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昌的歌曲成了票房保證,他也成了瓊瑤電影的指定作曲家,《月滿西樓》、《庭院深深》、《一簾幽夢》都堪稱當時的代表作。
劉家昌的曲風以抒情擅長,且辨識度很高,再加上他一天能完成三、四首歌,快速多產。因此劉家昌就有了"鬼才"這個封號。
少年得志的劉家昌,並不因此自滿,作歌出身的他,開始有了拍電影的想法。只是隔行如隔山,要跨入導演領域,談何容易。
那麼,劉家昌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拍電影?
而他執導的電影,能否像他的曲子一樣,膾炙人口呢?
劉家昌拍片特色,就是"省"。省錢、省時間,還自編自導自演,主題曲當然也不假他人之手,許多工作一手包辦,一個多月就能完成一部電影。說穿了,劉家昌的電影,劇情不是最重要,賣的是他的歌。片子還沒上映,主題曲早已透過電視廣播,傳遍大街小巷,連七歲小孩都朗朗上口。也就因為如此,具有創作力又受到市場歡迎的劉家昌,成了當紅炸子雞。
70年代,許多歌星守在劉家昌出入的咖啡廳,就為了求得一首叫好又能叫座的動聽好歌。
劉家昌催生出多少大明星呢?
當年這些明星們"搶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70年代的劉家昌風頭正勁,除了是當紅音樂創作人,執導電影的效率,以及宣傳功力,也被當時臺灣最大的電影製片廠"中影"公司相中,向他招手延攬拍片。
1978年,劉家昌拍攝大型軍教片《黃埔軍魂》。影片一推出,受到臺灣觀眾熱情支持。隔年更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殊榮。
但就在1979年,劉家昌卻悄悄離開臺灣,前往美國。此後劉家昌的演藝事業,有了重大轉折。
劉家昌為何選擇離開臺灣?
他遭受了哪些巨大的壓力?逼得只有38歲的他,毅然決然離開一手培育他的臺灣?
遠走美國的劉家昌,因為拍攝電影再爆爭議,最終讓臺灣當局作出批示:這部電影半年內不得上映,所有涉事演員半年內也不得接戲。劉家昌到底觸碰了哪根高壓線?
或許是受到爭議事件影響,劉家昌無論是歌曲或電影的產量,在80年代之後,都比早期一年可以拍4、5部片比起來銳減許多。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時候,劉家昌再度轉換跑道,從商做生意去了。只是他沒想到,影藝之外的商場角力,是非更多、爭議更大。
劉家昌說過,從商是他一輩子最後悔的事,他能在商場找回叱吒風雲的往日豪氣嗎?
為什麼與甄珍無法成為男女朋友?
年輕氣盛的劉家昌,當時做了什麼決定?
這一回,甄珍會答應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