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需要更多人去正面傳播的,就好比如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精髓在於融入中國本土。負面的是受到史上因文字語言及傳統文化的障礙,對佛教文化有著片面之詞。所以,潛心修持,愛好佛學的人,我建議可以去看看佛教歷史。如此,你的觀點一定截然不同,就不會覺得佛家是玄學,也不會迷信。
佛教的經典許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的煩惱。也適合「治心從善」四個字,治心,就是治療我們心中的困惑;叢善,就是我們要遵照佛陀教導,從善積德。說到治心,佛法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有論述,如《心經》、《金剛經》等等。我們要用佛法去領悟,懂得世事無常,時間的煩惱本是庸人自擾。
大茶經上文講到《金剛經》的善護念,佛陀教導人們如何安住自己的心,保護自己的念頭是《金剛經》裡的核心思想之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經典中的核心,六祖慧能大師就因為聽到這句經典而悟道求法。所以,眾人想要解除困惑,就得安住自己的心,保護好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心生清淨。要懂得世事無常,人世間的煩惱本就是庸人自擾。
曾有有個叫白雲守端禪師在方會禪師門下參禪悟道,幾年來一直無法開悟,方會禪師憐念他遲遲找不到入手處。有一天,方會禪師借著機會,在禪寺前的道場上和白雲守端禪師閒談。
方會禪師就問白雲禪師:「你還記得你的師父是怎麼開悟的嗎?」白雲禪師回答說:「我的師父是因為有天跌了一跤才開悟的。悟道之後,他說了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完之後,大笑徑直而去。白雲禪師愣在當場,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何老師嘲笑我呢?」白雲禪師始終放不下方會禪師的笑聲,好幾天,他飯也無心吃,睡夢中也經常會無端驚醒。他實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請求老師明示。
方會禪師聽他訴說了幾日來的苦惱,意味深長地說:「你看過廟前那些表演猴把戲的小丑嗎?小丑使出渾身解數,只是為了博取觀眾一笑。我那天對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歡,反而不思茶飯,夢寐難安。像你對外境這麼認真的人,比一個表演猴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參透無心無相的禪呢?」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對外境不要起攀緣心,才能參透無心無相的禪。這就如我們《金剛經》說的無相聯繫到了一起。《金剛經》上說,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是因我們有了攀緣心,起心動念之間庸人自擾的心態。好比如,一件事讓你煩惱,你是否清淨自如的在問自己為何煩惱?
一體兩面,一個手掌放在你面前,朝上它是手,朝下它還是你的手。有任何改變嗎?佛教的經典甚多,我們不一定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道,但我們可以學習佛法來領悟,懂得世事無常,世間的煩惱本是庸人自擾,我們要用積極的人觀去看待你遇到的困惑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