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益項目能籌多少善款,越「催淚」籌款越多嗎?你想錯了

2021-01-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一個公益項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是什麼?

催淚指數?感人指數?還是明星推廣帶動效應?

「最後分析所有因素後,得出的答案是透明度。」6月13日,在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騰訊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表示,「捐贈人所表現出的熱情與信心,是對項目透明與否最直接的反饋。」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也強調說,「有透明才有信任,網際網路公益生態才得以生發。」

2017年恰逢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十周年,峰會披露,過去十年,騰訊公益平臺累計捐款18.9億元,1.1億人次,參與QQ和微信捐步已達2.9億人次,騰訊公益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公眾慈善籌款平臺。騰訊將推出旨在進一步推動公益生態發展的「創益計劃」, 首個重磅動作,便是首期將拿出20億人民幣總額的廣告資源,助力全國的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提升公益創意傳播能力。

有了網際網路,中國公益發生了哪些改變?峰會現場,陳一丹表示,中國網際網路公益的最大推動是讓公益人人可及,讓公益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公益不再是一種道德的標杆,而是發自內心的快樂,而「透明、科技、連接」三個關鍵詞正是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從零起步到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基因。

郭凱天首次披露了網際網路公益十年「十大發現」,他指出「科技讓人更慷慨」,「中國網民之所以變得越來越慷慨和樂善好施,不僅僅是出於行動支付的便捷,更因為科技的力量,讓網際網路公益平臺不斷變得透明和可追溯,讓人們的信任能有所依託。」

以下是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和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的演講內容,關於網際網路公益,我們有必要了解更多:

有了網際網路,中國公益發生了哪些改變?

演講者: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 陳一丹

對於網際網路公益事業而言,過去十年僅僅是開篇。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在這個承前啟後的特殊歷史階段,我想結合騰訊公益十年的經驗,談談我理解的中國網際網路公益,那就是三個關鍵詞:

一、透明、科技、連接

1、透明:透明產生信任

傳統的公益模式存在信任的黑盒,根源是受助方、捐贈者、公益機構,三方沒有辦法建立連接,信息流通不暢。而網際網路,能夠將信息打通。從騰訊公益建立的第一天起,就致力於通過構建透明體系賦能公益組織,引導公益組織主動進行項目信息披露、財務披露和成果披露等,使得公益項目獲得更強的公眾信任,提升籌款效果。對於捐贈者來說,從愛心捐助的那一刻開始,會不斷得到反饋,得知資金的去向、項目的進展。透明使得公益參與者的身份重構,每一個捐贈者也是監督者,同時還可能是傳播者、勸募者。

人與信息的連接產生透明,人與人的連接產生力量。有透明才有信任,網際網路公益生態才得以生發。

2、科技:科技改變了中國公益生態

中國網際網路公益的最大推動,是讓公益人人可及,讓公益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公益不再是一種道德的標杆,而是發自內心的快樂。網際網路,使得「指尖公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真正實現「人人可公益」。

科技對公益的推動之一:讓公益的門檻降至最低。

我們是在2007年確定建立網絡捐款平臺,從零起步,這個階段我們費力最大的就是讓公益的門檻越來越低,幾乎零門檻,成為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從初期的點亮「愛心圖標」,到後來的「指尖公益」,都是培養網民的公益習慣,發揮中國公益的潛力。

網際網路產品都有快速迭代的特點。2014年,騰訊公益注入社交因子,推出基於社交網絡的「一起捐」產品。同時伴隨著行動支付的普及,移動社交結合行動支付,騰訊公益平臺獲得了高速發展。

以前,人們了解到需要捐助的項目後,需要記錄下受捐帳號、到銀行櫃檯、填寫各種匯款單據,並且幾乎看不到反饋。這個漫長的流程阻礙了人們心中的小小愛心的種子的生根發芽。行動支付通過科技將流程中的壁壘降到最低,人們在手機上,輕點指尖就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一元錢、十元錢、萬元錢都是捐助,都能夠同等地得到快速的項目進度反饋。科技讓再小的愛心都能落地生根並漸漸成長,為人們的善意找到釋放的出口,匯集眾人之力,一同帶來改變。

科技對公益的推動之二:科技驅動新型公益項目和新型公益組織。

科技讓公益行為在捐款捐物外有了更多的可能,除了在中國有我們熟悉的捐步數、捐聲音等新型公益項目外,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在普惠教育、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等的問題上,科技型公益項目已經做出典範,全球有很多機構全面系統地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數位化並通過各種渠道觸達需要的人群。這樣的公益方式,為所有渴求學習的人帶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也大大提升了對教育平等化的促進能力。對這些新型公益組織而言,用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是他們的關鍵能力。科技與公益組織的結合,產生的影響力,遠勝於十年前。

此外,新的科技也在不斷應用到新的公益項目中,保持網際網路公益行業的活力和創新。例如,騰訊技術團隊利用海量人臉檢索技術,讓AI助力政府和社會公益尋人,這項技術國際領先,且率先運用於公益。騰訊的鷹眼和麒麟系統通過大數據技術,識別詐騙電話、識別偽基站,保護大家遠離金融詐騙。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化,AI及VR等新技術的應用讓公益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時至今日,全球還有39億人口未能上網,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未來,科技型公益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科技為每一個想要變得更好的人打開一扇門,我們自己也是這些公益項目的受益者。這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人人可公益、且人人都能受益。

3、連接:用連接的力量賦能公益行業

過去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高速發展的得益於網際網路公益平臺將信息、個人、機構連接起來,將線上與線下連接起來。網際網路公司、大型公募機構和草根、新型NGO的合作與融合,為整個行業生態的繁榮做出了貢獻。這是我們所有參與到中國網際網路公益生態的機構和個人的功勞。藉此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之際,衷心感謝大家對中國網際網路公益生態的塑造和貢獻!

一個行業只有各方互聯才能形成生態。在未來,這種連接會更加凸顯,公益和網際網路互相滲透,各公益組織形態融合加速。也將有可能出現新公益組織形態,在網絡協作工具下,人人皆有可能是公益從事者。

公益行業還要更深度地和全社會連接,不僅僅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連接,更是從共同提升社會效率的角度去連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將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帶入到公益組織管理中。未來網際網路公益將繼續優化問題解決模型,如工程師邏輯,科學家邏輯,這些跨界的方法論進入網際網路公益行業,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發揮更大效能。

二、網際網路公益未來發展路徑

未來公益生態的發展,將會繼續疊加國民財富增長和科技發展的兩大浪潮,而且科技對網際網路公益的影響會更大。

我認為,未來的網際網路公益,在於心智的運用、人機協同、保持組織形態和心態的開放。

1、心智:超過物質的力量

騰訊公益平臺十年累計一共有24,000多個捐助項目,這些公益項目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了一些社會痛點,更重要的是社會心智的聚合和善意的擴散。

未來,制約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將不側重於錢和物質,而側重於心智的運用。尤其是正向思考問題的能力。

2、人機協同:為科技注入靈魂

未來,網際網路和前沿科技的融合會越來越緊密。可以預見,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星際探索這些前沿科技將極大地重塑我們的社會形態。我們要注意到,科技本身沒有價值觀。如何避免科技的負面影響, 把握科技的演化方向,將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未來我們應讓公益理念融入科技,人機協同,確保科技不會傷害到人類;讓公益的理念貫穿到每一個網際網路產品、每一個科技產品之中,幫助網際網路、幫助科技實現更大價值;要將人性閃光的一面注入科技的靈魂,公益讓科技更美好。

3、開放:組織形態和心態保持開放

公益各方的連接和開放,形成了正向政策、正向環境、正向合力。中國公益生態裡,未來心態和眼界的開放依然非常重要,也是各方共贏的保障。

研究顯示,在中國,77%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運作系統的威脅,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有77%的崗位人員將會從事更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工作。未來的公益是不是可以更有前瞻性和開放性,比如說,我們去研究教育該怎樣改革,我們去研究不同的社會痛點該怎樣突破,為迎接新的時代變革做好準備。

諺語所言:獨行快,眾行遠。過去十年,網際網路公益的同行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做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公益面前,我們都始終保持一顆對公有益的心。

讓我們一起擁抱科技變革,推動中國網際網路公益的發展,立足全國,放眼國際,用科技力量結合善意,去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敢於偉大,讓我們共迎未來。

一個公益項目能籌多少善款,最重要的是什麼?

演講者:騰訊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郭凱天

今年騰訊公益走過整整十年,有過很多嘗試,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包括在座的很多支持和幫助。這十年走過來,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以科技連接信任,讓每一個微小的善行更有力量。

我到現在一直記得,騰訊設立基金會時討論,做基金會做什麼?是要品牌還是要出名還是要讓自己感覺好?當時給自己很簡單純樸一個要求,只需要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在騰訊基金會最初一年裡就是捐錢捐錢,真的一步一步走,僅僅捐錢能解決問題不是騰訊最擅長做的,也不是這個社會最急迫的。走到今天,一步一步看到用網際網路改變公益,用技術連接信任。在過去十年裡可以看到數字翻得非常快,整個中國公益的生態樣式都發生非常大變化。騰訊公益網際網路平臺有2萬多個項目,捐贈8個多億。

今天騰訊已經成為一個連接的公益平臺,我們總結過去經驗,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發現想在這和大家分享。今天代表騰訊慈善公益基金會的小夥伴,從我們運營數據中找出十個發現。

第一個:網際網路點燃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時,當時那件事非常揪心,技術研發同事連夜開發一個功能,打開QQ界面騰訊網所有產品,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快速捐錢。當然製作之後第二天早上發布,短短幾天內通過PC網際網路籌到2300萬資金,當時創造了網際網路捐款的紀錄。

正是這一次重大災難事件,這次在網際網路的嘗試讓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在未來公益在社會創新、社會治理、解決社會問題上有著巨大潛力和能量,然後我們去投入。

還記得在2013年,我們基金會的小夥伴們在北京搞了一個小小的慶功發布會,通過我們努力騰訊公益平臺上捐款額累計超過1個億,從2008年到2013年5年時間2000餘萬人參與,我們非常欣喜網際網路對中國公益的改變提供的方式,2014年中國公益網際網路爆發式增長,2014年騰訊公益平臺捐款量超過一個億,前面5年達到一個億,2014年一年達到一個億,到2015年一年達到五個億。

第二:98%捐款來自移動端

2014年又是移動網際網路巨大發展時期,2014年之後,移動網際網路捐款量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在微信包括「一起捐」這些產品打開之後,整個騰訊去年8億多捐款額98%來自移動端,只有2%來自非移動端(包括PC)。

第三:科技讓人更慷慨

剛才我們反覆提到了2014年,那一年間,使用行動支付的網民從2億增長到了4.7億人。也就是從那時起,用戶在擺脫了傳統的匯款等形式後,網絡小額捐款開始成為主流,單次捐款20元以下的捐贈,是愛心網民的主要選擇。

但我們也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開始提高了自己的捐款額度。

在2016年,100元-999元捐款比例突破了捐款總數的50%。越來越多的施善者,不再袖手旁觀,也不再謹慎和猶豫。我想,中國網民之所以變得越來越慷慨和樂善好施,不僅僅是出於行動支付的便捷,更因為科技的力量,讓網際網路公益平臺不斷變得透明和可追溯,讓人們的信任能有所依託,這也體現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第四:透明度決定籌款量

一個公益項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開始我們想催淚指數、感人指數還是明星推廣帶動效應,最後分析所有因素後,得出的答案是透明度。

這幾年,騰訊公益持續在嘗試構建一套透明的平臺體系,讓用戶隨時隨地能看到善款的進展。在這一努力的背後,我們也在不斷地引導公益機構,鼓勵他們主動進行信息披露,不辜負每一位愛心網友的信任。

我們曾經對平臺上幾千個公益項目做過仔細的數據分析,把它們的籌款能力與進展反饋次數進行了對比。果不其然,反饋次數更多的公益項目,能更好地獲得善款。捐贈人所表現出的熱情與信心,是對項目透明與否最直接的反饋。

第五:網際網路公益裡小而美的項目還需要培育

從我們後臺數據來看,整個捐款量包括這麼多年累計18億多的捐款,包括去年8億多的捐款,二八規律還適用,20%的頭部項目吸引80%的捐款。大的成熟的公益組織、公益項目得到更多的捐助。

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優質的公益項目能夠得到較多的捐贈和成長。這也對廣大公益項目和公益組織揭示了一個道理:要想獲得足夠的關注,項目發起方需要積極提升項目質量並用好網際網路平臺。

同時,這樣讓我們認識到,騰訊也將在未來幫助更多公益組織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讓那80%的中小型與草根公益機構,讓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案例,都能通過努力得到更多資源和機會。

我們的技術平臺讓更多小而美的產品,包括更多關注項目用戶的精準定位做更多互動。

第六:70後、80後、90後捐贈習慣差異非常明顯

不同代際的中國人,除了在消費觀上有很大差別,面對公益是否同樣存在代溝?

答案是「的確存在」。根據騰訊公益後臺的大數據,從人數上看,不管在何種時間段,80後都是捐款的主力。

數據也顯示了,由80後貢獻的善款數額接近6億元,佔比超過45%,而70後與90後分列其後。

這證明了80後是最有愛心的人群?結論沒這麼簡單。

我們同時也有一個有趣的發現: 80前群體,每次捐款的金額其實都大於80後。80後雖然捐款人數、捐款總量都非常高,但平均到單次上卻不如80前群體,80後的捐款習慣有明顯的多次小額的特點。

可以說,「80後「是現代社會公益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的分界線。而90後與00後由於還未完全具有經濟來源,其捐款能力低也在情理之中,未來可能還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

第七:目前網絡公益「催淚彈」仍然是主攻項目

這個有點遺憾,大災難的、疾病的、催人淚下的、能打動人心的項目,是捐款額單位時間內籌集額最高的,反而環保類的、文化類的,這些項目在網際網路裡,因為項目周期長,單位時間籌款效率及捐款數額都不是太高,這是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地方。

這也說明如果在環保項目,在長期的動物保護,保衛地球高大上公益項目,需要更耐心、更持球,不斷讓自己的平臺自己的項目不斷跟捐助者溝通,加大自己的效應。

第八:經濟指標與捐贈指標基本成正比

我們知道,北上廣以及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而這些地區中公益事業的參與程度也比較高。

總參與人數前十名為廣東省、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山東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南省。前十名省份總共佔據了64%的總參與人次,其中廣東獨佔鰲頭,僅一省便貢獻了接近20%的參與人次,成為捐款參與度最高的省份。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用戶對於參與公益的熱情以及幫助他人、自我實現的願望也就越強烈。可以說,這是中國社會良性發展的一個很可喜的徵兆。

第九:捐贈人話語權越來越強

傳統的公益行業中,公益項目的發起、籌款和執行,都由公益組織所主導。捐贈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有限,很難主動地表達意願和聲音。

因此,傳統公益行業影響力呈現的是:少數公募基金會影響力最強,而廣大的募捐參與者影響力較弱,雙方也常常處於一種失聯的狀態。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益機構與愛心網友的連接越來越便捷和透明。捐贈者擁有了越來越強的話語權,他們的意願能夠忠實地被傾聽,也常常能給公益項目的執行提出中肯的建議,幫助公益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播、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反過來,捐贈人也能更直接地對公益項目進行監督。在統一的信息披露規則下,所有捐贈人都能夠接觸到項目進展、善款使用以及項目效果的情況,促使公益項目變得更加透明,也促使公益機構更健康、合規的運營,形成良性的循環。

第十:商業讓公益更有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不僅是經濟的增長,不僅是捐贈數額的增長,也看到眾多的基金會,眾多創立成功的企業家,企業本身愛心人士,中國公益基礎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商業的參與不僅僅是我來捐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商業人士和企業管理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商業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希望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回饋社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開始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

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成功企業家,都在以公司或個人名義成立公益基金會,將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帶入到公益組織管理中;不吝財力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公益組織全職從事公益事業。同時,他們也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將其他國家公益行業優秀經驗引入中國。

可以說,在這些商業人士的努力下,國內湧現了一批專業、優秀的新興公益組織,他們正在不斷推動著公益慈善事業整體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今天在這跟大家分享這些發現,希望能夠啟發大家。在幾個發現中,可以看到數據對比這個高那個低,但這裡任何數據任何發現沒有好壞、沒有優劣。

作為公益來說,任何一項存款再小都是大家的付出,公益裡任何付出任何數據都是很美好很幸福的數據。

今天能在這和大家一起發布分享這些數據,也代表騰訊公益這十年對各位的感謝,感謝各位過去幫助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幫助我們,和我們一起走過來。謝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水滴籌志願者事件——當KPI與捐款掛勾,這樣的愛心你還捐嗎?
    大家都知道,任何公司的實體在經營的過程都是需要開支的,這是最簡單的常識,當然水滴籌也是一樣的,雖然是公益平臺,它在運營的過程也是需要付出巨大開支——辦公費用或是人員工資等等等等。所以有了開支它就必須有主營收入,要不然公司資金鍊就會斷裂,那麼這家公司也就辦不下去了,雖然是公益平臺,它也是開不下去的。所以它就要想辦法去創收,而且必須是合法的。
  • 水滴籌、9958先後被爆負面輿情,慈善項目何去何從?
    2019年10月28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 的「42斤無眉女孩帶病農村『支教』」 項目在微公益平臺開啟。@一手Video @人民網 等眾多媒體也對吳花燕的情況進行了報導,對於這個4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去世的苦命女孩,網友們慷慨解囊,5小時後就籌滿了目標金額20萬。
  • 「輕鬆籌」真相
    唉,這麼多年仍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寫作欲望,姐有的時候禁不住思考過,這得是有多旺盛的好(ba)奇(gua)心啊! 言歸正傳,後來我想,與其去找證據證明輕鬆籌是一個別有用心的壞人騙錢的平臺,我們是否能用另外一種辦法來證明事實的本質——這樣一家肯讓所有項目充分曝光在世人目光下的「眾籌+慈善」公司,你是否有什麼辦法能夠騙到善款?
  • 公益人實名舉報9958:43斤女大學生籌款項目是騙局
    吳花燕去世後,媒體報導名為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以下簡稱9958),在家屬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兩個平臺籌款。其中水滴公益籌款金額為60萬元,新浪微公益分為兩期,籌款金額均為20萬元。3個項目均已達成籌款目標。一時間9958被推倒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 ...輕鬆籌公益盛典揭曉「年度十大公益事件」 匯聚愛心重燃生命曙光
    因後續醫療費用不夠,他的妻子在輕鬆籌上發起求助,通過輕鬆籌平臺籌集了50萬凝聚著崇敬的善款。這些善款向世人訴說著: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進心裡!逆行抗疫醫生杜天勇,身為醫者忍著肺癌的病痛,堅守在崗位上600多個小時,最終也倒在了抗疫前線。輕鬆籌在事發第一時間就為杜醫生開通了善款通道,愛心瞬間齊聚,17萬善款為杜醫生英雄歸來守住希望!
  • 輕鬆集團•輕鬆公益助力嫣然天使西藏行 籌集善款支持唇顎裂患兒...
    輕鬆集團·輕鬆公益作為嫣然天使基金的親密合作夥伴,積極助力此次嫣然天使西藏行活動,上線「幫孩子們說清楚話」公益籌款項目,籌集善款為接受過唇顎裂修復手術的兒童送出語音訓練愛心包,幫助他們通過語音治療實現清楚發音。
  • 揭秘大病籌款平臺搶奪亂象:「催淚文案」代寫、顧問線上拉客!
    商業惡性競爭的「地推」模式,竟然出現在公益和慈善定位的大病籌款平臺,兩家平臺工作人員大打出手,足見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之爭。記者調查發現,衝突背後是一場關於病患資源和平臺流量的「搶奪戰」,「籌款顧問」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期間,一些籌款顧問拉客的渠道拓展到了線上,籌錢「催淚」「感人」文案能免費代寫。
  • 24歲女大學生死亡:某慈善機構,你還要臉嗎?!
    比如最常見的「水滴籌」。當然,現在迫於輿論壓力,水滴籌已經把9958慈善機構強制下線了。但我想說,水滴籌這個平臺本身,也是存在諸多問題。1)發起籌款的門檻極低。梨視頻曾公開過一段暗訪視頻。水滴籌志願者到處尋找有故事的病患,以便發布他們的故事,在平臺上募捐。
  • 水滴籌,把「公益」做成「生意」,年收入超180億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在接受《財經》記者的採訪時,說「很多人把我們當作公益組織,這是一個最大的誤解。」水滴籌是不是公益組織不重要,重要的是水滴籌把「公益」變成了一門生意,水滴籌把「讓人感動而後騙」變成了一門賺錢的手藝。
  • 運動籌款可持續運轉「市場」模式
    目前已有超過5000名隊員用熱情與汗水籌得超過200萬元善款,用於保護湖南人的飲用水安全。  運動籌款和馬拉松一樣火爆  近年來,運動籌款在國內日益流行,例如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的「一個雞蛋的暴走」、綠色瀟湘環保組織的「綠行家」等多個具有良好口碑的運動籌款項目。
  • 中華兒慈會回應吳花燕善款問題:善款全部退回
    來源:央視20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回應吳花燕善款處理情況:吳花燕年齡超出救助範圍,項目違規;民政部已責令中華兒慈會今日將善款全部原路退回捐助人。退款將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項目違規 善款全部退回據中華兒慈會發布的說明顯示,中華兒慈會經調查發現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在吳花燕救助過程中,存在該項目募捐方案的受益人為0-18歲的困境大病兒童,但吳花燕的年齡超出了救助範圍的問題,違反了中華兒慈會的相關規定。根據民政部通知精神,中華兒慈會決定將於2020年1月20日把為吳花燕募集的善款1004977. 28元,全部原路退回給捐助人。
  • 網際網路籌款: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的使命與突破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緣起於一個發祥於杭州的唇顎裂項目,他們的唇顎裂兒童救助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在過去的20多年中,該項目得到了政府、廣大社會組織,以及醫護志願者的支持,已經惠及全國超過5萬個家庭,也幫助了許多周邊國家貧困地區的唇顎裂及顏面部畸形患兒。
  • 水滴籌就這樣變成了故事匯
    這是商業運作進入公益事業的出發點。水滴籌是企業,不是公益組織,它首先具有商業屬性,其次才發揮公益效能。這就決定了,除了具備維持運轉的基本造血能力,水滴籌還要盈利。然而,水滴籌自稱是非盈利模塊,它作為平臺,從捐助者那裡募集善款,再發放出去,這個過程分文不取。
  • 我對這個世界有看法之「水滴籌和XX籌的故事」
    但我首先想問的是,為什麼是水滴籌呢?自2015年以來,市面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大病籌款平臺,XX籌曾席捲好友群和朋友圈;而即使到目前比較大的平臺也還有水滴籌、輕鬆籌、無憂籌、愛心籌等等。那為什麼是「水滴籌」呢?是其他的平臺都沒有問題漏洞嗎?這裡沒有陰謀論,我也沒有被充值要為它洗白。
  • 「9958」關聯單位現民營診療機構,籌款文案被指誇大
    吳花燕所在學校的黨政辦副主任張輝偉介紹,9958方面主動聯繫到吳花燕的弟弟,稱想「幫他們籌款」。這一說法得到9958的主管單位,中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的證實。後者的公開回應顯示,2019年10月25日,9958救助中心「核實評估了吳花燕家庭貧困,病情危重,需要長期治療的情況,因此接受了吳花燕及其家屬的求助需求。
  • 後疫情時代,公益機構如何做好網際網路籌款
    雖然線上平臺不管是捐贈人次還是流量都可能會增加,但是各個平臺的流量畢竟有限,對公益機構來說同樣是一個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對我們的工作與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最近的洪災救援行動舉例,各地都在開展救援活動,針對洪災的捐贈,是能觀察到一些疲態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發。
  • 徐永光:千億籌款成本,萬億捐贈規模,十萬億社會效用
    面對現代公益,傳統慈善顯得蒼白無力。同樣是網際網路募捐,《慈善法》實施4年,全國網際網路公益募捐平臺籌款不過百億。幾乎同時發生的個人大病救助籌款,法律上屬於人對人的自願饋贈,不受《慈善法》規制,三家公司,水滴籌、輕鬆籌和愛心籌通過網際網路募捐超過五百億。傳統慈善借網際網路之力打敗了現代公益。第四層次,自我需求。
  • 水滴籌、輕鬆籌,誰更勝一籌?
    打開朋友圈,你總能看到朋友們幫忙轉發的求助信息,點進去捐幾塊、十幾塊錢,舉手之勞就能救人,何樂而不為呢?然而這兩家慈善籌款機構卻並不和平。5月19日,有市民舉報水滴籌和輕鬆籌的員工在重慶腫瘤醫院互毆。警察叔叔很快趕來,經過調查,發現是這兩家機構在掃樓的時候發生了衝突。
  • 你捐多少,省青基會就給你配捐多少!
    「童心同願·關愛貧困留守兒童『希望微心願』公益項目」。廣泛發動眾籌活動省青基會整合捐贈資金270萬元將按照1:1的比例配捐(即當地愛心捐款籌集多少資金,省青基會將另外為當地配套捐贈多少資金)省青基會資金有限 ,先捐先配配捐自2018年12月
  • 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 你了解多少?
    11月底,一段名為《臥底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每單提成》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使水滴籌再次捲入負面輿情旋渦;在這次負面輿情中,公眾的質疑更加深入,直指水滴籌的性質與模式。  水滴籌究竟是公益還是生意?在它的模式中,究竟商業是其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手段,還是慈善是其收割商業流量的廉價工具?在相關的詐捐騙捐事件中,它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