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附一篇豆瓣影評,供參考: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文:林愈靜-顧家男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如果選出一個我最喜歡的導演,沒有之一,我一定會選楊德昌,他的作品一共八部半,我看過其中的七部,每一部我都喜歡,而且去年他離世了,杜絕了以後老眼昏花鬼迷心竅導出爛片的可能(這種可能已經在陳凱歌張藝謀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此固定,永遠第一。
電影演完時,我特地留意了一下字幕,許多現在已經非常熟悉的名字,但在那時,他們和楊德昌一樣,只是一群熱血青年而已,甚至蔡琴也出演了一個龍套角色---汪狗的太太,整部戲裡她沒有對白,只有一個旗袍的側影,跟隨丈夫汪狗拜訪張家時,在門口換鞋。張震、張國柱父子出演父子,甚至連名字都沒換,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演小妹,劇中的名字是張芸,臺灣版《這一夜,Women說相聲》中的蕭艾演冰店老闆娘,那時她還很年輕漂亮。
這次看又整理了一次情節,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時也更加嘆服。
楊德昌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劇情完成了對青春的回眸和致敬,細針密線的解析了少年逐漸對世界幻滅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是完美的,無可挑剔,因為它足夠豐富,又不覺得冗長,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悶,後來知道了更多臺灣那個時期的歷史感觸就更深一些,我的老闆的老闆,每次去K歌,他都選一些很老的美國歌來K,推算他的年紀,在六十年代他和小貓王差不多大小,想必也經歷了那個可怕又沉悶的時期吧。
一方面,楊德昌立足那個時期,取材真實案件,拍的足夠真實可信,這一點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做到了;另一方面,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這一群小孩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以及由性格而決定的命運,通過對不同的人命運的探討,折射出一絲夏日亮眼的陽光---那是人性之光的理想光芒。
Honey和小四加上後來的小馬,這三個人性格的共同之處就是對真理和正義的執拗式的秉持,Honey從臺南回來後十分黯然又氣憤的說:到南部了半年,回來大家都忙著搞錢啦,他和小四講起他看了無數的武俠小說,都不記得名字了,只有一部《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個老包,全城的人都翹頭了,他一個人拿把刀去堵拿破崙。』,說這段話時,作為一個小混混頭目,他眼裡是對現狀的無奈和一絲革命式的激情,他可以做老大,因為即便在小孩中間,真理和正義仍然是基本的底線,他回來時混混已經在忙著搞錢了,像滑頭這樣軟欺硬怕的爛貨居然也一呼百應的有人追隨,雖然還很年輕,但Honey已經隱約感到他的時代過去了。他跑到紀念堂去找山東談,兩人走在黑暗的柏油路上,一輛輛的軍車呼嘯而過,Honey說:我只怕兩種人,一種是不要命的,一種是不要臉的,你是哪一種?我看你不是不要命哪一種吧。山東陰沉著臉,一言不發,看準時機把Honey推向了疾馳而來的汽車。
時代真的變了,小四的性格沒變。
第一次記過,滑頭抄了他的試卷,他也要跟著受罰時,父親在教務處大聲斥責老師:我們把孩子交給你們,你們怎麼這樣對待他?
雖然,父親強硬的性格,以及無條件的秉持內心的正義原則導致小四記大過,但他很開心,在路上,這一對沉默的父子罕有的進行了一場心靈的談話。
父親甚至高興的說起了廣東話(在劇中他是從廣東赴上海讀大學然後從上海跑到臺灣)『冇春袋的男人,好麻煩o既』。
回到家他仍然信心滿滿的對太太解釋:就是在這種時候,要做出榜樣給孩子看,讓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每次看這一段,我都熱血沸騰,言傳身教啊!做父母的。
而後來,同樣的情形下,父親卻銳氣盡失,低聲下氣的對訓導主任陪笑講好話,小四終於忍不住抄起身邊的棒球棍擊碎了點燈。全辦公室的老師驚呆了。同樣的一段路,同樣沉默的父子,父親卻再也沒有往日的豪情和雄風,小四卻越來越懂事了。
至死,他都終於自己的內心,秉持自己的原則,他捅向小明時說的是:你不可以這樣被人瞧不起!
小馬雖說佔老爸的勢力,但除了對待女人之外他秉持的做人原則和Honey和小四是一樣的,所以最後他在警局嚎啕大哭說:我只有小四這一個好朋友。
這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收穫了同樣悲慘的命運,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另外那些頭臉模糊的庸俗之輩則繼續過正常的生活---所謂能屈能伸。
除了三個少年之外,最豐富的一個角色就是小明,這也是我願意一看再看的原因,小明的塑造最為成功,她一個接一個的依靠不同的帶頭大哥,終於了解了社會的全貌,她是最早熟的少女,以至於她對小醫生說出:『你不要娶她,她不適合你的』這樣的話,也不突兀。她喜歡Honey,喜歡小四,她愛的是她們身上有別於其它小孩的理想主義光芒,但她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愛的權利,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同樣是選擇這樣的方式(頻繁換男友),小翠就不同,小翠很開心,因為她誰都不愛,她只是尋開心而已。小四不了解小明,就像他對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完整的了解一樣,他只看到了表面,小明如此的換男友,在他看來,會被人瞧不起,下賤等等。
他無法改變,父親形象倒塌後,他沒有聽姐姐的話去聽牧師的解勸,跟著是愛情和友情的幻滅----父親、朋友、女孩兒,這是一個青春期男孩生命的支柱,男人先是相信自己可以判斷世界改變世界,接著就相信自己可以判斷女人改變女人如今一一的崩潰了,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能改變女人,他無法預見未來,更缺乏將日子捱下去的耐心和毅力,只能自毀,或者像狗一樣的活在人間----現在你該明白大話西遊的結尾,為何會有一句:他好像條狗誒。
整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傳達出的精神水乳交融,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切偉大藝術作品的共性。
影片裡的南腔北調,學校裡那些老師,教官,賣紅豆冰的本地女孩,在『少年殺人事件』發生的舞臺上,大人和小孩兒一樣歷經著社會震蕩帶來的苦痛和掙扎,白色恐怖的社會背景若隱若現。
文章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93/
點擊 「閱讀原文」 去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