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Xanax Girl(Dream Journal)》。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參加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等大型藝術活動是要付出一點體力的。要駕馭這樣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並非易事,畢竟這場展覽由大量藝術材料匯集在一起並橫跨多個場館。
拉夫·魯戈夫(Ralph Rugoff)的威尼斯雙年展雄心勃勃,內容豐盛。但為了讓今年的展覽更加人性化,魯戈夫從概念上把這個大型展覽分成了兩部分,並賦予每一位藝術家兩次展示的機會:一次在軍械庫(Arsenale)展覽空間,一次在綠城花園(Giardini)主展館。魯戈夫將這兩個平行且對比鮮明的展覽命名為「提案A」 和 「提案B」。魯戈夫的策展手段能否真正產生意義還有待觀察,但它確實能讓人們將展覽的兩個部分區別對待。
對於那些想要「身臨其境」地了解該展覽的觀眾,我在這裡發布了一些在展覽的不同空間中拍攝的照片。首先呈現的是軍械庫展區,也就是 「提案A」 的部分:
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展區的入口。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Double Elvis》(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Angst」系列中的作品《無題》(2013-2017)。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薩內勒·穆霍利(Zanele Muholi)在Arsenale展區的兩幅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安東尼·埃爾南德斯(Anthony Hernandez)在Arsenale展區的攝影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克裡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48部戰爭電影》(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艾德·阿特金斯(Ed Atkins)在Arsenale展區的視頻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塔瓦雷斯·斯特拉坎(Tavares Strachan),《Robert Henry Lawrence, Jr.》(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加布裡埃爾·裡科(Gabriel Rico),《Sección aurea》(2017)。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希爾帕·古普塔(Shilpa Gupta), 《For, in your tongue, I cannot fit》 (2017-2018)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特雷莎·馬戈爾斯(Teresa Margoles), 《La Búsqueda》 (2014)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傑西·達林(Jesse Darling), 《March of the Valedictorians》(2016)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亨利·泰勒(Henry Taylor), 《Untilted》(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尼德卡·阿庫衣·克洛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的一組繪畫。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Lemang Wa Lehulere, 《Dead Eye》 (2018) 。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與Tsuyoshi Hisakado的作品《Sychronicity》(2018) 。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 《Queue》 (2017)。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尹秀珍,《Nowhere to Land》 (2012) 。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娜布其,《Destination》 (2018)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馬丁尼·古鐵雷斯(Martine Gutierrez),圖像作品來自 「Body En Thrall」系列。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吉爾·穆裡迪(Jill Mulleady), 《The Fights was Fixed》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讓-呂克·穆列內(Jean-Luc moulene), 《bebu》(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Korakrit Arunanondchai, 《No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5》(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Korakrit Arunanondchai, 《No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5》 (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卡羅爾·博韋(Carol Bove),《Nike III》(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康瑞璟(Suki Seokyeong Kang)的兩件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妮可·埃森曼(Nicole Eisenman)的雕塑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李昢(Lee Bul),《Aubade V》(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孫原、彭禹,《Dear》(2015)。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Handiwirman Saputra的三件作品。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片山毛伊島(Mari Katayama)的裝置作品。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卡裡·厄普森(Kaari Upson),《THERE IS NO SUCH TING AS OUTSIDE》(2017-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This is the Future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卡梅隆·傑米(Cameron Jamie), 《Smiling Disease》 (200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克裡斯汀和瑪格麗特韋特·海姆(Christine and Margaret Wertheim)的裝置作品。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奧託邦戈·恩坎加(Otobong Nkanga), 《Veins Aligned》 (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朱莉·梅列圖(Julie Mehretu)的三幅畫作。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高裡·吉爾 (Gauri Gil) 。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盧拉·哈拉瓦尼(Rula Halawani)作品的現場視圖。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奧古斯塔斯·塞拉皮納斯(Augustas Serapinas), 《Chair for the Invigilator (white) 》(2019)。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麥可·阿米蒂奇(Michael Armitage)的畫作.。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哈裡斯·埃帕米諾達(Haris Epaminonda), 《VOL. XXVII》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烏爾裡克·穆勒(Ulrike Müller)的織物作品和繪畫。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觀眾正在體驗多米尼克·岡薩雷斯-福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的虛擬實境作品《Endodrome》(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于吉,《Flesh in Stone-Component #3》 (2017)。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劉韡,《Microworld》(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亞歷克斯·達·科特《Rubber Pencil Devil》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麥可·E·史密斯(Michael E. Smith),《無題》 (2019)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羅斯瑪麗·特羅克(Rosemarie Trockel),一組作品中的一幅《Demanding Person but a Sublime Poet》(2016)。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亞歷山德拉·比爾肯(Alexandra Birken), 《ESKALATION》(2016)。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弗裡達·奧魯帕博(Frida Orupabo), 《Untitled》(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Ad Minoliti, 《Cubes》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尹秀珍,《特洛伊》(2012)。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安東尼·卡塔拉(Antoine Catala),《The Heart Atrophies》(2018-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圖片:由Khyentse Norbu拍攝,由Ben Davis提供
鄭曦然(Ian Cheng)以其作品《BOB: First Tract》(2019)所創作的動漫的現場視圖。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鄭曦然(Ian Cheng)作品《Life After BOB: First Tract》(2019)的細節圖。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安西婭·漢密爾頓(Anthea Hamilton)的裝置視圖。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艾弗裡·辛格(Avery Singer)的兩幅畫作。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亞瑟·加法(Arthur Jafa)的「巨輪」』系列中的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蘿拉·法瓦雷託(Lara Favaretto)的作品。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安德拉·烏蘇塔(Andra Ursuţa)的雕塑。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池田隆二(Ryoji Ikeda)電影裝置《data-verse 1》(2019)的現場視圖。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傅丹(Dahn Vo), 《All Work》(2019)
塔裡克·阿圖伊(Tarek Atoui), 《The GROUND》(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吉米·達勒姆(Jimmie Durham), 《Brown Bear》(2017)。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然娜·卡迪羅娃(Zhanna Kadyrova), 《Market》 (2017)。 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Anicka Yi,《Biologizing the Machine (tentacular trouble) 》(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Handiwirman Saputra, 《Hold Base Below Hook》(2011-2014)。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卡裡·約瑟夫(Kahlil Joseph), 《BLKNWS》(2018)。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噴泉作為藝術家組合Slavs and Tatars作品《Dillio Plaza》(2019)的一部分。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藝術家組合Slavs and Tatars的有故障的販賣機,《Dillio Plaza》(2019)。圖片:由Ben Davis提供
Tomás Saraceno,《Aero(s)scene》(2019)。圖片:由Julia Halperin提供
*敬請關注「威尼斯雙年展最全圖集(下)」,其中將呈現綠城花園展區的所有作品。
文丨Ben Davis
譯丨Yi Cao
artnet微信平臺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獨家授權的平臺,任何出版機構或微信公眾號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artnet微信平臺或翻譯來自artnet News網站的文章,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artnet創建於198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藝術品交易研究網絡平臺,其宗旨是致力於提高藝術市場的透明度。artnet開發的全方位產品用最完整的藝術品資料庫和藏家網絡,為頂級銀行、保險公司、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服務。
artnet新聞是一個一站式藝術資訊平臺,圍繞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事件、趨勢、人物,全天候不間斷提供業界最權威的調查分析和深入評論。聯繫我們:xinxi@artnet.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artnet
立即傳送至artnet閱讀更多全球藝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