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眾竹木公司的生產車間。
溫州網訊 泰順縣是國內毛竹中心產區之一,總面積達30萬畝的毛竹及根植其中的竹製品產業,是鄉村振興、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撐產業之一。在席捲全球的疫情之下,原本7成以上銷售來自外貿訂單的泰順竹製品產業,是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還是扛住了這場前所未有的衝擊?
泰順竹製品產業多聚集在司前,目前共有18家企業,其中利眾竹木、泰豐竹業兩家為規上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後,現在司前的竹製品產業生產已經全部恢復正常,今年產值預計可達2億元,相比去年仍然能做到穩中有升,疫情之下相當不容易。」司前畲族鎮副鎮長林華感慨,司前的竹製品產業如同所用的原材料竹子一樣「挺」過了危機,沒有被疫情的衝擊壓彎了腰。
記者近日走進浙江利眾竹木有限公司時驚喜地看到,企業如今反倒多了一份歷經風雨後的從容。車間裡生產線全線開工,工人們只顧埋頭幹活,連走進車間的不速之客都無暇抬頭看上一眼。「雖然因為疫情影響耽擱了幾個月的生產,我們這個廠區今年的產值仍然可達6000多萬元,比去年全年還有所增長。」利眾竹木總經理林觀武說。
但疫情來襲時的衝擊至今仍讓林觀武心有餘悸。這家創辦於1988年的企業從加工生產筷子起家,經過30多年發展後,已發展成為擁有竹製餐廚用具、竹製家居用品等13大系列1000多種產品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時還成功籤下北京奧運會竹筷生產訂單。企業75%的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受國內外客戶的好評。疫情中工人回不來,產品出不去,物流、市場銷售、生產線等全部癱瘓,林觀武既茫然又焦慮。
而利眾竹木能否化危為機還直接關係著眾多農戶、當地百姓的增收致富和就業問題。一根原竹市場上賣20多元,利眾竹木每年需要用竹100多萬根,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支付農戶3000多萬元採購額,同時還從周邊村民辦的半成品加工廠收購半成品進行深加工,讓供應鏈上的農戶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該公司還建立了來料加工點18個,直接從業人員800多人,而該公司招用的工人多為下山移民、貧困戶、庫區移民為主的本地勞動力,幫助他們解決了就業增收問題。
在國內各級政府、部門嚴格有序的疫情管控下,林觀武的心逐漸安定了下來,開始著手復工復產自救。而復工復產首先要解決的是因部分外地工人不能或不願回來而出現的工人緊缺問題。在政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企業和因疫情滯留在家無法外出務工的本地勞動力進行了對接,包括利眾竹木280多位工人在內,司前竹製品企業所需的800多位員工,除了個別技術核心崗位仍需安排外地員工返崗,99%以上的崗位都在本地完成了招工。企業和本地勞動力達成了「雙贏」。
國外訂單逐漸增加,國內市場也逐漸恢復,正準備鬆一口氣的司前竹製品產業在進入4月份後又遭遇國外疫情蔓延的當頭一棒。不少外貿訂單接了也運不出去,林觀武等人的應對之策,就是快速調整外貿與內銷佔比、銷售方式和產品結構。他將利眾竹木原先只佔比不到3成的內銷提升到5成,同時調整產品結構推出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及定製產品如家居產品,以適應內銷市場特點和需求,其可以根據客戶所需設計、圖案等要求定製生產的自動化智能生產線也全負荷開動,並通過「少量多單」模式,幫內銷客戶降低庫存風險的同時,加強企業資源調控、資金流風險把控能力。此外,利眾竹木等多家企業還積極「觸網」,通過電商拓展銷售渠道。
泰順縣政府各相關部門、司前鎮政府為竹製品產業的化危為機、穩中有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幫助,除了招工協調,還為企業復工復產協調物流、防疫物資資源,提供員工培訓補助、保險返還,派駐助企服務員幫忙解決難題。5月28日,泰順縣人民政府印發了《泰順縣傳統製造業竹木製品產業2020年工作方案》,鼓勵和支持竹木製品企業提質升級、整合兼併、補齊產業鏈短板、創新發展。「而金融扶持更是雪中送炭。」林觀武告訴記者,利眾竹木享受到了5年內貸款隨貸隨還、無本借貸的扶持和貸款利率的優惠,貸款金額也從原先的1000萬元提升到2000萬元,強力支持了企業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拓展和疫情下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的信心。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 王木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