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智的成長之路

2021-02-13 北京書友會

這是 解讀《德魯克日誌》 的第 221 篇文章

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你可以再走一次,但不要試第三次。

——《德魯克日誌》11月7日

最近在重讀《天龍八部》,逐字讀完後,我對兩個人的看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是段延慶,一個是鳩摩智。我認為,《天龍八部》裡只有三個頭腦清楚的人,這三個人是有完整甚至完美人格的,這三個人就是蕭峰、段延慶和鳩摩智。
關於蕭峰,我寫的比較多,段延慶以後再慢慢誇他,今天我就使勁誇一下鳩摩智。鳩摩智是一個佛教徒,出場時武功就極高,獨自一人和天龍寺的枯榮加五本(本因,本參,本相,本塵,本觀)六人打鬥,枯榮等全力以赴仍然沒法對抗鳩摩智,只好燒毀《六脈神劍》孤本,讓鳩摩智死心。隨後,鳩摩智發現段譽會六脈神劍, 便活捉了段譽,在重重重圍下,逃出天龍寺,逃出大理國,奔往蘇州參合莊。這一段是鳩摩智的獨角戲,顯示了鳩摩智高超的武功和智慧。(在大理國,當著武功最高的6個人,活捉一個王子,並且全身而退)。雖然打了勝仗,還搶了一個熟記《六脈神劍劍譜》的王子,可是,沒有拿到六脈神劍劍譜,還是輸了。不過,鳩摩智並沒有氣餒,而且絲毫沒有戀戰。轉而逼迫段譽王子寫出六脈神劍的劍譜。這個過程也是曲折有趣,最終在阿朱、阿碧的協助下,段譽跑了,鳩摩智再次失利。不過,鳩摩智還是沒有糾纏。而是採取了下一個方法。鳩摩智是熟讀佛經的人,開壇講經也是座無虛席。對於經書,也是辯才無礙,一口道破枯榮所參之禪。在不長的時間裡,在吐蕃那個偏僻之地,在那個武學不是特別豐富地方,鳩摩智練出了驚人的武功。不過,鳩摩智還是羨慕中原的武學:少林的武功,慕容家的武功,大理的武功。年輕的鳩摩智想,我要是能學會那些武功該有多好。作為個體,一個人的武功可以到多高呢?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功究竟長什麼樣呢?所以,當他求六脈神劍失敗後,逼迫段譽寫六脈神劍再次失敗後,鳩摩智隨即去慕容博家,看能不能偷一些武林秘籍。在很多年前,鳩摩智認識了慕容博,和慕容博一見如故,慕容博交給了他少林七十二絕技的抄本,而且答應他去他家的書房查閱武功。現在慕容博死了,自己去查閱,也不算太大的過錯。鳩摩智潛入慕容博家,在慕容博家,他偷到了小無相功的秘籍。回到吐蕃後,用了沒多久,他就把小無相功練習的爐火純青,還用小無相功為內力,驅動了慕容博交給他的少林七十二絕技。這時的鳩摩智相信,自己的武功應該是非常厲害了,即使不是天下第一,也差不多。雖然小無相功是道家武功,對於深諳佛教經典的鳩摩智,他很清楚佛祖是個道士的觀點,他相信自己可以把道家的小無相功,和佛教的七十二絕技融合貫通,形成新的流派,而這個新的東西,會是一項驚天地泣鬼神的新武功。學成小無相功,熟練少林七十二絕技的鳩摩智再次來到中原。他聽說聾啞先生擺下了珍瓏局,邀請天下英雄去對弈,得勝者會有莫大的好處。出於對武功的好奇,鳩摩智也上得山來。當他看到珍瓏局後,很快就判斷出這個不是自己能解決的,甚至不是人力能解決的,隨意下了兩招,便即放棄。多虧如此,才沒有蹈慕容復和段延慶的覆轍。這也說明鳩摩智對形勢和自己的精確認識。後來鳩摩智來到少林寺,用小無相功操控七十二絕技,震驚了少林以及各路高手,儼然成為武林第一人。後來機械戰神掃地僧出面,奪去了鳩摩智的光環。掃地僧當眾講經,鳩摩智的臉都綠了,因為鳩摩智發現,掃地僧講了很多他不能領悟的東西。這些是佛經麼?或許是,或許不是。鳩摩智不願意相信,不願意相信自己努力追求的天下武學沒有意義。當他向掃地僧挑戰時,發現掃地僧是對的。他看到了神,鳩摩智第一次感受到了挫敗感,這是一種真正的挫敗感:我本來以為我要封神,才發現我只是萬千俗人中最俗的一個。鳩摩智再次離開少林回到吐蕃,他決定靜下來思考掃地僧的講經。這時,有個俗事闖進來了:西夏公主招駙馬。鳩摩智是吐蕃國的國師,吐蕃國王子是他的小徒弟。吐蕃和西夏聯姻在政治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在西夏,鳩摩智終於走火入魔了,小無相功練出來的內功,在七十二絕技的激發下,在體內四處激蕩,無法控制,也無法歸位。鳩摩智感覺整個人都在燃燒。眼看就要崩裂而死了。這時,他觸碰到了身邊的段譽,激發了段譽的北冥神功,他那些無處可歸的,通過小無相功練出來的真氣,都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走了。鳩摩智感覺輕鬆了很多,隨著內力離開自己的身體,自己也定下來了。直到最後,自己體內的內力消失殆盡。第二天,當他和段譽都醒來後,鳩摩智知道自己多年來在武學上的追求都付諸東流了。這時的鳩摩智反而更清楚了,他回想自己為了學習神妙武功所作出的行為,不禁汗顏。就像《六脈神劍》被燒了後,就像段譽失蹤後,就像他判斷出珍瓏局無解後,就像他仿佛聽懂掃地僧的講經後,鳩摩智哈哈一笑,和段譽說了一些真心的感激之話,感激了世間的一切緣法。離開了西夏,成為一名普通的僧人。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一代高僧。回顧鳩摩智的一生,精研佛法而有所求,一路披荊斬棘,遇到問題或解決,或繞過,絕不戀戰。偶爾犯錯,也不會再犯,即使沉迷武學,也保持對自己清醒認知。當他認識到自己的貪嗔痴後,隨即回歸佛法。
「我想成立一個千字營」,可惜我猜敢參加的人不會太多,並且我也沒敢參加(我是真的有』「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病,而且挺重的,不停地權衡)。每日不輟解讀《德魯克日誌》,這確是一個很好的刻意練習,而我寫指數,則是嘗試給一個相對中肯的「反饋」。「做」是最有力量的。4分。

往期文章

喬峰升職記

我想組建一個微信群

群裡討論一下和德魯克

和管理,還有個人成長

有關的話題。

如果興趣,歡迎加小寶微信(dtsxiaobao)

備註:德魯克小組


共樂時刻:

「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喜歡德魯克。」

 點個在看再走唄

輕輕一下就好↓

日拱一卒

相關焦點

  • 鳩摩智:最幸運的反派
    出場的時候,鳩摩智「布衣芒鞋,臉上神採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便如明珠寶玉,自然生輝」,使人一看便不免生出「欽仰親近之意」。這樣的「寶相莊嚴」,轉身就做了最不堪的事。強索大理段氏《六脈神劍》,不惜綁架段譽,遠走中原。於是天龍八部宏大的故事,自此才逶迤展開。北喬峰,南慕容,聚賢莊,少室山,小鏡湖,枯井底。
  • 鳩摩智的秘密
    但是,鳩摩智呢?其實要論資排輩鳩摩智不是個小人物,到中原來之後武功也是數一數二的。鳩摩智的鼎盛時期可以跟蕭遠山和慕容博一時瑜亮,要論武功,根本沒幾個對手。但是他不惜代價潛入少林偷學武功的動機一直都是個謎。金庸在小說裡說他是個武痴,痴迷武學,試圖將少林絕學融會貫通然後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設定其實在那個亂鬨鬨的江湖中也能說的過去。
  • 鳩摩智「我不服」
    掃地僧第一:從成長環境上來說,寺內無人知道掃地僧,說明他從沒和人過招練習,武功不比做學問,一輩子沒實戰的人可以有很深的內力,但是可以有絕頂的武學修為嗎?鳩摩智大戰天龍高僧鳩摩智一出場就挑戰大理段氏數位高手,堪稱天龍第一實戰王,比起掃地僧的理論,鳩摩智更像實力派:【鳩摩智思慮周詳,
  • 鳩摩智:天下第一不要臉的「小無相功」是如何煉成的?
    集才華與美貌與一身的鳩摩智 (一) 鳩摩智這個人比較複雜。 首先他身份特殊,是吐蕃國國師,吃皇糧的。 鳩摩智這個人很聰明,過目不忘,巔峰時期,單挑大理和少林,和慕容博、蕭峰、蕭遠山一起被並稱為「天龍四絕」。
  • 大輪明王——《天龍八部》人物鳩摩智
    至於吃肉和娶老婆,從來都不是修行的必然阻礙。前面幾篇文章談過,每人都迷一竅,這一竅就是他的核心情結。這個核心情結驅動著人的一生,為之生,為之死。迷的繞出,來自於徹底的得到或失去。鳩摩智迷的是武功,迷的是六脈神劍。覺悟的到來是因為武功全失,練功走火入魔,被段譽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內力。
  • 被段譽吸乾內力,鳩摩智就成了廢人?錯,他的武功超越了掃地僧
    隨著蕭遠山父子、慕容博父子握手言和之後,一旁的鳩摩智卻依舊執迷不悟。掃地僧告訴鳩摩智,你的問題比他們二人更嚴重,你偷學了《易筋經》瘋狂修煉,身上的戾氣必定讓你走火入魔!鳩摩智身為吐蕃國師,他的地位身份遠勝少林寺任何一位高僧。因為少林寺每年都要派出高僧到西域向鳩摩智學習佛法。如今你讓堂堂的國師低頭聽掃地老和尚訓話?休想!
  • 慕容博在得到少林七十二絕技後,為何要好心送給鳩摩智
    慕容博和鳩摩智談論天下武學,自然知道鳩摩智的看家本領火焰刀,所以他提出用少林七十二絕技換取鳩摩智的火焰刀武學,鳩摩智這個人是一個武痴,並且他還是一個有野心的和尚,他不可能不知道少林七十二絕技的重要性,他本來就想挑戰中原武學,這次少林七十二絕技輕而易舉的得到了,當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 97版《天龍八部》,第一狂人鳩摩智,神級搞笑表情包
    大雪山大輪寺大輪明王吐蕃護國大法師鳩摩智!這個稱號可謂大有名氣!如果你去網上搜索」鳩摩智「三個字,一定會蹦出來一大堆李國麟老師演繹的那個鳩摩智形象。這可見其熱度。這是鳩摩智的第一戰,真的是威力不凡,大出風頭。但是,他還沒得意夠,段譽無意中學會的六脈神劍驟然來襲,把他嚇個半死。幸虧段譽的六脈神劍初學乍練,發揮很不穩定,鳩摩智才能有驚無險。後來,鳩摩智偶遇慕容復,一番較量,慕容復不敵。「北喬峰,南慕容」,這名號在江湖上大名鼎鼎。鳩摩智大笑慕容復不堪一擊,甚至把與之齊名的喬峰也不放在眼裡。
  • 大輪明王鳩摩智: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反正慕容博當時也正缺人手,於是私下開了個培訓班,並把天下武功,一一點評,著實讓鳩摩智大開眼界,武功也自然火箭般上升。也難怪後來不少人認為,鳩摩智正是靠著自己的絕世容顏,得到了李秋水的寵幸和青睞,才練成了小無相功。不得不承認,如果逍遙派要選掌門人,鳩摩智還真的是最適合的人選。估計連珍瓏棋局的噱頭和考試都省了。
  • 逍遙派小無相功,鳩摩智是怎樣學會的?金庸在2003年揭曉答案!
    關於鳩摩智如何習得小無相功,也有了相對合理解釋,從這個角度,金庸也算是還了筆下這位高僧大德以」肉體上的清白」。在天龍寺大戰六脈劍陣時,鳩摩智其實還不會小無相功,即使少林絕技,也只會他演示的幾門少林指法(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而且慕容博當年也只告訴了他三十多門少林絕技,剩下三十多門,兩人約定,需要六脈神劍的劍譜來換。鳩摩智那時自稱「身兼少林七十二絕技」,純粹是大吹法螺;他捉了段譽一定要送到燕子塢,也就是用這本「活劍譜」為了換取慕容家所藏的剩下三十多門少林絕技。
  • 《天龍八部》天龍四絕中的鳩摩智跟慕容博,誰的武功更厲害?
    天龍四絕是天龍八部中的武學天花板,這四絕指的是:鳩摩智、喬峰、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是武學奇才,武功十分霸道,慕容博的鬥轉星移也是無人出其左右,二者孰強孰弱,還是有待爭論的。
  • 鳩摩智為何不去覬覦降龍十八掌?難道看不上嗎?在排擠同行
    鳩摩智兩次揚名的現場一次是大理天龍寺,一次是少林寺,都是圍繞著佛教界,別的門派他從來沒有去踢過館。作為一個和尚,他羞辱同行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佛學和武學上戰勝對手。首先來看下佛學。鳩摩智是吐蕃國師、大輪寺住持、人稱大輪明王。在天龍裡,鳩摩智的佛法造詣僅此於掃地僧。
  • 鳩摩智跟三兄弟打到後來,居然萌了起來
    這方面,TVB的選角挺有意思:李國麟版本的鳩摩智,談不上珠圓玉潤、神採飛揚,但說是寶相莊嚴,大概差不多:無論耳垂、頭髮還是面相,都是朝著佛像去的。電視劇裡頭,鳩摩智沒原著那麼從容不迫,倒是把貪婪和暴躁演出來了:「我就是要武功秘籍」寫得一臉都是。這份子貪嗔痴,其實也是明王后來在原著中的結局。
  • 吐蕃國師鳩摩智和喬峰,真的只是差了一個BGM而已嗎?
    因為受TVB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影響太深,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鳩摩智根本不是喬峰對手,雖然鳩摩智在面對天龍寺一眾人和慕容復時威風八面,但和喬峰交手就沒佔到一點便宜。然而,事實是,但凡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在書中,喬峰和鳩摩智根本沒有直接動過手(囧吧)。
  • 鳩摩智半生都身陷一個巨大的陰謀當中,被人利用,並且差點送命
    ,鳩摩智深陷陰謀,被人利用,並且險些送了性命。前文說到鳩摩智是吐蕃的國師、大輪明王,這些只是稱號,並非掌握實權的官職,只是吐蕃國對鳩摩智為國家做的貢獻而加封的稱號,而恰恰因為這個稱號讓鳩摩智被有心之人利用,這個人就是鳩摩智在藏邊遇見的一個人——慕容博。慕容博曾經在藏邊、川邊一帶活動,自然知道大輪明王鳩摩智的大名,所以有心結識,總算在一次「可以安排」的偶遇之下,慕容博和鳩摩智邂逅了。
  • 《天龍八部》中,鳩摩智與反派人物星宿老怪對比,哪個武功更強?
    鳩摩智不算真正的反派面人物,丁春秋是典型的反派人物。雖然鳩摩智的武功高於丁春秋,但是鳩摩智不宜和丁春秋近身戰。丁春秋的武功比聾啞老人蘇星河略高不及慕容復。慕容復在鳩摩智面前過不去十個回合,因此鳩摩智的武功比丁春秋高。喬峰深知丁春秋用毒厲害,因此由遠及近將三道降龍十八掌的掌力疊加。喬峰用疊加之後的掌力壓丁春秋的掌力,壓得丁春秋喘不過氣來沒有機會放毒。即便是近身戰,喬峰也是利用莊聚賢江湖經驗少牽制丁春秋。鳩摩智和喬峰並稱天龍四絕,鳩摩智也能發現丁春秋的弱點。
  • 盤點金庸筆下鳩摩智四大神功,小無相功排第二,第一就差一步掛掉
    本期小編盤點金庸武俠中一位大梟雄鳩摩智,他是吐蕃國師。擅長小無相功和多種少林絕學。鳩摩智痴心於在武學上挑戰少林。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下。鳩摩智武功處於巔峰時期時,與慕容博,蕭峰,蕭峰,蕭遠山被金庸讀者譽為「天龍四絕」,他是《天龍八部》中的絕頂高手之一。鳩摩智非常聰慧,記憶力超群。因武功高強,高傲自負,醉心於練功。
  • 「鳩摩智」18歲女兒曝光,長相清純甜美,酷似年輕版鄭佩佩
    說起李國麟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提起97版《天龍八部》中的鳩摩智相信沒幾個人不知道,這個版本的鳩摩智被認為是最經典的一版,「鳩摩智」也成了李國麟的代表角色。李國麟是TVB黃金配角,演技非常好,在影視劇中表現非常出彩,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 《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四絕」鳩摩智、喬峰、慕容博、蕭遠山到底...
    其中一僧為掃地僧;二掛為段譽虛竹;三老為天山童姥、無崖子、李秋水;四絕則是鳩摩智、蕭峰、慕容博、蕭遠山;不同於掃地僧那般的超然,也不像段譽和虛竹兩個人的超級奇遇,更沒有超級師父的指點,"天龍四絕"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不懈怠和天資方才得到相應的收穫。那麼,同為"天龍四絕"的鳩摩智、蕭峰、慕容博、蕭遠山到底誰更強呢?
  • 鳩摩智說天下能和他打成平手的沒幾人,金庸:他沒有吹牛
    在《天龍八部》裡面,鳩摩智因為過於喜歡裝,導致大家對於其實力評價失之偏頗。尤其是在影視作品中,鳩摩智聲稱「普天下能與小僧打成平手的沒幾人」,結果被蕭峰震出內傷,由此成了觀眾眼中的笑話。但事實上,撇開影視作品的人物塑造和小說反派的偏見成分不談,鳩摩智這個人是真的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