於北宋王朝的貢獻,也被無形之中被放大了不少:「七郎八虎」、「十二寡婦出徵」、「穆桂英掛帥」,仿佛是「楊家將」獨自撐起了北宋孱弱的邊防線。
而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楊家將」中戰功最為顯赫的僅有三人,他們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楊家將
楊業號稱「楊無敵」,宋太宗時由北漢降宋;楊延昭也被契丹所忌憚,被稱「楊六郎」(契丹認為他是天上的六郎星下凡);楊文廣鎮守西北,曾大敗西夏軍,但其功業與地位已無法與父輩們相比。
與真實的「楊家將」相比,北宋另外一個名將家族,其地位無疑更加顯赫,戰功也更加卓著,他們就是曾經名震西北的「種(chóng)家將」。
一、抗金名將1、「老種」和「小種」
一般介紹一個家族,往往是按照歷史的順序,由遠及近。而因為許多人對「種家將」比較陌生,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從更多人熟知的兩個故事說起。
《水滸傳》的開篇,介紹高俅靠著宋徽宗發跡,當上了太尉。而他陷害的第一個人就是跟林衝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王進。
林衝的同事-王進
眼看在京師待不下去了,王進便想著「走為上」,而他想到的去處,就是鎮守西北延安府的老種經略相公。
而接下來,身為西北軍漢的魯智深出場,在他的口中,也冒出來這樣兩個名字: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而且,在魯智深的言語之間,也充滿了對兩個人的崇拜。
那麼,這裡的「老種」和「小種」,分別指的是誰呢?對此,水滸愛好者們說法不一,但我們根據正史的記載:「時(種)師道春秋高,天下稱為『老種』。」(《宋史》)
魯達的「經略相公」
所以,「老種」即是曾任延安路經略安撫使的种師道,而「小種」則是他的弟弟,曾任渭州經略安撫使种師中。
2、兄弟抗金
兄弟二人之中,更為有名的是哥哥种師道。公元1125年,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宋徽宗急忙詔令各地兵馬勤王,然後禪位給兒子宋欽宗,逃之夭夭。
公元1126年正月,种師道率軍從西北趕到了洛陽。此時,宋欽宗已經商議與金人議和,割地賠款。
為了提振宋軍士氣,种師道一面沿途宣稱「種少保」率領百萬西兵前來勤王,一面派出20名精銳騎兵提前到達開封,傳遞消息。開封城內一時群情激奮,鬥志大增。
宋欽宗
宋欽宗聽說种師道抵達開封,大喜,馬上問他退敵之策。种師道說:金人兵少,又犯了孤軍深入的大忌,如果斷其歸路,等各路勤王之師到來,定能破之,實在沒有理由與他們講和。
於是,宋欽宗讓各路勤王之師,統一聽种師道調配。雖然种師道對擊退金人信心滿滿,但他在實戰中同時也認為不能操之過急,在勤王之師沒有形成合力之前,不輕舉妄動。
然而,宋欽宗卻求勝心切,認為种師道太過保守,於是任命主動求戰的姚平仲出城劫營。結果,因為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姚平仲全軍覆沒,他本人也一路逃到了四川的大山之中。
因為此戰的失敗,朝中的投降派立即以此為口實,攻擊李綱、种師道。宋欽宗耳朵軟,先是撤銷了他們的職務以向金人示好,而後又在城內太學生、軍民的一致請願之下,不得不恢復了他們的職務。
宋欽宗與李綱
不久,金人帶著宋欽宗割地賠款的承諾,率軍北返。种師道立即向宋欽宗提出在黃河阻擊金軍的建議,但被宋欽宗無視。种師道又說:「若縱之去,他日禍不可測。」而宋欽宗對此的反應是:「有擅出兵者,並依軍法。」(《三朝北盟會編》)
金人退去以後,宋欽宗接著又以种師道年老為由,免去了其抗金主帥的職務,並目送金軍一路搶掠,順利回到北方。
而此時种師道再次上書宋欽宗:「請合山東、陝西關河之卒, 屯滄、衛、孟、滑, 備金兵再至。」(《宋史》)
開封保衛戰
然而,宋欽宗依舊置若罔聞。76歲的种師道在遺憾中憂憤而死。當年八月,金軍再次南下,俘虜徽欽二帝,宋欽宗痛哭說:「不用種師言,以至於此。」(《宋史》)
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同為抗金名將。而且,他還與《水滸傳》中的「楊家將」後人楊志有一段交集。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閒道徑歸。」
這段話說了這樣一個事實:楊志被招安後,在种師中帳下為將。公元1126年,种師中率軍援助被金軍圍困的太原時,由於友軍失約,楊志也未戰先逃,以致种師中在金軍的圍困之中力戰而亡。
二、威震西夏說完了「老種」和「小種」,我們再來談談「種家將」的第一代名將——種世衡。
1、築城和統戰
種世衡生活在北宋中期,這也是北宋內憂外患非常嚴重的一個時期:朝廷承平日久,文恬武嬉,雖有百萬禁軍卻在對西夏的戰爭中接連敗北。
公元1040年,宋仁宗派名臣韓琦、範仲淹總攬西北防務,以圖有所作為。而正是在範仲淹的慧眼識珠下,種世衡在西北大放異彩,成為一代名將。
範仲淹到任以後,制定了「據險築寨」、積極防禦的戰略。他接受種世衡的建議,任命其在延安東北修築了清澗城。
範仲淹
為了解決生存問題,種世衡在清澗城打井、屯田;同時招募商人,貸以本錢,讓他們在城中經營商業,使清澗城成為一座繁華的商貿中心;為了提到城中軍民的戰鬥力,他還獎勵百姓練習射箭,以致「僧道婦人也習之」,城中全民皆兵。
此外,種世衡還善於運用「統戰」手段,拉攏了當地的羌人,結成抗夏聯盟,為其所用。
種世衡在築城和招撫羌人的先進經驗,此後又被範仲淹複製到了其他地方,成為宋軍慢慢蠶食西夏的戰略手段。
2、離間殺兩將
種世衡的人生巔峰之作,是他巧施離間計,不費一兵一卒,消滅西夏兩員大將。
當時,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是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將,他們各掌重兵,位高權重。
宋仁宗時期,宋軍有三場著名的大敗,其中好水川之戰、三川口之戰,皆是因為中了兄弟倆的誘敵深入之計而慘敗的。
宋夏戰爭
為了搞掂宋軍,野利旺榮也派出了奸細向種世衡詐降。而種世衡則將計就計,讓一個名叫王嵩的和尚,帶著自己親筆寫的蠟丸書信去見野利旺榮,信上寫道:
「朝廷(宋朝)知王(野利旺榮)有向漢心, 命為夏州節度使, 奉錢月萬緡, 旌節已至,趣其歸附。」(《宋史》)
野利旺榮為表忠心,馬上就將王嵩直接交給了李元昊。但李元昊還是對野利旺榮產生了懷疑,於是派自己的親信,詐稱是野利旺榮的部下,去面見種世衡。
種世衡當著這名親信的面,大罵李元昊,盛讚野利旺榮,並說:「為吾語若主, 速快毋遲留也。」(《宋史》)
得知此事的李元昊大怒,不由分說就斬殺了野利旺榮。
李元昊
野利旺榮已死,種世衡又設計除掉野利遇乞。當時,野利遇乞與李元昊的乳母白姥不和。白姥屢屢在李元昊面前說野利遇乞的壞話,甚至誣告其即將叛變,這讓李元昊也對野利遇乞心生懷疑。
種世衡知道這個情報後,花重金請人盜來了李元昊賜給野利遇乞的寶刀,並在邊境上散布謠言說:野利遇乞已被白姥所害。
為了把戲做足,種世衡又親自為野利遇乞寫下祭文,記敘二人往日的「交情」,並故意在邊境上祭祀之。
而等到西夏巡邏兵一到,種世衡故意扔下沒燒完的祭文和寶刀就跑。西夏兵將這些「證物」交給李元昊,李元昊大怒,賜野利遇乞自盡。
種世衡不費一兵一卒,就輕鬆除掉了李元昊的左膀右臂。
李元昊
當時,範仲淹在奏請朝廷獎賞的有功人員名單中,將種世衡和狄青都列為了第一等, 他讚揚種世衡說:「足機略,善撫馭, 得番漢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