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的熱情和喜悅,將深深的影響到所面對的顧客。這是松下新之助所堅持的理念,原本讓客戶滿意,就是從公司員工每天的熱情和喜悅開始,讓員工開心的面對工作,同時這份心意又會影響到客戶,而讓更多的人從收穫這份喜悅。其實,很多顧客滿意度高的公司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首先重視員工,提高員工對公司以及經營的滿意度,自然而然顧客的滿意度也就會提升。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實際上非常的難。在面對公司經營困難,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又會如何選擇?
員工對他不解僱理念的歡呼
松下幸之助一直認為,即便是困難的時候也要重視每一個員工,給員工以希望,才能夠使組織更加團結一致,才能夠爆發出更強的經營能力。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松下走過昭和初期的經濟危機,究竟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狀況?
昭和4年(1929年),日本經濟狀況之下,許多企業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失業者隨處可見。位於東京中央地帶的一個職業介紹所中,十分火爆。就連平時難以看到身影的西裝革履的精英階層,也來到職介所進行諮詢,當時的裁員危機已經蔓延的十分廣泛。
松下電氣同年4月開始接受新的入職人員,5月份竣工新工廠,建設新的總部,即便在這個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依然堅強生存。但是,由於日本政府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加之紐約股市大跌,造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同年11月和12月份的銷售額驟減到一半。不幸的是,當時松下幸之助又臥病在床,同年12月20日,決定進入療養階段。代替松下幸之助掌管松下的有兩人,井植歳男和武久逸郎。而作為主心骨的松下幸之助的生病,更讓當時的松下員工感到十分的不安,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裁員。
其實,當時松下第三工廠的負責人已經私下裡面列出了一份裁員名單。市場不景氣造成商品無法賣出,庫存堆積越來越多,當時能夠想到的只有裁員減縮。最終,井植歳男和武久逸郎兩人認為,只有將生產減半並且裁掉一半的員工,才能夠渡過現在的難關。於是,兩人就前去拜訪了松下幸之助,讓他來做最後的裁決。松下幸之助聽了二人的匯報後,答覆了如下的內容:
「生產即日起減半,但是,不能夠解僱一人!工廠員工上半天班,工資全額支付。但是,員工需要利用假期,全力銷售在庫產品。」
二人聽到此言,頓時興奮不已,沒想到松下社長竟然如此對應!隨即回到公司,向松下所有員工傳達了社長不裁員的想法,頓時全體松下人已經沸騰。
並不是單單的溫情
松下幸之助能夠做出這樣的決斷,在當時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決定。眾所周知,在當時階段日本經濟幾乎倒塌,各個公司都在裁員節省經費。據日本調查,昭和10年,日本人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年限只有3年。井植歳男等人提出的人員減半的方案,以及偷偷做成裁員名單的做法,在當時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
曾經松下幸之助對一位舊友說到:這樣做的老闆,在全日本也找不到第二個了吧。松下幸之助的決定,當真是讓當時的松下員工感到十分的吃驚,無不對他充滿著感激。外人看來,或許松下幸之助是一個溫情之人,但是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在同年3月份,松下剛剛發布了松下電氣的使命:兼顧盈利和社會正義,發展國家產業,期待社會改善。松下幸之助認為:裁掉剛剛採用之人,對於公司的經營理念來講是一種動搖!
另外,如果繼續維持僱傭,最終讓公司走向倒閉的話,那也不是一個好的公司。松下幸之助並非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深知如何規避經營風險,如何讓公司走向正常的盈利軌道,因此才提出了最有一個要求。但是員工並不知道松下幸之助的想法,只知道自己從一個「將要被裁掉」之人,變成一個「正式工作,不會被裁」的員工,這無疑是給當時的員工打了一劑強心劑!當時的員工為了回報松下幸之助的「不裁」之恩,只花費了2個月就將所有的庫存全部售出,松下電氣再次回到正常的軌道。
熱情會感動顧客
其實,比起松下幸之助不裁員,筆者更關注的是「只花費了2個月就將所有庫存全部售出」一事,昭和5年,日本經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應對這樣的經濟狀況,日本政府甚至提出了「節儉」的口號。當年1月,日本恢復金本位制度,但是時間選的不對,碰上了紐約的經濟危機,原本想增加出口的日本,到頭來出口竟然縮減許多。在這樣內需不大,出口不景氣的時代之中,松下電氣竟然將積攢的庫存全部售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銷售能力」!?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松下幸之助讓其工作半天,全額支付工資,同時需要讓他們在休息日售賣東西的這件事情再正常不過了,可以說是一種「理所當然」。可是,是松下幸之助那句「不裁員」的話語,點燃了銷售人員心中的熱情。「每一個人臉上竟然都充滿著微笑,熱情洋溢,完全不像是生活在經濟危機的時代。」當時的工廠負責人這樣描述到。
一般人的想法是,正是因為不景氣才賣不出去東西。但是松下電氣的想法是,正是因為不景氣賣的才有價值。絕對不是松下的銷售人員的販賣技巧一夜提升,而是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策略。
思考:如何設計提成激勵才是正確的方向?解決方案:
那麼怎樣的薪酬模式,最能符合人性、激勵員工,給員工加薪還不增加企業成本?實現員工價值和企業利益趨同呢?
一、KSF薪酬模式——成功關鍵因子,價值管理工具,適用於首企業高管、部門經理、技術員工、銷售員。
企業管理層是核心崗位,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所以做薪酬模式的激勵性非常重要,為了避免高層佔據高位不做事,我們必須拋棄傳統的薪酬模式,改用用KSF薪酬模式。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
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模式,要求員工拿出好的結果。
舉例來說
一個服裝連鎖店店長,幹了3年多了,每月薪資是5000元,加一部分業績提成。業績好的時候一個月也就8000左右,業績不好的時候可能就只能拿個底薪。
平時店裡他只會關注業績,對門店費用和產品的報廢率都不去管,在崗位呆久了,工作熱情也慢慢褪去。而且沒事就晚到早退,有時還向老闆吐槽自己工資低,有一定負面情緒,也影響到了門店團隊的工作熱情。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員工的思想和心態上下手,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也唯有如此,員工才會發揮自己所有的潛能好好努力工作!
於是我們給他店長做了KSF的薪酬績效變革:
他的固定薪酬,會拿出一部分比例做寬帶薪酬,找出其工作的K指標,設置平衡點(由歷史數據得來,員工和老闆都認可),在平衡點上:
1.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 總產值:每畝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元;
6. .....
實行KSF薪酬模式之後:
1. 店長對業績的關心空前增長,想盡各種辦法增加門店銷售利潤;
2. 在想盡辦法增加銷售額的同時,也會更加注意節約成本;
3. 店長與店員之間關係更加和諧;
4. 員工流失率減少,老闆說實行KSF之後,門店只走了1個人;
5. 員工工資拿的更多了,企業利潤也提升了,雙贏;
PPV量化加薪法
對於剛入職的業務員來說,前三個月是最難熬的,因為對業務不熟悉,沒有客戶資源,銷售技巧不成熟,這時候壓力是最大的。
再加上企業對員工的開單要求非常高,基本上三個月不開單就要炒掉,實際上,在低底薪+提成的薪酬模式之下,就算公司不炒掉,業務員自己都會選擇離開,因為靠底薪撐不了多久。
對很多業務員來說,並非能力有問題,我也見過很多人,第一年做業務,基本上是沒錢賺的,基本都在學習,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和沉澱,半年後就爆發了,一發而不可收。
所以,只給員工三個月的考核期,其實會讓很多人才流失,因為不走,吃飯都成問題,還怎麼做下去?
所以企業如果想要提高成材率,必須拉長培養周期,要優化薪酬模式,讓員工在沒有開單之前,可以承擔其他工作來為自己加薪。
所謂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將員工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項目、工作結果等以標準化、規則化、價值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計算,並直接與員工的收入掛鈎,形成多勞多得的利益分配機制,相比傳統的計件工資、績效工資等更具激勵活力。
PPV模式讓業務員做到一專多能、成為複合型人才,同時做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收入,例如:
1)跟單員,跟蹤生產流程,完成交貨。跟單產值工資;
2)調查員,調研市場,提供完整的市場信息。市場調查產值工資;
3)統計員,除了自己的業績,協助統計和分析。統計產值工資;
4)客服員,打回訪電話,收集客戶反饋。客服產值工資;
5)分析員,收集外部與內部產品信息,並提供數據分析資料。分析產值工資;
6)根據企業崗位配置及個人能力,還可以擔任行政、後勤、網絡、美工等工作,並獲得各種產值收入。
...
PPV模式的好處在於:
1、公司能按實際工作量配置人員,減少人效浪費。
2、員工可以在不影響本職情況下,身兼多職,一專多長,為自己加薪。
3、所有工作,必須有結果,才有產值,這樣就要求員工必須對結果負責。
總結:想讓優秀員工跟您幹,必須打造良好的平臺,還有給予他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經營思維,自負盈虧,讓他們有做老闆的概念,和老闆一起齊心把企業做大,一起分錢,共同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