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的伯樂:羅馬皇帝瓦勒利安的悲劇人生

2021-02-2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被俘的羅馬皇帝?


君主被俘的悲劇事件,在歷史上時有發生。但凡一國之君被它國俘獲,無論最後是否能被贖回故國,他此後的人生命運都變得十分悲慘。中國歷史上的徽欽二帝就是其中的典型。而在西方的羅馬帝國,也有這麼一位兵敗被俘的皇帝---瓦勒利安。

大器晚成的顯貴

瓦勒利安在位時發行的金幣


瓦勒利安的全名是普布利烏斯•李錫尼烏斯•瓦勒利安努斯,公元193年出生於義大利伊特魯裡亞地區著名的貴族世家——李錫尼氏族。因此,瓦勒利安是三世紀危機中,那些鋪天蓋地的軍人皇帝裡,少有的出身高貴者。這使他不用和其他軍頭皇帝那樣,為前途而不得不冒險撈取軍功,天然就能佔據高位。

瓦勒利安的早年履歷顯然並不出眾。按照四世紀傳記文學著述《奧古斯塔史》所述,直到公元238年,戈爾狄安一世在非洲起兵反抗當時的皇帝馬克西米努斯。瓦勒利安才以代理執政官的與代表元老院身份,同非洲僭帝的使者一起,共同協商討伐暴君的大計。此時他已是年滿45歲。

幸運的是,德西烏斯——首位被外敵殺死的羅馬皇帝,開啟了這位未來元首的大器晚成之旅。公元251年,瓦勒利安被後者提拔,擔任剛剛設立的監察官一職,開始掌握實權。

德西烏斯戰亡後,繼任皇帝伽盧斯因在與僭位者埃米利安努斯的內戰中處於劣勢,派遣瓦勒利安前往萊提亞和諾裡庫姆徵集大軍。然而未等瓦勒利安及時返回,伽盧斯就在公元253年的7月底,被麾下士兵所弒。

僭帝埃米利安努斯不久也在瓦勒利安大軍壓境的壓力下,同樣死於內訌。這位前監察官遂以60高齡的年紀,榮登大寶,成為帝國的又一任奧古斯都。

接手爛攤子

屢屢犯邊的波斯騎兵


儘管羅馬帝座的爭奪暫時告一段落,但帝國彼時面臨的危機並非能夠通過簡單更換君主所能輕鬆解決。

就在伽盧斯、埃米利安努斯和瓦勒利安這三人互爭雄長的前一年,東方強鄰波斯的國王沙普爾一世,再次對羅馬用兵。他的軍隊攻克了美索不達米亞重鎮尼西比斯,並在巴巴利蘇斯一戰中大敗羅馬守軍。挾勝利餘威的沙普爾,一舉拿下東方大城安條克。

事實上,伽盧斯最初派遣瓦勒利安去多瑙河中遊行省徵集軍隊,初衷更可能是為了準備對付波斯人。因為召集軍隊需要一定時間,而瓦勒利安能夠迅速集齊軍隊戰勝幾乎沒有多少防備的埃米利安努斯,表明其準備顯然相當充分。

此外,埃米利安努斯最初為爭取軍隊支持,曾向哥特人發起挑釁性遠徵。此舉同樣引發後者的懲罰性入侵。到公元253年的年底,哥特國王克尼瓦已經劫掠了遠至馬其頓的廣大巴爾幹腹地。其兵鋒甚至深入到希臘南方的溫泉關和科林斯地峽。帝國軍隊卻在此時,毫無還擊之力。

毫無疑問,上述兩地廣受兵禍的邊疆居民迫切希望新皇帝能夠帶領大軍,有效阻止敵人的擄掠殺戮。所以,瓦勒利安甫一登基,就面臨一個爛攤子似的糟糕開局。

經常進犯巴爾幹與小亞細亞地區的哥特人


但令人遺憾的是,年邁的新皇帝並沒有滿足他們的願望。或許是出身高貴的原因,瓦勒利安固然能夠順利的平步青雲,但同時也因缺乏戰爭歷練。這讓他個人的軍事能力,相對欠缺。不要說與那些真正從刀山火海中拼殺出來的軍人皇帝相比,甚至連自己的長子,此後被委任為西部共治帝的伽裡埃努斯,都比不上。後者曾在帝國西部多次取得對入侵日耳曼人的勝利。相比之下,瓦勒利安幾乎沒有獲得過有價值的戰功。

左右為難

波斯的一再進犯 讓羅馬東部邊境苦不堪言


根據拜佔庭史學家佐西姆斯的記載,瓦勒利安大致在公元254年從羅馬啟程前往東方,同年冬抵達敘利亞首府安條克。彼時,沙普爾一世早已帶著戰利品滿載而歸。

但這並不意味著東方居民可以鬆一口氣,因為新的敵人——黑海哥特人,隨即接踵而至。這些蠻族是居住在南俄草原上的霸主,也是先前殺死德西烏斯皇帝的哥特國王克尼瓦的親族。公元255年,他們渡海劫掠了從比提尼亞到本都所有小亞細亞北部沿海地區,迫使安條克的羅馬新帝派遣軍隊前往阻止。但是,士氣萎靡、動作遲緩的東部軍隊不僅無法制止哥特人的侵擾。相反,由於駐軍抽調致防線空虛的緣故,沙普爾乘機攻克了羅馬人在幼發拉底河上的兩座重要前哨要塞:杜拉-歐羅波斯和西爾奇西烏姆。

左右為難的羅馬軍隊,又不得不從黑海南岸地區撤回。瓦勒利安就這樣在兩大強敵的輪番逼迫下疲於奔命。除了進一步造成帝國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根本無力改變當前日益嚴重的軍事危機。其不善統籌徵戰的弱點暴露無遺。

和軍事上的無能表現相似,這位新皇帝在政治方面同樣沒有什麼建樹。

三世紀危機期間,由於適應戰爭的需要,軍隊日益成為皇帝倚重的對象。象徵政府職能的行政權、財務權和任免權,往往被從軍隊中脫穎而出的騎士階層所截留。此前在帝國體系中仍然具有一定政治影響的元老院則越來越沒落。

瓦勒利安雖然出身元老階層,但他既無力阻止上述趨勢的蔓延,又不願主動改組政府職能,因而導致元老和軍隊雙方的不滿。與之相反,其子伽裡埃努斯在獨自執政時,則十分果斷地下令禁止元老擔任軍事統帥。儘管按照羅馬歷史學家維克託的觀點,此舉是因為後者擔心帝國大權將會因自己的懶怠和惰性而落入那些德高望重的貴族手中。但伽裡埃努斯無疑順應了時代變革的要點,得到了軍隊更多的支持。

帝國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也沒有在瓦勒利安手中得到扭轉。不斷爆發的外敵入侵和內部爭鬥,不僅破壞了受災地區正常的財賦上繳,反而需要中央另撥款項進行重建。最嚴重的是,士兵的驕橫跋扈,迫使皇帝們不得不持續給予獎賞恩賜,從而導致軍費開支居高不下,由此引發苛捐雜稅和貨幣貶值的惡性循環。

瓦勒利安上臺前夕,曾在卡拉卡拉時期發行的足值銀幣--安東尼,尚有43-47%的含銀量。但短短數年後即狂跌到5%以下。如此迅猛的貨幣貶值,勢必會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加劇社會矛盾。作為元老精英出身的新任皇帝顯然對此應予以規導。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卻未從諸學者筆下發現他試圖管控經濟的任何措施,這至少證明了瓦勒利安當政時期經濟施政的失敗。

流言蜚語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插圖 瓦勒利安下令迫害基督徒


不過,對後世而言,這位新帝最受爭議之處並非庸碌無為的統治特徵,而是對基督徒採取的迫害政策。

雖然自三世紀以降,已有多位羅馬皇帝力圖恢復古代多神教傳統,或為樹立皇帝威儀的需要下達過上述殘酷敕令,但瓦勒利安的出發點卻與他們有明顯區別。

我們注意到,在後者登基伊始,他對待基督教的態度仍然是比較寬容的。然而到公元 257年夏天,其政策突然發生了180°的大轉彎。這一時間段恰是哥特人撤走而波斯人尚未捲土重來的中間期,帝國東部正處於劇烈變革的緩衝階段。瓦勒利安此舉很有可能為了轉移的東方臣民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怨氣,故意將基督徒立為靶子。該敕令的發布,也讓他成為了基督徒口中,十惡不赦的代表人物。

按照教會史學家歐西庇烏斯的描述,亞歷山大主教狄奧尼修斯似乎受到了殘酷的虐待。然而,無論從時間還是力度上來說,瓦勒利安對基督徒的迫害實際並不嚴重。只有公開挑釁當局的基督徒或者是具有潛在傳教嫌疑的著名主教,才會遭到死刑的判罰。其他人一般僅僅是加以監視和流放,與德西烏斯時代境遇悲慘的前輩相比,瓦勒利安治下的基督教待遇堪稱幸運。

我們不知道後者並未遭到嚴厲對待是否有羅馬皇帝統治過短的因素,或許這種假設確有可能發生。但歷史並未給人們驗證理論的機會,因為瓦勒利安很快就在公元260年的沙普爾的第三次入侵戰爭中,恥辱性地成為對方的俘虜。

伯樂之眼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繪畫上的瓦勒利安受辱

長期以來,作為羅馬帝國歷史上唯一被敵人俘虜的皇帝,瓦勒利安政治生涯的最後時刻都被羅馬人視作負面典型而加以避諱。諸如教會史學家拉克坦提烏斯甚至宣稱:他的被俘,是上帝對其迫害基督徒的絕罰!

另一方面,波斯國王則通過自己篆刻在克爾白-瑣羅亞斯德巖壁上的銘文宣稱:我們在戰鬥中依靠自己的雙手將瓦勒利安凱撒和他的軍隊高官全部俘虜。

由于波斯人習慣誇大自己的戰績,上述言辭很難讓學術界完全採信。而按照羅馬一方的記載,瓦勒利安被俘另有玄機。幾乎所有的羅馬史家都認為後者是在遭遇戰事不利,才主動尋求與沙普爾談判時。結果被對方突然使詐誘捕的。但其軍隊的減員,顯然是遭受瘟疫和饑荒而非戰鬥的結果。

歷史上的被俘君主,一般的境遇悲慘,特別是對瓦勒利安這樣年過花甲的老人。拉克坦提烏斯誇張地宣稱,沙普爾將這位高級俘虜帶回自己的宮廷,像對待奴隸一樣羞辱後者。每當波斯國王想要上車或騎馬的時候,昔日的羅馬皇帝就要蹲下身體,讓主人踩著自己的脊梁登上座駕。即使在瓦勒利安死後,沙普爾仍然殘忍地下令剝下他的皮,染上紅色塗料以警示羅馬使者。

上述誇張言辭,更類似神話傳說,基本沒有可信度可言。但與被俘前身居一國至尊的地位而言,喪失自由的瓦勒利安無疑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刺激。他的兒子伽裡埃努斯,一直沒有將父親贖回,更是對後者的沉重精神打擊。因此,瓦勒利安的真實結局,極有可能是在被俘後不久,因年齡和精神的原因病逝。瓦勒利安就這樣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毋庸置疑,作為皇帝的他,顯然是一位失敗者。不僅未能做出足以讓後人銘記的豐功偉績,還令帝國蒙羞。即使死後,依然是人們教育後代的負面典型。

不過,作為一名知人善任者,瓦勒利安識人的眼光無疑非常精準。《奧古斯塔史》宣稱,他曾在致敬友人的信件裡,對此後擊敗蠻族入侵並恢復帝國元氣的克勞狄二世,給予極高的評價。後者以及重新恢復帝國勢力的一批伊利裡亞王朝皇帝,都曾受過瓦勒利安的賞識和提拔。正是老皇帝的慧眼識才,才讓這些後來者在軍中站穩腳跟,創造了伊利裡亞時代的輝煌。

甚至,連只是敘利亞東部小國帕爾米拉的國王奧登納圖斯,在繼位前也曾引起瓦勒利安的關注和讚譽。此人也是在羅馬皇帝被俘後,給予沙普爾真正威脅的對手。瓦勒利安的伯樂之眼,無疑是上述明君才幹得以施展的重要原因。對此,我們不能不感嘆,倘若瓦勒利安沒有成為皇帝,而是留在元老院或軍中選拔人才,才是最能體現其人生價值,避免一生悲劇的最好途徑。


嘴炮軍神: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的注水武功


突襲伊姆瑪亞:羅馬輕裝騎兵的巔峰絕唱


相關焦點

  • 從囚犯到羅馬皇帝:羅馬多神文明最後的捍衛者,卻死於理想主義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羅馬史44#世界史26#歐美歷史38偉大屬於羅馬整個羅馬世界終於統一於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經過了一陣血雨腥風後,皇帝的血親所剩無幾。而尤利安兄弟二人,就成了現任皇帝僅有的兩名男性親眷。
  • 凱撒大帝被暗殺,此人挺身而出,挽救混亂的羅馬政局,成為羅馬第一個皇帝
    這時候的凱撒是「獨裁官」,不是皇帝,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羅馬名義上還是共和制度,國家的一切決策還得經過元老院同意。 元老院裡有一小群保守元老們早就對凱撒獨裁不滿了,因為羅馬規定「獨裁官」最多只能任期六個月,但是凱撒宣布自己無限期擔任「獨裁官」。因此,這部分保守派元老商議除掉這個「破壞規矩的人」,凱撒的一個好朋友布魯圖斯也包括在裡面。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曾向羅馬教皇求救,最終被吳三桂絞死
    沒人能夠想到,這位孩子將會成為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準確地來說,朱由榔的磨難人生比崇禎皇帝還要更早開啟,明朝還沒有滅亡時,朱由榔一家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這個時候的朱由榔和他們的朝臣們突然又不害怕了,為了獲得民心,與朱聿鐭分庭抗禮,他們帶著朱由榔又重新回到了肇慶,並在朱聿鐭稱帝後的十日宣布朱由榔即皇帝位。就這樣,南明出現了兩位皇帝,兩個朝廷,兩個政權。
  • 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喋血街頭的荒誕暴君
    帝國元老院議會建築,元老院在此建築內議事彰顯皇權的荒誕行徑屋大維與提筆略時期,皇帝對於羅馬人與元老院來說,無外乎是統領元老院的「超級」議員。羅馬皇帝擁有一切羅馬官僚制度裡的最高特權,但這並不代表皇帝壟斷了這些權力。執政官,保民官,監察官等職位在羅馬帝國依然存在,並且依然由元老院擔任。
  • 日耳曼人查理曼為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羅馬覆亡的476年和查理曼加冕皇帝的800年之間,歐洲300多年沒有一個皇帝,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 古時候羅馬皇帝死的可能還不如一名角鬥士
    但是他對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和故障進行評估的工作,再加上對羅馬歷史的長期迷戀,使他開始質疑是否有可能使用相同的統計模型來計算羅馬皇帝享有的崇高職責所固有的風險。 薩利赫告訴Live Science:「至少從質量上講,這是一項危險的業務。」
  • 偉人也怕坑,來看看莎士比亞和羅馬皇帝共同的6個人生教訓
    提起威廉·莎士比亞,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他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但提起馬可·奧勒留,卻鮮有人能了解他的身份,他其實是位羅馬皇帝,並是位優秀的斯多葛派(古希臘的四大哲學學派之一)哲學家。接下來就帶著大家走進莎士比亞與馬可·奧勒留的思想世界,沉澱出六個永恆的人生課程。第一課——折磨自己的不是未來,也不是過去,而是當下馬可·奧勒留一再提醒我們,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同樣也無法預測未來。這是一種避免"把你的生活想像成一個整體"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痛苦的方法。
  • 羅馬皇帝——叔叔和侄女結婚生下的怪物
    一、叔叔與侄女生下的怪物登上了皇位 尼祿的母親小阿格裡皮娜是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的妹妹。卡利古拉在位4年,29歲遇刺身亡,之後是其叔父克勞狄烏斯繼任第四任皇帝。 小阿格裡皮娜與第一任丈夫阿赫巴爾布斯(小阿格裡皮娜的表叔)生下了尼祿。
  • 古羅馬皇帝被波斯人俘虜後,為何被關進籠子裡,死後遭遇更慘
    瓦勒裡安出身在極為顯赫的羅馬元老院世族大家。高的起點,給他帶來了諸多好處。比如成年後,便能進入元老院做代理執政官等。本來,皇帝的位子,輪不到瓦勒良來坐。不過,此時的羅馬帝國內部非常混亂,元老院和軍隊之間矛盾重重。除此外,還有不斷爆發的國民起義。所以,這個時候的皇帝是高危職業。比如,在瓦勒裡安之前的幾任皇帝,就都死於非命。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嘉慶皇帝是在父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時,通過父親乾隆皇帝的禪讓登上皇位的,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禪讓皇位,只要是為了踐行他當初的諾言,乾隆皇帝在早年間說過,他不會超過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如果在位到了六十年時,身體依然健康的話,就禪位給當時的太子,因此才有之後將皇位禪讓給當時的太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統治長達六十年的乾隆皇帝,讓他立刻放下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
  • 羅馬皇帝克勞狄大帝,雄才大略號稱「哥特人殺手」,可惜死早了
    在羅馬三世紀危機的動蕩中,曾出現了幾位力挽狂瀾的雄主,第一位帶領羅馬人打退蠻族侵略的皇帝,名叫克勞狄二世。克勞狄幫助整個帝國扭轉了極為不利的殘破格局,讓羅馬恢復了她往日的榮光。 一、克勞狄二世的出身和青年時代 克勞狄二世,原名克勞狄烏斯·哥特庫斯。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克勞狄的全名中,有一個「哥特庫斯」的尾綴。這不代表皇帝本身是哥特人,而代表他是一位偉大的「哥特人殺手」或「徵服哥特人之雄」。所以歷史學家常稱他為「哥特人徵服者」。
  • 尼祿為何大失羅馬民心?羅馬人很黃很暴力的品味是關鍵
    普通的羅馬民眾喜歡羅馬喜劇,羅馬喜劇裡不光有滑稽戲和脫口秀,更有很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黃色段子。羅馬也有滿足貴族子弟口味的嚴肅悲劇(比如布魯圖斯的故事就是熱門內容),但他們並不為挑剔的尼祿喜愛。因為希臘戲劇的詞彙更加優美,還蘊含哲理,在藝術性上遠超羅馬戲劇。古希臘的詩歌和音樂成就也同樣遠遠超過羅馬。
  • 《角鬥士》:永遠的馬克西莫斯,悲劇之路上成就的悲劇英雄
    作為羅馬的守護者,凱撒忠實的僕人,他有應該承擔的責任,他愛這片土地,希望和平和自由之光永遠照耀著羅馬。最終,馬克西莫斯表示考慮一下,可惜沒等到他答覆愷撒,康茂就弒父篡位了。馬克西莫斯的猶豫就是他悲劇之路的源頭。
  • 年老體弱的羅馬皇帝,只因做錯一個決定,便被軍隊殘忍殺害
    在他去世之前,羅馬全境的版圖重回葦帕薌時代:北有高盧,西據伊比利亞,東臨小亞,南達埃及。按照時人的眼光來看,羅馬帝國的神祇終於站了出來,派出一位「神子」帶領他們恢復了古代的榮耀。但這位「神子」卻在其最為光輝的年歲裡被刺而亡,羅馬社會於是再次瀰漫起悲觀、沮喪的情緒來。奧勒略去世之後,軍隊竟奇蹟般地服膺於這位皇帝的榮耀,沒有人趁亂稱帝或割據為王!
  • 比如…製作羅馬皇帝們的「寫真集」
    卡利古拉,是公認的羅馬四大暴君之一,以揮霍、恐怖、荒唐而臭名昭著。後世對他相貌上描述也十分不堪入目,不對稱的身體,稀疏的頭髮,以及一雙巨大的腳。歷史學家坎特(H.V. Canter)說,卡利古拉完全意識到了自己「天生可怕和醜陋」的面容,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記住我有權對任何人做任何事」,並經常通過陰沉的表情「激起別人的恐懼和害怕」。
  • 戴綠帽子的羅馬皇帝被妻子毒死,妻子又被親兒子捅死,貴圈真亂!
    然而,中國所有王朝的骯髒事加起來,都比不上古羅馬! 古羅馬混亂的性關係在歷史上臭名昭著,同性戀、多角戀以及亂倫屢見不鮮,尤其是羅馬的統治階層,據史料記載,很多羅馬皇帝的心理和精神都極度不正常,而他們極度荒淫的生活,更是瘋狂而不可理喻。因此,有些歷史學家這樣評論:「古羅馬的滅亡主要是由於它的淫亂!」
  • 拜佔庭如何成為西方世界的大門:神學家和皇帝的羅馬
    五賢帝時代的帝國和查士丁尼(被部分學者稱為最後一個羅馬皇帝)時代的帝國,形似神不似,希伯來和希臘文化灌輸注入,拜佔庭的拉丁成分急劇減少。儘管如此,它畢竟是羅馬正統的後裔,繼承了羅穆路斯、凱撒、屋大維的法統。直到1453年亡國後,希臘人仍沒放棄信念,19世紀起義者喊著光復羅馬的口號,進行民族獨立。
  • 漢昭帝劉弗陵的人生悲劇
    昭帝弗陵的人生,悲劇色彩很濃厚,而且他的這些悲劇都是別人給他造成的。
  • 羅馬帝國第一個蠻族皇帝,戰功赫赫卻不得人心,最終慘遭背叛身亡
    公元235年,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在萊茵河前線被士兵殺害,隨後士兵們推舉軍中威望很高的第四軍團司令官馬克西米努斯為新任皇帝。由於馬克西米努斯出身於色雷斯,因此也被稱為「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