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香港回歸奠定了最重要一塊基石

2021-03-02 後沙

香港,以前通過影視,書籍,報刊,我們會覺得那是一個繁榮,穩定,法治,理性,年青人只要努力,總會出人頭地的現代化都市。

今天呢?

繁榮,經濟上,自2008年美債危機以來,出現了首度負增長。

穩定,看看那些疲於奔命又飽受攻擊的警察們。

法治,一言難盡,暴徒抓來就放,你會覺得是個笑話。

理性,是指在光天化日縱火燒人,還有人在推特叫好嗎?

年青人努力,是的,他們在很努力地毀掉自己的家園。

22年前,香港回歸祖國,當時人們很難想像香竟然會混亂到這種程度。

人們也在反思,香港是否得到了太多的溺愛?回歸後,尤其是一些年青人迷失了自我,認賊作父而渾然不知。鬥爭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教育,輿論,司法等等。

1997香港回歸,本身就是鬥爭的結果。

關於鬥爭,人們一般會認為是中英談判,或更早一些時候,小平同志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斬釘截鐵地表明「主權問題不容談判」的立場,英國才死了心,只能在政權移交談判過程中儘量撈取最後的好處。

其實這場鬥爭,早在1960年就已經展開,並且中國不是跟英國一家在鬥爭,還有美國,蘇聯,葡萄牙。

香港回歸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租期99年……這些表述以前耳熟能詳,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然而,請注意:「香港回歸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這種表述是錯誤的。

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為了這句話與美蘇英葡至少鬥爭了十年。

2017年7月21日,新華社發布的《新聞信息報導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中就明確規範:


不得將回歸前的香港、澳門稱為「殖民地」,可說「受殖民統治」。

這是新增的內容,說明國家在加強對」港毒「的防範力度,認識到毛澤東那一代領導人鬥爭的偉大意義。

「香港回歸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大家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對於一位偉大而敏銳的政治家來說,這種表述一旦變成國際共識,就事關香港的前途。

為回歸而鬥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香港和澳門遲早是要回歸中國的,英葡兩國卻還抱著某種幻想,尤其是英國,不會輕易死心。哪怕是放棄殖民統治,它也會折騰」獨立「問題,換一種方式控制香港。

1960年,蘇聯卻給英國帶來了這種可能性。

1960年赫魯雪夫在第15屆聯大舉起皮鞋的著名照片。

就是在這屆聯大,蘇聯帶領43個亞洲國家提出了《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草案,並得到了通過。

接著聯合國成立了一個機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美國蘇聯英國印度等24國為成員,該委員會將香港和澳門納入了《宣言》名單之中。

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宣言》將給港澳回歸帶來不可預測的複雜性。,如何反對《宣言》將港澳納入名單?則是非常微妙的鬥爭。

一,中國向來堅定支持被帝國主義殖民的國家爭取獨立的革命運動,所以不能直接反對《宣言》。

二,如何說服多數國家同意修改名單,將港澳剔除出名單?

如果承認《宣言》名單,就意味著一旦英葡結束殖民統治,香港和澳門就有了」獨立「可能性,它們甚至可以提早結束殖民統治,既佔據了道德高地,又能換種方式繼續變相殖民。

為什麼現在關於這方面的鬥爭信息很少?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如果一味強勢反對,不但無法站在聯合國舞臺鬥爭,而且很可能給美英提了醒(提早讓港澳「獨立」)。

因此在沒有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前,中國只是蓄力待發,做好團結工作(為將來拉票)。

本來最應當站出來反對將港澳納入名單的是國民黨當局,老蔣自己不動,有什麼辦法?老蔣有沒有意識到這隱患都不一定。

蘇聯起初並不是刻意要將港澳列入《宣言》名單,它是想扮演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領袖。後來中蘇關係惡化後,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

毛澤東,周恩來在這一問題上,蓄力將近十年,主要是做好外交工作,爭取更多國家支持,待時機成熟,一舉而定。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12月,馬上要求加入「非殖民特別委員會」,並得到支持。

1972年初,毛澤東,周恩來趁熱打鐵,指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儘早行動,將港澳兩地剔除出名單。

1972年3月4日,中國代表團出手,駐聯合國副代表張永寬在會議上發言,要求將印度趕出非殖民特別委員會,因為它在南亞搞擴張,中國還批駁了蘇聯的語言攻擊(1972年3月5日《人民日報》)。

趕走印度,中國理直氣壯,它對南亞小國幹的不就是變相殖民勾當嗎?同時,我們也避免了給人專門是為了名單問題而來的錯覺,只好委屈印度了,反正也趕不走。 

1972年3月8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正式致函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薩利姆,明確宣布:「香港、澳門是屬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殖民地』範疇。因此,不應列入反殖宣言中適用的殖民地地區的名單之內。」 

6月15日特別委員會通過決議,向聯大建議將香港和澳門從名單中刪除。這離不開委員會主席,坦尚尼亞政治家薩利姆的大力支持,坦尚尼亞跟中國是什麼關係?親密朋友。

2019年9月17日,中國最高領導人籤署主席令,授予薩利姆先生「友誼勳章」,中國人不會忘記這些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幫助過我們的好朋友。

特別委員會這一關順利通過後,毛澤東,周恩來部署的鬥爭重點放在了聯合國大會上,因為名單必須得到聯大確認。得到的支持者越多,票數自然越多。同樣,不希望《宣言》名單被修改的蘇聯,美國,英國也在私下運作,尤其是美英兩國。

11月8日,聯合國大會對港澳問題進行表決:

支持刪除的:99票

反對刪除的:5票。

其它都是棄權。

中國大獲全勝,反對的5票是:美國,英國,法國,南非,葡萄牙。

這就從國際法理上確認了中國對港澳地區的主權,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從此,任何國家都無權再到聯合國討論港澳問題,剩下的只是回歸時間和方式問題,毛澤東主席當時已79歲,周恩來總理是74歲,只能留待後人來解決剩下的問題。

如果當時不是如此快速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1971進非殖民特別委員會,1972年便修改名單),這事拖下會非常麻煩,英國可以拿著聯合國名單來跟你折騰。

1972年12月14日,英國還不死心,致函給聯合國秘書長,說名單修改的決議不影響香港的殖民地法律地位,但沒人搭理它。

將香港和澳門從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名單刪除,為後來中英交涉解決香港回歸問題,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依據和法理依據,英國再怎麼胡攪蠻纏都是徒勞的。

所以才有了「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這句話,因為主權歸屬問題毛澤東那一代領導人已經解決了。什麼叫遠見卓識?這就是。

1974年5月,英國首相希思訪問北京,其實他這時已經不是首相,3月份剛剛下臺,但毛澤東主席還是以首相規格會見了他(現在一些文章談及第一代領導人對香港回歸的作用,都喜歡圍繞這次會面來寫,顯然不知道鬥爭的焦點在哪裡?)。

雙方也談到了香港問題,毛主席說:我們現在不談,到時候怎麼辦,再商量吧,這是年青人的事情。

會見希思首相後,兩位領導人的握手留影。

毛澤東對香港問題的態度就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最大障礙解決後,英國再也折騰不起來,主權歸屬已毫無疑問,英國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治權平穩移交給中國,留些暗樁,確保自身最大利益。

希思從北京回到倫敦,也讓英國政府放心了,中國不準備使用武力提早解決這一個問題,但也絕不允許拖到1997之後。

後來的談判是另一場鬥爭,就是中英兩國的事,其它任何國家都不容置喙。

美國或許後悔,1972年為什麼不死命攔著,不讓名單修改?現在搞得只能折騰國內法案去幹涉中國事務,活生生把「民主,人權」演成一場鬧劇。

由於香港地位的特殊性,鬥爭還會持續。

無論美國如何上竄下跳,明槍暗箭,這場鬥爭的勝利者必定是中國。

美國陷入越深,受到的反作用力越大,一來,它高估了自己和走狗的能力,二來,低估了中國人民捍衛尊嚴和利益的決心和力量。

相關焦點

  • 汪建新:有關毛澤東詩詞的若干「之最」
    臧克家曾說:「毛澤東詩詞是個永遠說不盡的課題。」毛澤東詩詞廣泛傳播與普及,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成長。這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梳理了幾十年來毛澤東詩詞創作、傳播、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珍聞、要事和重要成果,和你們分享,希望能夠加深大家對毛澤東詩詞的理解和認識。
  • 江信基金:完善發行體制改革 奠定健康發展基石
    總體來看,本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一步釐清了在新股發行中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提升了發行效率與「三公」水平以及信息披露的公開與透明,有助於提升擬上市公司質量,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奠定了A股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 價值兩千萬的毛澤東像章將何去何從?
    原標題:毛澤東像章收藏第一人陳漢章:我死後藏品怎麼辦   擁有一萬多種各式毛澤東像章的71歲梅沙老人陳漢章,稱得上是全國收藏毛澤東像章的第一人。半個世紀以來,陳漢章傾心收藏,為此他曾跑遍全國各地,甚至不惜變賣家產。數萬件包括紅色像章、明清家具、票證圖片、古玩器皿等在內的珍貴藏品,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 歷史轉折重要關頭,毛澤東一席話指明戰後中國前進方向
    重新研讀中共七大文獻,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毛澤東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準備應付大事變」作為基本方針,科學回答了戰後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並運籌帷幄,周密做好了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以高度的戰略思維,引領形成七大正確的路線、綱領、策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 毛澤東詩詞創作、傳播、研究的若干之「最」
    1950年第一個國慶節期間,柳亞子激情賦了兩首《浣溪沙》,毛澤東前後填了兩首《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表達「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和「最喜詩人高唱至,正和前線捷音聯」的內心喜悅。在毛澤東的詩詞創作生涯中,柳亞子是與他詩詞唱和最多的詩人。 毛澤東詩詞最早的詩意畫。
  • 《毛澤東》香港首播 劉叢丹:楊開慧愛得很純粹
    劉從丹在活動現場  搜狐娛樂訊 12月12日,大型史詩劇《毛澤東》在香港舉行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即日也將登陸亞洲聯合衛視UNB在港獨播。該劇主創唐國強、劉叢丹、侯京健三位主要演員遠赴香港去為該劇宣傳造勢。
  • 毛澤東經典的24個預言,歷史印證一一應驗
    張國燾的分裂使得毛澤東在跳出了蔣介石的包圍圈之後,卻進入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1936年10月9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徵結束。★毛澤東1936年7月15日預言:希特勒將在歐洲發動侵略,1921年7月,當希特勒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元首,開始發跡的時候,毛澤東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
  • 新時代新理念丨跟著習近平總書記重溫毛澤東重要著作
    第五部分,號召全黨團結起來,為實現黨的任務而鬥爭,並要求全黨牢固樹立和發揚黨的三大作風。現實意義: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作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文獻。
  • 93歲華裔演員盧燕:信念是人生最重要基石
    2019年9月22日,《德齡與慈禧》上海站最後一場演出結束,盧燕攜青年演員黃慧慈(中國香港)、鄭雲龍謝幕。楊可欣/攝年輕時的盧燕。盧燕近照。在盧燕心裡,梅大師是她最崇拜,也是最佩服的人。「不但藝術好、很愛國,而且他的人格很高尚,總是照顧所有的同行,對人非常的仁慈」。16歲那年,盧燕和梅葆玖一起在上海黃金大戲院登臺演出,母親李桂芬和梅蘭芳一家都坐在臺下。她唱完二本《霓虹關》,便向梅先生請教。梅蘭芳對她說:「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做得很好——就是不到家。」
  • 梅豔芳視他為天才,張學友欽點他做接班人,他是香港樂壇最後一塊...
    梅豔芳視他為天才,張學友欽點他做接班人,他是香港樂壇最後一塊遮羞布! 在四大天王宣布退出香港樂壇之後,大家都覺得香港樂壇開始衰亡,雖然鄭中基的實力不錯,有媲美張學友的能力,但是他卻不想做歌手跑去演喜劇,真是可惜了鄭中基的實力唱功。
  • 從影視劇《明末風雲》看錦州城戰役,明朝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塊基石
    從《明末風雲》的劇情走向入手,以經典戰役引題,以重要節點入意。深度剖析後金霸主皇太極是如何摧毀掉了明王朝最後一塊基石的。錦州城是山海關的最後屏障,攻下錦州,就好比是一把利刃直抵明朝的咽喉,皇太極深知如果擊碎明王朝這最後一塊基石
  • 毛澤東外交思想及其成就淺析
    為了捍衛來之不易的獨立和自由,毛澤東把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運用到中國的對外關係中去,提出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奠定了當代中國外交的基礎。1959年10月,幾內亞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從而成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同中國建交的第一個國家,為中國打開同這一地區國家的關係奠定了重要基礎。進入60年代,非洲出現更多新獨立的國家,中國不但立即宣布予以承認,且與其中不少國家籤訂友好條約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加深了相互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與此同時,毛澤東一直密切注視拉丁美洲人民的鬥爭。
  • 香港去殖民化標籤,勢在必行!
    香港街道、公園、廣場、醫院和其它建築物的命名,很大一部分是紀念英皇室成員、英國歷史名人、社會名流、軍隊指揮官,歷任港督(除第21任港督楊慕琦爵士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總督,香港當時的英籍輔政司及工務局首長,在香港的英籍重要人物,甚至是英國地名。當然,都是先擬定英文名,之後再譯成中文。
  • 昨晚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電視劇中,這位在舞臺指點風雲的演員再次飾演毛澤東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劉伯承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率部出徵山西。自此,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抗日徵戰的序幕拉開,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革命歷程開啟。《三灣,那一夜》劇照 王昊宸 攝在王暉看來,比起外在形體模仿,更重要的是深層次走進角色心中
  • 揭秘毛澤東的「上海女兒」 毛澤東與神秘女演員交往內幕
    毛澤東笑了笑:呵,你們汪部長和我說過農墾文工團。」  他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朝邢韻聲伸出大手說:「咱們來跳個舞吧!」毛澤東跳舞最帥氣(資料圖)  邢韻聲喜出望外,連忙跟隨毛澤東進入舞場。兩人歡快地跳起舞來。毛澤東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 錢學森:被美國驅逐的科學家,卻為中國奠定了太空探索基石
    不久後,他就成為這個小組的重要一員,進行一些有關火箭推進力的開創性研究。錢學森獲得了機密武器研究的保安通行證,甚至還為美國政府的科學顧問委員會服務。 到戰爭結束時,他已經是在噴氣式推進器領域全世界最頂尖的專家之一,還被西奧多·馮·卡門一起被派往德國進行一項超乎尋常的任務,被臨時賦予中校軍銜。他們的目標是訪問納粹工程師,包括德國頂尖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美國想要確切查明,德國人到底知道什麼。
  • 百集電視劇《毛澤東》將播 這次的毛澤東更細膩
    (劇方供圖)   由香港亞洲聯合衛視策劃,攜手央視、湖南衛視共同打造的大型史詩電視劇《毛澤東》即將在今年12月下旬首播。12月11日下午,亞洲聯合衛視在香港九龍海逸君綽酒店舉行首播發布會,電視劇製片人羅浩、中老年毛澤東扮演者唐國強、青年毛澤東扮演者侯京健、楊開慧扮演者劉叢丹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見面。
  • 一首歌奠定香港樂壇地位
    達明一派,80年代香港著名的樂隊,由劉以達、黃耀明組成。劉以達主要負責作曲、編曲及樂器演奏,黃耀明擔任主唱。《石頭記》是達明一派1987年專輯《石頭記》中的主打歌曲,由邁克、陳少琪、進念二十面體作詞,劉以達作曲。劉以達用西洋電子音樂糅合中國民族音樂創作出了這一首讓人耳目一新的曲子 。
  • 揭秘毛澤東最大愛好:每天必做 比吃飯睡覺重要(1)
    東山高等小學原為東山書院,隨著清末教育制度的革新而改為新式學堂。同舊式私塾相比,東山高等小學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設有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學校新設了藏書樓,裡面收藏大量中外書籍和新潮報刊,這是毛澤東接觸圖書館的開始。
  • 毛澤東曾向邵氏借電影 華國鋒親為主席找影片
    就如張徹導演在《張徹回憶錄-影評集》中所說,「邵逸夫在香港的電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電影史可說由他改寫!」早報記者昨日電話採訪了與邵氏公司頗有淵源的資深香港電影人吳思遠。吳思遠從邵氏的場記、副導演開始做起,直到後來成為獨立製片,也導過電影,連任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