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賞析-《易水送別》

2021-02-07 一起學古詩

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譯文:

    想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別,

    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

        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來敬業戰敗,傳說駱賓王被殺,也有傳言說他出家為僧。

        大家還記得駱賓王的其他詩嗎?對的,那首很著名的啟蒙詩《詠鵝》就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



小知識點:

1. 初唐四傑

    唐初的詩人中,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合稱「初唐四傑」。


2. 易水

        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易縣境內。當年太子丹在此送別荊軻,高漸離擊築,荊軻發出了流傳千古的感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3. 荊軻

        荊軻[1](?-前227年),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中國戰國末年著名刺客。後遊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wū)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4. 圖窮匕見

        字面意思: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為了行刺秦王,太子丹還派了一個勇士秦舞陽給荊軻做副手。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進獻秦王領土的地圖去拜見秦王。不料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秦王生疑,只讓荊軻一個人上去覲見。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捲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裡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荊軻行刺失敗,後被秦王殺害。


5. 燕太子丹

        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曾策划過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後,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


相關焦點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 易水送別》(第253期)
    >唐詩宋詞賞析,古詩詞分享!⑴易水:河流名,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此地曾是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處。《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⑵此地:這裡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⑶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這裡指荊軻。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冠,帽子。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易水歌》(第284期)
    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賞析,古詩詞分享!往期回顧:《 夏日絕句》《 江上漁者》《 送兄》《 詠風》《 蟬》《 中秋夜》《 山中》《 易水送別》《照鏡見白髮》《送朱大人入秦》《夜宿山寺》《雜詩》《蓮花塢》《聽彈琴》《拜新月》《送靈澈上人》《山中》《新嫁娘》《問劉十九》《瀑布》《蠶婦》《宮詞》《行宮》
  • (詩詞)易水送別——駱賓王
    臨行時燕太子丹著白衣冠送於易水,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駱賓王用「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來寫歷史上發生的這件事,來表達他對荊軻深深的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不禁想起了荊軻的故事。
  • 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慷慨悲歌,仿佛昔日荊軻赴死!
    說到「送別」的唐詩宋詞,想必大家腦海中都會呈現那幾句經典的送別名句,豪邁豁達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纏綿悽婉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別緒依依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瀟灑風流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等等。古人臨別必吟詠詩詞、相互唱和,以表離愁別緒,以訴依依不捨,以說叮嚀囑咐,以抒悵望之情。
  • 兒童詩詞入門-《易水送別》唐詩-駱賓王-此地別燕丹
    長的太高了也,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高高的堂叔到《易水送別
  • 唐朝四首終極送別詩,堪稱絕唱,讀罷才知唐詩為何是巔峰
    送別和離別,是同樣的神傷。離別或許為了安慰對方而故作瀟灑,送別之人,則是無需掩飾自己的情感。當唐朝才情橫溢的詩人,遇上這種普遍的情感,則誕生了許多千古傳唱的佳篇。學者王兆鵬曾帶著自己的研究生,通過人工計算與大數據分析,歷經17年,從:歷代選本、歷代評點、20世紀論文研究、文史著作選介分析四個方面,排列出了個榜單。
  • 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卻被駱賓王寫成叛逆者之歌,寓意深遠!
    今天咱們來讀一讀駱賓王的另一首古詩《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是一首送別詩,而駱賓王則寫出了不一樣的感覺,生生將這首詩寫成了一首叛逆者之歌,而這一切或許和駱賓王的經歷有關。駱賓王出身貧寒,小時候就有才名。李治在位時他成為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入朝成為御史,常常上書討論國家大事,或向皇帝進諫。
  • 只有兩句詞的一首歌,《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中記載了戰國末年的一件大事,荊軻刺秦王。
  • 風蕭蕭,易水寒
    易水河畔,那場最著名的送別,那首最悲壯的和築而歌,兩千多年來,早已演繹成了千古絕唱。易水河面鱗波閃現,那是他的決心在蕩漾。壯士別燕,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了那個註定的悲劇。那一年是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北風蕭瑟,殘陽如血。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第313期)
    唐詩宋詞古詩詞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題烏江亭》(第330期)
    唐詩宋詞古詩詞
  • 唐詩當中最美的背影,僅用20個字,就勾勒出無比詩意的送別瞬間
    唐詩當中的背影大多數還是在寫詩人的送別。古人為何因為送別而變得如此傷感?那是因為今天的我們並沒有經歷過他們的場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是一片蒼茫大漠。不知會走多久,也不知能不能回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不過是故作曠達。年輕的心如此曠達,卻也敵不過命運的捉弄。王勃26歲去世,死得太過隨機,所以他們對離別的理解,不亞於生死。
  • 唐詩經典之《孟浩然·春曉》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
  • 詩詞行旅(14)丨唐詩的美麗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閱讀唐詩,也在研究唐詩。唐詩為何屹立千年而風採依然?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美麗,才是唐詩。唐詩之美,意境先行。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他要表達什麼,不言自明,僅僅二十個字,其中一個「沒」,一個「寒」,把詩人所有的思想情緒表達得幾近完美,讀來溢滿悽愴之色。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語言蒼勁,情感蒼涼,寥寥四句,朗朗上口,既大氣雄放,又悲憤沉鬱。
  • 3首關於送別的唐詩,每一首都是經典,背下來一定用得上
    相逢一笑,固然是生命中的美好,但送別時分,亦是旅程中的點滴。柳永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想必這是送別那一刻,最傷感的畫面吧?其實在唐詩宋詞中,送別詩並不一定就是那麼地令人傷感,有時候會表現為一種樂觀,一種豁達,一種牽掛。譬如,王維送別好友(元二)去西北邊疆,臨行時送給摯友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唐 .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過華清宮》(第357期)
    唐詩宋詞古詩詞
  • 為何說他們賦予了唐詩新的生命力?
    「初唐四傑」 之一王勃詩詞風格和影響 「初唐四傑」一改早期唐詩的婉約浮華,將詩篇注入更多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和靈動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神來之筆,
  • 童蒙養正 | 古詩詞賞析《山中問答》(第349期)
    唐詩宋詞古詩詞
  • 中考滿分作文賞析:心動在唐詩間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滿分作文賞析:心動在唐詩間,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心動在唐詩間   手中詩冊還未翻開,一汩怦然心動的感覺已悄悄溢出胸口,蕩滌我的思緒……   ——題記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蕩滌著一個盛世的唐朝,於是令華人為之一振的唐裝才重回到我們的衣櫃,中國節才重回我們的裙袂。   唐朝的月明——慰藉   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裡,第一個望見了月亮。
  • 唐詩三百首中最行雲流水的送別詩,李白的創意都直接被摘成歌詞了
    在唐詩300首當中,李白大約有30首古詩入選,佔了總量的十分之一。在這些詩歌當中,李白的詩作或表現豁達自如的一面,或表達出憤激的一面,或有充足的想像力等等,都各有特點。李白的詩歌大多數都是一氣呵成的。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這首送別古詩,堪稱唐詩300首當中最行雲流水的古詩。李白在這首古詩當中所寫的詩句,有不少已經被直接化成了歌詞。來看看你能不能唱出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