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家庭烤麵包日,上次介紹了個《家庭烤麵包日,一起烤奇趣的萌寵麵包吧?》,今天我們再來介紹一下神奇的蛋撻(Egg Tart)。
為什麼突然想起蛋撻了呢?
一是我很少吃零食,可是最近一年來,我發現了一兩個蛋撻店,做得一手好蛋撻,蛋撻成了我早餐食品,每天早上吃一個或半個;二是這個周六(11月10日),在萬錦市(Markham Fairgrounds)有萬錦奶油撻節(Markham Butter Tart Festival),觸發我的興趣。
相比奶油撻,我還是更中意蛋撻。其實把撻餡兒從奶油換成奶黃即可。
我對蛋撻最初的美好印象
當然是來自星爺1998年賀歲片《行運一條龍》了。蛋撻王子嘛。
片中,吳孟達開的茶餐廳,招牌糕點就是蛋撻。何金水整日不幹活,就是招攬女客,扮演情聖,人稱「蛋撻王子」,還騙小弟葛民輝的錢,教他如何泡妞,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原來才是個「泡不到妞的可憐蟲」。
總之了,因為這片,對蛋撻印象深刻。蛋撻在香港很流行,因為做起來簡單,吃起來好吃,幾乎家家店都有,於是從風靡到倒閉很多,把這種現象,稱為「蛋撻效應」。
從蛋撻效應,你就知道蛋撻很好做了
工序很簡單,分三步:做酥皮(蛋撻皮)、做奶黃(撻水)、烘焙。就好像我們包餃子,就擀餃子皮、做餃子餡兒、包餃子和煮餃子三個步驟似的。
雖然做起來簡單,但弄酥皮很費時間。好在Nofrills、loblaws都有做好的賣,價格不也貴。你找puff pastry或puff pastry dough就可以了。dough是生麵團的意思。
你買回來的是生麵團,你自己捲起來,切成一塊塊,擀成片兒,塞到模子裡就是。模子到處有賣,叫Tart Pans或Tart Molds。
1、擀酥皮
當然也可以自己做,比較費時費力。
需要麵粉、黃油、鹽、砂糖等。用麵皮包了軟黃油,不斷擀成新麵皮,凍冰箱,再取出,再擀,再放冰箱,來回多個回合,以至「千層」,烤出來好酥軟。
比較費時。
當然,如果你喜歡吃,常吃,可以多擀一點,放到冰箱裡備用。可以長期放的,放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沒問題。要烤的時候,直接從冰箱拿出來就行,不需要特別解凍。
2、攪奶黃
攪奶黃(撻水),是最輕鬆愜意的了。只需要把牛奶(Milk)、雞蛋、蛋黃、奶油(cream)、細砂糖,攪拌在一起就可以了。要想更香甜,可以加點香草。
在小火上煮一煮,讓它更濃一些,更粘稠一些。再倒入容器裡,放到水中冷卻。
奶黃就做好了。
隨時需要隨時做,非常簡單。如果你是買的酥皮,那麼想吃蛋撻的時候,做一下奶黃就可以了。
3、烤蛋撻
把酥皮塞入模子裡,捏出造型。烤盤上放上一排排後,在每一個中倒入奶黃。倒九分滿的樣子,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放進烤箱,設置250度,烤20-25分鐘,就可以出爐了。
蛋撻有港式蛋撻和葡式蛋撻。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這種葡式蛋撻,就是略有焦黃的這種,香脆可人。
但是注意了,蛋撻的熱量高、脂肪高,雖然好吃,但不宜多吃。我是每天早上吃一個或半個,當早餐。老外有成品賣,不便宜,一盒子下來,平均每個大概1塊5。
可是蛋撻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好吃」。你怎麼辦呢?
蛋撻很簡單,人人可以做,但要做好不容易。就好像餃子人人都會包,但要包好也不容易。有人包的餃子可以開成連鎖店,有人也可以把蛋撻做成生意興隆的蛋撻店。
你不妨也試試。
---
註:圖片來自網絡。
11月11日 推薦閱讀:
多倫多媽媽網公眾號看不夠?你還可以上多倫多媽媽網,在手機或電腦瀏覽器內敲入gtamama.com,或長按二維碼:
瀏覽多倫多媽媽網
手按二維碼識別
目前有(原創)專欄、小站(店鋪)、(活動)去吧、公告(消息)四大板塊
歡迎投稿、加入小站、發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