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體紀錄片《桐鄉往事》,還原江南老百姓的平凡歷史

2020-10-30 光明網

30集,14個人物,聽桐鄉人講那過去的事情——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創意策劃,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及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共同製作的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已完成這一系列的《桐鄉往事》第一季30集的錄製。

日前,《桐鄉往事》研討會暨多學科共同承擔參與製作《江南往事》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各路專家學者們在觀看樣片後,針對紀錄片的後續拍攝製作分享經驗,交流意見。

這是一檔真實反映江南老百姓生活發展的作品。通過素人的樸實講述,無數平凡的歷史在鏡頭前得以還原。

夏雲翔,73歲,生於牆門人家。他戲稱父親1949年「夾著尾巴逃跑了」,改革開放後「拎著皮包回來了」。瘦弱的夏雲翔,自小受欺負,卻也造就了他要強的性格。

隨後的歲月中,夏雲翔創辦個體毛衫廠,拿到了嘉興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1988年還造了濮院第一幢高樓。67歲後,這位喜歡說書的老頭,放下了所有羊毛衫生意,六年寫成了七本大部頭的書。

52歲的夏月龍、範小芬夫婦出身寒微。範小芬17歲到濮院絲廠做繅絲工。她說,父母生了她六個兄弟姊妹,一個沒有送掉,全憑父親的一雙手把他們養大了。

遇到自小做木工的丈夫夏月龍之後,勤勞肯幹的範小芬,拿出7年辛苦攢下來的2000元積蓄支持丈夫創業。如今研發出了絲光羊毛,成為濮院第一家擁有這項技術的廠家。

「我們當時真的不懂做羊毛衫,都是跟技術人員學,現在一件衣服拿到我手裡,它的質地、產地、價格我都說得出,手上一摸就全知道了。」夏月龍在片子中講述起當年的創業路,彼時的艱辛,記憶猶新。

範小芬回憶,「有一次差點還不上銀行貸款了,我開玩笑跟我老公說:沒事兒,就算最後要坐牢,我替你去。」

……

個人的、個性化的個體敘述,在中國向來少見,但它恰恰屬於真正的歷史記錄。《江南往事》以個體口述的方式,大規模地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記錄下這極易流失的平凡記憶。

《江南往事》總策劃、出品人時間說:「以前我們做慣了大型的紀錄片。但是,今年讓我們反思了,從現在開始,我們更應該去關注、關心一個個普通的生命。於是,我和我的團隊來到基層,進入江南水鄉,要在某些局部或角落裡,尋找記憶中改變這裡命運的細節。」

《江南往事》系列口述體紀錄片目前已列入規劃的有500多集,每集長度為10分鐘。時間告訴記者,條件容許的話將不斷地做下去,1000集也不是不可能,是可行的。「我個人希望它能做到2000到 3000集這樣的規模,真正為江南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做一點紮實而有價值的工作。」

東方衛視黨委書記和總編輯李逸表示:東方衛視願意為江南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承擔更多的責任。

物質會消亡,但文化會始終流傳。研討會同時標誌著紀錄片《江南往事》得到多學科專家學者的參與、指導與加盟。「如此,我們提供的將不僅是簡單的一個電視產品,同時也是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成果,成為田野調查的寶庫,使口述和採訪攝製更具學術性。」《江南往事》總導演王韌表示。

作者:曹玲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桐鄉往事》開啟江南故事,真實的歷史值得銘記
    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創意策劃,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及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共同製作的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之《桐鄉往事》已完成第一季30集的錄製。 14個人物,30集,這是一檔真實反映江南老百姓生活發展的作品。通過素人的樸實講述,無數平凡的歷史在鏡頭前得以還原。
  • 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大規模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
    《江南往事》第一季《桐鄉往事》共30集,14個人物。全片沒有一句旁白,雖然和傳統的紀錄片有很大差別,但通過人物真實的講述,親歷者的角度和命運轉折中的細節似乎更能打動觀眾。《江南往事》以個體口述的方式,大規模地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把一個個普通人的口述做成可供傳播的產品。
  • 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口述歷史國際周上,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此次項目展共有36部作品入選,內容涉及時代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口述濱醫》(第二集)成為唯一一部以高校發展史為主要內容的入選作品。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進一步梳理和培育濱醫文化、凝練和傳承濱醫精神,激勵全校廣大師生醫護員工為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而努力奮鬥,校黨委宣傳部傾心製作《口述濱醫》紀錄片。
  • 桐鄉發布丨好消息!公益文化紀錄片《豐子愷》入圍金鷹獎
    公益文化紀錄片《豐子愷》入圍金鷹獎!豐子愷先生,1898年11月9日出生於石門鎮,是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公益文化紀錄片《豐子愷》由華海文化聯合深圳大視界國際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杭師大錢江學院攝製。本片已獲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最佳紀錄片獎」和深圳影像節「家國影像評委會特別獎」。
  • 【紀念】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二集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大型系列紀錄片 《銘記》第二集 蔣文:102歲的志願軍獨臂老英雄 作者/張萍 視覺/於蕾
  • 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
    12月16日,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這一獎項由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頒發,旨在表彰各行各業為紀錄片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獲「紀錄片推動者」稱號的機構或個人不是職業導演、製片人或投資商,卻在2020年以優質的紀錄片作品實踐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幫助優秀的紀實作品「出圈」傳播,為紀錄片行業進一步發展提供經驗和範例。
  • 【京聲京視】銘記抗戰歷史 譜寫英雄戰歌——評紀錄片《電波凌雲》
    紀錄片《電波凌雲》採用豐富立體的史實資料,通過「影像敘事」「文獻史料」「旁白敘述」與「口述歷史」穿插交融的拍攝手法,真實還原了林邁可不畏艱險、感動人心的抗戰故事。此外,除了旁白敘述,紀錄片還採訪了林邁可長子,以及通信兵史專家、人民郵電報社原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八路軍研究會副會長等專家學者,將不同的述說角度組合成一個宏偉的歷史圖景,用渾厚的時代回聲,全方位還原令人難忘的紅色通信往事,在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中彰顯林邁可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為中英友好、為世界和平正義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 中國首部圖書館口述史紀錄片北京首映
    【解說】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儀式。  據了解,《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在建館110周年之際,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首部記錄和展現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 一部《口述國圖》 講述幾代國圖人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紀錄片...
    9月21日,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的「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在北京紀實影像周的支持下,策劃並舉辦了《口述國圖》展映和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三十九集 才錦榮:智勇雙全領航員 國際友愛救兒童​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銘記》。#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三十九集
  • 作為活人歷史研究的口述史
    以人為中心講述歷史,可以將個人、家族、學校、單位、城市、國家幾大方面的歷史串聯起來,這是以人為中心的綜合歷史記錄體。  人,可分為死人與活人。死人與活人的劃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大體說來,所謂死人,是指離當下百年、三代以上的人;所謂活人,是當事人尚活著或三代以內相關人(子孫或門生故吏)尚活著。簡單地說,當下沒有利益感覺的人,就是完全的死人;反之,當下有利益感覺的人就是活人。
  • 牛北壬受邀錄製《絕密往事》 還原真實歷史人物
    牛北壬錄製《絕密往事》  搜狐娛樂訊 近日,演員牛北壬現身遼寧衛視《絕密往事》節目,還原歷史人物張一麐。遼寧衛視推出的這一檔全新歷史節目《絕密往事》一經播出,就獲得觀眾熱烈反響。  牛北壬受邀錄製《絕密往事》 歷史人物現場還原  此次完美建信籤約演員牛北壬,受邀參與《絕密往事》錄製,飾演袁世凱秘書張一麐一角。牛北壬以張一麐的身份,還原當時真實的歷史影像,述說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解開宋教仁被槍殺之迷,賦予歷史時間的溫度。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重大革命歷史文獻紀錄片《內蒙古騎兵》即將在內蒙古電視臺播出
    重大革命歷史文獻紀錄片《內蒙古騎兵》即將在內蒙古電視臺播出 2020-09-29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紀錄片導演曾欣口述他的「鄉愁影像計劃」之一《沙坡尾》的眾籌之路
    我們紀錄片的主人公,海洋考古學者、沙坡尾原住民許路曾這樣描述沙坡尾——「老廈門把思明南路從演武路至大生裡鐵路之間,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廈門港』,廈門港最有靈氣的地方當屬沙坡尾和避風港。對於那些憑海為生的廈門港人,只有這裡才是真正的廈門港。沙坡尾和避風塢已經成為老廈門一段夢縈魂牽、無法割斷的歷史,深深地嵌入在記憶中,交織著興奮與沉重,這裡是廈門港口和城市的脈源。」
  •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日前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此前已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桐鄉「三朵金花」並蒂開
    至此,桐鄉農產品地理標誌已達3個,另外2個分別是杭白菊和槜李。據了解,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極具價值的地方名片。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誌。「農產品地理標誌既是產地標識,又是質量標誌,更是一種智慧財產權。」
  • 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是國產藝術紀錄片新的打開方式
    在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中,追蹤拍攝了八位網絡知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這部紀錄片讓來自民間又爆紅網絡的奇才們,在鏡頭前講述各自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展現了他們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又「腦洞大開」「孜孜不倦」的一面。目前,被網友們稱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的片子在快手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530萬,超過四萬多網友給予讚賞,網絡評分頗高。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新書發布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這些日本紀錄片都承認了侵華罪行,香港歷史試題卻引導學生跪舔?
    拍攝團隊沿著攻佔南京時士兵的日記、照片、當事人採訪這些一手資料,通過歷史文獻、南京日本實地走訪等方式驗證資料可信度,反覆考證細節,試圖還原當年南京大屠殺的部分真相。他們最終也證實了1937年12月日軍確實對南京平民進行了大屠殺,並確定了揚子江邊四處屠殺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