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電視劇上映了,網上罵聲一片,我只看過其中一個片段,沒再看下去。
斷斷續續地,花了十幾天的時間看完了《十八春》。《十八春》,又名《惘然記》,是《半生緣》的前身,1951年結稿,署名梁京(當時受到胡蘭成「漢奸」身份的牽連,不敢署名張愛玲),在《亦報》連載。
1967年,張愛玲已在美國定居,刪掉了《十八春》富有政治色彩的結尾,連帶修改了其中幾個細節,成了《半生緣》。
《十八春》和《半生緣》差別大嗎?對我來說,非常大。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自序中曾經提到:「……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當我精讀過《十八春》,再去看《半生緣》,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疑惑:咦?我看的是別人的仿寫版本嗎?
《半生緣》單從名字來看,就比《十八春》更市場化、媚俗化。結尾是世鈞跟曼楨再次相遇後,想要重歸於好,兩人涕淚漣漣,曼楨的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更是惹下很多讀者的眼淚。
這是很明顯為了討好觀眾的大眾化的戲劇結尾。但是從小說整體來看,世鈞根本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他一直是一個負責任的、木訥退縮的好男人,絕不會如此衝動不顧。
而《十八春》的結尾則是曼楨、世鈞、翠芝三人一起去了東北支援國家,在看戲的時候偶然碰見了慕瑾(《半生緣》中的豫瑾),兩人談起了曼楨,世鈞說曼楨現在在宿舍躺著,已經離婚了。再一回頭,慕瑾已經等不及劇終,離席去找曼楨了。
世鈞惘然地微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祝福。
這個結尾我連讀了兩遍,第一遍讀時哭得稀裡譁啦,第二遍讀時,才驚覺曼楨跟世鈞最後沒能在一起,早就已經被寫在他們的性格密碼裡了。
請聽我細細道來。
1、 表象之一:世鈞懷疑曼楨跟慕瑾兩情相悅
曼楨跟世鈞在一起後,兩人感情非常好,世鈞跟曼楨提過結婚,但是曼楨覺得自己家庭負擔非常重,不想拖累世鈞,想讓世鈞先發展事業,等到她大弟弟畢業了,能幫她分擔了,家累沒有那麼重了,她才會跟世鈞結婚。
但事情隨著曼楨表哥慕瑾的借住有了變化。慕瑾本來是曼璐的訂婚對象,曼璐做了舞女之後,主動解除了婚約。
慕瑾年輕有為,而且初心滾燙,在窮鄉僻壤的鄉下建了一所醫院,這次到上海來是想進一批設備。他一直沒有結婚,曼楨家人都認為是曼璐耽誤了他。
年輕有為、令人尊敬、又有愧疚心理,所以曼楨和曼楨的家人對慕瑾都格外親熱。
曼楨本就是溫柔體貼的女孩子,記得慕瑾不吃辣,借書給他看,還幫他房間裡安裝瓦數大一點的電燈,甚至還體貼地從自己房間裡拿來一盞檯燈讓他可以在床上看書。
為了降低世鈞感情的熱度,避免衝動之下結婚,曼楨在世鈞來找她的時候,總是拉上慕瑾,三人交談。
再加上世鈞偶然一次來找曼楨的時候,聽到了曼楨母親和奶奶的話,認為慕瑾跟曼楨更般配,而世鈞是「佔著茅坑不拉屎」。
就這樣,世鈞對曼楨有了嫌隙。
世鈞是「悶棍子」性格,遇事喜歡猶疑退縮,如果他足夠自信的話,根本不會懷疑曼楨跟慕瑾的感情,也就不會有後面他以為曼楨跟慕瑾結婚了,而他匆忙之下跟翠芝結婚的悲劇。
2、 表象之二:曼楨跟世鈞就曼璐的舞女身份發生分歧
世鈞的父親生病,他回去探望。後來曼楨跟叔惠一起去了世鈞老家,見過世鈞的父母。世鈞的父親看到曼楨有點眼熟,後來與人閒聊時想起來像極了上海的一個舞女李璐(其實就是曼璐)。
世鈞那時候為了繼承父親的家業,已經辭了上海的工作,也就相當於失去了獨立抗爭的資本。
所以,當世鈞的父母不同意世鈞跟曼楨來往的時候,世鈞徹底回絕說,曼楨沒有姐姐,而不是決絕地反抗。
事後他又回到上海,跟曼楨就此事交談。曼楨認為姐姐從小做舞女,實在是逼不得已,而現在為了自己結婚難道就不承認有這個姐姐了嗎?
曼楨的態度是鮮明而決絕的,世鈞的態度是逃避的。
在此時,曼楨跟世鈞有過一段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人,有時候不能不——」曼楨沒等他說完便接口道:「有時候能不能拿出點勇氣來。」世鈞又是半天不作聲,最後他說:「我知道你一定覺得我這個人太軟弱了。自從我那回辭了職。」
對於舊時代和有著封建思想的父母,世鈞反抗得不夠,對於自己獨立掌控命運的渴求和實踐,他遠遠沒有曼楨那樣徹底。
這次吵架,起因雖然是因為曼璐,但兩個人思想上確實是有些距離的。
3、 表象之三:曼楨失蹤後,世鈞的反應
曼楨被祝鴻才欺負了以後,被囚禁了起來。世鈞去找曼楨,但曼楨的母親早就已經被曼璐用錢收買,再加上自己並沒有什麼主見,所以將實情對世鈞做了隱瞞。
世鈞聽曼楨母親說曼楨在曼璐家裡養病,他急忙趕去了那裡,但是卻被告知曼楨不在這裡,這時候他想的是:「她竟這樣絕情,不肯見我。」而後悻悻然走了。
如果世鈞是一個有心人,那麼他會從曼楨母親遮遮掩掩的神情和曼璐家通報僕人的態度變化中,察覺出事情哪兒不對,而不是一味認為曼楨絕情。
而後,世鈞在醫院碰到一個朱護士,談起了張慕瑾,說他結婚了,再加上他趕去曼楨家,發現已空無一人,鄰居說「不在上海了,去了北火車站。」世鈞更加認為曼楨是嫁給慕瑾了:
世鈞心裡怦的一跳,想道:「北火車站。曼楨當然是嫁了慕瑾,一同回去了,一家子都跟了去,靠上了慕瑾了。曼楨的祖母和母親的夢想終於成為事實了。」
世鈞再次來到曼璐家確認,曼璐將計就計,騙他曼楨確實跟慕瑾結婚了,世鈞確信不疑。
回到南京後,世鈞不久就跟翠芝結了婚。
一年後,等到曼楨終於千辛萬苦逃出來,給世鈞寫信,卻被世鈞的母親藏了起來。兩人的再次見面,就是十八年後了。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相比起勇敢、堅強、獨立、有主見的曼楨來說,世鈞懦弱、猶疑、守舊、被動。
所以在小說結尾,張愛玲說世鈞「惘然地微笑了,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祝福。」
將心比心,他也只能得到這樣的結局。因為愛情從來都是勇敢者的遊戲,懦弱者只能擁有湊合的婚姻。
End.
——感恩閱讀——
文:陳清輕
圖:《半生緣》劇照
歡迎大家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