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他認為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他用一句話總結為:不善閱讀的人就不善於思考。
他還具體指出缺乏閱讀的壞處:「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 理解力強、 勤奮好問、 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 對知識的態度冷淡 ,頭腦不靈活了呢 ?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
「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 ,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並不差 。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去了解那些從小學習一般,後來越來越好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課外閱讀。而有些孩子小時成績特別好,長大了卻越學越困難,很努力成績仍然上不去,原因很可能是不愛閱讀。
關於課外閱讀(讀書)的重要性,上一篇文章中我已講過 。既然課外閱讀對孩子成績的影響以及他們未來的發展如此重要,那麼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培養課外閱讀興趣呢 ?家長們和老師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讀物。比如不認字的孩子,先給他買圖畫書,大幅畫面下只有一兩行字的讀物最適合。
大人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指點著字講,不要用自己理解的語言隨便講給孩子聽,而應該完全按照書上的書面語來講,就是「讀」故事。
家長儘量讀得聲情並茂一些,讓孩子能夠體會「講」的感覺。用手點著字讀,這也是讓孩子識字的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讀得次數多了,那些字孩子慢慢就會認了,比刻意去認字的效果更好。
孩子再大一點,學字和拼音後就給他買帶字和拼音的圖畫書,慢慢放手讓他自己學會讀。
其次是讀的過程, 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讀 ,因為衡量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 一個是理解, 一個是記憶,還有就是速度。
閱讀必須達到一定的速度,閱讀內容才不是零碎的,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
還有就是遇到不認識的字,沒必要立刻讓孩子查字典,因為這樣會破壞他的閱讀興趣,而興趣是最有可能支持孩子一直閱讀下去的關鍵。
當然如果孩子自己想查字典,也不必阻攔,最重要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
引導孩子課外閱讀的辦法,最重要的是圍繞「喜歡、激發」這兩個詞進行。不要用任何額外的要求打斷正在認真讀書的孩子,只要孩子經常處於津津有味的讀書狀態,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