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畫筆描繪大目標 嶗山大石村以藝術帶動產業振興

2021-01-18 青島新聞網

青島新聞網4月30日訊 4月23日早上7點多,69歲的大石社區居民段京科吃過早飯,給老伴打了一聲招呼,便急匆匆地往畫室走去。由於村裡修路,平時騎電動車10幾分鐘的路程,他要走上半個多小時。當了一輩子的石匠,段京科怎麼也不會想到,到了晚年,職業跨度如此之大,竟然放下鋤頭,拿起畫筆,當起了「畫家」。段京科的轉變,正是這座大山深處小山村的蝶變縮影。「鄉村振興,首先要產業振興,我們大石要打造成遠近聞名的農民畫家村,讓老百姓吃上藝術這碗飯。」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存恩熱情澎湃地暢想著「畫家村」的美好藍圖。

文化淵源 「石匠精神」引領創業熱情

農民變身當畫家,這事兒是否行得通?4月23日,記者來到大石社區尋找答案。在漢河附近,驅車從九水東路轉到嶗山景區旅遊專用路上,沿著這條老臺柳路一路向東,就可以到達位於嶗山腹地的大石社區。

群山環繞、山清水秀、寧靜宜人,這是小山村留給記者的深刻印象。該社區有167戶、450多名居民,是名副其實的「石匠之村」。當年大石村的石匠們掄著大錘,憑著爐火純青的技藝,從山村走到了首都北京,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的建造工作。在這裡他們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巍峨宏偉的石碑,也傳承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石匠村與畫家村,看似毫無關聯,實則頗有淵源。據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存恩介紹,近幾年社區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青島當代水彩美術館、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寫生基地都在此落地,而且優美的環境吸引許多職業畫家來寫生、開辦工作室。

隨著鄉村振興工程的深入開展,大石社區也在不斷尋找新的社區「標籤」。雖然社區老一輩的石匠全國聞名,但如今他們年老體衰,加上封山育林無法繼續採石生計,社區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我們有這麼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豐富的藝術資源,何不試著走文化振興這條路呢?」段存恩清楚地知道,鄉村振興,要有產業做支撐,否則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代代相傳的石匠精神,給了段存恩莫大的勇氣與動力。「我知道這條路會很難,但是我們的石匠都能走到全國,為什麼我們的畫就不能呢?」懷揣著創業的熱情與傳承的匠心,段存恩與在村裡生活5年的職業畫家梁凱踏上了調研之路。他們走過青島膠南、深圳等有類似產業的地方,認真學習梳理別人的經驗與做法,回來之後便緊鑼密鼓地籌備水彩畫培訓基地。

轉型突破 從質疑到堅信,農民畫家漸漸上道

當了一輩子石匠,拿了一輩子鋤頭的農民,能握住畫筆畫畫嗎?社區居民不禁在心裡打個問號。大石社區已經勾勒好了產業轉型的框架,但是作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受益者的村民卻疑慮重重。意識轉變難,成了畫家村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為此,大石社區兩委多次召開黨員與居民代表大會,苦口婆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當地大部分百姓家裡都種著櫻桃樹,這也是他們的重要經濟來源。一聽可以通過畫畫掙錢,他們覺得遙不可及,寧願選擇踏踏實實地在山地裡「刨金」。這時,職業畫家梁凱一句話,讓大家陷入沉思,「你摘櫻桃掙的錢不如畫櫻桃掙得多」。

經過動員,不少村民躍躍欲試,踴躍報名參加社區首屆水彩畫培訓班。考慮疫情防控的因素,社區首批招了20名學員。他們平均年齡60歲左右,3月25日正式開班,周一至周五,每天免費培訓5個小時。

69歲的段京科是其中年齡最大的學員,幹了一輩子石匠,手上滿是繭子。老師梁凱每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點一滴地教他們畫畫,根據大家的實際情況,先從基礎的花卉開始學起。

「我都四五十年沒有拿過筆了,剛開始勾線,手都發抖,鉛筆總是咔吧咔吧的斷。」段京科笑著說,其他學員和他情況相似。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鼓勵下,大家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刻苦用功了。按時上課,從不遲到早退,周末還自覺把畫板拿回家練習,這股較真勁讓老師們感到既驚喜又欣慰。

翻開段京科這一個多月來的作品,無論是素描還是上色,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最初的素描線條很生硬,扭扭捏捏,如今勾勒起線條來一氣呵成,自然流暢;水彩上色也是漸漸找到了感覺。老人在這裡還學會了用手機拍照、上網,經常拍回去讓家人鄰居看看。「開始他們都笑話我,都說這麼大年紀了還去學什麼畫畫,看到我這麼認真,畫的越來越好,他們從笑話變成羨慕了。」段京科感到在這裡學畫的日子很充實、很開心。

藝術沒有界限,水彩畫培訓班不僅有大石的村民,還有從周邊社區慕名而來的。今年65歲的張述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算是學員中有點基礎的,自年輕時就酷愛畫畫,因忙於生計,不得不擱置愛好,當工人、做買賣養家餬口。子女成家立業了,他便來到竹窩社區租民房重拾繪畫愛好。「從來沒有老師指導,都是我自己在手機上查找摸索,聽朋友說這裡有免費培訓,來了之後老師特別有耐心,有一種找到家的感覺。」張述祥高興地說。從竹窩到大石,他每天要走40多分鐘來上課,為了不耽誤下午的課,老人提前帶上中午的飯。

未來藍圖 打造水彩小鎮,藝術帶動休閒產業

「在這裡免費學畫,將來畫好了,還能掙錢,多好的事啊。」63歲的段瑞欣質樸的語言中,充滿了希望。她說,自打學了畫畫,現在看到一件東西,腦子裡都會想一下該如何畫出來。左鄰右舍叫她畫家,她也會很驕傲地說:「對,我們是未來的畫家。」

「我們的學員真是太投入了,不愧是石匠之村,匠心代代傳承。」培訓班指導老師許文霞說道。她是大石社區的媳婦,本來在市北區有一份收入豐厚、體面的工作,聽說社區辦起了農民畫家培訓班,她被這份魄力與勇氣所打動,義無反顧地找到書記段存恩申請加入。

學員漸入狀態,繪畫人才集聚,外界關注度高……當下,大石打造畫家村仿佛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與時機。那麼大石畫家村的未來何去何從?段存恩早已有了構想。下一步,作為沙子口街道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大石還將繼續打造水彩藝術小鎮,開展水彩畫研學活動,走上一條藝術帶動休閒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村,讓老百姓真正富裕起來。我們打算形成一條繪畫產業鏈,實現作畫、裝裱、銷售一條龍,通過參加藝術博覽會、進入文化、家裝市場等渠道,讓村民增收致富。」段存恩展望道。

相關焦點

  • 洛南:「小畫筆」繪出鄉村振興「大藍圖」
    商洛新聞網訊:日前,洛南縣巡檢鎮通過手繪百米畫廊形式「扮靚」農家庭院,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全面助推鄉村振興,形成了「村村清潔、家家整潔、人人保潔」的良好氛圍,「小小畫筆」繪就了鄉村振興「大藍圖」。小城鎮勾繪大願景巡檢鎮積極踐行「兩山論」,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新方式強化人居環境專項整治、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主題宣傳。在不破壞農戶庭院整體風貌的基礎上,以手繪牆畫的方式,在外牆描繪出「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行動」主題百米畫廊,用通俗易懂、簡約大方、貼近生活的藝術語言,勾畫出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 福建屏南縣文創產業:一支畫筆改變侏儒小夥命運
    (中國減貧故事)福建屏南縣文創產業:一支畫筆改變侏儒小夥命運中新社北京8月15日電 題:福建屏南縣文創產業:一直畫筆改變侏儒小夥命運作者 勉徵2015年10月,屏南縣聘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總策劃林正碌,成功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教學,面對全國殘疾人提供藝術教學,幫助弱勢群體擁有積極人生。2015年,沈明輝在屏南縣殘疾人聯合會的介紹下來到雙溪鎮,從未接觸過繪畫的沈明輝第一次拿起了畫筆。在此之前,由於家庭貧困,身體條件不足,沈明輝一直在街頭靠扮小丑、給人擦鞋為生。
  • 【鄉村振興】村美人富產業興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創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省級水美鄉鎮1個、省級水美鄉村2個,建成特色產業基地近1000畝,培育名牌產品6個,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0元,較2018年增長7.84%……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水清岸綠的生活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體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鎮江高新區,一幅村美人富產業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 【鄉村振興】村美人富產業興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_新華報業網
    創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省級水美鄉鎮1個、省級水美鄉村2個,建成特色產業基地近1000畝,培育名牌產品6個,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0元,較2018年增長7.84%……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水清岸綠的生活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體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鎮江高新區,一幅村美人富產業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 文昌加美村:「小地瓜」成就「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加美紅」地瓜是文昌文教鎮加美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扶貧產業之一,這一產業直接帶動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僅一個多月的收穫期,「加美紅」地瓜銷售額就達到11.3萬元。
  • 鄉村振興,大美四戶|桃園村
    桃園村位於四戶鎮西部,鄒四邢縣道東西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戶戶通全覆蓋,轄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00戶,社會人口2870人,耕地面積4030畝,主導產業以小麥、玉米等傳統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拱棚瓜果蔬菜、獼猴桃等。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充分發揮各類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引導貧困群眾自我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產業,紮實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提質增效。繼續實施扶貧小額信貸,激發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脫貧乃至致富的動力,鞏固提升貧困村脫貧成效和產業發展成果。同時,應實時調整相關扶貧政策取向,公平惠及非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和集體經濟發展,逐步補齊非貧困村發展的短板。
  • 把大學辦到田間地頭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在沂源縣龍子峪村揭牌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於2018年7月開工建設,總投資5.9億元,規劃總面積3.2萬畝,完成土地流轉2300畝,重點產業為農業特色產業,精品旅遊產業以及國際藝術產業,流轉118套閒置房屋並建設民宿,項目帶動7個村、4525口人脫貧致富。
  • 【鄉村振興】村美人富產業興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新聞中心|中國...
    創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省級水美鄉鎮1個、省級水美鄉村2個,建成特色產業基地近1000畝,培育名牌產品6個,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0元,較2018年增長7.84%……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水清岸綠的生活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體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鎮江高新區,一幅村美人富產業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 寧德柘榮城郊鄉:產業興村促振興 引得鳳凰歸桑梓
    寧德市柘榮縣城郊鄉針對「山區農村人才荒蕪化」現象,不斷深化拓展人才「引、育、服」方式方法,為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持續注入智力、激發活力,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鎮和「產業強鎮」。柘榮。
  • 臨高博賢村鄉村振興工作隊謀劃發展高效特色產業促增收
    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特約記者 劉彬宇  「這塊地種上榴槤蜜後就移交給村民,讓他們多一個種植產業,增加收入。」12月4日,在位於臨高縣調樓鎮博賢村的80畝榴槤蜜經果林基地,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聖東說道。  過去,由於村民長年在此種植小葉桉,這80畝地出現土壤硬化、貧瘠等情況,變作撂荒地,成為村裡的發展「痛點」。
  • 「帶動農民增收,就是我們創業的目標」
    近年來,惠東倫信公司秉承「帶動農民增收,就是我們創業的目標」的經營理念,不斷在穩定市場物價、提高農戶收入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 「李子平的子女,也投身農業了。」在當地村民看來,惠東倫信公司是在真心實意地推動梁化蔬菜產業化,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 「聯村黨建」讓鄉村振興一個都少不了
    「聯村黨委成立後,大家攥指成拳、合力攻堅、連片發展,集中打造『紅葉柿巖』鄉村振興示範區,有望帶動500人返鄉就業,實現年100萬人旅遊休閒和度假。」談起發展鄉村旅遊,博山區域城鎮和尚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練底氣十足。
  • 「龍頭」帶動 三抓一促 肥城市桃園鎮:黨委統領鄉村振興 融合發展...
    「龍頭」帶動 三抓一促 肥城市桃園鎮:黨委統領鄉村振興 融合發展強村富民 2020-12-2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麗家園·美好生活】戴村鎮大石蓋村:映山花兒朵朵紅,美麗家園...
    蕭山區婦聯始終堅持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帶領各鎮街(場)婦聯組織,以新力量回應新訴求,以「美麗家園」巧做惠民大文章,把各項規劃、各項事業的目標落到實處,努力實現全區35萬戶家庭參與美麗家園創建的全覆蓋、全天候、全融合、全價值「四全
  • 特色小鎮 藝術添彩(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建設一批特色小鎮,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在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中,藝術發揮著獨特作用,不僅可以將現代生活美學引入傳統村落,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更能夠以設計激活創意引擎,培育鄉村文創產業,帶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
  • 淄博:「聯村黨建」讓鄉村振興一個都少不了
    「聯村黨委成立後,大家攥指成拳、合力攻堅、連片發展,集中打造『紅葉柿巖』鄉村振興示範區,有望帶動500人返鄉就業,實現年100萬人旅遊休閒和度假。」談起發展鄉村旅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域城鎮和尚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練底氣十足。
  • 村美民富產業旺 鄉村振興譜華章
    富有特色的「綠道經濟」,讓菜園變花園、大農村變大景區,實現建設一條綠道、發展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目標。堅持「六要」路徑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日前,舊縣街道表彰了今年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先進村,並組織業主與各村籤訂了2021年的青菜訂單。石硯村、箭高村作為村代表與重慶首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
  • 決戰決勝2020,大石鎮牛角溝村:為老區人民敲開幸福門
    為充分挖掘盤活遂寧市蓬溪縣大石鎮牛角溝的紅色資源,大石鎮黨委政府以曠繼勳蓬溪起義90周年為契機,啟動了蓬溪起義牛角溝遺址的綜合性保護開發項目,打造了指揮部舊址、紅軍驛站、藏兵崖等紅色景點,以此拉開了紅色旅遊發展的序幕,緊接著又被列入四川省紅色旅遊線路,更是實現了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
  • 黨支部領頭 合作社增效 七星關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描繪鄉村振興...
    為改變落後的鄉村面貌,鐮刀灣村以「黨建+產業發展」為破題思路,建強黨組織,配齊配強「兩委」班子,將原來的村黨支部優化設置為黨總支,在合作社建立黨支部,通過支部牽頭、黨員帶頭,引領產業發展。「支部建在合作社,好處是能夠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領頭羊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