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不再以命題作文的形式出現在影片裡,導演這次把切入點放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翔實的勘案,冷靜的分析,精妙的推理……頭戴獵鹿帽、口中銜著菸斗的福爾摩斯,這是他帶給我們的期待。然而眼前坐著的,並非那個獵犬般的大偵探,而是一位因記憶衰退而昏昏欲睡的爺爺,一個在懊悔中自我放逐的老人。」麥克萊恩的個人表演魅力成就了這位沉浸在回憶當中的經典銀幕形象
福爾摩斯的銀幕形象已經太多太多,經典的電影和連續劇裡,無論是機警如巴茲爾·拉思伯恩,優雅如傑雷米·布雷特,還是越打越帥的小羅伯特·唐尼,都給觀眾們留下了無窮的魅力,哪怕是在麥可·凱恩的「調侃版福爾摩斯」裡,淪為華生替身的他,最後也英勇了一把。這一次由「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來飾演的福爾摩斯,卻迥異於這些具有充沛精力的前作。說起這個經典的銀幕形象,100多年前英國作家柯南道爾創造了「 福爾摩斯」,這個愛抽菸鬥的英國瘦子就成了「大偵探」的代名詞。
據統計,福爾摩斯算是上世紀最受影視青睞的人物形象,自誕生起已有次被搬上了銀幕。1900年的無聲短片裡就曾出現了他的早期特效,年後拍攝的《福爾摩斯的冒險》,年歲幾乎與電影史相當。默片時代中與福爾摩斯同時代的威廉·吉爾特對角色的詮釋最為準確,其表演還獲得了柯南道爾本人的認可,甚至成為續集的靈感來源。而在好萊塢真正塑造一代福爾摩斯的,當數艾爾·諾伍德,他在1920年代一共出演了47部福爾摩斯影片,作為第一代銀幕神探完全符合原著造型。到了有聲片時期,巴斯爾·拉斯伯恩又把福爾摩斯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和之後的數部續集中,他的儒雅睿智與華生的木訥愚蠢相映成趣,伴隨美國人度過了整個戰爭年代。1950年代之後,克里斯多福·李也曾成功地扮演了福爾摩斯,這個版本的大偵探變得陰鬱而冷酷,如獵犬般一擊必勝,《福爾摩斯與致命項鍊》同樣成為了影壇經典。好萊塢大導演比利·懷爾德也在1970年編導了《福爾摩斯秘史》,試圖在精彩的懸疑破案之餘,也深入到大偵探封閉的內心世界。而中國人最熟悉的福爾摩斯,當數傑雷米·布雷特出演的電視劇版本,對於很多1980年代第一次接觸外國連續劇的觀眾來說,布雷特簡直是福爾摩斯再世。謙和優雅的布雷特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具有人格魅力,甚至讓人忘記了原著裡的福爾摩斯戴的是獵鹿帽,而不是高聳的紳士帽。
另闢蹊徑的人物塑造並非導演比爾·康頓的強項,但考究而隨和的造型讓福爾摩斯離觀眾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
與以上這些福爾摩斯們不同的是,《福爾摩斯先生》改編自米謝科林的小說《心靈軌跡》,可以算是一部旨在挖掘人物內心的「同人續集」。93歲高齡的福爾摩斯先生,早已離開了倫敦貝克街221B,孤傲的他一直對華生的「虛構」耿耿於懷,什麼獵鹿帽和菸斗,不僅固化了自己的形象,還擅自篡改了案情和結局。在田園牧歌式的退休生活中,福爾摩斯表面上如所有英國老人一樣,安度晚年,享受著陽光、海風和孤獨。整部影片就在這種散文式的描寫中徐徐展開,絲毫不見《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的懸念叢生和緊張急迫。也可以說,影片巧妙地利用了「記憶力衰退」的設定,依靠隱藏細節的敘事,搭建了足夠的懸念,以吸引觀眾把目光聚焦在福爾摩斯的情感轉變上。麥克萊恩的演技可謂爐火純青,70多歲飾演90多的人,姿態,行為和表情的模仿毫無破綻,渾濁的目光中一旦射出光彩,既是回憶起了真相,也是明確了探案的「真正意義」。影片最後給出了溫暖的結局,福爾摩斯終於理解了華生為自己留下的「情感遺產」,釋懷了「孤獨」女人的悲劇,為梅崎一家補上了「遲到的希望」。再加上小羅傑,這個「平凡父母的天才子女」可以傳其衣缽,鏡頭搖起,屬於福爾摩斯的時代終於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可否認的是,福爾摩斯的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變化,乃至成了喜劇演員和拳擊高手,只為了迎合新生代年輕觀眾的口味。好萊塢兩位影帝,麥可·凱恩和本·金斯利,就曾在《福爾摩斯外傳》中來了個大反串,徹底顛覆了神探的智慧形象。就連在原著中難得登場的福爾摩斯的哥哥,也在道格拉斯·威爾默主演的《福爾摩斯兄弟歷險記》中成了主角。至於《福爾摩斯在華盛頓》《福爾摩斯在紐約》等演繹版影視劇就更是數不勝數了,許多演員都在戲仿福爾摩斯的行頭和舉止中過了一會兒神探癮。
………………………………………………
周末畫報·城市版官方微信平臺[周末i城市]
微信號:mwicity
特別聲明:如需轉載文章請先通過後臺與我們取得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