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英國文學

2021-01-09 小蘑菇講歷史

早在14世紀,在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英國文學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喬叟、朗格蘭、高瓦和創作《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的佚名作家。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逐漸興起的時候,英國經歷了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革。羊毛業日益繁榮,圈地運動加緊進行,資本主義因素迅猛發展,社會矛盾也不斷加劇。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結束了封建混戰的局面。亨利八世和天主教皇決裂,成為新的英國國教的首領。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1558~1607)英國社會穩定,1588年,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愛國情緒高漲。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1.14世紀英國文學早在14世紀,在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英國文學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喬叟、朗格蘭、高瓦和創作《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的佚名作家。朗格蘭用寓言體寫的《農夫皮爾斯的幻象》,對當時腐敗的教會進行了深刻的諷刺。高瓦的主要作品是《一個情人的懺悔》。14世紀最著名的傳奇《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構思巧妙,自然景色和狩獵場面的描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喬叟(1343~1400)是早期英國人文主義思想的傑出代表,無論在詩歌內容和形式上都為英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英國詩歌之父」。

《公爵夫人之書》是他的早期作品。他中期創作的愛情長詩《特羅勒斯和克萊西德》(1385)取材於薄伽丘的愛情故事《菲洛斯特拉託》,人物刻劃生動,心理描寫細膩,現實的生活和浪漫的故事巧妙揉合。後期創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作品以31位香客從倫敦前往坎特伯雷朝聖為線索,真實地反映了英國的社會風貌。香客中有騎士、僧侶、商人、學者、手工業者和農夫等,代表了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集子中的24個故事包括傳奇、道德教育、戲劇或滑稽故事、動物寓言等,表現了作者嫻熟地運用各種文學樣式進行創作的卓越才能。

喬叟將中世紀英語的倫敦方言提煉成英國文學語言,摒棄了同時代大多數作家使用的頭韻詩,吸收了法國和義大利詩歌的技巧,語言幽默生動,思想犀利深刻,既平易近人,又富有哲理。喬叟的創作對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等人有很大的影響。牛津改革派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英國出現「牛津改革派」,如研究希臘的學者格羅辛等。這一時期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是託馬斯·莫爾(1478~1535)。他是學者、律師、下院議員和傑出的政治家。他的代表作《烏託邦》(1516)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人文主義者和航海家希斯洛德講述英國的狀況。

他抨擊貴族像「雄蜂」一樣好逸惡勞,揭露「圈地運動」導致的羊吃人現象,提到了殘酷的法律、民族主義的野心和貧富不均等問題。第二部分以海外見聞的形式,描繪了一個「烏有之邦」,這裡沒有私有制,沒有貧窮,沒有宗教壓迫,自由幸福,是個「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烏託邦》語言優美,辛辣耐讀,情節奇妙,想像豐富。詩歌16世紀中葉,英國詩歌又呈活躍狀態。1557年,魏阿特和薩利創作的《陶特爾雜集》問世,這是英國詩歌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魏阿特把14行詩帶進英國詩歌,在結構上作了一些改變,詩歌主題以愛情為主。

薩利的愛情詩歌抒發人的複雜情感,成為愛情詩歌的典範。薩利還創造了英文素體詩歌(無韻體),後來的莎士比亞、彌爾頓和拜倫等都用這種詩體創作。錫特尼的《詩辯》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宣言,強調詩歌的教育和審美功能,他的《阿卡狄亞》是英國文學第一篇田園生活傳奇。16世紀後期,英國出現了傑出的詩人斯賓塞(1552~1599)。他的成名作《牧人日曆》包括12首牧歌,分別以12個月份的名稱為題,愛情的主題貫串全篇。代表作《仙后》(1579~15%)內容豐富,規模宏大,主旨是「塑造一位道德高尚,秉性溫和的紳士或貴人」。

此作是獻給作為民族象徵的伊莉莎白女王的。詩歌繼承了傳奇文學、寓言和夢境等傳統,表達的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和信念。斯賓塞講究音韻的和諧,節律的優美,每節9行,韻律複雜,稱為「斯賓塞詩節」。斯賓塞被稱為「詩人的詩人」,對後人影響很大。玄學派詩歌17世紀初,英國出現玄學派詩歌,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創作進入尾聲。代表作家鄧恩的早期創作主要是充滿生活樂趣的世俗抒情詩歌,後逐漸轉向宗教和心靈的探索。他的《關於靈魂的歷程》和《神聖的14行詩歌》等,都表現出既虔誠又懷疑的矛盾與痛苦。

20世紀的詩人愛略特,對玄學派詩歌非常推崇。伊莉莎白時期出現了早期的散文小說,如黎裡的《尤菲綺斯》和納什的《不幸的旅人》等。培根(1561~1626)的散文作品《隨筆》,題材廣泛、用語精闢、富有哲理,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還寫有拉丁文的《新工具》和一部沒有完成的烏託邦著作《新大西島》。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戲劇。早在13世紀,教堂就上演宗教神秘劇。此後出現奇蹟劇,戲劇走出教堂,步入民間,宗教主題的故事漸漸融入了世俗生活的場景。後來還出現了寓言體的「道德劇」,意在勸善。

英國戲劇的主要形式是詩劇,16世紀中葉開始繁榮。出現了一批受過大學教育,富有才華的劇作家,如黎裡、基德、羅伯特·格林和馬洛等。他們被稱為「大學才子」。馬洛是莎士比亞最偉大的先驅,寫有《帖木兒》、《馬爾他的猶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等6部劇作。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以德國民間故事為題材,將醫生浮士德塑造成打破宗教教條,否定天堂地獄,追求現世享受,反對禁欲主義,強調知識和科學,努力改造社會和徵服自然的巨人。馬洛的劇作用英文素體詩寫作,風格壯美,比擬大膽,筆墨瀟灑,富有時代精神。馬洛結束戲劇創作的時候,莎士比亞開始在戲劇創作領域嶄露頭角。莎士比亞同時代劇作家本·瓊生著名的喜劇作品有《福爾蓬奈》和《鍊金術士》等。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系》一部英國漢學史其實也是一部中英文學文化交流史,書系中有關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傳播與影響研究有三部作品,分別是《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編年》《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在英國的傳播與影響》《中國古典文學的英國之旅——英國三大漢學家年譜:翟理斯、韋利、霍克思》。
  • 留英學人的文化史意義與英國思想的功用追問
    「全球」與「現代」的核心因素,這裡特別進入視野的,當然就是勾連起邊際界限,在各國本身發展軌跡中作為邊緣,但從世界整體進程中卻又可能成為中心的「關聯效應」,而此中更為核心的則是代表文化—精神接觸的部分,譬如說早期通過傳教士達致的文化接觸,後來通過留學生、講學者勾連的文化關係。
  • 從英史書單讀懂英國"脫歐"的歷史淵源
    英國史的研究,在中國學術界並非顯學。無論是研究者的數量,還是研究著作的出版,都很難令人滿意。在已經出版的英國史著作中,僅有閻照祥《英國史》(人民出版社),錢乘旦、許潔明合著的《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有限的幾本可讀。
  • CATTI 文化背景知識:英國文學作家及作品
    Alexander Pope (1688-1744)亞歷山大·蒲柏亞歷山大·蒲柏,是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傑出的啟蒙主義者。他推動英國新古典主義文學發展。Henry Fielding (1707-1754)亨利·菲爾丁菲爾丁奠定了至19世紀末一直支配著英國小說的全面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文學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現實主義小說。菲爾丁和丹尼爾·笛福、塞繆爾·理查遜並稱為英國現代小說的三大奠基人。
  • 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文:張華丨 主播 小禾文學是什麼?對文學產生興趣的都是什麼人?在過去,是貴族,是精英階層,而如今,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張華先生,對「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進行了分析。
  • 邁爾斯•泰勒 | 英國史:最近的趨勢
    2007年,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給北京帶來了一次重要的展覽:「英國與世界,1714—1830」,正如它的主題所顯示的, 這是一個歷史問題,用大英博物館的館長尼爾·麥克格雷格(Neil Macgregor)的話說,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怎樣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國家」。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霍克思以其紮實的漢學功底與文學修養,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極富魅力的中華南楚文化。他的楚辭譯本本身及其研究觀點頗為西方學者青睞,為中國典籍英譯提供了豐富的成功經驗。通過霍克思,「石頭」講起了英語,中國的曹雪芹與法國的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一同出現在英國企鵝古典叢書中。霍譯本豐富的中英譯評資料表明此本在中英文學、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價值。尤其是其攬引的西方仿作及譯者本人的互文創作,使得中國文學西傳超越了單純的文學譯介,具備更廣泛而深層的文化傳播意義。1980年,美國威斯康星首屆《紅樓夢》國際會議召開,霍譯本是其一大觸媒。
  • 紀錄片: 《BBC之英國史》,世界歷史的啟蒙課
    檁子語:周五影院時間,今天推薦的是一個系列紀錄片 - BBC出版的《英國史》。
  • 世界文學名著百部
    一個國度,一種文化,有相似的情感共鳴,但不一樣的生存視野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思想精髓。當我們飽覽世界大師筆下的經典,一幕一幕,仿佛在歷經別樣的異域風情。01重溫世界名著魅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曾說:閱讀世界文學名著就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捷徑。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1840年英國王室與數百名毛利部落酋長籤訂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英國人大量移居紐西蘭。到了19世紀60年代,「當普通的(紐西蘭)當地人發現歐洲人在數量上超過了自己時,為了把他們自己與新來者區別開來,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毛利』一詞」。
  • 英國新銳文學之旅:城市·生活·文學
    說起英國文學,很多讀者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莎士比亞、狄更斯、簡·奧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拜倫、雪萊這些傳統文學大師的名字,而對英國當代文學卻相對陌生。事實上,當今英國文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欣欣向榮,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各種文學類別都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1840年英國王室與數百名毛利部落酋長籤訂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英國人大量移居紐西蘭。到了19世紀60年代,「當普通的(紐西蘭)當地人發現歐洲人在數量上超過了自己時,為了把他們自己與新來者區別開來,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毛利』一詞」。
  • 《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2020英國獲獎劇情!苦難是財富!
    ◎譯  名 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片  名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一周文化講座|我讀諾貝爾文學
    近些年來,世界各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新興經濟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發展的有力動能,而中國則是中流砥柱。如今,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如何繼續保持目前平穩的經濟增長,從70年的歷史經驗中又能得到什麼啟示?放眼世界,怎麼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敬請期待翟東升教授的深度解析。
  • 張蒙︱撲朔迷離的英國皇家學會發達史
    可是,就是在他的半心半意的贊助之下,卻出現了日後被譽為「現代科學起點」的英國皇家學會。今天的皇家學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即使你太不了解這個學會,但也一定知道那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牛頓不僅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還做過長達十四年的會長,而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皇家學會的資助下出版的。
  • 劉仲敬讀吳稼祥《公天下》:巫史文化的世界體系
    文化特質支配歷史解釋,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問題意識。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知識界迅速轉為內向。問題意識與宏大敘事一起消失了,青年一代已經開始相信:學術和技術沒有任何區別,絕不拋頭露面的貞操比什麼都重要。這種風氣轉變並不新鮮,北宋到南宋、明代到清代都是這樣,原因不在學術發展的內部邏輯,而在於政治世界的橫向摧折。人們害怕空疏的大體系,從價值層面逃回事實層面。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有史以來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遴選有史以來的100位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讓他們根據功績和相對影響,排成整齊的隊伍,接受崇高的稱號。
  • 要了解英國文學,首先,要知道他們三個
    想對英國文學有個大致了解的話,應該先從這三個人開始:詩歌之父喬叟、戲劇之父莎士比亞、哲學百科之父培根;傑弗雷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英國文學是從詩歌開始的,真正的奠基人叫傑弗雷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 受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巨頭但丁(Dante,1265-1321, 作表作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英國]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英國]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2020-03-1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