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學會不再過度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就看到了更多

2021-01-07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綠流dr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經在電影院看過兩次,現在重看,卻覺得像在看一部新片,許多畫面都令人欣喜。

開篇隨著悠揚的印度女聲哼唱,各種動物緩緩相繼在熒幕上出現,一部奇幻的海上歷險記就要展開。其實,在童話般的奇妙糖衣之下,是一個人的苦難與重生,也是印度人因宗教衝突而導致的悲歡離合。

故事開始時的背景1954年左右,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後不久,少年派一家生活在印度南部的本地治裡。本地治裡(Pondicherry)一詞的來源通常認為是兩個泰米爾單詞Putu(新)和Ceri(村莊),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深受法國文化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少年派的叔叔熱愛法國遊泳池的原因。本地治裡很早已有泰米爾人居住,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這裡建立了商貿據點,其後荷蘭和英國皆曾為爭奪該地而與法國發生戰爭。1947年印度獨立, 1954年本地治裡加入印度成為一聯邦屬地。

由於甘地去世後印度政局的動蕩,派一家不信任新上臺的甘地夫人,於是決定舉家搬遷到加拿大。歷史背景的描述,在電影裡一筆帶過,不過在原著中寫得很清楚。

南亞次大陸種族混雜,信仰流派紛繁複雜,宗教衝突不斷,因為宗教原因,完整的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派這位虛構的印度少年,卻呈現出各種宗教的完美融合。他先後接觸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每個宗教他都信仰,都深入學習。還受父親這位受無神論者的影響,同時也相信科學。

派先後接觸到的這三類宗教,是對印度這片土地影響力最大的三類。(印度信奉印度教者約83%,信伊斯蘭教約11%,基督教約3%,錫克教約2%,還有少數耆那教、佛教等。)簡要地說,最早的婆羅門教不斷演化改進形成了現在的印度教;印度北部由於地勢原因,經常面臨外族入侵,8世紀起,阿拉伯人、阿富汗人傳入了伊斯蘭教,並於1206年建立德裡蘇丹王朝, 1526年又建立莫臥兒帝國,將伊斯蘭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基督教據說公元一世紀起就從海上漸漸傳入印度,後來航海而來的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使得基督文明的傳播更為廣泛。

電影的主人公派雖然有眾多信仰,但是從小受印度教信徒母親的影響,對印度教最為熟悉。他也會把對母親的感情寄託一些在母親信仰的神身上。原著中能明顯看出派對印度教毗溼奴派的偏愛。影片的開頭就講了黑天的母親在黑天嘴裡看到整個宇宙的故事。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其中梵天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溼奴是宇宙的維持者、保護神;溼婆是世界的破壞者、毀滅之神。嚴格地說,印度教並不是一個宗教,而是分不清印度本土有多少宗教的西方人對印度多神信仰的統稱。這三大神有各自的信徒,他們奉其中一個為主神,另兩個也會同時信仰,不過不同派系之間關於神的故事傳說會有所區別,來突出自己這位主神更加強大。現在梵天的信徒非常少了,絕大多數是毗溼奴、拉克希米、溼婆、帕爾瓦蒂、象頭神、莎克蒂女神的信徒。

傳說毗溼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毗溼奴的一睡一醒,就是宇宙從毀滅到重生的一個輪迴,稱為一劫。毗溼奴以十大化身來救世,在電影中提到的有他的第一種化身靈魚摩蹉,靈魚在洪水泛濫時拖拽方舟,拯救了人類的始祖摩奴;還有第八種化身奎師那(Krishna) ,就是黑天,他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周那王子的御者和軍師,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中提到過他們的故事。

《少年派》裡面,派漂泊於茫茫大海,本是素食主義者的他為了生存而殺了魚吃肉,此時他感謝毗溼奴,因為魚是毗溼奴的化身,是來救贖他的。後來他漂上無名島嶼,步入苔蘚纏繞的森林,見到成千上萬狐獴生活在這裡,仿佛世外仙境,得到暫時的寧靜。但是當太陽落山後,派才發現,他在白天暢泳的湖泊,到了晚上,竟然浮出無數魚的屍體。老虎躲在船上,遠遠望著這座島嶼,就像是海上睡著一個人。第一次觀影時我以為這是睡佛,還聽別人解讀說是這像浮著的屍體,暗示這個島要吃人或者暗示派吃了自己的母親,還說狐獴暗示母親屍體上長出的蛆蟲。

現在想想,這個島的外形確定是沉睡的毗溼奴無疑了,而且島上森林中還找到了「蓮花」。派在印度時,看到女友跳舞,有一個動作就表示森林中的蓮花,當時派很不理解為什麼森林中會出現蓮花,島上這一幕則做出了解釋。派從蓮花中發現人的牙齒,意識到這是一座食人島。所以派決定離開這這裡,重返人世。

毗溼奴派的神話中,沉睡於宇宙之海的毗溼奴一覺醒來,從他的肚臍裡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梵天就開始創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溼婆又毀滅世界。一劫是宇宙的一輪迴,分為四個Yuga時段,首先是SatyaYuga,此時神的力量為眾生所感知,世界上沒有痛苦;第二期是TretaYuga是一個精神的時代,人類開始用自己的心智來改造世界,但人的心靈交流受到了阻礙,也出現了戰爭;第三期是DvaparYuga,人類在精神與物質之間開始作出選擇,物質世界得到更多發展;最後,人類迎來了KaliYuga,是一個純物質的時代,權力和迷信開始統治人們的精神,所以最終會遭致毀滅。

少年派從發現這個島,得到暫時安寧,到發現危機,重新找出路,正如經歷了一劫,劫後重生。他繼續漂泊了不久後,終於獲救。原著中說:「這就是印度教,它存在於神聖外殼裡,我一輩子都是印度教徒。心裡有了印度教的觀念,我看見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少年派能在海上漂泊227天後生存下來,靠的不僅僅是印度教的信仰。原著中還說:「願上天降禍於原教旨主義者和拘泥於字面解釋的人吧……我們不應該有獨佔神的念頭。」

派在12歲接觸到基督教,他從印度教的神那裡派感受到偉大的神性,而從上帝之子耶穌犧牲自己去救贖凡人的事跡中,他了解到愛。

派獲救後,日本輪船公司調查沉船事件,他作為唯一的倖存者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就是奇幻漂流:暴風雨中一個機緣巧合,他落入救生艇,同船者是斑馬,半途闖入的老虎,隱藏在甲板下的鬣狗。斑馬吃素,老虎吃肉,在海難中尚能相安無事,而那隻最後才露面的鬣狗則露出兇相,想要吃人。不久,聰明的母猩猩來隨著洋流漂了過來,還帶來許多香蕉。兇殘地鬣狗咬死斑馬和猩猩,接著鬣狗被老虎撲倒,然後消失了。方舟上只剩下老虎和派,老虎時不時威脅著派,把派趕到記載船上的救生筏上。

第二個故事可能是海難後真實發生的:法國廚子和中國佛教徒水手先上了救生船,廚子扔下救生圈把派拉上了船,媽媽帶著香蕉遊向了船。廚子像野獸吃了一隻老鼠,又開始釣魚。水手受傷了,廚子騙派和媽媽一起鋸下水手的傷腿後偷偷用水手的肉釣魚。於是廚子和媽媽發生衝突,不久水手死了被廚子吃掉。一周後,媽媽為了保護派,也被廚子殺害、釣魚、吃掉。派殺了廚子,吃了廚子。也就是說,奇幻版本的故事裡,鬣狗是廚子,斑馬是水手,猩猩是媽媽,派就是老虎,他人性與獸性並存,廚子激發了他內心的邪惡,所以他需要神來糾正自己被震碎的三觀。

媽媽犧牲自己救了派,正如基督犧牲自己挽救眾生。原著中描寫媽媽出現的語段是這樣的:【她在一圈光暈中伏在一座香蕉堆成的小島上漂了過來,像聖母馬利亞樣可愛。她身後是初升的太陽。她火紅色的毛髮讓人看得目瞪口呆。我叫道:「噢,神聖的偉大母親,本地治裡多產的女神,奶與愛的提供者,充滿慰藉的奇妙懷抱,你令蝨蠅恐懼,你抱起了哭泣的幼兒,你也要目睹這場悲劇嗎?讓溫柔遭遇恐懼是不對的。你還不如立刻死掉。我看見你是多麼高興啊。你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痛苦。我快樂是因為你和我在一起,我痛苦是因為這樣的相聚不會長久。你對大海了解多少?一無所知。我對大海了解多少?一無所知。】

派從小在父親經營的動物園長大,從小聽到別人對比動物園的動物和野生動物,就開始思考「自由」,派認為,在野外施行的是叢林法則,強大的動物才有自由,而弱小的動物在動物園會比在野外生活得更有保障。父親告誡他動物的可怕,但是他卻認為動物園裡最可怕的動物其實是人。這次海上歷險記確實證明了弱肉強食和人性之惡。

派越是看到人性之惡,也就越感受到神的偉大,當他獨自在海上遭遇暴風雨侵襲時,他卻充滿敬意地禮讚神帶來這樣壯美的景象。不管大海帶給他的苦難還是饋贈,他都視為神跡:「我每天進行根據現在的情況而改變的宗教儀式一沒有牧師也沒有聖餐主持的一個人的彌撒,沒有神像的得福儀式,用海龜肉做惠賜的禮拜,向安拉祈禱卻不知道麥加在哪裡,阿拉伯文也說錯了。這些給了我安慰,這是肯定的。但是這很難,噢,真的很難。信仰上帝就是敞開心胸,就是不受拘束,就是深深的信任,就是愛的自由行動,但有時候要去愛太難了」

派最終上岸,老虎獨自離開,消失在密林中。在海上,猛獸的帶給他活下去勇氣,回到人類社會,獸性也隨之消失。這隻老虎究竟是孤獨中產生的幻象呢,還是神在冥冥中的指引呢?在派的心目中,老虎永遠和他在一起,上帝永遠和老虎在一起。答案就很明顯了。

派給故事編造出奇幻版本,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創傷,避開心理陰影,用美好的童話來掩飾殘忍的殺戮。相信童話的人,心中就有神。

派相信不同的宗教,相信不同的神,並沒有使他迷茫,反而讓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感受到神的存在。在世界處處都能感受到神跡的人,心中必有大愛。

很多東西我們無法證明,只能相信。

海難結束後,派在新的國度,組建了家庭,他心中仍然愛著逝去的家人,用哥哥的名字給兒子命名,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美洲是哥倫布找印度失誤而發現的新大陸,如今卻庇護這來自印度舊大陸的人,不知道在舊大陸,如今是哪一個yuga時期了。

願,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李安不願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覺得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會限制觀眾的想像  核心提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圖為劇照)自在國內上映以來,口碑暴漲,票房也超過了三億,觀眾在對電影持續好評的同時也展開了多角度解讀昨日,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李安,他坦言這部電影拍出來就是讓觀眾解讀的,但自己並不想將自己的解讀公布於眾,因為那樣有標準答案的感覺。  □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邵凱慧  這個片子有很多模糊的東西  有網友說:「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片名時,我以為是風光冒險片,看了第一遍,發現是勵志片,又看了一遍,覺得是驚悚片,在網上看了解讀,後背發涼,原來是恐怖片。」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經典文本的互文性解讀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同樣與若干經典文本有著這樣的互文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互文性集中在與《約伯記》的宗教寓意上、與《浮士德》的人物關係設置上、與《魯濱遜漂流記》的荒島生活描寫上。關鍵詞:互文性 《約伯記》《浮士德》 《魯濱遜漂流記》
  • 「過度解讀」《少年派》:奇幻細節超級百科
    第1頁:背景資料:你能想到關於「派」的一切 第2頁:媒體爭議:關於《少年派》的三種主流解讀  (策劃/黃杰 文/Donnern) 因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賀歲檔第一階段的大眾聚焦點,從三部大片對擂的話題,轉移到對這部作品的解讀上——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電影解讀熱潮,還得追溯到2010年的《盜夢空間》與
  • 從《推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完)
    2012年,李安首部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評選,憑藉這部作品,李安再次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普通觀眾看到的是各種炫目的視覺效果,而真正撥開隱喻看到的卻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求生故事: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親。
  • 深度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逃生背後的人性恐怖片
    大家好,今天說的是豆瓣電影top29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片故事:印度人派的家裡來了一個作家,想跟他打聽當年他在海上逃生的事跡,派頓了頓,跟他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少年派來自一個印度家庭,因為信封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派一直吃素。派的家裡開了一座動物園,有一頭叫做理察帕克的老虎。
  • 觀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有感
    觀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有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這部電影看似是在為我們講述一個與現實毫無關聯的故事,但實則是對人生的領悟與對人性的解讀。電影比人生簡單,也比人生理想化,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全篇的故事圍繞著派這個主人公展開,儘管他常常被夥伴們嘲笑名字的怪異,但他卻從不迷茫,一直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定義自己,用自己的智慧與堅持讓人們明白與理解,派對神的虔誠使他同時接納不同宗教與不同的信仰,他認為宗教與科學本就沒有衝突,而宗教造就了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生活將會一片光明。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時候看到的是冒險,長大後看到的是人性
    2012年,一部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電影在國內上映,憑藉著冒險奇幻的劇情和美輪美奐的3D特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獲得了無數觀眾的好評,導演李安也因此名聲大噪。在電影上映僅一個月時,全球票房就已經超過了2億美元,甩了同時期上映其他影片了一大截,最終這部電影拿下了6億美元的高票房,成為了李安所有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大家好,我是小詢,今天我為大家帶來我所看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這並非他的原名。他的原名的發音和「尿尿」非常的像,所以在向同學們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自稱為派,這個名字是圓周率的意思,無限不循環,他非常喜歡。派的家裡有很多動物,因為他的爸爸在經營一家動物園。
  •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個血淋淋的故事,背後的真相愈發驚悚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對本片理解到了第一層,認識到除了「奇幻漂流」,還有另一個血淋淋的故事。閱讀了一些影評和解讀,理解到第二層,發現「奇幻」故事中的絕大多數情節,都有現實隱喻,這讓故事背後的真相愈發驚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對本片的理解進入了第三層。
  • 我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片中的美麗夜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李安執導的一部影片,我剛開始誤以為這是一部動畫片,有時候我會回顧以前的一些影片,從裡面找一些出來看,放涼了再看有時候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涼菜涼吃類比去電影院追新片。
  • 李安導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信是一種力量
    中文片名譯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分級又是普遍級,可以想見電影院裡出現家長帶小孩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但這片老實說,它不太符合一般觀眾的口味,因為它不是那麼表面的東西,當然不是貶低觀眾,只是,如果想單純放鬆而沒有打算思考的話,那這片並不會是你的好選擇,尤其是小孩子,他們絕對是看不懂的,更不用說去體會片中的內涵,因此真要說娛樂性,這片其實是不及格的。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何從電影技術的角度解讀
    2019-10-27 21:53:45 來源: 觀眾小清談娛樂 舉報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孟加拉和派的的海上漂流記
    而動物也是我最常見的,特別是過「狗」。是什麼思想讓一些人都愛上吃動物的呢,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只要有個好的主人能夠教導動物,引導它們的行為,其實他們也是可以不攻擊人類的,反而還會幫助人類。就像今年的疫情事件,很多人都認為人們是吃了野生動物才會染上疫情的,這個疫情也在全世界中遍布。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的三重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
    隨著悠揚的印度女聲哼唱,各種動物緩緩相繼在熒幕上出現,一段充滿異域色彩的風土人情讓人如痴如醉,預示著一部奇幻的海上歷險記就要展開。這是2012年上映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開始的畫面。此片根據一次真實的海難事件改編,由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主演,是李安導演繼《臥虎藏龍》之後又一部舉世矚目的佳作。
  • 談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稍微解讀一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不僅獲得過曼布克獎,還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長達1年多的時間。小說的故事吸引了該片製片人吉爾·內特的注意。而導演李安喜歡拍情感強烈的電影且他的風格多變,而劇本的改編是由入圍了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衛·馬戈進行操刀編寫的。
  • 少年派奇幻漂流記的品牌課
    導讀:最近上映的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獲得了不錯的口碑。本文作者試圖從品牌角度來思考這部電影帶來的寓意:品牌從名字開始,品牌事關傳播。 最近觀摩了李安的熱門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不可否認,這是我在2012年看過最好的一部電影。難怪豆瓣網評分9.1分,群眾的眼鏡一向是雪亮的。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是生命最強大的支撐力!
    相比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屬於魔幻派,從頭到尾都貫穿著信仰的力量。從口碑評價來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單是國內外備受好評,還被讚譽為能闖入人心、引發情感與心靈共鳴的一部電影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主線非常簡單,是從開頭就依稀可以猜中結尾的電影。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神話思維與西方現代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敘事論
    2012年一部由李安執導充滿印度風情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一上映便博得一片喝彩,之後又榮獲了11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拿下第85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在內的四個獎項。這部電影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楊·馬特爾同名小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經典電影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附學生範文)
    一場視覺的奇幻漂流——淺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色彩運用       一個人,一隻虎,一段未知的旅途,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一位少年在海上遭遇船難,和一隻老虎在海上漂流了很久的故事。途中的所經所看,有無情的風暴雷電,也有瑰麗驚奇的風景。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是如何生存過來的?電影還藏了一種結局
    這些作品的年代都已經漸漸久遠,而反觀李安近十年來的作品,最出名的應該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豆瓣上拿下了9.1的高分,而李安也憑藉這部作品,再次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臺摘得「最佳導演獎」的獎盃,除了這個最實至名歸的獎盃,這部作品也同時在各大頒獎活動上獲得了多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