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博士」的SSCI論文發表經驗!

2020-12-20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一篇ssci論文,對於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中國社科教育體制下的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真是要脫一層皮。

先說中文經歷,以表明一篇英文ssci論文比中文論文難多少!我那篇英文論文的完成過程就非常艱辛。文章動筆之前的調研工作歷時2年半,更之前對基本概念的辨析也花了1年。(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我後面會細談)。這篇文章從動筆到第一次投稿,花了8個月,中間這段時間,我正好旅行了幾個國家進行訪問,也找過不少國內外專家交流、談話、修改。完整稿出來後,又放了3個月沉浸一下。先投了一個top journal,3月後被乾淨利落的拒掉。然後改投中上的一個期刊,2個月後說major revision,修改後minor revision,然後又一次majorrevision和minor revision,然後說要我找native的人修改語言。然後accepted。直到上個月正式出proof。全過程1年左右。最後在哪一期發表我還不清楚,不過我見過有accepted後排2年才出版的雜誌。

比較國內學者和期刊的浮躁心態,恨不得投稿後3個月內就出版。英文期刊寧願等2、3年也不願意把有問題的文章登出來壞自己的名聲。

首先是寫論文。具體不同專業應該不一樣。我在寫文章前,做了2年多的調查。寫的過程上面簡單說了。第一步是文獻,要把本專業的中英文文章都讀遍。找一個有意思「理論問題」是很重要的。開場白非常非常重要。我的第2,3初稿時曾經給一個老外看過,老外看了幾分鐘說,這樣的introduction不行,因為這麼寫根本沒人願意看下去。(中國人寫文章都是喜歡先講國內外大好形勢,然後說文章的意義,我那回是開口介紹了一堆這個領域的文獻,但老外直接切問題)。然後他在我的第一段的5,6裡一句句批判。這次談話是我寫作過程中收益最大的一次。

其次,選雜誌。畢竟是寫中國問題,我的研究可能從地區研究和我本專業兩種期刊裡找出路。所有的ssci期刊裡,和當代中國或亞洲的地區研究期刊一共5本左右,我本專業一共20本左右ssci,適合發中國問題的,一共也就3-4本。我不是經濟學、社會學,一篇論文都有上百本雜誌可以挑。然後是挑雜誌的機會。一是看一年周期,有半年刊,季刊和雙月刊,然後還要挑每期多少篇。有的刊物一期就3,4篇文章。這種期刊借我膽子也不敢投的。我先挑了一本中國地區研究的top journal投,季刊,一期5篇的樣子。被拒後,找了本專業的中上水平的雜誌,雙月刊,一期6篇左右。

然後,按照雜誌要求修改格式。有的雜誌要求非常高,比如英語和美語的差別,性別歧視問題不能有,比如泛指的chairman是不能說的,因為還可能有chairwoman,所以只能說chair person。這些細節都必須一點點地改。最麻煩的是參考文獻的樣式。有的是最後,有的是教主。慢慢磨吧。但比起整個寫作過程,這都是小事。然後按照要求投稿。

修回被拒了就自我反省一下,投下一個。有比較正面的回應時,如果能混一個「重大修改」就說明有戲,那就乖乖地按照評閱人的意見修改。一般來講,ssci雜誌的評閱人看得都很仔細,不太會不懂瞎說。我還好,碰到的幾個都是比較負責的。修回時的cover letter很重要,既要對審稿人拍幾句,又要堅定立場。因為很有可能幾個審稿人把你的文章往幾個不同的方向拉,如果你要迎合所有人的興趣,那最後一篇文章就廢了。

關於和編輯的交流。一是催進度,這個還是有必要的。主編下面一般還有編輯助理。一般我催進度都是給公共信箱寫信,抄送給主編。我遇到的情況是,不管晚幾天,最後會是編輯助理給我回復,說讓我等等什麼的。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麼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後),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後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一爭取相當於把rejection改成了major revision。

很巧,今天早上收到這篇文章的審稿意見,審稿意見非常正面,不過好像已經換了審稿人,所以這次覆審折騰了4個多月(我是今年1月2日投的第一稿,當時在cover letter裡還俏皮地寫著submission of new year。但這回審稿人針對一個變量的問題,洋洋灑灑寫了2頁和我討論,認為我這個變量選得有問題。具體的情況,我會在後面的「方法」一節中說)語言問題其實一般不是問題,除非語言差到別人完全看不懂。但其實很多情況只是老外讀起來費勁一些。雖然說英語的書寫很重要,但在好的英文期刊裡,一般不會因為語言不好而拒絕。最多是主編看一下(一個月左右),覺得有些思想,打回來建議作者找人proofread一下再審。關鍵還是思想。很多人會覺得,我發不了英文文章只是因為我英語不好。其實不然。引用郎鹹平,丁學良他們的話,大家完全可以拿自己認為最高水平的中文文章請最好的native的人翻譯潤色,看能不能在英文期刊上發表?

當然,文章的結構,句子間的邏輯關係什麼的,我認為不屬於語言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就算寫成中文,那也是問題。中國文章為什麼「爛」,很大程度上一是廢話多,二是一段話內部的論證,每句話都有漏洞,禁不起推敲,每兩句話之間都不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英文的社科論文要保證,每句話都是必須寫才寫,如果不寫這句話,評閱人就能一眼挑出來,說,這兩句話之間邏輯性不強,請給出證據。經過真正規範學術訓練的人,眼睛都是很尖的。

我指的語言問題是在每句話內部的語法和語感。我在語言的修改問題上,其實還是折騰了很久,一個半月左右。我先讓一個在海外專業做英文編輯(非英語國家,但英語是第一官方語言)的朋友修改,可是修回後,那個雜誌說不滿意,給了一頁的修改參考,讓我再找真正的natvie的朋友改。看來「語感」這個東西是一輩子也學不來的。然後找了個美國朋友,拖拖拉拉又折騰了很久,最後通過了。現在我的結論是,如果趕時間,還是別找熟人修改,因為那些人大多都很忙。還是花點錢找海外的編輯(proofreading)公司,一篇一萬字英文的文章2000RMB左右,何況找熟人有時候也是要錢的。我相信任何一個編輯公司都是負責的,關鍵的問題在於還是語感。我就不願意找總部設在日本的編輯公司,雖然我那個英國雜誌推薦讓我找它。

你可以讓他們先試編一段,找個老美朋友審一下,語感這種東西,人家讀兩句就知道了,但我們是一輩子也感覺不出來的。在這次成功經歷之前,我一共投過3篇論文。都以無限悲慘的命運收場。當時我還是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篡了一篇文章就找了個牛雜誌投過去。這個雜誌是我們專業的leading journal,好在什麼論文不管水平如何,直接外放出去審。回來的結果是,評論問差點就說文章是垃圾了。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但冷靜下來,各種建議真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包括建議我讀的文獻,邏輯問題,思路問題,概念問題,方法問題,寫作問題……

但那幾篇論文差不多每次的評價都有些許提高。第一次投稿只有開場白中禮節性的interesting,ambitious之類的話。之後開始漸漸出現applause, innovative之類的詞,問題也越來越具體。

和評閱人辯論這件事。首先條件是,確實有的爭,因為一篇文章出去,你應該保證你在這個領域自己看過所有文獻,別人說的爭論的內容你全清楚(發國際刊物,就是要在所有文獻的基礎上往前走一小步),所以評閱人的意見,多半是他沒你考慮得完全。如果反過來是作者沒想仔細被人抓把柄。那就乖乖地改,同時一定要回復裡讚揚和感謝他。反過來,有時候評閱人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你的思路,很多作者會就覺得「這哥們什麼也不懂」,這種想法是不能有的。理科我不知道,我所接觸的十幾個匿名評閱人裡,沒一個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非常佩服期刊掌握的專家庫儲備)。最後結論是,只可能是你沒寫清楚,而不是專家沒看懂。本著這個心態,那就乖乖的改文章吧,把評閱人的質疑全回答清楚了。必要時寫封長信解釋(有時候文章篇幅裝不下)。

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麼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後),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後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前面我說過,ssci論文的語言水平並不是決定性的,那麼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呢?是思想。這話太籠統了。這裡不可能說得太具體,我先簡單講一下大家寫文章時的問題,處理好下面的問題是能夠發表的基本條件。

概念問題:這是中國人寫文章時最讓外國學者惱火的一個問題。中文文章喜歡「創造」新概念。其實是在玩概念遊戲。比如,大家寫文章總喜歡寫「結構」,「體系」,再加一個「性」,結構性的,內生性的,或者加個「化」,城市化、市場化、私有化、轉型。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不是不能用,但不能胡亂用。如果你寫了一篇論文,說「由於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美國不同,所以怎麼怎麼」。在國內肯定能發表。但這種話到了英文期刊,評閱人馬上就會問你,你指的「政治結構」是什麼?中國人很喜歡說「結構性調整」這種話,到底什麼意思?誰能說說看?更有甚著,一會說結構,一會說體系的,英文期刊的評閱人肯定看得就怒了。

邏輯問題:這個很難講。但我覺得大部分學者智商都是沒問題的,寫文章邏輯性不強關鍵還是一個道德問題。就是「對付」和投機取巧。一段話闡述一個道理,中間有一句話其實是說不通的,明明心裡知道,就是賭評閱人看不出來。確實,很多情況下矇混過關了(因為中文雜誌的評閱人水平不高還看得不仔細)。但最後白紙黑字的印出來後,總有人會看出來的。當然我這還是指檔次比較高的雜誌的文章。方法問題:方法是中國非海歸學者的一個缺門。每個專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單從社會科學來講,基本思路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專門強調「方法」,並不是一定要用計量,回歸(其實這方面,中國現在在數學方法的使用上已經開始走另一個極端了),定量還是定性根本不重要,同樣的問題和理論,兩套方法可以做兩篇都很優秀的文章。

我說的方法其實還是邏輯和研究設計的問題。但如果前面的研究設計弄不清楚,怎麼都是白搭。前面我說道,我有篇文章,評閱人為了一個變量洋洋灑灑寫了2頁紙和我辯論。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可能犯的所有錯誤。包括:1)變量能否代表概念;2)指標能夠用來精確測量變量;3)指標的測量的是不是準(我這回用了調查問卷);4)樣本數據的分布是不是合理,符合理論預期;5)用的數學方法是否有問題。除了4和5以外,如果是定性研究,123其實也同樣重要。相應的,我昨天寫了一篇5頁的紙,反駁他每一條批評,以證明我對變量和指標的選取是科學的並且經過深思熟慮的。相反,如果寫文章之前這些問題沒考慮清楚,文章寫出來了也是白寫。

相關焦點

  • 西浦國際商學院英語系學者發表SSCI論文 探究蒙古族大學生對不同...
    【MBA中國網訊】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學英語系魏日寧博士、英語教育碩士畢業生薑赫與孔萌霞的論文在SSCI收錄的語言學期刊《多語和多元文化發展》(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上發表,論文題為《對三語能力的態度:對中國蒙古族大學生的調查研究》(Attitudes
  • SCI醫學論文發表經驗分享
    由於SCI論文的拒稿率高,所以不少科研工作者會羨慕成功發表SCI論文的作者。他們經常會問,為什麼別人的SCI論文可以成功發表,而我的不行呢?為此,成功發表SCI論文的過來人分享了以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近期有匿名人士在「川大心聲」公眾號舉報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涉嫌學術不端。博士論文完全脫離專業,嚴重學術不端2008年12月,姜曉萍博士畢業,專業為「企業管理」,企業管理隸屬於一級學科——工商管理。姜曉萍博士論文《基於BRP的政府業務流程再造研究》姜曉萍用來進行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學位答辯的論文題目是《基於BRP的政府業務流程再造研究》。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用學術力量影響身邊人他是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生黨員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金滔人物名片:金滔,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9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中共黨員,發表SCI論文
  • 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的博士講述連環奪命的提問
    清華大學優秀的畢業生2019年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獲得清華大學畢業生大獎的白蕊作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這位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歷多次申請才進入清華大學的女生,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提前一年完成了碩博學位,順利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四年的時間內發表了5篇《科學》3篇《cell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我原來在《論文寫作發表全攻略》這本書裡講過這個問題。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我以前也有一個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當我想再投期刊時,期刊方就要求要有50%的內容是與之前的會議論文不同的,所以我按照這一要求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也得以順利發表了。在我們將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加工,得到的英文論文從內容到形式與中文論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英語水平不高的作者,無法獨立將一個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也可以找專門的英文潤色機構幫忙。
  • 關於醫學SCI論文發表,你得記住這些
    對於醫生來說想發表篇醫學論文,論文的寫作修改、期刊的選擇投稿都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工作,WOSCI沃斯編輯在這給有職稱晉升需求的朋友們提供些醫學論文快速發表的建議。
  • 文科博士論文的基本要素
    邱兆祥教授曾把合格的博士論文比作作者「跨入學術殿堂的入場券」,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不但可以使作者獲得各種榮譽和光環,而且可能使其終身受益不盡,可見撰寫博士論文的至關重要性。但是,很多攻讀文科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常常感嘆撰寫博士論文「很苦」,難以提筆下手,或者在寫作過程中力不從心,甚至有時路半易途,另起爐灶,經受不少波折。凡此種種,重要原因在於沒有很好地把握文科博士論文必備的基本要素。
  • | 附《博士論文》全目錄
    讀博士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一個字:純粹(PURENESS)。純粹帶來的享受,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猶記得我當年還在「雙鴨山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候我原準備做個消費研究——沒成想後來走上了精準扶貧的不歸路。博士一年級是我最享受的一年,因為一直沒定選題,就索性拋開不管了,沒有任何目的地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當初的筆記和小論文,到現在一篇都沒拿出來發表。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論文真假問題愈吵愈烈,蔡也親自出面澄清,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卻直指,一句「真的假不了」,或「有博士學位必然有繳交論文」的說法,恐怕很難平息爭議。並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博士論文都查得到,為何蔡英文博士論文卻怕被看?
  • 期刊發表-論文發表
    因為能夠發表SCI論文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對於年長的科學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對於年輕的工人來說,能夠發表SCI論文是他們夢dream以求的,我們可以想像到困難有多大,而且難度很高!為什麼發表科學論文如此困難?另外,科學論文的發表代表什麼?接下來,我將向您詳細介紹為什麼很難發表SCI論文,並告訴您這是多麼困難,以便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了解科研人員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 醫學SCI論文發表秘籍
    如何成功發表一篇醫學SCI論文?這是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比較關注的一件事。發表SCI論文究竟有多難? 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對於那些可以將SCI論文信手拈來的大牛們他們又有哪些經驗呢?
  • 說說: 蔡英文博士論文也造假了?
    三個月後,這股嚴打風也「刮」到了臺灣省:蔡英文被質疑博士論文造假。該事件已持續發酵三月有餘。臺大法律系名譽教授賀德芬8月2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博士論文造假證據,稱其並未在1984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其現在展示的博士證書是偽造的贗品。
  • 專欄-碩博士論文背後的田野故事
    我是那隻喜歡叨叨叨叨不停的鄒大白的貓奴,作為一個還沒邁入學術路上的菜雞,真的很喜歡問那些前人經驗,不是希望走捷徑,但想讓自己少走些彎路是真的。在過去年把的一段時間,《學術與社會》公眾號專欄《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對我鼓舞很大。臺大社圖 其中,「博士論文背後的田野故事」有過兩段話,我印象深刻。第一段是分享寫作心得。
  • 洪真英回應論文抄襲:會把碩士與博士學位返還
    網易娛樂11月7日報導 11月7日,洪真英回應論文造假風波,她對此事說抱歉,稱自己2009年用盡全力完成了論文,但是當時的認定標準與現在不同,自己說什麼也不管用了,都只會被看作是辯解。洪真英表示稱將會把碩士與博士學位返還。
  • 蔡英文博士論文疑雲重重 恐成「大選」變量
    據臺媒報導,英國百年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曾畢業過兩位臺灣地區政治人物,其中一位就是蔡英文,在學校的相關網頁上對蔡英文的註明寫著「1984年,法學博士」。倫敦政經學院收藏的蔡英文2019年新裝訂博士論文 林環牆還指出,這篇博士學位論文還有幾處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
  • 這個華農博士不一般:他用7年時間研究辣椒,如今發表重要論文!
    從2013年到2019年,從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與辣椒素研究課題打了將近7年的交道,朱張生對時間的流逝有著一種天然的鈍感。宣告這段研究短暫地落幕的,是2019年5月1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上的研究論文。在這篇論文裡,朱張生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作者」一行,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雷建軍教授和陳長明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列於其後。
  • 他注重論文的研究,如今已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500多篇
    在本科期間高福努力學習,在校期間成績優異,1983年高福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北京農業大學就讀研究生;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並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
  • 第十集:優秀獎 第六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獲獎論文系列報導(十)
    發表SCI/EI學術論文十餘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汪勁松教授長期致力於先進位造裝備及技術、數控系統、現代集成製造、特種移動機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新型並混聯裝備、IC裝備重大專項的戰略論證等主要科研項目30餘項,發表主要論文2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參編著作4部,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獎。2008年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發明類)一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