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左岸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
左岸派,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國電影的一個派別。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逕庭的影片。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而被稱為「左岸派」。
阿侖·雷乃
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侖·雷乃(1922年6月3日——2014年3月1日),出生於法國布列塔尼大區莫爾比昂省瓦訥,導演。作品《梵谷》獲得1949年奧斯卡短片金像獎,1948年雷乃的作品《梵谷》贏得了威尼斯影展兩個獎項以及1949年的奧斯卡短片金像獎,1959年《廣島之戀》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2014年雷乃執導的《縱情一曲》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阿爾弗萊德獎。
阿涅斯·瓦爾達
代表作品 《從5點到7點的克萊奧》,《瑟堡的雨傘》
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二戰時避難到法國南方,戰後在巴黎讀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得職業攝影師,後與阿倫雷乃相識而進入影壇。1954年執導首部劇情短片。影片由阿倫雷乃和所有演職員合資拍成,由雷乃剪接 ,從此兩人正式開始電影生涯。在執導了幾部短片之後,1962年,瓦爾達開始導演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從5點到7點的克萊奧》受到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瑪格麗特·杜拉斯
代表作品 《廣島之戀》、《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
阿莉達·瓦莉
代表作:《悽豔斷腸花》、《俄狄浦斯王》等
阿莉達·瓦莉(1921年5月31日-2006年4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15歲登上銀幕,不久便成為義大利銀幕上的紅星 。二戰後,前往美國拍片。1954年因吸毒、性緋聞及與一樁謀殺醜聞有牽連而被迫返回義大利,幾年後重返銀幕。
阿蘭·羅伯-格裡耶
代表作品 《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窺視者》等
1922年8月 18日阿蘭·羅布-格裡耶出生於法國西部菲尼斯泰爾省港口城市布雷斯特(Brest)的一個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時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統教育。二戰期間曾在德國坦克廠做鏇工,1945年在法國國立農藝學院畢業後。先後在國家統計局和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類研究所」 供職。「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
作者:莫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