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清)商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商鼎這首《村居》對小孩子而言非常具有親和力:春天放風箏嘛,大多數家長都可以帶著孩子辦到,有類似的生活體驗。在教授孩子背誦的時候,時刻把握這一主題就好。
首先我們解構一下這首詩,找一下核心脈絡。作為一首敘事詩,這首詩完美的體現了:時間(二月)、地點(河邊)、人物(兒童)、事件(放風箏)。讓孩子按照這一線索,可以輕鬆輔助記憶:春暖花開的二月,春風正好,好容易趕上放學早,那還不趕緊去放風箏啊!
配圖來自網絡
對於草長鶯飛、楊柳醉春煙這些詞,城市的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這就需要做爸媽的在踏春、春遊等時候對小孩子加強引導和教育,讓他體會春天的聲音、春天的味道、春天的感覺,進而領會春天的意象。尤其是晴天的時候東風和煦,雨天的時候煙雨濛濛等場景,非常有助於孩子理解什麼是晴柔、什麼是春煙。
紙鳶雖然不好直接理解,但藉助風箏實物可以很好的解釋。現在雖然部分風箏已經不再是紙和竹子做的,可也不難找到傳統風箏。更好的做法其實是親自和孩子用紙和竹子做一隻風箏,讓孩子理解風箏為什麼被古人稱之為「紙鳥」。
配圖來自網絡
求本溯源的說,風箏只是「帶哨子的紙鳶」,屬於紙鳶中的一類,遠沒有「紙鳶」的描述更精準。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在去年熱播的根據馬親王同名小說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裡,賀知章作為一個終極大boss出現令人唏噓不已(劇中為何監)。還好這首詩沒有那麼多陰謀,只是普通的詠物詩。
配圖來自網絡
背這首詩,帶孩子觀察一下柳樹是很有必要的。不過目前城市中柳樹由於飛絮問題,並不是受歡迎的綠化樹種,不大好找,可能需要去公園才能見到。至於把春風比作剪刀,是個很形象的比喻,做過手工課的孩子並不難理解。
配圖來自網絡
不過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在柳樹前現場教授這首詩時還是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當時她的問題是:什麼是碧玉和絲絛?這個問題著實讓我費了些腦筋。碧玉還好說,珠寶店轉轉也能蹭著介紹一下;絲絛就比較難辦了,只好用景區裡的許願樹來代替:看,那上面的紅條條就是絲絛。後來看古裝劇,我給她著重介紹了一下絲絛是什麼,她嘟囔了一句:這不就是古代的腰帶嗎?好吧,「萬條垂下綠腰帶」,賀老估計氣的直拍棺材板吧。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學教材古詩四巨頭(楊萬裡、範成大、杜甫、王維),就像馮鞏、蔡明、黃宏、宋祖英之於春晚,可謂是從一年級背到六年級。這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名篇,題目為送別,通篇卻不著一個離字別字,看似寫景,實則寫人,需要和孩子好好品味一下。
配圖來自網絡
題目不長也不算短,可以照樣用「4W」法教孩子解讀:時間(when)、地點(where)、誰(who)、幹什麼( do what)。這首詩的題目裡,很明顯就是:(借宿在淨慈寺的我)早上出寺去送朋友林子方。而如果結合詩文,還可以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六月的某個早晨。
配圖來自網絡
這裡可以告訴孩子一個地理知識:實際上淨慈寺有兩個,一個在福建龍巖,被稱為龍巖淨慈寺;一個在杭州西湖。楊萬裡此詩開篇就點名西湖,自然指的是杭州淨慈寺。杭州是個旅遊之都,西湖更是知名景點,去過西湖的孩子不在少數。西湖好幾個地方都能看到接天蓮葉的場景,比如斷橋,比如蘇堤,比如楊公堤,比如孤山等。就算沒去過西湖,現在城市中不少公園、景點也不乏長滿荷花的人工湖泊、河流,帶孩子在荷花開放的時節去看看是很好的選擇—當然要注意好安全。
開始進入背誦正文,這首詩正文脈絡很清晰:先結論,後證明。前兩句先給出一個結論:畢竟是西湖的六月,風景怎樣都比四季中別的時候好。古人比較含蓄,說好不直接說好,只說不同。那麼,西湖的六月和四季比有什麼不同呢?或者說好在哪裡呢?要知道楊萬裡是南宋人,彼時的臨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在當時的地位無疑相當於北京的什剎海、後海。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丟給孩子,讓他主動去想:西湖的美是肯定的,但是六月的西湖就一定比西湖的其他時節美嗎?楊萬裡的理由是什麼呢?
配圖來自網絡
別急,後兩句就是楊萬裡的證明:你看那遠接天際的荷花碧綠如海,而那映著太陽的荷花更是美的別有風情。什麼是映日荷花呢?其實就是晨曦中的荷花,尤其是逆光的那種。現在拍照非常普及,我們在拍花卉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拍過逆光的花卉,得益於背景光,可以把花卉照的很通透,自然與順光時看上去不一樣。這裡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逆光拍攝,尤其是早晨日出的時候,體味一下映日花卉的感覺。因為荷花六月裡開(此處自然是農曆。可以在此處順便普及一下農曆和公曆的區別),所以開滿荷花的西湖自然與四季中其他時節不一樣,自然美不勝收了。
配圖來自網絡
給結論,又自己證明,楊萬裡巧妙的讚美了荷花和西湖,可是這和送朋友有什麼關係呢?孩子想來也有疑問,這時候,就需要告訴孩子,後兩句詩勾勒的畫面是積極向上、無限美好的,正好寓意朋友此番遠行前途光明。要知道此時的林子方,可是去福州上任的高官。送朋友遠行,不用直接去說祝他前程錦繡什麼的,單靠描述荷花就把美好寓意表達了,楊萬裡是不是很厲害?
配圖來自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後兩句的互文。律詩裡這種互文和對仗比較多,絕句中相對少一點,但楊萬裡這裡使用了巧妙的互文:接天對映日(空間方位),蓮葉對荷花(植物部位),無窮對別樣(描述),碧對紅(顏色)。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這首絕句,如果條件可以的話,帶著孩子去一個群山環伺、綠水東流的地方旅遊一下,就可以直接看到這種畫面。比如杭州的富陽,比如廣西的梧州,當然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無論是民俗還是山居酒店,只要能看見山巒和河流,就能欣賞鳥兒翱翔山林,窗外船舶逐浪。那種心曠神怡,去了才能體味。當然,現在城市生態大為改善,高樓大廈中也不乏鳥語花香的所在,窗外雖然未必總能看到山巒和河流,車流總是可以看到的。這裡,窗戶就起到了畫框或者相機取景框的作用,把美好的景色瞬間定格。
配圖來自網絡
回到古詩正文,如何記憶這四句呢?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其實就是詩人站在窗口遠眺時,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看到的景色。黃鸝在柳樹上唱歌,這是離詩人最近的景色,因為他可以通過所見所聞(鳥叫)準確的判斷出是黃鸝。再遠一點,是一行結伴飛行的白鷺。是幾隻呢?有點遠,不太好數,只好說是一行。再遠是什麼呢?遠處的綿延雪山。OK,目光回收,山下是什麼?長江,以及江上停泊的很多船隻。所以,由近及遠看過去,依次是:黃鸝、白鷺、雪山,再遠及近看回來:雪山——長江——船隻。記住這麼一個空間順序,這四句詩就很好的串到一起了:先看到什麼?黃鸝!然後呢?白鷺!然後呢?雪山!然後呢?長江和船。
配圖來自網絡
從對仗角度而言,這首絕句對仗的有點「過分」,不過這也是教孩子語言的好機會。我們來看前兩句:兩對一(數詞),個對行(量詞),黃對白(顏色),鸝對鷺(名詞),鳴對上(動詞),翠對青(顏色),柳對天(名詞),其中黃鸝對白鷺(特指鳥名),翠柳對晴天(景色對,暗含時令對天氣)。再看後兩句:窗對門(名詞),含對泊(是動詞也是狀態),西對東(方向名詞),嶺對吳(名詞,此處吳代指吳國故地),千對萬(數詞),秋對裡(秋這裡是年的意思,與裡組成量詞對仗),雪對船(名詞)。其中西陵對東吳(特指地名),千秋雪對萬裡船(時間久遠對空間遼闊)。不過當我口沫橫飛的說完這些的時候,孩子又拿出了關懷傻子的眼神看著我。所以這段兒要不要說,記得看孩子心情!
總結:總體來說入選二年級下冊這幾首詩還是以詠物為主,更注重畫面感的建立。這需要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經常帶孩子走出去,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味古今相通的古風神韻。在記憶技巧上,要注重從事件先後、空間位置變化等脈絡引導孩子主動思索,可以適當藉助照片、圖片等,但不宜太多。畢竟小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非常短,且關注點很容易跑偏,這也是我不主張用影視資料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