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大豆起源地,在古代我們稱稻、黍、稷、麥、菽為五穀,其中菽指的就是大豆,雖然大豆起源於中國,但大豆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每年都需要進口數千萬噸,我們有超級水稻解決糧食的問題,為麼沒有超級大豆解決這塊市場空缺呢,這其實取決於我們的耕地面積,2019年我國大豆的播種面積約1.3億畝,產量大約在1810萬噸,而我們每年消耗的大豆總量在1.06億噸,也就是說我們有83%的大豆需求量,需要通過進口解決。
如果將進口的這83%放到國內生產,那麼大豆播種的可耕地面積,就要擴大為7.6億畝,中國總耕地面積為21億畝,大豆要達到自給自足,需要佔用國內三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這將嚴重影響小麥和水稻的種植,所以進口是必須的,這也是我們的一項軟肋,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問不就是一顆豆子嗎?既然無法種植,我們找其它農作物替補就好了。
想法是好的,但至今沒有農作物可以替代,大豆在農作物中擁有著不可替代性,首先我們來捋一捋大豆對於中國有多重要,大豆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與雞蛋一樣都是人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孫老在《建國方略》中寫道,以黃豆帶肉中國人之發明,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 而無肉料之毒,最初大豆在中國是作為榨油的農作物,可供榨油的替代物非常多,例如花生、葵花籽都可以,但要靠大豆養活13億人,完全是天方夜談。
所以我們一直都是種植優質的水稻為主,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肉類的消費需求也是猛增,家禽的飼養數量水漲船高,我們需要吃各種肉類補充蛋白質,家禽同樣如此,不僅需要主食,同樣需要補充蛋白質,而大豆的豆粕就是全球最優質的的蛋白質來源,對於進入養殖工業化的現代而言,豆粕顯得尤其重要.
假如我們停止從國外進口大豆,最先受到衝擊的就是養殖業,我國飼養的豬佔全球50%、蛋雞佔40%、魚蝦佔66%,這些養殖動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豆粕,我們總不能在飼料中加入蛋白粉,也不能像過去,在河邊割點草餵養,這樣的做法都是不現實的。
停止進口就會導致飼養成本提高,提高的成本最終只能消費者承擔,這兩年豬肉價格的瘋漲人人都以腰掛豬肉作為炫富的代表,什麼原因?你品,仔細品。
大豆的價值還遠非如此,大豆油對於我們而言同樣重要,2004年我們的榨油企業需產油7000萬噸,才能滿足全國老百姓的日常需求,但是我們的大豆產量只有1000萬噸,即使榨乾的大豆中所有的油脂,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以不得不進口大豆,我們還因此在進口大豆這件事上摔過一跤,全球四大糧商,我們俗稱ABCD。即美國的ADM、美國邦吉、美國嘉穀,以及法國路易達孚,其中三個都是來自美國。
當時美國是我們頭號大豆進口大國,四大糧商看準了中國大豆市場,但並沒有老老實實的賺這份穩定錢,而是布局了一場收割陷阱,2004年美國傳出大豆普遍減產,大豆又是當時硬通貨,所以中國糧油企業聽聞之後,就開始瘋狂買進,市場營造出了供不應求的氛圍,大豆的價格持持續暴漲,你不買有的人是買,不買就沒有油吃,你只能硬著頭皮買。
正當中國糧企搶得火熱的時候,美國又宣布大豆沒有減產,反而大幅度增加,緊著著全球大豆價格呈現斷崖式下降,從1064美分跌到500美分,中國花大價錢買來囤貨的豆農豆商,全部血本無歸,糧油企業同樣遭到了重創,四大糧商藉此機會以超低的價格,收購國內的糧油企業或者參股,這一場布局,讓中國失去了大豆85%的實際加工能力。
我們可以拒絕他們的惡意收購嗎?答案是不能。2001年自從中國滿懷希望加入世貿組織後,在農產品領域做出了很多退讓,逐步向外貿開放了糧食市場,他們的做法在操作流程上名正言順,我們也沒有理由拒絕,這是我們在大豆上跌得最狠的一次,至今都沒有緩過來,不過截止去年,中國進口的8851萬噸大豆中,約有5756萬噸來自巴西,相當於同期中國大豆進口的65.2%。
我們正逐漸將重心從美國轉移向其它國家,規避風險,國家與國家之間物資相互依賴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依賴美國的大豆,美國依賴中國的輕工業產品 即中國製造,所以我們所有做的不是停止對外貿易,而是擺脫依賴性,這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