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雷軍到矽谷拜訪馬斯克:「10年前你為什麼做特斯拉?那時電動車根本沒有這麼火,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機會的?」馬斯克的回答震撼到雷軍並讓他終身難忘。
馬斯克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從不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因為它的失敗率要比成功率高得多,我只是覺得這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事情,我不想苦苦等待著讓別人來實現。」
這一簡單的一答一問,可以說是體現了中美頂級企業家的思維差異。中國的企業家做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對自己的利益和機會。
金山上市後,雷軍36歲決定退休,那個時候他早已財務自由。過了兩年的退休生活他厭倦了,因為沒有人找他開會,沒有人找他採訪,江湖上根本沒有了他的位置,他感到了很落寞,於是想起了18歲在武漢大學的夢想,後來創辦了小米。也就是說讓雷軍決心創業一開始的核心動力是他想讓更多的人關注自己,當然後來他就想改變整個中國的製造效率。
而美國的頂級企業家,做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對世界和人類的利益以及機會,從整個人類和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事值不值得做,該不該做,賈伯斯做蘋果、以及馬斯克一系列讓人想都不敢想的夢想計劃,都是如此。
就像雷軍從矽谷回來之後感慨:「我們幹的事好像別人都能幹,但馬斯克幹的事,我們想都不敢想。」
2019年馬雲和馬斯克在人工智慧大會上有過一次對話,有網友評價,聽他們的綽號風清揚和鋼鐵俠就知道兩個人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
馬雲說我對火星不感興趣,其實我從火星剛剛回來,我對地球發生的一切更感興趣。問馬斯克你為什麼對火星那麼感興趣,馬斯克說他主要是考慮到未來,探索能不能實現多星球生活。
馬雲和馬斯克在人工智慧的看法上大相逕庭,馬雲說自己永遠不相信人類會被人工智慧控制,因為人類大腦是最聰明的。馬斯克直接反駁,我非常不同意你的看法,聰明人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自以為聰明,計算機在很多方面已經比人類聰明了,人類在越來越少的方面比機器做得好。最後被計算機全面超越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兩位頂級企業家思維的不同,其實如果看看他們的經歷就非常可以理解了,馬雲英語老師出身,地道的文科生,他更關注的是人,而馬斯克是個典型的理工男,崇尚科學技術,一個文科老師和一個科學家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不同。
自從人民日報點名網際網路巨頭不要只盯著幾棵白菜和幾根大蔥的流量,社會上就有一種對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批判之聲,說他們沒有情懷,唯利是圖,與菜販爭利。並且總會拿一些美國的企業家舉例,特別是馬斯克,看看人家造電動車、造火箭探索火星,想的都是人類的未來。
這種聲音也許並沒有錯,但我們要客觀的來看這個問題,中國畢竟只是剛剛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民剛剛從溫飽線上掙扎出來,企業家們也一樣,他們很多也是從窮苦日子過來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
俗話說三代才出個貴族,想讓這一代企業家都具備騎士精神是很不現實的事情,這是由他們年輕時的經歷和當下的國情所決定的,相信再過40年中國會湧現出一大批有情懷有騎士精神的企業家。所以我們應該多一點包容。
其實馬雲一直在倡導的培養優秀鄉村教師計劃,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投入巨資研發晶片。還有雷軍的小米致力於提升中國製造業效率的提升,馬化騰推動的未來科學大獎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創立西湖大學培養科技人才,都能看到這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家的情懷和擔當。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也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