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咖啡館」 | 當你生時,當你死去

2021-03-01 復旦人周報

「四歲,你看著躺在手心裡的蝴蝶,不知道它為何如此安靜。」

「十二歲,你首次參加了葬禮,依稀懂得了人們悲泣的原因。」

「十八歲,你發現真的有人一旦分別就再也不見,卻依然覺得死生無期。」

「二十八歲,你遇見心上摯愛,開始感受到所謂人生苦短。」

「八十歲,你靜靜睡在夕陽下的搖椅裡,像蝴蝶躺在掌心。」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輕似曉夢,重如千鈞。「死亡」這個看似禁忌的話題,在這個四月的良夜裡,被坦然地訴說。

記者 | 張申博 段旭昶

文 | 段旭昶

圖 | 張申博

編輯 | 甘磊

 

4月19日晚,由復旦大學生命關懷協會主辦的「死亡咖啡館」活動在南區大家沙龍舉辦。

三個小時的時間,溫馨的氛圍中,一群初次相識的同學,進行著一次關於「死亡」的叩擊人心的探討。大家傾吐著自己對「死亡」的理解,探討著如何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如何在照顧臨終的人時引導他的心靈、如何在親人離去後好好生活……

「死亡咖啡館」從擊鼓傳花環節開始,現場確定了三位同學進行開場的發言。

 夜晚,關於死亡的「胡思亂想」 

「夜晚真的是一個對死亡『胡思亂想』的最佳時期。」齊露同學提到,自己在宿舍或是在家時,想到死亡,常常會選擇壓制情緒,不希望將這種莫名的恐懼感表露出來。「尤其是晚上甚至是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死亡,心臟就不受控制地抽搐一下。有時候在家洗澡突然『啊』地叫出聲來,我媽就衝進來問我怎麼了,我會說沒什麼,然後繼續洗澡。」

「擊鼓傳花」環節的道具

醫學生小雨提到,自己的專業使得未來的職業規劃與生活方式「被安排得清清楚楚」。每天晚上小雨睡覺之前都會嘗試擁抱自己,觸碰到自己細膩光滑的皮膚,「這個時候我往往會感到自己還很年輕。但是若干年之後,當我再次擁抱自己的時候,接觸到的皮膚不再光滑,而是異常粗糙,我就會感到很害怕。」

「其實,當下的我們正處在自己人生各項機能的巔峰,之後就像得了慢性病那樣,一點一點走下坡路,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對「死亡」的畏懼似乎是一種常態。周林說自己小的時候很怕死,「那時候,每次當我在深夜想起死亡的時候,就會哭,感覺自己無法擺脫它的陰影。」而成長讓這種恐懼感逐漸消解,他逐漸能做到直面死亡,在高中的時候,就籤署了遺體器官捐獻協議。

 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源於沒有信仰 

活動現場播放了動畫短片《死前十五分鐘》,突然暗下來的燈光和沉寂下來的氣氛,讓現場參與者們陷入了沉思。

「很少人能夠像這個動畫裡面的老太太那樣死得那麼安逸。」齊露提到,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感很可能源於沒有信仰。「作為一個不信教的人,我不相信佛教的輪迴,不相信基督教的上帝。死後的世界是空嗎?好像不是。是黑嗎?好像也不是。總之,我很難去構造一個對死後世界的想像。」

片刻沉思之後,她感慨:「也許如果有來生今世,即便我知道我沒有了上一生的記憶,但是我還活著,也許這就是宗教的所謂『清明』狀態。」

參與者使用筆記本進行記錄與分享

「實際上在佛教裡,將我們現在的狀態定義為混沌狀態,將冥想所能夠達到的狀態稱之為清明狀態。」李鬱說道,當人們的身體達到極限點時,也會有一種混沌但超脫的感覺;冥想也可以,生死之間或許會體會到同樣的感覺。她認為,這種死生之間的感覺就是一種突然的「清明」,對於死亡的徹悟。

方敏認為,按照這樣的想法,可能最為簡單的體驗「混沌」與「清明」的方式就是蹦極。「從山上跳下去,一時間,有著無限接近死亡的快感和爽意。」

齊露不信教,但是她承認自己對宗教有一種莫名的認同。她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一種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死亡無法避免,但是死亡的意義也是如此。

「如果說死亡後沒有來生,那麼這一世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度過,因為死後就什麼也沒有了。但是如果死後還有來生,我覺得這依然意味著這一世要好好過,因為來生面臨什麼、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是不可知的。這種思索對我的意義在於,不管死後有沒有輪迴,我都要好好度過每一天。」

 

活動現場參與者的側影

 瀕臨死亡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貪念生命 

當真正面臨死亡,體會到無法忍受的疼痛的時候,或許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也會深深貪戀著自己的生命。

現場有同學說,自己牙疼得厲害的時候,甚至想用盡一切方法,讓自己一覺睡過去。「人因為疾病,疼痛到無法忍受的時候,會『病急亂投醫』,什麼都會相信,都盼著真有效。」

齊露提到她的舅爺患了嚴重的癌症,「大汗淋漓的時候,他還每天都在做著祈禱,即使他年輕的時候從不信教,我的姑姑也陪著他一起大汗淋漓地禱告。人在疾病纏身的時候,總是特別『迷信』,什麼都要嘗試。」

 

活動現場同學的筆記

 面對衰老死亡,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每一個人,對於「生老病死」這個話題,都需要做好心理建設,即便這是人世間的常態。

方敏提到了自己的姥姥。「家裡的老人其實沒有什麼疾病,很健康,但還是經常表露出對死亡的焦慮,每天都在念叨『我今天可能就不行了』。剛開始,家裡人聽到還會安慰『別想太多』,後來慢慢地就保持沉默了。在我看來,這正是一種對死亡的心理建設,老人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很坦然地面對生死。」

「衰老」似乎註定是通向死亡的「敲門磚」。齊露提到,自己常常告訴自己,衰老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而執著於「衰老」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時忻明顯受到了觸動。她認為25歲是一個很重要的分界線,「我過了這個年紀才發現身體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我要是早知道,絕不會熬夜、不吃飯,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切身經驗告訴她,面對衰老,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在《尋夢環遊記》中,人的死亡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肉體的死亡;第二個是葬禮上所有人對死亡的認同,代表著社會上交際的結束;第三個是被完全遺忘,當有關這個人的記憶在人間徹底消失的時候,就是這個人真的消失不見的時候。

 

活動現場的玩偶

現實亦是如此。在通向死亡的列車上,我們一遍一遍地給自己做著心理準備。而老人也在為著即將逝去的東西而感到莫名傷感。

」現在我的舅舅也七十多了,總念叨著,我要是活到八十歲,見你們的次數也不多了。「方敏感慨道。

」但是,當他們真的走了,卻莫名地空空蕩蕩。「

 塵歸塵,土歸土 

活動臨近尾聲,參與討論的陳鳳珂阿姨提到,自己以前去尼泊爾與印度旅遊的時候,曾經看到,以河為界,一邊是熙熙攘攘的遊客,一邊是身上放滿鮮花的逝者。一群人安靜地圍繞在沉睡的軀體旁,火化之後又安靜散去,然後工作人員拿掃帚將骨灰都掃入河中,「塵歸塵,土歸土,生時不帶一物,死後空空如來時」。

她認為在歐洲文化中,也會有各種元素來呈現「生死觀」。「記得曾經還參觀過的歐洲教堂,裡面不僅集中了歐洲藝術的精華,也有很多與死亡相關的場景,比如有些祈禱室中躺著聖人,有些後院是古時候的墓地。就這麼一間一間教堂,容納著兩種『形式』,生者與亡者皆於此祈禱;那時我覺得,你和我,生與死,總是互相牽連的。」

當沉重的話題和輕鬆的交談結合,不同的人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關於「死亡」的討論,並不是為了說服誰。相同的想法相互交流,不同的想法彼此碰撞,對於死亡的認識更深了一步。

 

活動現場

死亡的恐懼經過了思索和分享,就像咖啡的苦澀加上了牛奶和方糖。我們還在畏懼,還在痛苦,但是也認識到,除了苦澀,還有生命存在的鮮活和甜蜜。

生而為人,終究死亡,然而數個三百六十五天的陽光足以將內心深處的黑暗趕入更深處,害怕也好,敬畏也罷,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還把握在我們的手中,等待新的未知。

微信編輯 | 甘磊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你聽說過「死亡咖啡館」嗎?
    —— 摘自《攜死而生》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也就是說,每1秒鐘就會有1.8人死亡。這次的新冠疫情,每天的新聞中也反覆播放著病毒、隔離、死亡,這些高頻詞。大到親人離世,小到家中的植物枯萎,可以說,死亡這個課題,不是只有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們才需要面對的。
  • 讓我與你相遇|福州死亡咖啡館活動
    所以, 邀請你來參加死亡咖啡館,我們一起討論生死,聆聽彼此的生命故事,看見真實的自己【起源】死亡咖啡館由瑞士社會學家伯納德·克瑞塔茲(Bernard Crettaz)2004年第一次提出概念,這篇報導恰好被有心想做死亡主題活動的英國人Jon看到,並很快與伯納德取得聯繫並交流了自己的設想,在伯納德的支持下,2011年Jon在英國倫敦自己家中地下室創辦了第一場死亡咖啡館
  • 死亡咖啡館│第二期活動
    「向死而生」是提倡一種生活態度:以一種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在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之後,既能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又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到來。真正的人是應該在看清生命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並且以一種高於物質利益的精神,引導人們和睦、向善、友愛,從而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死亡咖啡館】武漢第一期活動,你準備好了嗎?
    加、墨;亞洲的日、韓等國相繼舉辦近萬場死亡咖啡館活動。 死亡咖啡館談什麼 談 死亡!>【特別注意】死亡咖啡館活動不是心理諮詢不是喪親輔導不是宗教辯論或其他怪異的暗黑不是心靈雞湯和所謂的正能量所以,更不保證你來了高興或感覺舒服 武漢死亡咖啡館第一場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人都想過死亡,因為畏懼;然後停止思考,也因為畏懼。於是加繆說「人們敏於深入探討其他問題,而關於死亡卻思想貧乏」。思考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要如何死去?思考著這個問題,渡邊獨自坐在酒館喝酒,失魂落魄。在這裡,他慷慨地把一袋安眠藥送給了一個二流作家。
  • 《你會在20歲時死去》:無上神權的背後,到底是誰的悲劇?
    《你會在20歲時死去》是一部拍攝於蘇丹的電影,該片於2019年8月上映,上映即斬獲得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電影未來獎最佳處女作獎。蘇丹所屬非洲,曾被聯合國評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蘇丹宗教色彩濃厚,人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真主阿拉是他們的信仰,在教徒的心中,真主的指示高於一切。
  • 當小孩心愛的寵物死去時
    但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變的法則,寵物用一生去陪伴,與小孩有真摯深厚的感情,當它離去時,家長該如何妥善的處理,讓小孩面對這一「噩耗」。當孩子心愛的寵物死去時,家長首先不要低估這件事情給孩子帶來的震撼。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家裡寵物的死去,往往是他第一次親歷與他朝夕相伴的生命突然離去的「死亡」事件,孩子往往會非常強烈地感受到「死亡」給他帶來的不安全感、恐懼感以及不知所措、無能為力的感覺,所以通常孩子都表現得非常傷心。為了避免在孩子心裡留下長時間的困擾和陰影,家長一定要重視、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這些感受,不要輕描淡寫,也不要簡單地強迫孩子不哭。
  • 時生01
    因為妻子患有家族性遺傳病,如果生男孩,孩子必然會在十七八歲時死去。最後卻決定生下了他,因為病魔的糾纏,時生一定是痛苦的,但他的內心裡一定從來沒有恨過自己的父母生下必然要走向毀滅的自己。無論是躺在病床上的時生,還是回到20年以前的時生。出生本身就很美好,因為生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看他成長,看他哭,看他笑,從幼稚變得成熟,看到自己的生命又在被重複,溫暖地重複。
  • 崔雪莉確認死亡:當你開始死去,忽然每一個人都愛你
    據韓國警方透露,14日下午藝人崔雪莉被發現在自家公寓自殺死亡。據相關消息,推測雪莉為自殺。網上的一句評論:「當你開始死去,全世界突然愛你」,這是多麼令人心疼而又心酸的話語,直擊人的心。沒有人在此刻會覺得她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覺得她死去,才是對活著的人最好的交代。當懸崖邊的人,在他們眾目睽睽之下,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再也從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裡,找不到他們的身影時,才驚覺自己真的無情地傷害過他。或惡語中傷,或行為推諉,或曾經對此精神上造成過傷害等等。沒有惡人覺得自己當時的所作所為會有何不妥。
  • 《非自然死亡》: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死去
    故事雖然藉助UDI這個平臺和主角們的法醫身份來展開,卻將法醫們的所見所想組合、折射、穿插起來,延伸向更遠的地方,引導我們去思考看似深不可測卻又近在咫尺的謎題:生與死,善與惡,幸福和愛。 把「死亡」本身原原本本的呈現給我們,是它致力去做的事情。1.
  • 就想開一家這樣的多肉咖啡館以此為生
    而在美國加州沿海的Oceanside市 有一家多肉主題的咖啡館,成了很多人想去看看的地方。整個咖啡館各處無論牆面,書架,桌椅,窗架……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都能看到多肉的蹤跡,搭配得都很有魅力,在喝美味咖啡的同時,滿眼放去都是美肉。整個咖啡館是一個活生生的藝術作品。種植多肉其實好處很多。
  • 《六弄咖啡館》:異地戀很累,分手後他選擇了死亡
    生在一個與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愛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註定般的三百六十公裡,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親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這第六弄,便是死亡,再也不用感受悲傷和痛苦了。這是電影《六弄咖啡館》中片名的含義。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男主小綠和女主心蕊之間一場真摯卻無奈的青春愛情故事,對於親情和友情的探究,以及距離對愛情的考驗,同時關注年輕人對待成長和人生的態度與狀態。
  • 夢見死去的母親又活了好不好 夢見死去的母親又活了是什麼意思
    夢見死去的母親又活了好不好 夢見死去的母親又活了是什麼意思夢見自己活著,等著看世界末日來臨是怎麼一回事,這是警告你不要過去追逐物質和肉體上的享受,有壞人可能利用你的弱點詐取你的錢財。準備考試的人夢見過世的母親還活著,意味著專攻一科則有利。
  • 尋訪花神咖啡館
    這些小巷保留著中世紀時的樣貌:古舊的磚牆,石板的小路,幽深的庭院。其靜謐之美,令人驚嘆。不久,拐出小巷,對面「花神咖啡館」赫然映入我們的眼帘。花神咖啡館地處巴黎塞拉河的左岸,位於兩條街交匯的拐角,十分醒目。這是一棟奧斯曼風格的建築,其藝術之美,鮮活生動,富於魅力。「花神咖啡館」法文招牌的上端與兩旁,覆滿了鮮花綠植與藤蔓,像個空中花園,充滿唯美浪漫情調。
  • 蘇聯「領袖」史達林死亡之謎:死去的是替身?知情人或都被滅口?
    在史達林死後,貝利亞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並且隨即逮捕了包括當時暗殺毒藥實驗室的主任、為史達林診治的醫生、參與事件的警衛……史達林發病時的撒謊、死亡時的喜悅、以及死後的一系列異常舉措帶來的疑點,終於在一封信到來時全部爆發。在獄中的暗殺實驗室主任邁拉諾夫斯基,在信中請求貝利亞的寬恕。
  • 夢見故人死去什麼意思
    時間對於生命來講,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成長,也終將會給我們帶來死亡。
  • 這是關於死亡最美好的想像 | 茜問
    這一次,不是只聽她說、聽她訪問,而是由你問、文茜答,各式生活疑難雜症、生命辛酸故事、年輕世代煩惱都能在《茜問》得到答案。這一期的《茜問》,我穿著一身白衣,準備前往何處?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地點,叫做「死亡咖啡館」。你可以和死亡喝一杯咖啡嗎?
  • 生亦何憂,死亦何怖,在《預約死亡》中體味生命意義
    畢淑敏的作品《預約死亡》中,以一個女作家的角度,寫了她在臨終關懷醫院取材時看到的一幅幅瀕臨死亡的畫面,讓死亡如此真實地呈現出來。在那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角落裡,有醫院裡有責任感的院長,有對職業不滿卻仍盡職盡責的齊大夫,有善良美麗的護理員小白。
  • 夢見死去的人預示著什麼 夢見死去的人和我說話是什麼意思
    夢見死去的人預示著什麼 夢見死去的人和我說話是什麼意思夢見死去的人,表示可能會有一些不良惡習闖入你的生活,如果你無法堅持意志力,你會有某個程度的損失。夢到死去的人面容愉快,表示可能會有一些不良惡習闖入你的生活,如果你無法堅持意志力,你會有某個程度的損失。
  • 渡邊的死亡|《生之欲》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父母不願死去是因為牽掛子女,擁有萬貫家財的人不願死去是因為錢沒花完,那些讓我們活著時擁有的或是想要擁有的,能讓我們感到幸福或欲望的,恰恰是死亡將近的羈絆。渡邊的靈前,同事們談論著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得知了渡邊的奉獻後,每個人都借著酒勁叫嚷著要繼承渡邊的精神,做人民的公僕。可是,酒醒了之後,無論是那些說大話的還是那位打心底裡敬佩渡邊的同事,都無法拿出渡邊的勇氣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