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病例並非病毒進化 找尋中間宿主難度極大

2020-12-23 河北新聞網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國各地陸續採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這些措施何時能見效?在新增病例中,隱性感染者逐漸增多,那麼該如何鑑別隱性傳染源,從而儘早隔離?新冠病毒溯源研究進展如何?針對上述公眾關心的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隨著確診病例數量增加,疫情到了爬坡過頂的關鍵時期。」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確診病例數不斷升高,甚至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時間不會太長。

關鍵在於有效隔離傳染源

「一般情況下,傳染病的流行特徵和趨勢與其潛伏期長短有關。」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單廣良說,潛伏期短的傳染病流行來勢猛,病例集中出現,往往呈現暴發現象,如果防控措施有效,則平息也快;潛伏期長的傳染病流行趨勢緩慢,病例稀疏出現,持續時間較長。潛伏期的另外一個意義是,可用來評估傳染病預防措施的效果——即對傳染病採取了防控措施,在經歷一個潛伏期後,若該傳染病發病數量下降,則可認為該措施有效。

單廣良表示,在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國政府果斷出拳,制定了一系列疫情發現和控制一體化的科學防控措施,各省市也竭盡所能,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聯防聯動防控機制。其中,對密切接觸者實行嚴密隔離的措施,是壓低流行高峰和阻斷傳播的最有力措施,也是2003年我們有效控制SARS傳播和流行的成功經驗。「如果目前能夠有效發現傳染源,並採取嚴密的隔離措施,那麼在14天的最長潛伏期內,被隔離的密切接觸者中該發病的都發病了,完全處在我們防控的視野內。」單廣良說,所以,從實施有效措施開始,經歷一個最長潛伏期後,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顯著的防控效果——即新發病例數將明顯減少,流行擴散的地區範圍顯著縮小。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若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或症狀前期即具有傳染性,或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典型症狀病人,則會給傳染源的識別和隔離帶來困難,降低控制傳播的效果。如果尚有一定比例的新發病例是從沒有被隔離的、社會上的一般人群中發現的,這將增加防控工作的複雜性和難度,這次流行可能就會拖出一個低平持續的尾巴。「目前,我們正處在防控病毒感染的決戰期,要想取得決定性勝利,必須繼續顧全大局,全力以赴,絕不鬆懈。」單廣良說。

找尋中間宿主難度極大

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已確證華南海鮮市場的環境中存在病毒,但尚未鎖定這些病毒的具體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表示,尋找中間宿主有利於切斷病毒傳播鏈,但病原追溯過程可能會是一個長期的工作。2003年SARS時期,專家通過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很快將目標瞄準廣東野生動物市場,並從市場上售賣的果子狸體內分離和檢測到了與SARS病毒完全一樣的病毒。隨即政府關閉了野生動物市場,此舉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確定最初的感染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研究員李懿澤此前對媒體表示,如果現場已被破壞,沒有及時採集當時所售的野生動物樣品,那就只能通過大規模篩查野生動物的方式找到中間宿主,難度極大。國際知名病毒學家羅光湘認為,今後不能讓這種攜帶病原的野生動物來到大城市,同時教育公眾不要吃野生動物。

疫苗研發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之一。金奇介紹,中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科研機構已開始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目前已經成功分離病毒,正在篩選種子毒株。「截至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冠狀病毒的預防性疫苗產品進入市場。我們應該了解,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還面臨一系列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希望通過全球科學家的努力能夠早日取得突破。」金奇說。

不典型病例並非病毒進化

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那麼,應如何在第一時間鑑別隱性傳染源,從而儘早隔離?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日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教授指出,在臨床中觀察到一些案例:病毒攜帶者本人無症狀或尚在潛伏期,但其家庭接觸者出現發病,因此推測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症狀時,可能也具備傳染性。為此,與疫源地有接觸的人員應做好自行隔離14天,如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曹彬建議,對於部分無發熱等明顯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醫務人員要充分提高對乏力、肌肉酸痛和精神稍差等不典型症狀的警惕,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作相關排查;對「不典型」病例,還應及時開展血常規、呼吸道病原學檢測以及胸部CT的檢查,若提示異常,則應進一步作冠狀病毒檢測。此外,疫情時期不建議肺部X光胸片檢查,因為胸片對患者早期滲出性病變不能及時發現,極易導致漏診。作為一般群眾,應加強對自身症狀的監測,包括乏力、肌痛、腹瀉、咳嗽和低熱。若出現上述症狀同時有流行病學史時,應儘快隔離,擇期就診。

那麼,出現「不典型」病例是病毒進化的表現嗎?曹彬教授解釋說,在疫情初期缺乏病原學診斷方法時,臨床醫生觀察到一群以相似呼吸道症狀就診,並表現出相似實驗室檢查指標變化和胸部影像學變化的患者,因此發現了此次疫情。隨著病原學診斷方法的出現,確診病例逐漸增多,我們對疾病譜和疾病症狀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及時發現了一部分以非呼吸道症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

對於病毒變異這個問題,目前從人體、環境中監測分離的病毒上看,沒有發現明顯變異。但是,流行期越長其變異的可能性越大,專家們會繼續對新型冠狀病毒密切監測,縮短流行期是降低病毒變異風險的關鍵。

科學防控疫情勿信謠傳

網上流傳,把家裡取暖器全打開,讓室溫接近30℃,病毒活性會被抑制。單廣良表示,目前尚不確定此舉是否有效。根據人冠狀病毒的理化特性,人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隨著溫度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例如,以往研究表明,SARS冠狀病毒在56℃加熱90分鐘、75℃加熱30分鐘能夠滅活;在室溫24℃條件下,可在塑料、玻璃、金屬、布料和複印紙等多種物體表面存活2天至3天。

單廣良認為,從阻斷病毒傳播來看,不論冬季還是夏季,不論在南方還是北方,不論在家裡還是工作場所或是公共運輸等公共場所,既簡單有效又可行的做法就是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儘量避免到空氣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還有人會問,點外賣、收快遞會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險嗎?對此,單廣良表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指南中要求,不要接觸健康狀況不明的家禽和野生動物。所以,目前不要寄送和接收未經加工的家禽類。而且,寄送野生動物違犯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涉嫌犯罪。正常快遞不用拒收。但是,若已經感染的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千萬不要寄出快遞。此外,為了更好防護,建議除急需用品之外,在疾病流行期間,儘量不要寄送從武漢發出的快遞,以減少間接接觸感染的可能,以及緩解部分交通限制壓力。在收取快遞和外賣時,可請快遞員將快遞物品或外賣食品放在門外,以減少接觸傳播的機會。

曹彬提醒廣大公眾,當前有各種信息充斥著媒體和網絡,我們可以做的是:一、不信謠,不傳謠。關注主流媒體信息,看權威的診療指南和預防指南。二、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正確防護,避免傳染。應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佩戴有防護能力的口罩,如醫用外科口罩,不帶氣閥的N95,或2層醫用防護口罩。當家中有人生病時,要注意隔離,注意防護。另外,除了注意口罩佩戴時長,手的衛生也很關鍵。目前一般群眾與前線密切接觸患者的醫療工作者有巨大不同,根據推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是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的。三、正確疏導,不要盲目。國家衛健委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指導各地科學、規範開展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幹預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吳佳佳)

來源:中國經濟網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龜鱉是中間宿主竟是電腦計算出來的?水產科學家集體為甲魚正名...
    先是深圳擬最嚴立法禁食甲魚等品種,後是暨南大學教授吳建國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均引發巨大爭論浪潮。有專家提出,作者僅僅是用計算機軟體做了一個基因的比對,僅憑一個胺基酸的差異就做出一個不屬於哺乳動物的種類對這個哺乳動物才可能被感染的病毒進行易感性的推測,完全缺乏科學依據,這樣的論文顯然太缺乏專業水準。
  • ...抗擊新型肺炎,北大最新病毒宿主研究指向蛇,被感染專家:眼睛也...
    北大最新研究論文:蛇最有可能攜帶病毒  病毒基因也進一步被鎖定。  在武漢肺炎發生後,在2003年經驗上,傳播源頭是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很快被鎖定。  當時那裡出售的家禽,還有果子狸、蝙蝠等哺乳動物都被懷疑是本次疾病的傳播宿主。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IP和病毒:基因高度相似,使命水火不容
    要注意的是,古老的IP口碑方式傳播也會產生飛沫,俗稱"唾沫星子",其中可能包含病毒同在。隨著人類發展,網際網路和手機也成為病毒和IP的主要傳播感染途徑。二者共同的人傳人原則:別急,從0號宿主開始,一個一個來,越傳越多,越傳越快。3、都會複製、遺傳、變異和進化病毒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它具有複製、遺傳、變異和進化的能力。
  • 龜類被稱作「病毒倉庫」,或是新冠中間宿主
    對於這次新冠疫情究竟是如何傳播到人類身上的,雖然目前 還沒有一個明確地答案,不過,有觀點認為,很可能病毒的源頭仍然是在蝙蝠的身上,此後,蝙蝠將病毒傳給了野生動物,又在野生動物之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傳播,其中蛇、穿山甲、水貂等等,都有可能是中間宿主。
  • 我瘋起來連自己都感染,你所不知道的病毒那些事
    比如,「非常小,以至於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但有些病毒大到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就能看到,典型的如發現於阿米巴原蟲體內的巨大病毒。再比如,「只有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繁殖」,這個特性並不排他,有些細菌也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繁殖。 病毒就像一個狡猾的對象,每當我們對病毒的了解更深一步時,病毒的定義就得發生變化。 病毒只感染人類和動植物嗎?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報告中稱,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果子狸「真兇」的身份卻一直無法坐實,雖然從它們的體內分離出類似SARS病毒的相似病毒,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病毒在果子狸身上不發病,甚至連人工感染都無法成功,更找不到果子狸傳染人的證據。 種種跡象表明,果子狸可能並非是病毒的真正源頭。
  • 天氣轉熱,新冠病毒就能消失了嗎?專家回應來了,提醒這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知的無論是穿山甲還是蝙蝠的冠狀病毒都不是感染人的新冠病毒。蝙蝠這個群體很大,據記錄顯示,最大的一個蝙蝠洞穴裡有上百萬隻蝙蝠。這麼大一個動物類群,它所攜帶的病毒株不可能只有一株。有研究表明整個蝙蝠群體含有一個極大的冠狀病毒庫。
  • 新冠病毒起源於哪裡?專家這樣說
    被稱為「病毒獵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維爾特·伊恩·利普金表示,新冠病毒與華南海鮮市場的聯繫可能不那麼直接,也許該市場發生的是「二次傳播」,而病毒在早些時候已開始擴散。要還原新冠病毒傳播鏈,科學家還缺少一些「拼圖」,其中最關鍵一塊是常被稱為「零號病人」的首個感染者。「零號病人」是眾多疑問交匯處,對尋找中間宿主以及解答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等疑問至關重要。一個著名例子是百年前據估計造成全球數千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儘管此次疫情因西班牙最先報導而得名,但後來一些回溯性研究發現,首個感染者可能是來自美國堪薩斯州軍營的一名士兵。
  • 21個國家377個全基因組分析:探究新冠病毒起源
    」(COVID-19與相關病毒的相似性及其進化關係)。表1.不同月份的COVID-19病毒序列之間的平均相似度相似性分析表明,兩株以菊頭蝠為宿主的COVID-19病毒(TG13和 RaTG13)與以人為宿主的COVID-19病毒有很高的相似度,但以穿山甲為宿主的病毒與以人為宿主的病毒平均相似度更高一些。
  • SARS-CoV的非自然起源和逆向進化
    為何十多年過去了,世界上未發現其貯存宿主?為何2004年1月後,除實驗室感染外再無病例?四條主要結論如下(p195):目前世界上除實驗室外,已經不存在SARS-CoV,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直到今天為止,大眾普遍還是認為:蝙蝠和果子狸分別是SARS-CoV的原始宿主和中間宿主,此中尚有很多疑點。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狸中分化出與SARS-CoV同源性達99.8%的病毒,但儘管如此,學者們很快就發現果子狸並非SARS-CoV的貯存宿主。其原因有三:果子狸自己受染後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 為什麼病毒不會讓它們原來的宿主生病?
    病毒從蝙蝠"跳"到了另一個物種,比如穿山甲,然後又"跳"到了人類。為什麼這種病毒沒有讓蝙蝠或穿山甲生病?事實證明,病毒是複雜的,有時還是致命的。1、這種新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有何不同?冠狀病毒科包含大約39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在這些病毒中,只有7種冠狀病毒被報導會感染人類並導致疾病。
  • 我國學者發現重磅證據,證明新冠病毒非實驗室洩露,而是自然進化
    雖然科研人員認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但該病毒的最終起源仍未完全確定。與新冠病毒(SARS-CoV-2)類似,RmYN02在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S1和S2亞基連接處有數個胺基酸插入。研究人員表示,雖然RmYN02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直接祖先,但RmYN02的發現表明這些看似不尋常的插入事件實際在冠狀病毒進化過程中可以自然發生。
  • 豬細小病毒正在發生變異,病毒防控7問。
    答案是肯定的,豬細小病毒正在發生變化。與德國萊比錫的Uwe Truyen教授一起,我們進行了一些主要集中在病毒進化方面的研究,並觀察了新抗原類型的發生和分布。在我看來,需要新的PPV疫苗來誘導更大的免疫反應並覆蓋所有流行的病毒株。
  • 國際著名病毒進化學家發文反駁「人工合成」陰謀論
    並且,新冠病毒的RBD中幾個關鍵胺基酸殘基與計算生物學預測的最適合結合人ACE2受體的胺基酸殘基也完全不同。所以Andersen認為,從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特徵來看,新冠病毒並非是通過算法所預測最優化的,而更像是自然選擇的。
  • Science:發現一類新的巨病毒攜帶著有史以來最多的蛋白翻譯相關基因
    據預測,Klosneuvirus的宿主是原生生物(單細胞真核微生物),儘管迄今為止它們對原生生物的直接影響仍不清楚,但是它們被認為對這些有助調節地球上的生物地質化學循環的原生生物 發揮著重大的影響。論文共同通信作者、NIH進化與計算生物學家Eugene Koonin說,「這一發現讓我們對病毒進化獲得新的認識,極大地擴大了我們對病毒在它們的進化期間能夠捕獲多少必需的宿主基因的理解 。鑑於蛋白合成是細胞生命的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這就表明這些新的巨病毒要比之前觀察到的任何病毒更加類似於細胞。
  • 多學科專家共論新冠病毒與...
    一條是動物進化,比如新冠病毒在自然宿主蝙蝠體內進化,通過中間宿主感染到人;二是人體進化,病毒通過野生動物-人的路徑傳播,那些與動物有大量接觸的人首先感染了病毒,但此時病毒還沒有致病性,而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時發生了突變,進化出致病性。
  •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與穿山甲中間宿主的雙語翻譯文章
    近日,一所中國的大學宣稱:科學家們確認大量販售的穿山甲可能為新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法新社援引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稱:研究團隊對1000多份野生動物的樣本進行了測驗,發現穿山甲和人類患者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匹配度高達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