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餐廳評價體系,最耳熟能詳的便是「米其林」了。很久之前我會想,一個做輪胎的,怎麼和美食扯上關係?
1889年5月28日,安德魯·米其林(Andre Michelin)與愛德華·米其林(Edouard Michelin)倆兄弟創立了米其林公司,製造自行車及馬車用輪胎,後逐漸將業務轉移至汽車用輪胎。
兄弟倆十分看好未來的汽車旅行趨勢,因此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世博會前身)其間出版第一部袖珍型法國旅遊指南,又名「紅皮指南」。指南囊括法國大小名城與旅遊勝地,並一一標註旅館、餐廳、加油站、修理廠等設施——其實就是個旅遊地圖。那時上這指南的餐廳既有可提供一流食物與服務的頂級餐廳,也有一些經濟實惠的餐館。
至此之後,餐廳和酒店逐漸受到重視,在每年重印的《米其林指南》中比重持續增加。1926年開始為餐廳增加星級,1931年引入一星、二星、三星體系,1936年發布星級評定標準,形成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僅標註餐廳的《米其林餐廳指南》。
不得個一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世界名廚。
如果米其林離我們還是算遠,那更近的我們還有「黑珍珠餐廳指南」。
雖說沒有米其林有名,但這是我們華人自己的餐廳評價體系,也是分量滿滿,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2021年的「米其林指南」APP上,中國的米其林餐廳不論星級,只存在於七個城市:香港、澳門、臺北、臺中、上海、廣州、北京。我所在的蘇州並無米其林餐廳,而蘇州在2021年的「黑珍珠餐廳指南」上有18家餐廳入圍。
是米其林評審員不願意到這七個城市之外的地方探訪美食麼?還是米其林的標準比起黑珍珠要嚴格得多?不得而知。
我個人認為,米其林有它的價值,卻也不能盡信;而黑珍珠可以彌補米其林一些致命的缺陷,如地域評審的遺漏或是餐飲一致性的不足等。二者結合來看,取長補短,才能在這大千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味」。
18家上榜的蘇州餐廳,有的我吃過,有的琴妹吃過,有的我們嚮往已久,現在一一列舉,以供參考。
很好奇火鍋能做出什麼花樣來,太和·紅火鍋料理也許能給我一個答案吧。
與琴妹第一次約會便是在莫爾頓扒房吃的晚餐。
【 與琴妹食 丨 莫爾頓扒房 Morton's Grille】
當時給的評語是「你有毛病你就來吃」,又貴又不好吃。當我們看到這家店能上榜,著實驚訝了一番。後來想想,那會兒正值一階段的疫情尾聲,餐飲業百廢待興,這家店如此虧待我們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一次吃好吃、一次吃不好吃,如此反覆無常的餐廳,請問「一致性」你們做到了嗎?
龍月是我心心念念了快十個月的餐廳,因為疫情沒辦法吃日料。有機會必定要品嘗一番。
芳芳我吃過兩次,一次是公司的商務聚餐,一次是與琴妹歡度七夕。
【芳芳法餐廳(商務晚餐)】
【與琴妹食·七夕 丨 芳芳法餐廳:甜品始終是敗筆】
很不錯的一家餐廳,並且甜品是一如既往的差勁。這好歹算是達成「一致性」了。
蘇灩實在是好。要我說哪裡好,那就是這家餐廳沒有辜負琴妹的生日。
【與琴妹食·生日 丨 蘇灩:迷人夜景與紮實美味的完美結合】
琴妹所在的外企有一次在總經理的帶領下便是在金海華·悅食東方聚餐。
好吃是好吃的,但不出彩。這就是琴妹當時的評價。
我爸看過榜單,只說了一句話:「吳江賓館的菜是好吃的。」
十八家餐廳裡,七家蘇幫菜,一家江浙菜,蘇幫菜幾乎是佔了半壁江山了。
想想老一輩蘇州人宴請賓客,蘇幫菜老三樣是少不了的:響油鱔糊、清炒河蝦仁、松鼠鱖魚。好吃嗎?好吃的。有那麼好吃嗎?也許不見得。前人創新了菜品,憑什麼今人不行?
又讓我想到自己的外公,前幾年他拒絕使用智慧型手機,如今刷短視頻刷得飛起。他老過,可他始終年輕。
有的人故步自封,那才叫老得快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