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021-02-09 小花生網
這部臺灣青少年電影非常有名,看到有高清版資源出來,推薦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 「閱讀原文」 去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附一篇豆瓣影評,供參考: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文:林愈靜-顧家男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如果選出一個我最喜歡的導演,沒有之一,我一定會選楊德昌,他的作品一共八部半,我看過其中的七部,每一部我都喜歡,而且去年他離世了,杜絕了以後老眼昏花鬼迷心竅導出爛片的可能(這種可能已經在陳凱歌張藝謀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此固定,永遠第一。

電影演完時,我特地留意了一下字幕,許多現在已經非常熟悉的名字,但在那時,他們和楊德昌一樣,只是一群熱血青年而已,甚至蔡琴也出演了一個龍套角色---汪狗的太太,整部戲裡她沒有對白,只有一個旗袍的側影,跟隨丈夫汪狗拜訪張家時,在門口換鞋。張震、張國柱父子出演父子,甚至連名字都沒換,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演小妹,劇中的名字是張芸,臺灣版《這一夜,Women說相聲》中的蕭艾演冰店老闆娘,那時她還很年輕漂亮。

這次看又整理了一次情節,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時也更加嘆服。

楊德昌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劇情完成了對青春的回眸和致敬,細針密線的解析了少年逐漸對世界幻滅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是完美的,無可挑剔,因為它足夠豐富,又不覺得冗長,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悶,後來知道了更多臺灣那個時期的歷史感觸就更深一些,我的老闆的老闆,每次去K歌,他都選一些很老的美國歌來K,推算他的年紀,在六十年代他和小貓王差不多大小,想必也經歷了那個可怕又沉悶的時期吧。

一方面,楊德昌立足那個時期,取材真實案件,拍的足夠真實可信,這一點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做到了;另一方面,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這一群小孩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以及由性格而決定的命運,通過對不同的人命運的探討,折射出一絲夏日亮眼的陽光---那是人性之光的理想光芒。

Honey和小四加上後來的小馬,這三個人性格的共同之處就是對真理和正義的執拗式的秉持,Honey從臺南回來後十分黯然又氣憤的說:到南部了半年,回來大家都忙著搞錢啦,他和小四講起他看了無數的武俠小說,都不記得名字了,只有一部《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個老包,全城的人都翹頭了,他一個人拿把刀去堵拿破崙。』,說這段話時,作為一個小混混頭目,他眼裡是對現狀的無奈和一絲革命式的激情,他可以做老大,因為即便在小孩中間,真理和正義仍然是基本的底線,他回來時混混已經在忙著搞錢了,像滑頭這樣軟欺硬怕的爛貨居然也一呼百應的有人追隨,雖然還很年輕,但Honey已經隱約感到他的時代過去了。他跑到紀念堂去找山東談,兩人走在黑暗的柏油路上,一輛輛的軍車呼嘯而過,Honey說:我只怕兩種人,一種是不要命的,一種是不要臉的,你是哪一種?我看你不是不要命哪一種吧。山東陰沉著臉,一言不發,看準時機把Honey推向了疾馳而來的汽車。

時代真的變了,小四的性格沒變。


第一次記過,滑頭抄了他的試卷,他也要跟著受罰時,父親在教務處大聲斥責老師:我們把孩子交給你們,你們怎麼這樣對待他?


雖然,父親強硬的性格,以及無條件的秉持內心的正義原則導致小四記大過,但他很開心,在路上,這一對沉默的父子罕有的進行了一場心靈的談話。


父親甚至高興的說起了廣東話(在劇中他是從廣東赴上海讀大學然後從上海跑到臺灣)『冇春袋的男人,好麻煩o既』。

回到家他仍然信心滿滿的對太太解釋:就是在這種時候,要做出榜樣給孩子看,讓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每次看這一段,我都熱血沸騰,言傳身教啊!做父母的。

而後來,同樣的情形下,父親卻銳氣盡失,低聲下氣的對訓導主任陪笑講好話,小四終於忍不住抄起身邊的棒球棍擊碎了點燈。全辦公室的老師驚呆了。同樣的一段路,同樣沉默的父子,父親卻再也沒有往日的豪情和雄風,小四卻越來越懂事了。


至死,他都終於自己的內心,秉持自己的原則,他捅向小明時說的是:你不可以這樣被人瞧不起!


小馬雖說佔老爸的勢力,但除了對待女人之外他秉持的做人原則和Honey和小四是一樣的,所以最後他在警局嚎啕大哭說:我只有小四這一個好朋友。


這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收穫了同樣悲慘的命運,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另外那些頭臉模糊的庸俗之輩則繼續過正常的生活---所謂能屈能伸。

除了三個少年之外,最豐富的一個角色就是小明,這也是我願意一看再看的原因,小明的塑造最為成功,她一個接一個的依靠不同的帶頭大哥,終於了解了社會的全貌,她是最早熟的少女,以至於她對小醫生說出:『你不要娶她,她不適合你的』這樣的話,也不突兀。她喜歡Honey,喜歡小四,她愛的是她們身上有別於其它小孩的理想主義光芒,但她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愛的權利,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同樣是選擇這樣的方式(頻繁換男友),小翠就不同,小翠很開心,因為她誰都不愛,她只是尋開心而已。小四不了解小明,就像他對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完整的了解一樣,他只看到了表面,小明如此的換男友,在他看來,會被人瞧不起,下賤等等。


他無法改變,父親形象倒塌後,他沒有聽姐姐的話去聽牧師的解勸,跟著是愛情和友情的幻滅----父親、朋友、女孩兒,這是一個青春期男孩生命的支柱,男人先是相信自己可以判斷世界改變世界,接著就相信自己可以判斷女人改變女人如今一一的崩潰了,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能改變女人,他無法預見未來,更缺乏將日子捱下去的耐心和毅力,只能自毀,或者像狗一樣的活在人間----現在你該明白大話西遊的結尾,為何會有一句:他好像條狗誒。

整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傳達出的精神水乳交融,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切偉大藝術作品的共性。


影片裡的南腔北調,學校裡那些老師,教官,賣紅豆冰的本地女孩,在『少年殺人事件』發生的舞臺上,大人和小孩兒一樣歷經著社會震蕩帶來的苦痛和掙扎,白色恐怖的社會背景若隱若現。

文章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93/

點擊 「閱讀原文」 去看電影 ~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曾說過:有些東西,寫不出來,才要拍成電影。是啊,總有一種電影讓人記憶深刻,欲罷不能,想評價卻遲遲不敢評價。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他們在將這些電影的膠片做數字修復的過程中,儘可能地讓每一部電影都未經刪減,並保持原始的銀幕畫面比例,以重現導演的意圖。2、有什麼卵用呢?我們就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例,來看看cc的魔力。早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一直想看這部電影。可許多次打開,看了5分鐘,然後關掉。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事情過去30年後,這位赴美留學歸來的楊同學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導演。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的整個導演生涯,如果不算未完成的動畫片《追風》的話,剩餘的七又四分之一長片電影,無一例外的聚焦在臺北市。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繫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1991年出品 導演:楊德昌 主演:張震 楊靜怡 王啟贊 ·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臺灣商業電影,我們目前已經很難看到它們的蹤跡,而在臺灣的電影史上,瓊瑤電影這類具有響亮名號的臺灣商業電影,曾經取得不扉的業績,所以,電影節的作用,就是為扼殺商業電影的目的、為滿足電影導演的自戀傾向而設計出來的。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樣,感覺像是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好像隨著電影裡的人物一起走過了青春,走過了歲月。甚至結尾字幕的時候,心裡會不斷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淚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鏡頭的雕琢上,個人覺得遠沒有《一一》的細膩和精緻,但在藝術價值上,前者應該更勝一籌,它不僅僅講了個少年故事,而是把臺灣四五十年代的社會都展現出來了。我對歷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些曾經觸動心靈的電影,那些曾經讓人回味悠長的電影,那些曾經得到世界影壇讚譽的電影。(排名不分先後)電影收割者奉行:電影是場人生的旅行,願你的人生,一路風景。豆瓣評分:8.7經典指數:楊德昌最好的作品,長鏡與敘事完美相結合的力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出品公司:ICA製片地區:中國香港、中國臺灣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爆發了「新電影運動」,又稱為臺灣電影「第一次新浪潮」。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