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魯迅」:因不滿醫院誤診,棄醫從文,成為情愛文學大師

2020-12-19 喵喵趣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部叫做《失樂園》的小說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拍出的電視劇和電影也讓人十分震撼。小說將婚外情這個世人不願提及的題材剖析得十分透徹,而裡面大量的情愛描寫,以及兩人最後在歡好的過程中相擁赴死都十足地抓人眼球。

《失樂園》的作者就是日本大名鼎鼎的情愛文學作家——渡邊淳一,他的作品裡一直都蘊含著一種對於邊緣情感的探討,十分唯美,但其實他一開始只是一名醫生,跟魯迅一樣。1969年,渡邊淳一所在的醫院進行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但渡邊淳一認為被摘除心臟的患者並沒有真正的腦死亡,他對醫院的判斷產生了質疑,最後便辭掉了醫院的工作,轉而成為了一名作家。

渡邊淳一是魯迅的忠實讀者,魯迅認為學醫只能治療人肉體的病,而寫作卻可以治療人們精神方面的疾病,當時的渡邊淳一也萌生出跟魯迅一樣的想法,成為一名醫生,只能將眼前的人救活,而成為一名作家,卻能讓很多人讀到他的意見和想法,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兒。

身為一名前醫生和一名作家,渡邊淳一對於人類情感的感觸都十分細膩,並且觀察敏銳,邏輯性強,這一點從他的《鈍感力》中可以看到。鈍感力是指與敏感相反的能力,心思太敏感,會活得十分痛苦,不如「遲鈍」一點,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在做的事情,而不受其他事物的紛擾。

我們每個人都有面對他人的指責或上司的責罵而羞愧難當的時候,如果一味陷入這種情緒,不僅容易喪失信心,還會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嚴重者還會抑鬱,甚至選擇輕生。每年都有一些因為不堪他人的言語攻擊而選擇輕生的人,如果能少一些敏感,多一分鈍感力,不要往心裡去,人生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演員請就位》裡有一位演員讓人印象深刻,爾冬陞甚至評價她是有機會當影后的人,她就是辣目洋子。辣目洋子不是美人,也沒有姣好的身材,甚至於身材還是肉肉的。但她卻說,美人那麼多,但醜的有特點不也是一種本事嗎?正因為她並沒有將別人的看法放在心上,面對指責也是一笑而過,才更專心將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演技身上,最終收穫了不俗的成績。

敏感的人能捕捉到很多細微的東西,許多作家都是高度敏感之人,但也因此走向極端,比如海子,我們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不如放下敏感,學習一些鈍感力,讓簡單的人生變得更加幸福與美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鈍感力》這本書現在有售,僅要38元,便能收穫人生智慧,為你的戀愛婚姻以及人際關係做指引,這可是大師的智慧,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看下哦!

相關焦點

  • 渡邊淳一:生死,情愛的極致考驗
    渡邊淳一也是棄醫從文、半路出家的。很容易聯想起魯迅先生吧,不禁讓人感嘆:不想當作家的醫生不是好作家啊。《眾神的晚霞》故事中,原本就職於東京著名醫院的村中醫生,因所在團隊醫學實驗突發意外,不得不辭去工作,隻身來到T城私人醫院任職。曾經的光鮮履歷讓他備受院方器重,病患也紛紛慕名而來。但奇怪的是,他所負責的病患卻在接連死去。
  • 棄醫從文,主要是畫片事件還是興趣驅使?
    魯迅照片魯迅於1904年秋進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西醫。學醫不到兩年,即1906年便棄醫從文。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我們接觸的最多的便是最魯迅受了幻燈片事件的刺激,這也是最著名的、最流行的。1906年,日本留學的魯迅在課堂上觀看了一些關於日俄戰爭的畫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 韓瑞:重審那張讓魯迅「棄醫從文」的幻燈片
    魯迅詳細描述了自己在日本學醫期間,在觀看一組幻燈片的時候,如何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覺醒,使自己投身於文學事業。這個故事在他的著作當中出現了兩次,一次出現在1922年的文集《吶喊》的序言當中,一次出現在1926年的自傳體小說《藤野先生》當中。儘管很多學者此前已多次分析過這個故事(或者,也的確正因如此),我希望在此提供另外一種解讀方式。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經就是一個護士,著名文學作家餘華曾經是一個牙醫。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以來,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餘華的棄醫從文之舉,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就像普通人一樣,厭煩一個工作之後,總想找一個輕鬆的躲躲清閒。
  • 寫情愛更寫人性 日本國民作家渡邊淳一去世
    渡邊淳一先生1933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任母校整形外科講師的同時開始執筆寫小說。渡邊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代表作品有《無影燈》、《失樂園》等。 一代巨匠的離去讓無數曾經驚豔於他文學世界的讀者感到遺憾,下面就讓大家隨著小編一起來走進渡邊淳一的世界。
  • 細數歷史上那些棄醫從文的名人們,也許他們只是換一個身份行醫
    其實,還有一類人他們懷著一顆「醫者之心」踏足了其它各行各業;其中便有一些人他們進入了文學領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心靈導師和文學大家。 「學醫救助的只是國人的肉體,而拯救國人的靈魂更為迫切。」——魯迅
  • 這位英雄死後,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周公也把他當作楷模
    在近代革命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生前,他寫了兩本書:《猛回頭》、《警世鐘》,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在他自殺後,又影響了無數青年投身革命,比如魯迅,就是因他的影響而棄醫從文,就連我們的總理,也把他當作自己的楷模。這個人,名叫陳天華。
  • 魯迅先生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而選擇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碰到了一件事情讓他改變了從小學醫的志向。一次上細菌習課,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幻燈片子,放映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人的間諜,刑場周圍圍了好多身強體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這時,有的日本學生在高呼萬歲,有的日本學生斜著眼睛看著魯迅先生議論紛紛……
  • 「棄醫從文」背後的故事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小鎮青年棄醫從文1961年,一位母親帶著個年僅1歲的兒子,從杭州來到一個只有8000人口的小縣城——海鹽,為了和她的丈夫團聚。丈夫是當地的醫生,一家三口就住在醫院的職工宿舍裡,而這個小男孩,從小就在醫院裡旁觀著人世間種種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這對他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小男孩的名字,叫餘華。1977年,餘華中學畢業,有幸參加了國家剛剛恢復的第一次高考,只可惜,他落榜了。
  • 他23歲棄醫從文,曾為一部電影暴走30多公裡,切記這人不是魯迅!
    對於中國人來說,魯迅這個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以至於我們一提到文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魯迅。他為了國家棄醫從文的壯舉則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魯迅,還有一位作家也曾棄醫從文,他也曾在文學史上頗有造詣,獲得了國內外的眾多大獎。
  • 周樹人:成為魯迅之前,我是這樣生活的
    無論是魯迅的同學還是魯迅自己,可能都不會想到,2年之後,魯迅就又一次走上了轉專業的路。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讀過《藤野先生》的同學,想必都對這四個字記憶猶新:棄醫從文。 就這樣,曾經的工科生,現在的醫科生魯迅,又成為了一名文科生…… 這個決定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從此以後,我們的中小學語文副本,哦不,課本裡面多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大BOSS。 但魯迅棄醫從文後這幾年的經歷,卻幾乎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空白」。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郭沫若作為和魯迅同一時代的大師,娶日本女人為妻,並且沒有選擇在中國國內生活,跟著妻子去了日本,並且在後來回國的時候,還想念著日本的生活。 魯迅對日本人的冷漠,是因為日本人在那個年代所作所為非常的不堪,但是魯迅在早年,他同樣去日本學習醫學方面的先進技術,在那一片國土裡,對於日本人唯一的一點好感就是遇到一位老師。
  • 魯迅和伊藤先生照片:圖五是魯迅與日本同學合照,圖十是兩人雕塑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在其所作的眾多著作中,《朝花夕拾》最為出眾。而其中藤野先生的那一篇文章也被編入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之中,成為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藤野先生是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時所結識的一位醫科老師。
  • 魯迅的影子有多長
    特別是10月19日那天,正是魯迅去世的紀念日子,緬懷這段難忘的時光更增添了一份特別的情愫。的確,像很多認同的中年人一樣,還是那樣醉心的深刻。  棄醫從文  20世紀80年代,四年大學閒暇時光裡,《魯迅全集》成了許多同窗最親近的良師益友。那時候魯迅熱席捲全國,令人記憶猶新。又因就讀的中大也曾是魯迅教學生活的所在,共鳴於樓堂館舍和字裡行間更不足為奇了。
  • 魯迅後人現狀如何?兒子成高官,孫子成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魯迅原本是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生,但是當民族遭遇災難後,他發現醫術只能救人,卻不能救國,所以為了我們民族,魯迅先生決定棄醫從文,他決定用文學來改造國人的
  • 那些成為小說家的醫科生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非常有名,大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自覺選擇使得這種轉變顯得尤其鄭重。而事實上,放眼中外文壇,有很多傑出的小說家最初都是學醫出身的,雖然他們未必都有這樣的壯懷激烈,然醫生與小說家的特質究竟有著怎樣微妙的共通性卻著實引人遐想,或許所有的蛛絲馬跡還是只能回到他們的作品中去細細玩味。
  • 22歲棄醫從文,被評為先鋒文學,影響千萬中國人,34歲被拍成電影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在1993年的時候,一部 長篇小說《活著》現世,震驚了文學界,同時,作者餘華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了現代小說的領軍人物。餘華出生在1960年,浙江杭州,父親是一名著名的外科醫生,餘華從小住在醫院分配的職工房中,在房子對面就是太平間,餘華沒有事情的時候,就經常對著對面的太平間發呆,看慣了生離死別,這讓餘華從小對醫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師級幹部生病期間,怒殺日本籍醫生被槍斃,死前稱:日本人都該殺
    從小,他就很喜歡文學,非常愛讀魯迅和郭沫若的作品,十分崇拜魯迅,立志要成為像魯迅一樣的文學家。當時,魯迅為了喚醒國人,棄醫從文,與封建思想、帝國主義作鬥爭,影響了很多人。1926年,沙飛從無線電學校畢業。廣州是革命前線,反帝愛國運動如火如荼地舉行著。他深受大環境的影響,有了愛國、反帝反封建思想,也有了革命思想,毅然參軍。
  • 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民國大師魯迅的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正如其同鄉許壽裳所言:魯迅性格「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動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使得上世紀的文學青年對魯迅無不知曉。(一)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和錢玄同等人一道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