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字的單一起源與演變脈絡圖譜

2022-01-09 鷹蛇之夏
The single origin and knowledge map of human writing characters劉光保[1][2]、劉雄[2]、陳一舟[3]、王語恆[1]摘要:人類各民族的文字看起來各不相同,語言發音更是千差萬別。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前的研究對字母文字之間的傳承關係已基本達成共識,建立起了字母文字單一起源理論,並提出了字母與古埃及聖書體象形符號存在演變關係的假設。但是對象形文字系統,特別是古埃及文字與古漢語之間的關係仍研究非常少。本文對當代文字比較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綜述,結合《發現夏朝》、《文明起源》兩書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繪製了一副人類文字傳播與影響的脈絡圖譜,完成東西方語言文字的中西合璧與總體拼圖。關鍵字:文字,單一起源,古文明符號,象形文字,字母文字,古埃及聖書體,甲骨文Abstract: The writing characters of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eem to be different, and the pronunciations oflanguages are also different. But in fact, they are intertwined. Previousstudies have basically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between  alphabetical languages,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single origin of alphabets, and put forward the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alphabets and the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eroglyphic writing systems, especially betweenancient Egyptian writing and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Combining the originalresearch results of two books: Discoveryof Xia Dynasty and The Origin of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in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human writing systems, seeks to establishthe Egyptian origin of all well-researched Hieroglyphs and all alphabeticalsystems evolved, achieve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the overall puzzle of human writing systems.Keywords: Writingcharacters, Single Origin, Ancient Civilization Symbols, Hieroglyphic Writing, AlphabeticCharacters,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1] 鷹蛇之夏文化研究中心  [2] 江蘇時光文脈研究院  [3] 人人公司
一 古文明符號:人類文字起源的先聲


聖經《舊約》記載:人類最初使同一種語言。人世間的語言的混亂,是上帝對人類建造巴別塔的懲罰。當時的人類希望建造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巴別塔,又稱通天塔。由於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巴別塔很快就直插雲霄。害怕人類統一強大的上帝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開始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他們因為語言不通而分散在各處,建造巴別塔的計劃也由此失敗。創世神話只是一種傳說,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文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發明。在中國,《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更是對文字發明的歌頌與讚美。最初的文字究竟如何起源?在《文明起源》一書中,首次把人類文明符號最早起源原型追溯到西伯利亞地區。主要證據是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大約距今3~1.2萬年左右,西伯利亞地區古人類發展出了一系列古文明符號,這些古文明符號被後來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和古中國文明所傳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大,邊傳播邊演變至全球與當代。    舊石器時代末期西伯利亞地區的古文明符號核心,是以鳥(鷹)和蛇為核心主題的重生文化符號。鷹飛翔於長空,離太陽最近,代表剛健、向上、陽光的力量;蛇遊走於地面、盤旋於地下,離「地下世界」最近,代表著陰柔、內聚、收斂的力量。鷹和蛇表現出強烈的對立統一的二元性。「鷹再生」和「蛇蛻皮」現象,啟發了古北歐亞人把這種兩種動物選作重生文化的載體符號,與華夏道文化修煉系統起源也存在密切關係(參考:華夏道文化的古埃及起源)。在目睹西伯利亞馬爾他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工製品上的符號樣式後,美國比較神話作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評論道:「很清楚地,此地發現的蛇噴(Serpent,指眼鏡蛇站立作攻擊狀)、迷宮形回紋(Labyrinth)、重生主題,以及太陽鳥、具有保護角色的女神等一起,已經構成了符號群系統。」雄鷹與男性主導的王權也密切相關。迄今,漢文化中還有將男性生殖器稱為「鳥」的習俗。

圖1 西伯利亞馬爾他文化的飛鳥雕刻,以及有回文和蛇形雕刻的馬爾他文化象牙板。

圖片來源:donsmaps.com 網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西伯利亞地區符號群系統,伴隨細石器文化,也傳播到華北、歐洲和西亞等地區。馬爾他文化遺址出土的猛獁象象牙板上已經出現了類似文字表達意義的契刻符號,如圖2。

圖2 貝加爾湖馬爾他遺址出土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雕刻猛獁象象牙板,距今年代在2.1萬~1.5萬年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José-ManuelBenito,Mal'ta–Buret' culture。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華北地區的賈湖文化和東歐地區的溫查文化,都出現了早期的契刻符號。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上已發現有16個契刻符號。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的符號,年代約為公元前6600年。多數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符號是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類似的溫查契刻符號在公元前5300年也在歐洲塞爾維亞出現了,其中有類似馬爾他象牙版上的契刻符號。   

    以「鳥、蛇」為核心的符號群系統後來也進入了中東地區,蛇文化和鳥文化一起,被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繼承並發展,最終發展出有書寫意義的文字系統。    根據考古學證據,蘇美爾和古埃及發展了最早可行的書寫系統。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北非尼羅河流域的人們幾乎同時開始把象形符號進行系統化加工,從而形成文字之始。一般認為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語是已知最早留有書面記錄的語言,從此人類學會了用文字記錄和表達。有了文字記錄,人類才真正進入了文明階段,也即「用文字來表達」的階段。美索不達米亞最古老的幾個文字符號來源於公元前9000到公元前2000的各種形狀刻有條文的籌碼。剛開始時候蘇美爾人用圖形將豬、牛、馬、羊、莊稼等各種事物畫下來。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用泥板、黏土球等通過圖畫、刻印的形式記錄帳目。考古學家在基什附近的奧海米爾土丘發現了一塊約在公元前3500年(烏魯克中期)的石板,上面刻有人頭、腳、手、數字、脫粒板等圖畫符號,這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書面證據。當時的文字包含了分類詞彙表,將各種符號、字和短語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統一,然後根據主題分為植物、人類定居區、城市、工具、金屬及動物若干類。英國牛津阿什莫爾博物館收藏了這件藝術品的石膏模型。基什石板(Kish tablet)是純粹的象形文字,代表了原型文字時期(proto-literate period)。從公元前3500-前2900年這段時期,是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共有的原型象形文字時期。

圖4 基什石板(複製品),Ashmolean Museum, Oxford,United Kingdom。

圖5 芝加哥石碑,公元前2600年,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物館。    緊鄰南部蘇美爾東部的伊朗埃蘭地區,從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近前年十年內,存在有與蘇美爾文明相似的文明,被稱為原始埃蘭人時期,它被認為是伊朗最古老的文明。原始埃蘭象形文字是青銅時代早期在埃蘭楔形文字之前短暫使用的文字系統。原始埃蘭象形文字與早期蘇美爾象形文字系統類似。

圖6 原始埃蘭人圓柱形印章,3100-2900BC,羅浮宮博物館。    象形文字發展到後來,圖形越來越簡單。在伊拉克南部古城傑姆代特·那色(Jemdet Nasr)發現的管理文書代表了從原始楔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過渡期(前3100–前2900年)。通過對傑姆代特·那色時期研究,文字符號在此時已經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它最初是象形文字,但是在傑姆代特·那色時期已經採用更簡單和更抽象的設計。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文字符號獲得了標誌性的楔形外觀。這種「原型楔形文字」(proto-cuneiform)被用一個尖利的工具畫進黏土中,附加的圓形的印記代表數字。書吏使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牙,留下的字跡筆畫成了楔形。泥板形似方磚,製造方便。軟泥板經過曬乾或烤乾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方便永久保存。保密文件可以把兩塊刻字泥板對合起來,邊緣用軟泥封住,加蓋印章,叫做封泥。    隨著表達的事物愈來愈複雜抽象,蘇美爾人開始單向簡化圖形文字書寫,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對一個符號也增加更多含義。如「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類似漢字一字多義的符號,這樣,象形符號就發展成表意符號。與古埃及人做法類似,蘇美爾人也開始用一些象形符號用來表示發音,從而又形成表音符號。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徵戰,記述徵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候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    在蘇美爾人的影響下,兩河流域本地說閃米特語的阿卡德人加入了歷史舞臺,並先後和蘇美爾人並肩建立了阿卡德和烏爾第三王朝兩個帝國。雖然蘇美爾文明不斷向周圍擴大發展成為巴比倫文明,並把北方亞述帶入兩河流域文明圈,但蘇美爾人口卻似乎在不斷減少。在公元前2004年,烏爾第三王朝被伊辛和拉爾薩兩王朝所取代。從這一時期開始,以拉格什、溫馬為代表的一批蘇美爾城市走向衰亡,荒無人煙,最後淪為廢墟。新遷入兩河流域的遊牧部落在巴格達附近的巴比倫城建立起古巴比倫王朝。隨著南方的城市被逐漸放棄,蘇美爾人完全消亡融合於巴比倫人之中。在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把兩河流域文明推到頂巔後,該地區被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徵服。公元前331年,代表希臘文化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徵服了全部西亞。像一千年前的許多蘇美爾城市一樣,許多古老的巴比倫和亞述的城市也被陸續放棄,兩河流域文明不久便徹底失傳。其遺物被埋在沙丘之下達二三千年之久,直到19世紀下半葉的考古發掘才重見光明。

圖7 公元前第一個前年時期的楔形文字,伊朗德黑蘭國家博物館。    楔形文字失傳將近兩千年,失傳得非常徹底,連希臘文獻裡也沒有記載。只有歷史學者希羅多德(Herodutus,前484—前430)偶爾提到一下亞述文字。直到18世紀末,沒有一人認識楔形文字。阿拉伯人在7世紀佔領兩河流域,統治一千多年。這裡的民族、語言、文字,全部被徹底阿拉伯化了。他們只誦讀伊斯蘭教經典的阿拉伯字母,不許閱看其他邪教的魔鬼文字,當然不屑對楔形文字進行研究。在19世紀,西歐學者們運用智慧和邏輯,成功地釋讀了一種又一種的楔形文字,打開了人類最古的歷史寶庫。楔形文字的發現和釋讀的經過,像是一篇曲折的傳奇故事。楔形文字在1618年于波斯阿卡曼尼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首次被發現,早前被認為是建築上的裝飾圖形,後來於1657年首度被抄錄出版,但直到1712年,才開始有學者解讀這些失落的古文字。1765年,德國學者尼布爾(C. Niebuhr,1733-1815)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莊貝希斯敦(Behistun)發現一個摩崖石刻並拓得銘文摹本,此貝希斯敦銘文(Behistun Inscription)引起西方學術界重視。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於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來進行破譯工程。破譯方法是從古希臘人記述的一則波斯碑文,人們已知其希臘文內容,可以與後來發現的相應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對照。但這種楔形文字與蘇美爾、巴比倫和亞述的楔形文字無共同之處。直至18世紀末到19世紀,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讀出來。

    通過近兩百年對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以及語言學家對大量泥版文獻成功的譯讀,人們終於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巴比倫和亞述人也先後繼承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並把它傳播到西亞其他地方。傑姆代特·那色(Jemdet Nasr)時代(烏魯克III期,公元前31-30世紀)的遠古蘇美爾語銘文是具有語言學意義的最早蘇美爾語文獻,它直接繼承自公元前35-30世紀「原型書寫時代」。這個消亡過程通常與公元前2000左右,最後一個蘇美爾王朝烏爾第三王朝的覆滅聯繫在一起,但有的學者提出消亡是在該王朝前期(約公元前2100年)已經開始,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蘇美爾語作為口語在兩河流域南部某些區域(尼普爾及其周邊)持續被口頭使用到約公元前1700年。無論真實情況如何,在公元前2000-1700年之間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蘇美爾語文獻與蘇美爾-阿卡德雙語詞表。同時代出土的大量阿卡德語官方文獻是區分近古蘇美爾語及其後時代的關鍵特徵。    蘇美爾人所創造的楔形文字,被後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族群所承襲。從公元前34世紀,到公元2世紀,楔形文字系統使用時間超過3000年,經過幾個發展階段。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在西亞各地採用楔形文字時,都會根據各自的語言或多或少地改變楔形文字。主要有埃蘭人、加喜特人、米坦尼人、胡裡安人、烏拉爾圖人、波斯人以及烏加裡特人的民族都曾採用過楔形文字。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又如阿卡德人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屬於閃米特語系,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正如日本人使用漢字,但日語與漢語差距相當大。

    在亞歷山大徵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中東及附近文明地區進入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徵服希臘本土,或前31/30年最後繼業者王國託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期,19世紀後西方史學界認為古希臘文明主宰整個地中海東部沿岸的文明,所以稱此地這段時期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被認為是希臘古典時代和羅馬文化間的過渡時期。希臘化時期的特點是新的一波的希臘殖民活動,並主要以埃及和西亞的各希臘化王國內建立殖民城市為主。中東地區希臘化結果是導致這一地區曾經所有使用的楔形文字全部被希臘字母文字所取代,導致楔形文字失落,在羅馬時代楔形文字最終被字母書寫系統完全取代,以致今天沒有任何楔形文字系統在使用。    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符號系統出現時間與蘇美爾早期象形符號出現時間大致相同或稍晚。在尼羅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象形符號出現時間哪個更早問題上,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聲音。古埃及象形符號的起源仍然是神秘的,其語法系統在第一王朝時已經完成。但是與其鄰近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不同,在埃及無法找到文字在石刻藝術和器皿裝飾中通過上千年的逐漸演變而形成的漫長發展痕跡。美索不達米亞在代幣上使用符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而埃及文字符號在涅切達文化時期卻是突然出現的,並成為一種基本完備的書寫系統。一種理論認為埃及文字是從外部輸入的,有學者研究認為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現在蘇美爾文字之後不久,很可能是在後者的影響下發明的」,而且「用文字表達語言的一般思想很可能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埃及的」。雖然有大量證據把古埃及象形文字起源與蘇美爾早期的象形文字做關聯,但在學術界沒有得到確認。    象形文字的發展歷程是古埃及持久的奧秘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象形文字系統是在埃及王國成立(公元前3100年)左右出現的。自1970年代以來,來自德國考古研究所的GünterDreyer和他的團隊就一直在龐大的阿拜多斯(Abydos)遺址進行挖掘,那裡是埃及最早的統治者被埋葬的地方。1988年,德雷爾(Dreyer)及其挖掘機在阿比多斯(Abydos)的U公墓,發掘了一個改變我們對歷史理解的墓穴。它被指定為U-j墓,是阿拜多斯地區最大的墓之一,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晚期,碳測年定於公元前3320年。使Tomb U-j與當時的其餘部分區分開來的是在那裡挖掘的近200個骨板(象牙和骨頭)標籤。公元前3320年,他們被刻上了最早的象形文字。這將埃及象形文字的出現推向了最早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時代,稍晚於蘇美爾原型象形文字出現時間。《文明起源》一書給出了許多證據,證明建立古埃及文明的族群是來自蘇美爾人分支的遷徙,進而推理古埃及早期象形符號系統與蘇美爾早期象形符號系統系出同源,希望將來有更多的考古學證據。

圖11 U-j墓主名字符號是一個只蠍子,TheScorpion Macehead,  Ashmolean Museum.   《發現夏朝》論證古埃及的蠍子王正是中國歷史記載的黃帝,其墓中出土的骨板象形文字與傳說中倉頡造字有關。依類象形,這是中國倉頡造字傳說開始。《發現夏朝》論述古埃及象形符號「加德納符號」集就是倉頡最初所作類象形的「文」。即單個的古埃及象形符號是漢字「文」的原型。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符號按照形聲規則可組合表達新的概念。與古埃及人做法類似,烏魯克晚期的蘇美爾人象形符號也可以合在一起表達新的概念和動作,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等。多個象形符號的組合形成新概念,正是倉頡造字傳說中形聲相宜結合的「字」。古埃及象形符號系統中出現了大量的鳥和蛇符號,並成為許多組合「字」中的組成部分。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其意符和聲符都是象形符號,與漢語所不同的則是在組合體中它們依然保持獨立的圖形字符。迄今已有1200個古埃及象形符號被收集確認,在其中800個核心字符中,又有100多個符號是被頻繁使用的。古埃及人依靠自己的文字,建立起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    在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古埃及人把象形符號刻寫在神廟上,做得更加象形逼真,從而形成聖書體。聖書體(或稱碑銘體,正規體),英語Hieroglyph,俗稱埃及象形文字,由圖形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構成。「聖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神聖的雕刻」,這種文字一般刻寫在神廟,以及紀念碑、金字塔銘文等各種莊重的紀念性建築物上,而且只有少數祭司通曉,埃及人自己也稱之為「神的文字」聖書體。在早期,聖書體用於書寫各種文獻,出現在各種書寫材料上,如紙草紙、石碑、陶片等等。隨著新的書寫體的出現,它的使用範圍才逐漸局限於神廟和紀念性的建築物上,成為裝飾性很強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刻畫精緻,有時還被塗上亮麗的色彩。相比之下,寫在紙草紙上的聖書體文字要相對簡單粗獷一些。

圖12  莎草書上的聖書體文字,The Book of the Dead of Hunefer, British Museum。

    在中東地區除了蘇美爾早期象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之外,還有埃蘭原型象形文字、地中海克裡特島象形文字、安納託利亞象形文字,以及還有古印度河谷印章象形文字,這些文字都晚於蘇美爾早期象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按照文明單一起源理論和不完全科學歸納法證明邏輯,實際上人類只有一種象形文字文字起源,所有其他地區的象形文字都屬於蘇美爾早期象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傳播或影響的結果。

    古印度河流域包含這些象形符號的大多數印章銘文都非常短,使得很難判斷這些符號是否構成了用於記錄語言的文字,甚至無法象徵書寫系統。儘管進行了許多嘗試,仍未破譯「腳本」,但仍在努力。

圖15 刻有盧維安象形文字的石板。公元前9世紀。伊斯坦堡古代東方博物館。    安納託利亞象形文字是小亞細亞安納託利亞中部發展的象形符號文字,由大約500個符號組成。他們曾經被稱為西臺象形文字,但他們所編碼的語言被證明是盧維安語(Luwian),而不是西臺語,而「盧維安象形文字」一詞在英語出版物中被使用。它們在類型上與埃及象形文字相似,與西臺楔形文字沒有明顯的聯繫。從公元前第2個千年和公元前第1個千年早期開始,安納託利亞的各個象形文字就已經在安納託利亞和現代敘利亞得到證實。最早的例子出現在個人印章上,但這些印章只包括名字、頭銜和吉祥的標誌。第一批被確認為盧維安的銘文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4至前13世紀。在公元前7世紀早期,有700年使用歷史的魯維安象形文字,被競爭的字母文字邊緣化,而陷入遺忘。    幾乎與聖書體文字同時,古埃及人又發展出簡化手寫的僧侶體文字。即古埃及人同時向更加象形逼真的聖書體和方便手寫簡化僧侶體兩個方向發展文字。聖書體和僧侶體文字一直並存了3000多年。僧侶體(hieratic)是書吏用來快速記錄的手寫體,與同一時期發展的聖書體有密切的關係。「僧侶體」詞源來於希臘文,意思是「僧侶的文字」,這是由於僧侶體是數千年來都只用作宗教文字。僧侶體在埃及原王朝(Protodynastic Period)就開始使用,可見兩種文字在同一時期發展而成,但這種說法目前還有相當的爭議。在古埃及漫長的歷史中,僧侶體主要用於書寫行政文件、帳目、法律文本和信件,以及數學、醫學、文學和宗教文本。在希臘羅馬時期,當世俗體(和後來希臘文)成為主要的行政文字時,僧侶體主要局限於宗教文本。總的來說,僧侶體文字在埃及歷史上比聖書體象形文字重要得多,因為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它也是最早教給學生的書寫系統,只有少數接受過特別訓練的人才能掌握聖書體象形文字的知識。

圖16一塊石灰板上的僧侶體文字,Royal Ontario Museum。    僧侶體對數個其他文字也有影響,最明顯的是其演化而成的世俗體。公元前660年世俗體(Demotic)取代僧侶體,用來紀錄非宗教事務。公元前660年,從祭司體文字中又演變出一種更為簡化的草體,稱為「世俗體文字」。世俗體(Demotic)指僧侶體演變而成的古埃及文字,由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命名,用來與僧侶體和聖書體區別。這個術語來源於古希臘文「民間」一詞,該詞最早也譯為「本土文字」,因古希臘文此詞也意為「土著」。此外,努比亞地區的麥羅埃文、科普特字母(Coptic alphabet)和古努比亞字母(Old Nubian alphabet),都受到僧侶體和世俗體的影響。早期希伯來字母也使用僧侶體數字。    曾經統治過埃及的喜客索斯人(可能為猶太人祖先主要源頭)、古利比亞人和古努比亞人都延續使用古埃及的文字。在波斯人統治期間(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間斷)、在亞歷山大徵服埃及之後、在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期,聖書體繼續被使用。古希臘人統治埃及時期,古埃及的聖書體、僧侶體和世俗體文字與希臘文字並行使用,類似於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滿文和漢文並行使用。1799年發現的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希臘文字和兩種古埃及文字(聖書體和世俗體),就是明證。羅塞塔石碑是一塊花崗閃長巖石碑,是在希臘化時期雕刻的。上面刻有公元前196年託勒密王朝時期在埃及孟菲斯為國王託勒密五世主顯而頒布的法令的三種版本。頂部和中部的文本是古埃及使用象形文字和通俗文字,而底部是古希臘語。這項法令在三個版本之間只有微小的區別,這使得羅塞塔石成為解讀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1799年7月,法國軍官皮埃爾·弗朗索瓦·布查德在埃及拿破崙戰役期間在那裡發現了它。這是現代發現的第一個古埃及雙語文本,它以其破譯這種之前未經翻譯的象形文字的潛力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興趣。石版印刷品和石膏模型很快開始在歐洲博物館和學者中流傳開來。1801年,在亞歷山大的投降下,英國打敗了法國人,把這塊石頭帶到了倫敦。自1802年以來,它幾乎連續不斷地在大英博物館公開展出,是那裡參觀人數最多的文物。1803年,希臘文本的第一個完整譯本出版時,對該法令的研究已經開始。1822年,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在巴黎宣布了埃及文字的音譯。世俗體文字由 Silvestre de Sacy 帶頭努力下終被解讀,較破解聖書體來得早。世俗體發展時期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發展同步。

圖17 羅塞塔石碑,Rosseta stone,大英博物館。    在羅馬人統治埃及後,直至公元3世紀,僧侶仍然使用僧侶體。公眾使用世俗體的情況則逐漸減少。後期世俗體從約公元前30年開始在文學上出現,數量在公元2世紀急速減少,其後世俗體只用在陶器碎片、木乃伊標籤和塗鴉上,最後已知的世俗體文字刻在菲萊神殿牆壁上,可追溯至公元452年12月11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發布敕令,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最後寫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後,在遙遠南方的一座神殿裡發現的。公元4世紀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還能夠讀出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後逐漸就真的成了一個「謎」。公元7世紀後,阿拉伯人佔領埃及,自此埃及被穆斯林化,主要人種也被替換,約80%左右的現代埃及人是阿拉伯人後裔。    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點複雜。由於埃及象形文字是神聖的,那個時代的作家們把它想像成神諭式的,甚至是魔法式的、秘傳的神秘知識。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由於長達近三千年的外族統治,現代埃及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歷史記錄、政府和風俗等都被徹底遺棄了。在羅馬統治後期,人們已難以識別象形符號文字,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在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如金字塔)時不知道當時的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現代人也讀不懂用古埃及文字寫成的碑文。崴峨的建築在流傳千年後人去樓空,古埃及文明成為了被遺忘的文明。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人們希望了解失落的古代埃及文明和歷史,專門研究古埃及的學科「埃及學」逐漸形成。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於古埃及的研究就已經開始了,例如在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就多次提及古埃及。埃及學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學科,包括日常生活、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文化、藝術、經濟、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等眾多方面。它的研究內容從史前(約前5千年)開始一直到羅馬帝國統治結束(約4世紀)。歐洲最早重新開始研究古埃及文化和語言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阿塔納斯•珂雪研究過古埃及遺留下來的石碑。拿破崙•波拿巴在他的埃及戰爭時命令手下的學者複製碑文和圖案。19世紀歐洲高層階級對古埃及尤其感興趣,推動了埃及學的發展。當時許多有錢人贊助發掘或者甚至親自赴埃及發掘,許多人至少赴埃及旅遊,然後帶紀念品回到歐洲。許多人還攜帶木乃伊回到歐洲。在英國在社交活動中打開木乃伊的纏布往往是活動的高潮。許多非常著名的發現(比如圖坦卡蒙的墓的發現)是通過這樣的贊助獲得的。但是大多數這些發掘過程都非常不專業,專業發掘的人很少,當時也沒有專門的發掘培訓和教育,大多數進行發掘的人往往是業餘愛好者。少數例外,如英國考古學家弗林德斯•皮特裡(Flinders Petrie),他不但發掘了多座神廟,而且還詳細地記錄了他不認識的聖書體。此外他還在1898年使用當時剛剛被發現的X射線來研究木乃伊。通過這些研究他奠定了一個新的學科的基礎:考古病理學。此外他還在實踐中培訓出了一些知名的考古學家如霍華德•卡特,發展了與埃及學相關的學科有歐洲古代歷史、近東考古學、聖經考古學、經典考古學等等。有時基督教神學也與埃及學相關。    雖然古埃及文明在埃及已經成為文明絕響。但是古埃及文明的遺產卻分別被東西方文明傳承和繼承,並被發揚光大!由於東方的漢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均是脫胎於古埃及聖書體象形文字,這使得古埃及象形文字成為當今人類幾乎所有文字的共同源頭。    在超過3000多年時間裡,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都經歷了諸多發展變化。在蘇美爾的最早記錄中,使用的符號約有兩千個左右,但經過幾百年的改進,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青銅時代後期減至約400個,許多象形文字開始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圖畫象形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種演變經歷了500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符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左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下圖顯示「頭」的符號書寫方式發展變化。

公元前3000年,早期圖形字

公元前2800年後期圖形字。左轉90度。

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筆劃簡化。

與3)同階段的粘土版,早期楔形文字。

公元前第3千年晚期。

公元前第2千年早期,老亞述人楔形文字,後被西臺人採用。

公元前第1千年早期,亞述書吏書寫的簡化楔形文字,直到滅絕。

    圖18為最後的蘇美爾王朝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一個文物,收藏在羅浮宮博物館。在橢圓形石球上面有國王舒欣(Shu-Shin)的名字,其上的楔形文字類似於漢字的結構。    蘇美爾象形文字向抽象化線條發展過程中,鄰近的埃蘭象形文字也走向線性化。線形埃蘭文字是青銅時代用於埃蘭語的一種未經破譯的書寫系統,僅從一些紀念性碑文中得知。它與埃蘭楔形文字同時使用,可能記錄了埃蘭語。學者們一直在比較印度河流域的文字和線性埃蘭文字。這兩種語言是同時代的。學者們從羅浮宮博物館的一塊名為「獅子桌」的雙語紀念碑上了解了埃蘭語。這座紀念碑用阿卡德楔形文字(一種已知的書寫系統)和線形埃蘭文(Elamite)包含了相同的文字。在比較這種古老的語言和印度文字時,發現了許多類似的符號。

圖19 獅子桌碑,有線性埃蘭文字(左)和阿卡德楔形文字。2200BC,羅浮宮博物館藏。    地中海克裡特島的米諾斯人也從早期象形文字發展出兩種線性文字,分別是線性文字A和線性文字B。線性A文字是米諾斯人從公元前1800年到前1450年使用的書寫系統,用來書寫假設的米諾斯語。線形A是米諾斯文明宮殿和宗教著作中使用的主要字體。後來是線形B,邁錫尼人用它來書寫希臘語的早期形式。線性A中沒有文本被破譯。線形A主要在克裡特島出土,但也在希臘、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其他遺址出土。

圖20 線性文字A,Archaeological Museum ofHeraklion。    數以千計的古印度河谷印章被發現,上面既有明顯的象形符號,也有線性抽象化的結構文字。

圖21 古印度河谷滑石印章及圖像,大約 2600 –1900 BC,大都會博物館藏。    迄今為止,最早被證實的漢字證據是商代晚期青銅器和甲骨文上的銘文,年代距今公元前1250年至1050年。1899年前,這些骨頭的碎片被作為中藥「龍骨」出售,用於醫療目的,直到學者們將其上的符號確定為古漢字才開始研究保護。到1928年,這些骨頭的來源已經被追蹤到河南安陽附近的一個村莊,這個村莊是中央研究院在1928年到1937年間發掘的。迄今已經發現了超過150000塊碎片。全世界目前已發現的殷商甲骨文不到5000字,但真正被釋讀出來的字數僅在1500-2000字之間,大部分還沒有被釋讀出來。而在已經破譯的甲骨文中,也還尚有爭議。大多數甲骨文是與皇室祖先的神靈交流的佔卜記錄。最短的只有幾個字,最長的有三十到四十個字。商王與先人交流有關皇室、軍事成就、天氣預報、祭祀儀式等話題,並將答案記錄在佔卜材料上。

圖22 商武丁時期甲骨文,1200BC,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23 美索不達米亞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漢字比較

來源:Recueil de travaux relatifs à la philologieet à l'archéologie égyptiennes et assyriennes,Publicationdate 1870

    相傳,漢字是傳說中的黃帝手下的官僚倉頡發明的,迄今至少有5000~4000年左右的歷史。在中原發現的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晚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非常發達的書寫體系,這表明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早於公元前二千年晚期。儘管這些佔卜銘文是中國古代文字最早的存世證據,人們普遍認為還應該有更早的漢字起源證據,這也與考古事實和傳說是吻合的。那麼證據又在哪裡呢?一種意見認為,甲骨文書寫起源於中國本土,也曾被用於許多其他非官方目的,但非佔卜書寫的材料——可能是木頭和竹子——不如骨頭和貝殼耐用,並且已經腐爛了。另外一種意見認為甲骨文是從中國外部輸入的。考慮到中東及其兩翼古印度河流域和地中海流域出現象形文字和抽象線性化文字的時間都遠早於中國中原地區,因此會很自然地猜想甲骨文是從這些地區輸入的。這可以把甲骨文與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莎草紙版聖書體文字、伊朗埃蘭線性文字、古印度河印章文字、地中海米諾斯線性文字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他們都具有相似的結構,都是基於最初的原型象形符號進行線條簡化的結果。但具體甲骨文又到底起源於哪一種文字,則各種猜想均有。《發現夏朝》通過把甲骨文中的眾多上古帝王先賢名字、夏朝國王名字、華夏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等一系列關鍵性的文字與古埃及的歷史和文字進行比較,證明了從5300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之初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第十八王朝結束這一段約2000年時間的歷史,正是中國史書所記載的中國五帝時代和夏朝時期。這些文字證據是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於不完全科學歸納法證明原理,可以十分明確證明甲骨文字可以追溯到古埃及聖書體文字,但不排除有少數文字受蘇美爾楔形文字的影響,或與其他線性結構文字有共同性。因為這些線性結構文字都是基於同一種象形文字發展的結果,或存在歷史相關性,包括推論哈拉帕文明與先商人群關係密切,哈拉帕印章文字與甲骨文字可能存在源流關係。    周金文和秦篆文是基於甲骨文字的發展,但是金文和篆文仍然可能是受到更晚期古埃及移民的影響,雖採用了類似甲骨文的簡化線性書寫形式,但許多新字來自於古埃及中晚期的聖書體文字。秦朝時,經過李斯等人對篆文進一步美觀化簡化整理,隸書原型已經出現。漢朝時,形成標準隸書,此後的2000多年,除了二戰之後中國大陸對傳統繁體漢字進一步簡化成簡體文字,以及有豐富的更多字體之外,文字的字形本身沒有再發生多少變化。

圖24 刻有隸書的東漢「嘉平石經」殘石,中國國家博物館。    自公元前第二個前年晚期以來,經過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和漢隸的發展,漢字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使用的書寫系統。憑藉目前在東亞的廣泛使用以及在整個中華圈的歷史使用,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書寫系統之一。如果把甲骨文的前身——古埃及早期聖書體文字算上,5000多年的漢字起源與發展的證據均可考、清晰、明確。在這5000年發展過程中,一些核心的基本詞彙歷經5000年都保存下來,比如「華、夏、帝、君、姒、炎、黃、堯、舜、禹、啟、嬴、共、姜」等,但也有很多文字被遺棄或遺忘,以及不斷有新的文字按照倉頡造字規則而新造出來。曾經出現在字典中的漢字總數在數萬到十萬個,這其中大多數是圖形變化異體字,或者在歷史上使用過並被淘汰,或者具有專門的性質。

圖25   漢字被廣泛使用    使用漢字,但不作為主要書寫系統   漢字曾經是官方語言,但已不再使用(朝鮮,蒙古和越南)。    公元7世紀至9世紀時,日本派出遣唐使,除把先進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輸入到日本以外,遣唐使也把漢字學習了過去,使用至今。朝鮮半島在14世紀以前都使用中文。韓字源自15世紀朝鮮王朝第4代國王世宗創製的《訓民正音》諺文。在參考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上,韓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制定了出來。朝鮮世宗命令使用諺文的時候,就受到眾多朝鮮文學家的攻擊。這些學者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由於漢字目前在東亞的廣泛使用,以及在整個漢學界的歷史性使用,漢字是世界上使用者數量最多的書寫系統之一。由於二戰後日本和中國對漢字的簡化,日本現在使用的漢字在幾個方面都不同於中國的簡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使用了某些字符的簡化形式;在臺灣、香港、澳門,以及在韓國的有限範圍內使用了傳統繁體文字。在日本,普通漢字是用二戰後日本特有的簡體字書寫的,而不常見的漢字則是用日本的繁體字書寫的,這與中國的繁體字幾乎完全相同。    美洲最早的書寫系統出現於3000年前,約晚於甲骨文,早於歐亞大陸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系統。關於美洲文字的起源有很大的爭議。西方考古學家曾認為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和美洲是世界上三個已知的書寫「獨立發展」的地方之一。古埃及文字基本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受美索不達米亞早期象形文字影響,所以不被認為是「獨立發展」。按照文明單一起源邏輯,象文字這樣高度複雜的人類文明結果,在萬年尺度內不太可能存在多地獨立起源的可能性。《發現夏朝》一書以切實的證據證明了甲骨文字起源於古埃及聖書體文字。而美洲書寫系統的出現同樣與歐亞大陸文字的傳播存在密切關係。    在中美洲,文字寫作出現在前古典時期(2000 BCE – 250 CE)。奧爾梅克文明是已知最早的有文字記錄的中美洲文明,有「美洲文明之母」之稱,主要位於現代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和塔巴斯科州的熱帶低地,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形成繁榮起來。在早期的奧爾梅克文明陶瓷器上,顯示了一些可能是法典東西的文字,這表明在奧爾梅克時代廣泛存在著發展良好的文字。奧爾梅克文字被認為是中美洲地區更成熟的地峽文字、薩波特克文字和瑪雅文字的母體。伊皮奧爾梅克文化(Epi-Olmec culture,公元前300~公元250年)是奧爾梅克文化的繼承者,它以一個被稱為「地峽文字」(Isthmianor Epi-Olmec script)的成熟書寫系統為特色。地峽文字是一種非常早期的中美洲文字系統,大約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在特華特佩克地峽地區使用。從薩波特克文字又發展出米斯特克文和阿茲特克文。迄今為止被破譯的中美洲文字是象形符號和音節系統的結合體,這是與古埃及文字、漢字一樣的形聲結合字。它們通常也被稱為象形文字,許多象形文字的標誌性形狀從外表上看類似於埃及象形文字。在前哥倫布時代的中美洲地區,已經發現了15種不同的書寫系統。記錄最好的並被破譯的中美洲書寫系統,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是經典的瑪雅文字。薩波特克文字和瑪雅文字在古典時期(250–900 CE)獲得蓬勃發展。一些中美洲文獻被保存下來,一部分保存在土著文字中,另一部分保存在拉丁文字中。瑪雅人用樹皮紙製作了大量樹皮紙書籍,但這些書籍絕大部分都被西班牙人燒毀,已知只有四本瑪雅人的書籍抄本倖存下來。分別是德勒斯登抄本、馬德裡抄本、巴黎抄本和格羅利抄本。

圖26 瑪雅樹皮紙書籍,公元1200年左右,德勒斯登殘本6-8頁。    作為美洲「文明之母」的奧爾梅克文明與殷商東渡關係已經有大量討論。2015年7月,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石頭上刻有中國古代文字,而該文字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朝的甲骨文字。發現這些文字的John Ruskamp表示:「這些在北美洲發現的石刻中國古代文字不可能是假的,因為這些標記歷史悠久,正是象形文字的書寫風格。」相信中美洲文字起源與甲骨文、甚至古埃及文字的淵源,還會被長期持續爭論。從「文明單一起源」的邏輯,結合文字出現時間先後順序和關鍵性歷史時間等來分析,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出現的文字書寫系統與歐亞大陸文字傳播存在聯繫是必然的。美洲文字與甲骨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存在諸多關聯證據,廣義上可以認為美洲文字也是古埃及文字的傳播結果,或古埃及文字通過甲骨文字再傳播結果。    但是南美地區的情況有些不同。印加人發展出了獨特的繩結文字系統,叫「奇普」,這是古代結繩記事的發展,這種奇普系統通過繩結甚至包括顏色的複雜變化,來進行記錄,具有與二維平面文字完全相同的文字功能,因此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三維文字。奇普文字系統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就已出現,大約與蘇美爾和古埃及文明發展同期,可能存在遠古的傳播關聯。後來的印加人用奇普來收集數據和保存記錄,監視納稅義務,適當地收集人口普查記錄、曆法信息,以及用於軍事組織。遺憾的是西班牙殖民者燒毀了幾乎所有印加帝國的奇普「書籍」。

    字母書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在黎凡特地區閃米特語中使用的輔音書寫系統。今天世界上使用的大多數或幾乎所有的字母文字最終都可以追溯到這個閃米特原始字母表。它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發展的一種原始西奈文字,它代表著埃及講閃米特語的工人和奴隸的語言。他們不熟練書寫埃及語所用的複雜象形文字系統,這需要掌握大量的象形文字。他們選擇了少數在古埃及語環境中常見的聖書體象形文字來描述語音,而不是他們自己閃米特語的語義。這種拼音字母部分地受到了古埃及僧侶體的影響,這是一種與埃及聖書體象形文字有關的草寫體。由於在新王國時期,古埃及人曾統治迦南地區數百年,從此地區產生了「原始迦南字母」,在此基礎上,經過簡化,後來形成腓尼基字母。古希臘字母、亞拉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斯拉夫字母,以及南亞的婆羅米字母,都可以追蹤到腓尼基字母。因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實際上古埃及的「字」(兩個或以上象形符號組合)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按照二維形式進行結構化組合,這種方式就演變成了後來的甲骨文,即漢字的前身;另一種方式是按照一維把組成「字」的幾個象形符號作行排列,這種書寫和拼讀方式構成字母拼音文字基礎。漢字系統實際上是埃及豎寫「結構文字」系統的發展,字母文字實際上是埃及橫寫「符號文字」系統的發展。

圖28 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農業大臣Hemaka名字的兩種寫法    腓尼基人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西方文明形成過程中,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轉承作用,主要原因是他們發展了字母文字!腓尼基地區受蘇美爾以及西臺和埃及大國影響,也就同時受到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響。「古代起源」網站引用2016年1月19日「生活科學」網站新聞也提到,從3500年前一個埃及古墓發現陶器碎片上用墨寫的銘文,荷蘭埃及古物學家解讀是已知最早的字母原型。腓尼基人最初使用蘇美爾人創製的楔形文字,新王國時期埃及統治這一地區,隨之普遍使用埃及象形文字。書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刻寫,忙於業務的腓尼基商人們為了商貿快速書寫需要,或者也可以說是因為「偷懶」原因,於是腓尼基人「發明」了一個更便於高效率書寫的文字系統。也可以說,因為文明的擴散,貿易的發展,使得古埃及神聖「聖書體」象形符號文字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世俗生活的需要。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以「原始迦南字母」為基礎,設計出了22個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犧牲了古埃及文字的華麗外形來換取更高的書寫效率。    腓尼基字母被認為是當今所有字母的祖先,實際就是起源於古埃及的聖書體象形文字,但腓尼基字母跟烏加裡特(Ugarit)字母(敘利亞沿海的一種楔形文字演化而來的字母文字)何者先被發明仍未有定論。原始迦南字母原本是象形文字,到了腓尼基字母時代,有些字的意思已改變了,部分字母有另一種書寫表達方法。基於「原始迦南字母」與腓尼基字母並行發展的還有古南阿拉伯字母、衣索比亞蓋茲文和古希伯來字母,但這些字母都沒有後續傳承而消亡。    古埃及聖書體象形符號與原始西奈迦南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來字母、早期亞拉姆字母的對照假設關係,維基百科上已有許多對照建議。這些建議未必可能都是正確的,但存在源流關係是很明顯的,《文明起源》書進行了歸納總結,如表1。

表1 古埃及聖書體象形符號與原始西奈迦南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來字母、早期亞拉姆字母對照假設    從腓尼基字母派生出兩大字母系統,分別是閃米特系的亞拉姆字母和印歐系的古希臘字母。在西亞地區,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產生了亞拉姆字母(或翻譯為「阿拉米字母」)。這是一種源自北閃米特字母的輔音音素文字,通行於今日敘利亞以東的西亞地區。古代阿拉姆語字母表是阿拉米人(Arameans)從腓尼基字母改編而成的,並在公元前8世紀成為獨特的文字。它取代了古希伯來字母。這些字母都代表輔音,其中的一些字母也用作母音,表示長元音。阿拉姆字母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幾乎所有現代中東文字系統都可以追溯到阿拉姆字母,而且中亞和東亞的許多非中文書寫系統也都可以追溯到阿拉姆字母。亞拉姆字母主要用來書寫阿拉米語,現存的阿拉米字母碑文都在公元前9世紀到前7世紀,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開始與腓尼基字母分化,直到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國瓦解後,開始分化成西亞地區的各種文字,包括今日的希伯來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是源於亞拉姆字母。大約從公元1世紀直接從亞拉姆字母中派生出敘利亞字母,開始主要用於書寫敘利亞語的書寫系統。從敘利亞字母中又產生出粟特字母,這套字母表在公元100年至1200年左右在中亞被廣泛使用,從今天伊朗邊境,最東到達中國。粟特字母成為中亞和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文字起源。本來最早的遊牧民族也是閃米特人,他們在古埃及象形符號基礎上創造的字母經過不斷演化傳播,最後又演變出中國北方幾個遊牧民族的文字。古突厥文和回紇文是粟特文的兩個子系統。在突厥汗國時代,粟特文已經進入突厥人的世界。學界相信公元8世紀至15世紀回鶻人的文字回鶻文是來自5世紀的粟特文。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徵討乃蠻之時,乃蠻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雖然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採用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製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

圖29 刻有獻給薩爾姆神(Salm)的砂巖石碑,上面刻有阿拉米語銘文。公元前5世紀。1884年由查爾斯·胡貝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泰馬發現,現在在羅浮宮。

    在南亞地區,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原是用梵文寫成,梵文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婆羅米文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一般認為婆羅米文來自亞拉姆文。婆羅米文是泰米爾文、藏文、孟加拉國文、緬文、泰文的來源。

    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人在東地中海佔據了上風。公元前332年,泰爾城陷落,腓尼基人的名字不再見諸史書。腓尼基人對愛琴海文明有深遠的影響,為希臘和羅馬帝國,以及後來西方文明興起奠定了文字和文明發展的基礎。新一批希臘人從腓尼基的商船上得到了許多東方的製造品,學到了許多文化藝術,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腓尼基人的字母,希臘人學會了那些腓尼基字母之後,又加上了幾個元音,成為後來歐洲各類字母之祖,此即希臘字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元音的字母。

圖31 畫在陶杯上的早期希臘字母。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腓尼基的商船上又載有從埃及等處運來的筆墨紙等文具,在這個情形之下,希臘的文學也就漸漸地萌芽起來了,傳統意義上的古希臘文明直到這個時候才開始真正興起。希臘字母對希臘文明乃至西方文化的產生影響深遠。在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時期,從希臘字母產生出西裡爾字母,因其主要流行於斯拉夫語民族當中,也叫「斯拉夫字母」。古日耳曼字母,又稱「盧恩字母」或「北歐字母」,似是來自拉丁字母的早期形式。古日耳曼字母已滅絕,在中世紀的歐洲用來書寫某些北歐日耳曼語族的語言,特別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與不列顛群島通用。在埃及託勒密王朝時期,當時利用希臘字母把埃及世俗體文字音譯以記錄世俗體的正確發音,公元1~2世紀時,出現以希臘字母記錄埃及語的古科普特文,公元4世紀時,形成統一的科普特字母。羅馬文明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拉丁字母,也叫羅馬字母,它隨著羅馬的徵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成為多數歐洲語言採用的字母系統,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一般相信拉丁字母源於希臘字母西分支優卑亞字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時,羅馬人從古希臘人在今日南義大利建立的殖民地庫邁城人民那裡學會使用文字。從庫邁字母中,古代的義大利人發展出埃特魯斯坎字母,成為了拉丁字母的雛型。古羅馬滅亡前拉丁字母共包含23個字母,其中有18個輔音字母B、C、D、F、G、Z、H、K、L、M、N、P、Q、R、S、T、X、Y,4個元音字母A、E、I、O,和1個音值不定的V,11世紀時增加了J、U、W,形成了今天的26個字母。拉丁字母的傳播和基督教的傳播密不可分。拉丁字母成為後來多數歐洲語言如義大利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採用的字母系統。整個西歐和美洲、大洋洲、非洲(除北非和衣索比亞外)的語言,以及東歐的波蘭語、捷克語、霍爾瓦特語、斯洛維尼亞語、羅馬尼亞語、摩爾多瓦語、匈牙利語都採用了拉丁字母。由於早期的歐洲殖民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原本使用其他文字之語言,如越南語、土耳其語、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菲律賓語、毛利語、斐濟語等一些亞洲、美洲、大洋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原住民等,也紛紛改用了拉丁字母。17世紀荷蘭人入侵中國臺灣,為與當地西拉雅人政治、商業交流,便以拉丁字母為西拉雅語文字化,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拉丁文字的語言。明朝萬曆年間,為了便於西方人特別是為幫助來華傳教士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當然也是為讓中國人了解西文,以學術傳教聞名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標註讀音。1605年,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蹟》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1958年2月11日,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字母基礎。    現在,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和西裡爾字母成為世界三大字母系統。拉丁文字是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全世界約70%的人口在普遍使用。拉丁文字被用作大多數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許多語言的標準書寫方法。下面是三大字母使用國家和地區分布圖。

拉丁文字的分布。深綠色區域顯示了拉丁文字是唯一主要字體的國家。淺綠色表示拉丁語與其他文字共存的國家。由於使用非官方的第二語言,如阿爾及利亞的法語和埃及的英語,以及官方手寫體的拉丁音譯,如中國的拼音,拉丁字母有時被廣泛用於灰色區域。

(2)阿拉伯字母分布(Arabicalphabet)

圖33 阿拉伯字母使用分布圖。

深綠色表示將阿拉伯語用作唯一官方文字的國家;淺綠色表示將阿拉伯字母作為正式文字的國家/地區。

(3)西裡爾字母分布 (Cyrillic script,即斯拉夫字母Slavic alphabet)

圖34 西裡爾字母使用分布圖。

深綠色區域顯示該字母為唯一主要腳本的國家。淺綠色表示字母與其他腳本共存的國家。

    三大字母系統與漢字均是起源於古埃及象形文字,其父系統演變途徑是:拉丁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古義大利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亞拉姆字母→阿拉伯字母。西裡爾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斯拉夫字母。現代漢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漢隸→現代漢字。    字母文字是對古埃及文字的傳承「發展」,其起源要晚甲骨文數百年,最初主要是為了提高書寫效率,用拼音來拼讀文字。其發展後果是文字完全拼音化,無法從字義上進行歸納衍生單詞,從而成為發散性的文字,使得單詞越來越多,並延長和消耗思維時間。漢字則是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傳承,完整繼承了文字創始的邏輯、方法和意義!雖然最初損失了書寫效率,但是少數文字通過組合就可以創造新詞表達新概念,具有邏輯歸納功能,使其成為內斂性的穩定文字。這使得漢字保持了簡潔性,在聯合國文字版本中,漢字版本總是最薄的。通過少寫文字,彌補了書寫效率的不足。在信息化時代,針對同樣內容的文本,顯然漢字的輸入效率已經到達或超過字母文字的輸入效率。相應地,用漢字表達的思維相比於字母文字就更加快速。這是漢字相比於字母文字優越性體現。十 世界文字單一起源發展源流圖


當我們審視圖35這張文字源流圖時,我們會發現雖然象形文字在埃及本土已經不再使用,但是古埃及文明的遺產卻分別被東西方文明傳承和發展。如同佛教在曾經的繁榮地印度消亡而在東方的中國、日本熠熠生輝一樣,從古埃及聖書體演變而來的漢字已成為東方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和母體。東西方文字均是脫胎於古埃及聖書體象形文字,而曾經與古埃及象形文字並存使用的楔形文字由於在希臘化時期被希臘字母文字所取代而徹底消亡,這使得古埃及象形文字成為當今人類幾乎所有文字的單一起源源頭。手語、口語、書面語是語言,古埃及語、漢語、英語也是語言。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最明顯的特徵,也是當代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慧的熱門領域。口語的最小單位是音素。比如「語言」就是由於y、u、y、a、n五個音素組成的。人類語言的語音變化非常容易,甚至同一種語言文字也有十裡不同音之說,難以追溯其傳承關係。語言的另一種分割是句子、短語、詞組和語素。語素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比如漢語「語言」這個詞就是由「語」和「言」兩個語素組成的,而英語單詞的詞根也算是一種語素。人類學家發現目前人類語言有六千多種,但其中有文字的僅600種。並且有文字的其實大都是語音和語素次序變化導致的。世界最暢銷書籍《聖經》的外語譯本截止1997年達2197種,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大部分都可歸屬於同一種:就是拉丁字母的字母與字根的自由組合,本質是語素在一維空間組合而衍生的語言。相對而言,象形文字,特別是像漢字這種成熟的文字系統,偏旁部首的組合需要在有限的二維空間兼具表意與美感,漢字字符集的擴展相對保守得多。中國十幾億人口說著數不清的方言,卻都在使用同一種漢字,正在這種文字的內聚性和收斂性導致的,某一種意義說,正是漢字導致中華民族的統一性與內聚性。而字母文字,由於其書寫是一維的,容易發散得多。歐洲很多所謂不同的語言,很多時候也就是類似漢語的不同方言而已。有專家測算,今天人類語言種類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速度的兩倍,是鳥類瀕臨滅絕速度的四倍。據估計,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種語言,在21世紀將有一半消亡,200年後,80%的語言將不復存在。
       從目前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語言的多樣性面臨著嚴峻挑戰。不用說那些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較多的語言也面臨著激烈競爭。現在網際網路上的信息85%是用英語傳播的,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是英語,而國際經貿活動中幾乎100%使用英語,經濟全球化對英語的傳播更是推波助瀾。由於英語的擠壓,不少語言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樣的情況引起了所有關心文化多樣性問題的人士的關注與焦慮。保護世界的弱勢語言,積極推進世界各種語言的發展,其本身就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貢獻。語言多樣性就像生物多樣性一樣至關重要。一種語言的消亡,其後果決不亞於一個物種的滅絕。語言消亡了,通過該語言代代相傳的文化、知識就會消失。人類多樣性文化的生存、延續和發展依賴於語言的多樣性。禪宗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表述,形容禪宗不同流派之間同氣連枝。人類現代文字,也是一脈相承的。語言的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意義非凡,特別是當我們意識到所有現代文字是一脈同源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大象、海豚等動物都有語音溝通的能力,甚至已擁有發達的語言系統。相對於聲音和形體語言傳播距離的空間有限性,人類創造和掌握「文字」後,想像力得到空前的發展,也擁有了廣闊空間的合作能力和跨越歷史的影響力。只有人類擁有複雜的文字系統,讓人類在生物進化中最後勝出。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發明了「文字「,也是「文字」成就了人類。正是藉助文字的力量,人類在億萬年生物進化的道路上,實現了偉大的量子躍遷,進入了輝煌的人類文明時代,開啟了自己的星辰大海。    而人類文字的同源性的研究,在人類不確定性日益增強的今天,對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人類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1] 劉光保.鷹蛇之夏·發現夏朝[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2] 劉光保.鷹蛇之夏·文明起源[M].北京:華齡出版社,2021.[3] 維基百科,Proto-SinaiticScript [DB/OL].[4] Fan, Hongqi and Liu, Guang Bao and Liu, Xiong, 華夏道文化的古埃及起源 (The Origination ofChinese Taoism Culture in Ancient Egypt) [DB/OL]. SSRN,2021-01-01. doi:10.2139/ssrn.3761592.(此文已提交到SSRN平臺,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下載PDF) 

鷹蛇之夏小店


購書方法:

複製下面的任一連結,然後粘貼到瀏覽器打開。

鷹蛇之夏官方店淘寶店

https://shop247318775.taobao.com/?spm=a1z10.1-c.0.0.9ab15beaDRfYp6"
鷹蛇之夏微店
https://weidian.com/?userid=331041262

相關焦點

  • 文字的起源與演變
    文字並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這麼簡單,它的起源和演化,都是極其複雜的事。不要說連許慎都不識字,連孔子這樣更高智力的人,也都不識字,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說到。這要從文字的起源說起。要說起文字的起源,還要從結繩記事開始說起。這裡講許慎不識字,孔子也不識字,並不是不尊重他們,而是平靜的陳述一個事情。這也不光是他們的錯,而是因為文化的持續退化所造成的。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探尋人類最早的記憶工具,文字起源說
    01文字的起源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是在人類長期的繁衍生息和與自然界的鬥爭求生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字起源於勞動。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逐步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生存的條件。如利用集體的力量,火器和石器的發明使用等等,都進一步促進了人類的進化。
  • 契刻符號是文字的起源,並逐步演變為圖畫文字,為原始文字的雛形
    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46億年,人類的出現大約是在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猴。隨著遠古人類的進化,人腦越來越發達,發音器官也越來越完善。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人類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便於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
  • 從不識字的孔子、許慎,看真正的文字起源和演變
    望子成龍,為何成了「蟲」 (34集) 文字的起源,與文字的演變解字亂象
  • 深度解析異形宇宙的全局脈絡,揭開人類起源的神秘面紗
    《普羅米修斯》這部電影不但沒有解釋清異形起源的問題,並且給觀眾留下了不少新的謎題,如工程師創造人類的初衷是什麼?為何後來要毀滅人類等問題,所以筆者要結合《異形:契約》重新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本文將會先分類異形繁多的種類,其次梳理下異形、鐵血戰士、工程師之間的聯動關係,最終完善異形宇宙的正史脈絡。
  • 人類文字的起源和文明演進都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語言,人類便靠著一些簡單的聲音、手勢、圖形,或其他方法來表達傳遞信息。
  • 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你知道嗎?
    一、文字起源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1、結繩記事「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後才有可能。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7:36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 Hunter Shain研究小組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 「言語」「文字」的起源進化
    「言語」、「文字」的起源進化以皮亞傑 「具體運演」「形式運演」的學說角度觀察隴菲
  • 文字的起源
    伏羲造字,女媧造人,伏羲才是造字的起源,而後來的那個倉頡是用來取笑那些文盲的一個笑話。倉頡造字,有鬼夜哭。——就是那些不懂裝懂的傻子哭,因為他們認不得字啊,認不得字。覿氅、餮屾、饗乪、磲蕤、顬鰨、鶘鰷、鯔耱、貘匚、鍪糴、耋瓞、耵鶇、鮞烴、吃屎,以上的詞你們會幾個?是不是發現自己除了「吃屎」就什麼也不會了?這些就是倉頡造的字。
  • 人類起源之——75億人類皆為同一女性後代
    上期咱們說好的,上期是人類進化,這期是人類起源。如果人類進化沒看的,記得待會兒移駕看看上期的人類進化。今天我們要說的話題和人類起源有關。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上各個大陸的人類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就是人類到底是怎麼來的?而在差不多的歷史時期,人類的結論也都大同小異,全都是來自宗教和神話傳說,我們就簡單地把它概括為神創論。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創造與毀滅 餘燼風暴世界起源與種族發展脈絡梳理
    很多時候,我們談到人類的起源,會首先說到生命的起源。自生命誕生之日起,已經走過45億年的漫漫歷程,才孕育出今天世界的絢麗多彩! 傳說世界起初是一片混沌的狀態,世界都是一片虛無。
  • 人類起源最大的騙局,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人類是條魚?
    對於人類的起源這個問題,達爾文曾經給出過自己的答案,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進化論,進化論作為達爾文研究的成果,被大部分學者所認同,在這一理論中,最為著名的說法就人類的始祖,實際上和其他生物的始祖是一樣,這個所謂的始祖,是生活在上古時期的,單細胞生命體,而這種單細胞生命,經過無數次進化之後,才逐漸演變分化成不同的物種。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起源、演變與發展,淺談AVG冒險遊戲的進化史
    起源、演變與發展,淺談AVG冒險遊戲的進化史 什麼是AVG?
  • 三元書薦 | 《羅伊教參:語言的起源與演變》
    說話發出的語音,其所呈現出的文字形式,都有其意義,這即是下面要探索的內容。說話是人類的基本能力,是人際溝通的橋梁。獸類或吼,或嚎,或吠,只有人類為了表情達意和與人交流才有意識地發出有型有樣的聲音。人類和語言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人可以響應召喚而去捍衛家國,但他講話要用的是母語。我們用詞語來思考。
  • 人類文字起源,從羅塞塔石碑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存在了5000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紀後,隨著古埃及人皈依基督教,埃及的象形文字就被逐漸的遺棄不用了,象形文字的寫法、讀法、技法也逐漸的被人們遺忘,數個世紀以來,人們都非常的想要知道這些文字到底記錄了一些什麼,但是,埃及的這種象形文字與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其他文字體系都完全不一樣
  • 大衛世界史前史,人類起源篇,單地多地起源的爭論,寫完我挺中國
    假說認為,人類最初是在距今兩百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興起的,而且在後續的人類演化中,維持著一個單一的、連續的人類物種。這個物種涵蓋了古老的人屬形式,如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以及現代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發生演變,成為目前不同人群的現代智人。2 . 歷史提出者1930年代德國人類學家魏敦瑞,他發現古代人類北京人化石和目前在中國的現代人類有很多相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