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難忍受的就是看著寶寶生病,那種無力挫敗感生生揪扯著父母的心。就像小陳最近就因為寶寶患手足口病足足操心害怕,瘦了整整13斤,讓人看了就心疼!
小陳帶著2歲半的女兒去遊樂園玩了半天,結果第二天就發現寶寶手上有針尖大小的紅點。當時小陳只以為是蚊蟲叮咬並沒放心上,但過了兩天擦藥也沒見好,反倒是寶寶咽部有皰疹、肛周也有紅疹,而且持續發熱38.5℃,整天難受哼哼唧唧除了奶粉啥也不吃,有時還伴有嘔吐症狀。
小陳和婆婆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醫生當即發脾氣稱:「孩子這麼嚴重才送來,前兩天幹啥去了?明明是簡單的手足口病現在都快發展為重症了,你再晚兩天就完了!」
在小陳概念裡,別的小朋友患手足口病也沒見有生命危險啊,疹子一退就好了。殊不知手足口病若只根據皮疹判斷嚴重程度,那只會耽誤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畢竟,有的孩子可能因幾個皮疹而喪命,有的滿身皮疹卻啥事沒有。
所以說,比起觀察皮疹數量,不如直接觀察孩子的身體症狀,必須在手足口病出現心衰前表現就醫。
一、什麼是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在我國以柯薩奇病毒A16 型和腸道病毒71型居多。
2、好發年齡
手足口病在潮溼悶熱的春夏季節比較流行,6個月以上至5歲孩子都有較高的患病風險,其中3歲以下寶寶最容易得手足口病,也是最容易發展成重症病例。
3、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來說為3至7天,主要表現為有低燒、咳嗽、流口水等症狀,期間手腳、口腔、肛周還會出現皰疹、瘙癢和疼痛。但絕大多數寶寶都是普通型手足口病,不需治療就能自愈,但也有0.03-0.05%的致死概率。
4、如何區分重症和輕症
1)重症手足口病:①持續高燒39℃以上;②孩子有手腳抖動、發涼行為;③出現嘔吐、脫水嚴重。
2)輕症手足口病:①體溫低於高燒38.3℃;②能吃能喝精神狀態好。
二、手足口病如何引起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腸道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唾液、汙染物等方式傳播,而發病原因無外乎以下3種。
1、被傳染: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傳染性較強,如果孩子和這類患病孩子親密接觸,可能通過口水飛沫達到病毒傳染。
2、病種高發期:當下正屬夏季高發期,悶熱潮溼的環境導致手足口病傳染性很強,像一般人口密集的幼兒園、遊樂園、公園廣場等場所,只要稍稍說幾句話或者觸摸同種玩具,就容易患病。
3、孩子衛生習慣差:孩子天生就喜歡熱鬧總想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可其中若是孩子們玩玩具或者吃零食前不洗手,就很可能患上手足口病。
三、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養成勤洗手的衛生習慣
講衛生是所有父母都應該教會孩子的習慣,特別是飯前便後或外出回家,都要用香皂將雙手洗乾淨才能觸摸其他物品,以免將病毒帶回家。另外,孩子的貼身物件比如說水杯、餐具、被子衣物等也要及時清洗消毒。
2、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
當孩子患有手足口病時,哪怕症狀消失後還將有1周左右的傳染期,所以說這階段父母需要少帶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眾場合,以免發生二次感染。不僅如此,父母的身體免疫力好,有時感染病毒卻不自知,這樣很容易傳染孩子,所以說父母本身注意衛生習慣也很重要。
3、接種手足口疫苗
雖然說接種疫苗不能百分百保證孩子不被感染,但卻能降低患病的風險概率,所以說帶孩子接種疫苗是預防的不二方式。
尤其大部分手足口病重症都是EV71引起,因此接種手足口EV71疫苗對孩子感染的保護率能達到90%以上,一般6個月到5歲以內兒童接種兩針即可。
四、如何區分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
有些家長反饋說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的症狀非常相似,80%的情況下都難以正確區分。確實如此,本身引起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毒相似重疊較多,因此可以用「表兄弟」形容。不過,要想區分這兩種病症也有簡單方法。
1、從病症危險度判斷:皰疹咽峽炎出現重症病例微乎其微,但手足口病卻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等併發症,嚴重的話還會危及生命。
2、從皰疹分布位置判斷:雖然說感染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後,口腔咽部都會長皰疹,但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除咽部外,口腔周圍、手腳,肛周等地方都會長斑疹。
3、從症狀表現判斷: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會出現發熱症狀,不同之處在於皰疹性咽峽炎是先發熱再發現皰疹,體溫多在 39 ℃ 左右,而大多數手足口病則是先出疹再發熱,且多為低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