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媽姐不落家!自梳女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2021-01-18 揚生解史

導讀

姑婆媽姐不落家,終生不嫁自梳女。

背井離鄉為生活,女兒有淚不輕彈。

省吃儉用為全家,父母兄弟心中牽。

異地他鄉有知音,義結金蘭好姐妹。

哪個少女不懷春,養家責任莫敢忘。

青蔥歲月烏衣隊,南洋街頭梳頭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一生勞碌但精彩,青史留名冰玉堂。

二0一二年三月份,由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等主演的劇情影片《桃姐》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1300萬,擊敗同檔期的美國大片《戰馬》。另外,《桃姐》也橫掃港、澳、臺三地票房,力壓好萊塢大片《異星戰場》,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

《桃姐》之所以受到二岸三地觀眾的認可,除了演員演技出眾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桃姐》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桃姐的原型,是該片監製李恩霖家的媽姐鍾春桃,媽姐鍾春桃一生未嫁,無兒無女,她將自己當成李家的一員,畢生勤勤懇懇地服侍李家五代人,一直到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無法繼續做家務後,才搬到老人院。 媽姐就是自梳女,桃姐的經歷是當時大部分自梳女的經歷,她就是媽姐的縮影。

這部電影的熱映,使在三四十年代活躍於香江、東南亞的「媽姐」群體,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順德均安沙頭村的冰玉堂作為「自梳女」博物館掛牌成立,則意味著自梳女這一群體,已正式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並形成了獨特的「自梳女」文化。

那麼,自梳女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呢?

起源:自梳女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晚),眼淚未乾入下間(廚房)。」——順德民謠

在封建社會,兒女婚姻由家長一手包辦,實際上就是買賣婚姻,即所謂「賣女納財,買婦輸絹」。這其中,女方對自己的終身大事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大多數人結婚後在婆家也是任人奴役,過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苟延殘喘生活。當然,也有人能媳婦熬成婆,從而可以翻身做主,但此時也年華已逝,青春不再了。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的發展,以及女權意識的逐漸提高,在經濟上獲得獨立的女性,開始向沒有自主權的包辦婚姻說「不」。

南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國際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在這種大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的蠶絲業開始得到了發展。到了清康熙年間,順德、南海等地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蠶絲出口量開始逐年增加。

蠶絲業的蓬勃發展,使從事蠶絲業的女工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再加上受到國外先進思潮的影響,以及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受累的情景,於是,之前逆來順受的女工們,決定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再做婚姻的犧牲品。因此,她們選擇用終身不嫁的方式,來反抗不公平的婚姻制度,這就是最初的自梳女。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的萌芽以及發展,為自梳女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經濟獨立)。而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男性至上社會的反抗,終於讓一部分勇敢的女性做出了終生不嫁的決定,自梳女就此產生。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形成:自梳女文化是古代中國(女性)文化的一種

中國在進入封建農耕社會後,逐漸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分工局面,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從此便確定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隨後,封建禮教要求女子要具備「三從四德」以及「從一而終」的品德,要絕對服從於丈夫。從此,封建禮教便成為一把壓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鎖,與此同時,歷史上也並不缺少反抗封建禮教,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鬥爭的例子。

其中,在我國最早的五言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就是一個反封建禮教迫害的婦女形象。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同樣為了愛情不惜反抗封建禮教。而「自梳女」的出現,就是女性對封建禮教反抗的延續。

那麼,自梳女文化具體是什麼呢?

一、方法一:通過「自梳」儀式實現「梳起」 一梳福,二梳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金蘭姐妹相愛,七梳大吉大利,八梳無災無難。—— 「自梳」儀式歌謠

生活必須有儀式感,這不是一句調侃的話,而是經驗之談。事實上,儀式本身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對人們具有約束力的一種行為。而要成為「自梳女」,就必須先舉行 「自梳」儀式。

古時候,珠江三角洲的黃花閨女流行梳一條長長的髻,在結婚時再由母親或長輩將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表示已婚。而「自梳」儀式,就是由少女自行將辮子束髻,以此表示自己將永不嫁人,獨身終老,因此,她們就被稱為「自梳女」。

「自梳」儀式通常在「自梳女」聚居的「姑婆屋」內舉行。當事人在儀式前須用黃皮葉煮水沐浴,更換新衣新鞋,並在觀音前立誓永不婚嫁。舉行完「自梳」儀式後,該女子即為「梳起」,正式成為「自梳女」,終生不得反悔。

「自梳女」平日雖然可以居住在母家,但閒時必須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以聯絡感情。「自梳女」年老或病危時,必須移居至「姑婆屋」,不得在母家去世。

二、方法二:通過「不落家」方式實現「梳起」 如果少女要「梳起」,但父母不同意,並強迫其嫁人時怎麼辦?有人可能認為,只要私底下舉行儀式不就行了嗎?事實上是不行的,因為只有舉行過「自梳」儀式的人,才會被大家,特別是姐妹們所承認,並被接納進入「姑婆屋」中。

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少女們就會採取「不落家」的方式,來達到曲線「梳起」的目的。

「不落家」是一種假結婚習俗,具體是女子在過門(出嫁)後拒絕與丈夫同房,但按習俗在夫家住滿三日,然後借「回門」娘家的機會,不再返回夫家。「不落(夫)家」的名稱由此而來。

所以,「不落家」也是女子 「自梳」儀式的一種。通過此方式,女子同樣達到了向所有人宣告自己「梳起」的目的。

三、終生不嫁,抱團取暖 勤力女,無棺材,死後無人抬,一隻床板半張席,姐妹幫手丟落海。——自梳女歌謠

男權社會雖然無法阻止少女們「自梳」,但卻針對「自梳」群體設定了一系列懲罰性的規定。事實上,少女選擇了「自梳」,就相當於踏上了不歸路。

一旦 「梳起」就終生不得反悔,必須遵守終生不嫁的約定,在經濟上也要獨立,不能再依靠父母,而且去世後只能由「自梳」的姐妹幫忙處理後事,不能葬入家族墓地。另外,「自梳女」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除遭到毒打外,還會被裝進豬籠投河溺亡。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自梳女」就以「姑婆屋」為基地,姐妹之間義結金蘭,在生活上互相扶持。她們以抱團取暖的方式,來確保病時有人照顧,以及老有所依。

綜上所述,自梳女文化是女性在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追求婚姻自由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區域性文化。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的興起,使婦女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的能力,使自梳女文化的形成成為可能,同時,這也是只有廣東才有「自梳女」的原因。

生存:女兒當自強,不是所有的傭人都能稱為「媽姐」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也開始衰落,這讓經濟來源高度依賴蠶絲生產的「自梳女」失去了生活來源。在這種情況下,「自梳女」們為了生存,一部分人到了香江當女傭,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漂洋過海到南洋打工,主要也是到富人家中當女傭,人們稱之為「媽姐」。

「媽姐」繼承了中國人勤勞、善良的傳統美德。她們不僅廚藝了得,而且工作勤快,任勞任怨,完全將自己融入了主人的家中,每天天未亮就開始煲水、做早餐、打掃清潔、送主人小孩上學、哄小孩、買菜、做飯、洗衣拖地,晚上等主人睡下後,還要收拾廳房,然後才上床就寢。

很快,「媽姐」的口碑便傳開了。開始時主要是外籍家庭才聘請華人女工當傭人,其後,當地的名門望族們紛紛效仿,以聘請華人「媽姐」為時尚。其中,「媽姐」歐陽煥燕就被新加總理李光耀家所聘,她帶大了李顯龍、李瑋玲、李顯揚等李光耀的子女。

在鼎盛的時候,每到假日,成群結隊,身穿白衣黑褲,腳踏木屐的華人「媽姐」穿街過巷,一路拋灑了銀鈴般的笑聲,洋溢著濃鬱的青春氣息,成為南洋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當地人美其名曰「烏衣隊」。

「男兒漂泊為本分,女子漂泊為家貧。」「媽姐」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身處異國他鄉的「媽姐」,平時很少花錢,她們將錢攢起來寄回國內幫補家用。在經濟困難時期,甚至有「媽姐」將吃剩的米飯曬乾,一點一點存起來,加上錢和舊衣服寄給國內的親人;還有人先是寄錢給父母,父母去世就寄錢給兄弟、侄兒……。

綜上所述,並不是所有的傭人都能稱為「媽姐」,「媽姐」是「自梳女」們憑藉誠信、努力贏得的稱號。而促使「媽姐」背井離鄉外出掙錢的驅動力,除了女兒當自強的獨立精神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為了幫補家用。

回歸:落葉歸根

新中國建立後,徹底破除了封建陋習,不僅實現了婚姻自由,而且婦女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自梳女」產生的條件。此後,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現,尚存在世的「自梳女」就成為了未代「自梳女」,她們中的一部分人還身在海外。

中國人講究魂歸故裡,落葉歸根,這同樣是漂泊在外的未代「自梳女」們的心願。早在四十年代,在南洋謀生的「自梳女」們就已經未雨綢繆,籌款在國內建造了多間「姑婆屋」,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在順德均安沙頭的「玉冰堂」,之所以取名為「冰玉堂」,是寓意冰清玉潔之意。

此後,南洋年齡漸大的未代「自梳女」們陸續回國,得以在「冰玉堂」等「姑婆屋」中頤養天年。2012年,隨著順德均安沙頭村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館的掛牌成立,正式為「自梳女」這一群體所創造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結語

今天的我們不過在追尋一抹失落的過去,婚姻,有時候是女人一輩子中不能承受的痛,自梳,一個百年孤獨的承諾。——翡翠臺《自梳女》的故事。

為了反抗不公平的婚姻制度,「自梳女」群體不惜以失去青春、愛情以及家庭為代價,來換取自由、獨立的生活。她們通過與命運的抗爭,成功譜寫了一部屬於她們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所有人的由衷敬佩。

相關焦點

  • 古代「自梳女」是怎樣的群體?她們的命運如何?
    何謂「自梳女」過去女子出嫁時,總是由其母親束髻,但若是女子立誓不嫁,願意成為自梳女(或稱姑婆)時,那她便將自己的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來,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不婚主義者」,於是大家便默認她「已婚」,不會再向這家的女兒提親。
  • 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第三屆自梳女七夕文化節啟動
    8月24日,由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廣東省佛山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均安鎮人民政府、順德區委宣傳部、順德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承辦,均安鎮宣傳文體旅遊辦、均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均安鎮沙頭社區居民委員會執行的第三屆自梳女七夕文化節正式啟動。
  • 我愛你,無關風月—— 《自梳》(內附資源)
    自梳形式由此延續,並於晚清至民國前期達於高潮。自梳的女子稱作馬姐或姑婆。自梳儀式通常需要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婦女聚居的「姑婆屋」內舉行,當事者預先購備新衣、鞋襪、妝鏡、頭繩及香、燭、餚,以黃皮葉煮水沐浴,設供拜觀音,立誓永不婚嫁。履行儀式後,該女子正式成為「自梳女」,終生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
  • 名詞釋義丨自梳女
    清代後期廣府地區有「自梳女」這種特殊婚俗。自梳女即是決定不結婚的婦女,她們擇定吉日,在親友的眾目睽睽之下,穿起華麗的衫裙,在廳堂中先祭祀家神和祖先,接著跪拜父母,然後在神前對著鏡子自己把辮子盤為髻形,插花行禮,燃鞭炮,派利是,筵請親友,從此終身不嫁。
  • 她終身未嫁,在我家做了近40年保姆,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88歲了
    打出生起,保姆顏姐就在身邊照顧他。顏姐在唐家做了37年, 77歲才退休。他們沒有血緣關係,感情卻勝似家人。長大後的唐景鋒,偶然發現顏姐其實是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她不結婚生子,年輕時反抗包辦婚姻,從廣東老家來香港做傭人,一做就是60年。他決定把保姆的故事做成藝術作品。今年,「顏姐」作品在連州國際攝影節摘得大獎。
  • 我八歲那年,下毒毒死了我爹,去姑婆屋做了一名自梳女
    陶姑是自梳女,陶姑今晚上帶來的女子都是自梳女。自梳女,指的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的女性。  自梳女也稱媽姐或姑婆,人們稱呼自梳女都是姓氏加姑字。自梳女多群居在一起,她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姑婆屋,陶姑是她們那姑婆屋的主事人。自梳女都是金蘭姐妹,大家相親相愛互相扶持,沒誰敢輕易欺負抱團的自梳女。
  • 尋訪返鄉東莞「自梳女」 年齡偏高醫療需求迫切
    近年,除通過政府發放的482元生活補助和醫療救助金購買一些藥品外,有時還依靠遠在馬來西亞的楊先生不定時地郵寄藥過來。  橫瀝鎮黨委委員謝建玲說,對於返鄉「自梳女」,橫瀝除由政府給予財政補貼外,還發動一些社會組織對這些老人進行資助。其中,橫瀝慈善分會每月都會資助老人200元。
  • 《自梳》:兩個人的微溫
    我前後在廣東生活了近十年,我眼裡的廣東女人除了溫柔賢惠之外還有一種硬氣,與嚴歌苓筆下的「跪著原諒世界」的地母們有所不同的是,她們不會跪,多難的命運壓頂而來她們都會站得筆直,天塌下來都能扛。所以,「自梳」這一剛烈決絕的習俗出現在嶺南一點都不奇怪。  從古至今,婚嫁就是女子的天生使命,在某些時候,超齡不婚甚至是違法的,比如《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 影評 《自梳》:兩個人的微溫
    所以,「自梳」這一剛烈決絕的習俗出現在嶺南一點都不奇怪。從古至今,婚嫁就是女子的天生使命,在某些時候,超齡不婚甚至是違法的,比如《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還有《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 《自梳》| 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男是女
    故事的開始源於一場果決的逃婚,年輕的意歡為了逃避被買與人做妾的命運決定自梳不嫁。自梳的她還是被人追上門,滿屋子自梳女團結起來保護意歡,和一群打手對抗,就連小女孩也拿著剪子擋在意歡面前。擋在意歡面前的小女孩就是當時女子勢弱的縮影,自梳女們只能抱在一起孤零零的對抗命運的不公。女權者們穿越過去是會給她們叫聲好吧,但可惜當時沒有人知道還有女權這個概念。
  • 「均安媽姐菜」學術成果發布,助力粵菜師傅工程
    媽姐黑椒炒肉蟹、鮑汁花菇柚皮、香蔥油腐竹……在世界美食之都順德,這一道道美味,是均安媽姐菜的重要組成。在七夕佳節到來之際,8月24日~25日,「穿越古村,禮韻七夕」第三屆自梳女七夕文化節在均安鎮沙頭社區舉行,均安媽姐菜學術成果發布,媽姐菜推廣有了標準。
  • 豆瓣8.2分的《自梳》,比禁片還刺激的國產百合片
    近年來,同性戀等題材備受導演編劇屆的歡迎,而優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如推動美國同性戀合法的《斷背山》、或是《霜花店》、《男孩不哭》、《春光乍洩》等等。自梳,是古代女人表示終生不嫁的一種儀式,女性婚嫁的時候要將頭髮盤起來,而自己把自己的頭髮盤起來,就是自梳。
  • 均安大妗姐,簡直系民間才女!
    今年因為疫情,很多婚禮只能取消或延期 隨著疫情好轉,新人們也為婚禮準備起來了 就婚嫁習俗來講,均安地區算是比較隆重的 畢竟均安的南沙婚俗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所以與均安本地人結婚 你會看見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 同性影片《自梳》【香港 / 愛情】
    (一眼萬年)玉環是當地織布廠廠主陳耀宗(董瑋飾)的八姨太,與其他太太明爭暗鬥不斷,卻將意歡認為知己,二人無話不談。意歡與青梅竹馬的戀人(錢嘉樂飾)兩情相悅卻難成眷屬。意歡對玉環不離不棄,令她十分感動,感情漸漸超越了友誼。而此時意歡與戀人在「買門檻」之夜出軌,玉環又擔心又生氣,終於忍不住告訴了意歡自己心底的秘密。那有情人能否終成眷屬?兩個女人之間到底有什麼秘密?阿慧能否度過情關?
  • 以你之名,伴我後生|看《自梳》跨越時間和性別的愛情
    或許她還不太明白,將青絲梳起到底意味著什麼,只知道自梳後便不用被逼著嫁給那個不喜歡的糟老頭了。她要找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誰?這團迷霧,緊接著就在「意歡」的回憶中抽絲剝繭而散。自梳女是珠三角地區的特殊女性群體,也稱媽姐或姑婆。女性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死後稱為淨女。當時有很多女性為了躲避婚約,或是逃脫夫家虐待,紛紛選擇這條路,意歡就是其中一個。
  • 藝術院校女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她們的價值取向怎樣?
    筆者在網上看過一個不完全統計調查,是關於大眾對藝術院校女生印象的,很能說明問題,我列幾個問項出來為例:Q1用一個詞來形容藝校女生在你心目中的印象?結果,有15.0%選了「美麗」,44.0%的選了「勢利」, 9.0%的選了「多才多藝」, 7.0%選了「爭強好勝」,7.0%的選了「高不可攀」,5.0%選了「神秘」; Q2你認為她們報考藝術院校的目的是?
  • 國產百合電影《自梳》:劉嘉玲23年前演的霸氣花魁真是一絕!
    劉嘉玲演的顧曼璐,不像是一個要扛起一家老小生活而被迫淪落風塵的苦命女子,更像是立志要在風月場所出人頭地的大姐大!《自梳》劇照蔣欣演的顧曼楨,臺詞就更了不得了,她希望能跟姐姐清清白白地站在陽光下。這臺詞不說是不是有抄襲《白夜行》的嫌疑,這根本就不是顧曼楨會說的話。
  • 懷舊港劇《縱是有緣》:不婚不嫁、為愛私奔?他們最後都怎樣了?
    一個是自梳女,一個是男教師;一個非君不嫁,一個卻已成家;一個豪放貪玩,偏偏遇上白眼狼。劇中的三個男女組合,結局各有千秋。此後,素娟正式加入了"黑衣隊",成為自梳女。自梳女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她們盤起頭髮以示不嫁,獨身終老。之後,素娟跟其他自梳女住到了一起。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倒也樂也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