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殺雞儆猴犬當家,冷血無情是毒蛇。殺雞儆猴其實也是一種計策,可以用小的犧牲品來放射出更大的能量,起到震懾群眾的作用。而在歷史中,也有很多古人善於使用殺雞儆猴這樣的計策。
比如說在北宋時期,我國有一名叫做張關崖的文臣,當時請了一些幫工來清理庫存,但是後來發現有一名衙役有喜歡偷小錢的習慣。有一次被張縣令逮到了,雖然只搜到了一錢銀子,但是張縣令卻在判詞中寫到「今天可以偷一錢,日後利用一千個日日夜夜,就可以積攢下來一千錢,所以不要因為小事情就忘記了大危害。
張縣令處置這位偷竊的時候,就實行了重判。自此之後,張縣令所管理的區域內,百姓們偷盜的情況就少之又少了。有很多人在撿到錢之後,還會主動的去上交給衙門,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其實也曾出現過。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三傑之一,是日本著名的歷史人物。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有過自己的貢獻。織田信長出生於1534年,1540年時就已經成為了那古野城的城主,當時也僅僅只有6歲。一方面是因為織田信長家族勢力的強盛,另一方面是因為織田信長也有自己的智慧。
織田信長之前,日本社會當中就有一個一元斬的習俗,也就是說小偷如果只是偷了一元日元,那麼也會被當眾斬首。織田信長也推崇這一社會習俗,並且將其變成了法律法規。之後,日本出現小偷的概率就很少了。
到1945年之後,日本百廢待興,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時也明確規定,小偷即便只是偷了一元,那麼也會受到特別重的刑罰。更嚴重的情況是,當人們的影視條件慢慢優化了之後,政府在逮到了小偷或者是抓到了撿錢不還的人,那麼這些人都會被曝光於網絡和電視臺。
在雙重壓力之下,日本出現小偷的情況少之又少。2014年,日本人口已經突破了1億人。然而在這一年,全國上下範圍內找到的小偷也不超過5000人。這其實是非常小的一個比例了,可以說日本出現小偷的概率真的不算高。
如果我們中國也能夠推行這種制度,一方面將小偷的刑罰懲戒制度變得更加嚴重,另一方面對於小偷思想教育方面看得更重一些。加大媒體宣傳的效果,說不定中國國內的小偷也會變得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