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集,14個人物,聽桐鄉人講那過去的事情——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創意策劃,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及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共同製作的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已完成這一系列的《桐鄉往事》第一季30集的錄製。
日前,《桐鄉往事》研討會暨多學科共同承擔參與製作《江南往事》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各路專家學者們在觀看樣片後,針對紀錄片的後續拍攝製作分享經驗,交流意見。
這是一檔真實反映江南老百姓生活發展的作品。通過素人的樸實講述,無數平凡的歷史在鏡頭前得以還原。
夏雲翔,73歲,生於牆門人家。他戲稱父親1949年「夾著尾巴逃跑了」,改革開放後「拎著皮包回來了」。瘦弱的夏雲翔,自小受欺負,卻也造就了他要強的性格。
隨後的歲月中,夏雲翔創辦個體毛衫廠,拿到了嘉興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1988年還造了濮院第一幢高樓。67歲後,這位喜歡說書的老頭,放下了所有羊毛衫生意,六年寫成了七本大部頭的書。
52歲的夏月龍、範小芬夫婦出身寒微。範小芬17歲到濮院絲廠做繅絲工。她說,父母生了她六個兄弟姊妹,一個沒有送掉,全憑父親的一雙手把他們養大了。
遇到自小做木工的丈夫夏月龍之後,勤勞肯幹的範小芬,拿出7年辛苦攢下來的2000元積蓄支持丈夫創業。如今研發出了絲光羊毛,成為濮院第一家擁有這項技術的廠家。
「我們當時真的不懂做羊毛衫,都是跟技術人員學,現在一件衣服拿到我手裡,它的質地、產地、價格我都說得出,手上一摸就全知道了。」夏月龍在片子中講述起當年的創業路,彼時的艱辛,記憶猶新。
範小芬回憶,「有一次差點還不上銀行貸款了,我開玩笑跟我老公說:沒事兒,就算最後要坐牢,我替你去。」
……
個人的、個性化的個體敘述,在中國向來少見,但它恰恰屬於真正的歷史記錄。《江南往事》以個體口述的方式,大規模地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記錄下這極易流失的平凡記憶。
《江南往事》總策劃、出品人時間說:「以前我們做慣了大型的紀錄片。但是,今年讓我們反思了,從現在開始,我們更應該去關注、關心一個個普通的生命。於是,我和我的團隊來到基層,進入江南水鄉,要在某些局部或角落裡,尋找記憶中改變這裡命運的細節。」
《江南往事》系列口述體紀錄片目前已列入規劃的有500多集,每集長度為10分鐘。時間告訴記者,條件容許的話將不斷地做下去,1000集也不是不可能,是可行的。「我個人希望它能做到2000到 3000集這樣的規模,真正為江南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做一點紮實而有價值的工作。」
東方衛視黨委書記和總編輯李逸表示:東方衛視願意為江南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承擔更多的責任。
物質會消亡,但文化會始終流傳。研討會同時標誌著紀錄片《江南往事》得到多學科專家學者的參與、指導與加盟。「如此,我們提供的將不僅是簡單的一個電視產品,同時也是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成果,成為田野調查的寶庫,使口述和採訪攝製更具學術性。」《江南往事》總導演王韌表示。
作者:曹玲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