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譯文:
想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別,
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
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來敬業戰敗,傳說駱賓王被殺,也有傳言說他出家為僧。
大家還記得駱賓王的其他詩嗎?對的,那首很著名的啟蒙詩《詠鵝》就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
小知識點:
1. 初唐四傑
唐初的詩人中,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合稱「初唐四傑」。
2. 易水
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易縣境內。當年太子丹在此送別荊軻,高漸離擊築,荊軻發出了流傳千古的感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3. 荊軻
荊軻[1](?-前227年),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中國戰國末年著名刺客。後遊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wū)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4. 圖窮匕見
字面意思: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為了行刺秦王,太子丹還派了一個勇士秦舞陽給荊軻做副手。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進獻秦王領土的地圖去拜見秦王。不料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秦王生疑,只讓荊軻一個人上去覲見。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捲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裡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荊軻行刺失敗,後被秦王殺害。
5. 燕太子丹
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曾策划過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後,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