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去領悟,懂得世事無常,世間的煩惱本是庸人自擾!

2020-12-24 大茶經

中國傳統文化是需要更多人去正面傳播的,就好比如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精髓在於融入中國本土。負面的是受到史上因文字語言及傳統文化的障礙,對佛教文化有著片面之詞。所以,潛心修持,愛好佛學的人,我建議可以去看看佛教歷史。如此,你的觀點一定截然不同,就不會覺得佛家是玄學,也不會迷信。

佛教的經典許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的煩惱。也適合「治心從善」四個字,治心,就是治療我們心中的困惑;叢善,就是我們要遵照佛陀教導,從善積德。說到治心,佛法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有論述,如《心經》、《金剛經》等等。我們要用佛法去領悟,懂得世事無常,時間的煩惱本是庸人自擾。

大茶經上文講到《金剛經》的善護念,佛陀教導人們如何安住自己的心,保護自己的念頭是《金剛經》裡的核心思想之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經典中的核心,六祖慧能大師就因為聽到這句經典而悟道求法。所以,眾人想要解除困惑,就得安住自己的心,保護好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心生清淨。要懂得世事無常,人世間的煩惱本就是庸人自擾。

曾有有個叫白雲守端禪師在方會禪師門下參禪悟道,幾年來一直無法開悟,方會禪師憐念他遲遲找不到入手處。有一天,方會禪師借著機會,在禪寺前的道場上和白雲守端禪師閒談。

方會禪師

方會禪師就問白雲禪師:「你還記得你的師父是怎麼開悟的嗎?」白雲禪師回答說:「我的師父是因為有天跌了一跤才開悟的。悟道之後,他說了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完之後,大笑徑直而去。白雲禪師愣在當場,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何老師嘲笑我呢?」白雲禪師始終放不下方會禪師的笑聲,好幾天,他飯也無心吃,睡夢中也經常會無端驚醒。他實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請求老師明示。

方會禪師聽他訴說了幾日來的苦惱,意味深長地說:「你看過廟前那些表演猴把戲的小丑嗎?小丑使出渾身解數,只是為了博取觀眾一笑。我那天對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歡,反而不思茶飯,夢寐難安。像你對外境這麼認真的人,比一個表演猴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參透無心無相的禪呢?」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對外境不要起攀緣心,才能參透無心無相的禪。這就如我們《金剛經》說的無相聯繫到了一起。《金剛經》上說,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是因我們有了攀緣心,起心動念之間庸人自擾的心態。好比如,一件事讓你煩惱,你是否清淨自如的在問自己為何煩惱?

一體兩面,一個手掌放在你面前,朝上它是手,朝下它還是你的手。有任何改變嗎?佛教的經典甚多,我們不一定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道,但我們可以學習佛法來領悟,懂得世事無常,世間的煩惱本是庸人自擾,我們要用積極的人觀去看待你遇到的困惑和迷茫。

相關焦點

  •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你我,不過是這人世間,來去匆匆的過客。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世間三千事,煩惱在人心。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萬事若懂得,人生方幸福。世上本無事,何必太苦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能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
  • 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在娑婆世間開創淨土。  宗教上的體驗,長養我無比的信心,我深信只要大家奉行佛法,啟發本自具有的佛性,一定能共成佛道。所以,在弘法生涯中,無論遭逢多少冤屈,我始終沒有退心;不管遇到多少阻難,我也沒有忘記弘法的使命。  記得四十年前,初到臺灣時,欲食無飯,欲眠無榻,有人說:「現在佛教衰微,耶教盛行,不如改變信仰,或許比較容易生存。」
  • 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在娑婆世間開創淨土。  宗教上的體驗,長養我無比的信心,我深信只要大家奉行佛法,啟發本自具有的佛性,一定能共成佛道。所以,在弘法生涯中,無論遭逢多少冤屈,我始終沒有退心;不管遇到多少阻難,我也沒有忘記弘法的使命。
  • 人生多憾事,世事兩難全,煩惱本來無,庸人自擾之
    煩惱本來無,庸人自擾之。人生旅途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煩惱、失意、痛苦、歡聚和分離。這些就如我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煩惱,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而正是因為這些煩惱的存在,讓我們更加明白了幸福的內涵和快樂的真諦。生活裡,有些煩惱來自現實物慾的誘惑與貧富懸殊的壓力。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看開的智慧
    我心裡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如何去解?」」是誰給你的心中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佛祖慈悲地解釋道。那人沉思良久,遲遲沒有開口。於是佛祖繼續開示他:」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看著佛祖慈祥的笑臉,那人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微笑。這則小寓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心中的苦惱不過是自己的執著,能夠讓你獲得解脫的只有你自己。
  • 佛法:想要修得不動心?先從六個方面認識聖凡世界的不同再說
    學佛之人在沒有開悟之前,雖然有佛法的加持,但是仍然難免會受到這個紅塵世界的種種酒色財氣、名聞利養等六塵的誘惑而產生各種妄想雜念,影響到自己的佛法修行之功的精進。物慾上的誘惑尚且小可,精神上的誘惑特別讓人心焦,所以,如何在佛法修行的過程中擁有一顆「不動心」,用以抵禦物慾的誘惑,堅定自己的修行信心,是許多的修行者所渴望的一件事情。
  • 【有聲】世間的感情都是煩惱
    用這觀點來研究佛學,小乘佛經主張要離蓋去欲,大乘不了義的佛經要離蓋了情,了義的要轉情。不熱之慈就是情、愛、欲完全轉化了,就是大慈悲。一切眾生不論是忠臣、孝子、嚴父、慈母,乃至兒女痴情,都是給人家「熱」情,是絕對的煩惱,增加人的痛苦,像熱鍋上的螞蟻。嶽飛的《滿江紅》大家都念過了,那就是他的情。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沒有哪一種煩惱會自動找上門來,所有煩惱都是由於自己的內心想法所致,都是自己在給自己找麻煩。具體而言,喜歡自尋煩惱的人,往往會有以下6種表現!而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自找麻煩。
  • 《夏洛特煩惱》: 沒有深刻的體驗,就沒有痛苦的領悟
    最近剛剛觀看了《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本來以為是喜劇,但是看了之後覺得卻是一部喜憂參半的影片,讓人笑中帶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影片讓我深刻的感覺到:人生如果沒有深刻的體驗,就沒有痛苦的領悟。夏洛當初因為煩惱自己現實中的妻子,所以走進了一場夢幻,終於失去了妻子,他才痛苦地領悟到,原來妻子才是自己的最愛。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如果沒有這場深刻的夢幻,如果沒有這場深刻的體驗,他又怎麼會深刻的領悟到自己心中的最真實的想法。
  • 佛教中的「不二」,才是佛法的靈魂,宇宙間的真理
    一切萬法不是二法佛法的教育稱為「佛教」,為什麼要通過佛法來教育大眾呢?就是為了尋求宇宙間的真理,從根本上解決眾生遇到的生死問題。眾生是執拗的,因為累劫以來的業力形成了「我執」,不知道「拐彎」,不知道轉念,所以才有愚痴、迷惑、無明煩惱。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你今生能遇到佛法,修習佛法,肯定善根深厚,福報最大而不可思議。佛法教你擺脫困擾,斷除煩惱,終究成為一個大自在人。它從心靈深處剖析人的無明煩惱從何而相生,如何去面對,怎麼來解決……當了知人生的真相,你不再執著任何,不再被境相所轉,世間的一切憂悲苦惱不復存在,無我而具大智。快樂的人生在你面前呈現,你登上了般若法船。
  • 世間種種苦,這種苦卻是最苦的!
    唯有用心去體會佛法,將佛法用於平常生活,這種生活才是幸福快樂的。自心如何管理?用禮拜折服我慢,用念佛降伏妄心,用行善對治貪慾,用包容對治瞋恨,如此,就能建立當下的淨土。世間的眾生真的很苦,有一種苦,叫無明之苦。每一個人,都有累生累世的習氣,都會順從自己的心,可你的這顆心,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欺騙你。
  • 「有聲」世間的感情都是煩惱
    用這觀點來研究佛學,小乘佛經主張要離蓋去欲,大乘不了義的佛經要離蓋了情,了義的要轉情。不熱之慈就是情、愛、欲完全轉化了,就是大慈悲。一切眾生不論是忠臣、孝子、嚴父、慈母,乃至兒女痴情,都是給人家「熱」情,是絕對的煩惱,增加人的痛苦,像熱鍋上的螞蟻。嶽飛的《滿江紅》大家都念過了,那就是他的情。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我們不光要觀察自我,還要觀察眾生,世間一切皆是如此,看開看空,讓自己一切皆空,只有自己做到空,才能讓真理與我佛思想填補我心。萬事萬物皆為空,轉來轉去皆有終。秉持自我無所意,看空方可真修行。「第二,你們要知道苦的根源,就是由於對世間的貪慾不舍,你們要能少欲無為,才能獲得身心自在。」
  • 回憶那麼傷,世事無常,最珍貴的領悟,總帶著最讓人心痛的回憶!
    對於演繹抒情作品越來越遊刃有餘的孫子涵來說,在錄音過程中更是將整支作品中原本只是簡單勾勒出的,對年少時的青澀戀情的回憶,賦予更多自己對於青春愛情的獨特理解:或許只有當自己真正踏入這個世界,才開始漸漸懂得世事無常,才發現最珍貴的領悟,總帶著最讓人心痛的回憶。只是這一生一顆的真心,或許也只有在那個青澀懵懂的年紀裡,才能夠這樣全然交付。
  • 佛教 修學佛法多年,希求解脫的你我,我們的天堂究竟在何處呢?
    如果沒有人世間一切的不堪,那我們還如何解脫呢?如果沒有人世間一切的苦難,那我們還如何解脫呢?如果沒有人世間的這一切,我們的心裡就不會有一切的煩惱,那我們還需要解脫嗎?所以識苦,知苦,覺苦,了苦是解脫法中很根本的一種法。我們對人生的「苦」沒有很好的體驗,往往會淪為空談,更談不上「苦集滅道」四諦的真實修證!
  • 世間煩惱,皆在一念之間,執念,則生怨恨;放下,方能解脫
    01塵世間,太多內心痛苦的人,大多都是執念太深,想要快樂,卻又要與過往苦苦糾纏;想要幸福,卻總是用念念不忘為難自己;想要解脫,卻又死死抓著曾經不願放手。放下,不是非要逼自己忘記,而是告訴自己輕輕地鬆手,去算了,去釋懷,去解脫自己,慢慢地淡化執念,把一切得不到的,一切被傷害的,看淡一點,再看淡一點,看輕一些,再看輕一些,不要讓自己那麼恨,不要讓心裡那麼怨,恨太滿,人生太痛苦;怨太深,心裡太難過。
  • 學會這十二個字,你也可以迅速領悟禪定大意
    網圖古傳佛教各宗門之所以重視禪定之道,是希望能通過安頓身心,集中精神去排除內心的幹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對象,從戒、定、慧的根本法門中,以定生慧,去達到根除煩惱,破除無明網圖非也,雖然禪宗的智慧與境界有無窮無盡的高深境界,需要師長與學生的教學相長才能啟發開悟的智慧,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皆可以定生慧而入於禪定三昧之中,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懂得修心,命運會越來越好
    世事無常態,人生無定數,我們在經歷了很多塵世百態,感受到了世間冷暖之後,要好好沉澱,好好領悟,在煩躁的日子裡修心,從煩惱中把自己解脫出來,靜心以待人間事,誠心以待世間人,真心待自我。人生一世,不光要真誠待人,更要真誠待己,做最真實的自己,不虛偽,不攀比,不炫耀,不張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人真心相待,也能跟自己和解,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學會揚長避短;看到自己負面的情緒,學會去內化和消減;看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學會去不斷自我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