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姑婆媽姐不落家,終生不嫁自梳女。
背井離鄉為生活,女兒有淚不輕彈。
省吃儉用為全家,父母兄弟心中牽。
異地他鄉有知音,義結金蘭好姐妹。
哪個少女不懷春,養家責任莫敢忘。
青蔥歲月烏衣隊,南洋街頭梳頭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一生勞碌但精彩,青史留名冰玉堂。
二0一二年三月份,由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等主演的劇情影片《桃姐》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1300萬,擊敗同檔期的美國大片《戰馬》。另外,《桃姐》也橫掃港、澳、臺三地票房,力壓好萊塢大片《異星戰場》,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
《桃姐》之所以受到二岸三地觀眾的認可,除了演員演技出眾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桃姐》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桃姐的原型,是該片監製李恩霖家的媽姐鍾春桃,媽姐鍾春桃一生未嫁,無兒無女,她將自己當成李家的一員,畢生勤勤懇懇地服侍李家五代人,一直到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無法繼續做家務後,才搬到老人院。 媽姐就是自梳女,桃姐的經歷是當時大部分自梳女的經歷,她就是媽姐的縮影。
這部電影的熱映,使在三四十年代活躍於香江、東南亞的「媽姐」群體,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順德均安沙頭村的冰玉堂作為「自梳女」博物館掛牌成立,則意味著自梳女這一群體,已正式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並形成了獨特的「自梳女」文化。
那麼,自梳女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呢?
起源:自梳女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晚),眼淚未乾入下間(廚房)。」——順德民謠
在封建社會,兒女婚姻由家長一手包辦,實際上就是買賣婚姻,即所謂「賣女納財,買婦輸絹」。這其中,女方對自己的終身大事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大多數人結婚後在婆家也是任人奴役,過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苟延殘喘生活。當然,也有人能媳婦熬成婆,從而可以翻身做主,但此時也年華已逝,青春不再了。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的發展,以及女權意識的逐漸提高,在經濟上獲得獨立的女性,開始向沒有自主權的包辦婚姻說「不」。
南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國際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在這種大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的蠶絲業開始得到了發展。到了清康熙年間,順德、南海等地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蠶絲出口量開始逐年增加。
蠶絲業的蓬勃發展,使從事蠶絲業的女工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再加上受到國外先進思潮的影響,以及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受累的情景,於是,之前逆來順受的女工們,決定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再做婚姻的犧牲品。因此,她們選擇用終身不嫁的方式,來反抗不公平的婚姻制度,這就是最初的自梳女。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的萌芽以及發展,為自梳女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經濟獨立)。而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男性至上社會的反抗,終於讓一部分勇敢的女性做出了終生不嫁的決定,自梳女就此產生。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形成:自梳女文化是古代中國(女性)文化的一種
中國在進入封建農耕社會後,逐漸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分工局面,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從此便確定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隨後,封建禮教要求女子要具備「三從四德」以及「從一而終」的品德,要絕對服從於丈夫。從此,封建禮教便成為一把壓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鎖,與此同時,歷史上也並不缺少反抗封建禮教,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鬥爭的例子。
其中,在我國最早的五言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就是一個反封建禮教迫害的婦女形象。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同樣為了愛情不惜反抗封建禮教。而「自梳女」的出現,就是女性對封建禮教反抗的延續。
那麼,自梳女文化具體是什麼呢?
一、方法一:通過「自梳」儀式實現「梳起」 一梳福,二梳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金蘭姐妹相愛,七梳大吉大利,八梳無災無難。—— 「自梳」儀式歌謠
生活必須有儀式感,這不是一句調侃的話,而是經驗之談。事實上,儀式本身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對人們具有約束力的一種行為。而要成為「自梳女」,就必須先舉行 「自梳」儀式。
古時候,珠江三角洲的黃花閨女流行梳一條長長的髻,在結婚時再由母親或長輩將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表示已婚。而「自梳」儀式,就是由少女自行將辮子束髻,以此表示自己將永不嫁人,獨身終老,因此,她們就被稱為「自梳女」。
「自梳」儀式通常在「自梳女」聚居的「姑婆屋」內舉行。當事人在儀式前須用黃皮葉煮水沐浴,更換新衣新鞋,並在觀音前立誓永不婚嫁。舉行完「自梳」儀式後,該女子即為「梳起」,正式成為「自梳女」,終生不得反悔。
「自梳女」平日雖然可以居住在母家,但閒時必須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以聯絡感情。「自梳女」年老或病危時,必須移居至「姑婆屋」,不得在母家去世。
二、方法二:通過「不落家」方式實現「梳起」 如果少女要「梳起」,但父母不同意,並強迫其嫁人時怎麼辦?有人可能認為,只要私底下舉行儀式不就行了嗎?事實上是不行的,因為只有舉行過「自梳」儀式的人,才會被大家,特別是姐妹們所承認,並被接納進入「姑婆屋」中。
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少女們就會採取「不落家」的方式,來達到曲線「梳起」的目的。
「不落家」是一種假結婚習俗,具體是女子在過門(出嫁)後拒絕與丈夫同房,但按習俗在夫家住滿三日,然後借「回門」娘家的機會,不再返回夫家。「不落(夫)家」的名稱由此而來。
所以,「不落家」也是女子 「自梳」儀式的一種。通過此方式,女子同樣達到了向所有人宣告自己「梳起」的目的。
三、終生不嫁,抱團取暖 勤力女,無棺材,死後無人抬,一隻床板半張席,姐妹幫手丟落海。——自梳女歌謠
男權社會雖然無法阻止少女們「自梳」,但卻針對「自梳」群體設定了一系列懲罰性的規定。事實上,少女選擇了「自梳」,就相當於踏上了不歸路。
一旦 「梳起」就終生不得反悔,必須遵守終生不嫁的約定,在經濟上也要獨立,不能再依靠父母,而且去世後只能由「自梳」的姐妹幫忙處理後事,不能葬入家族墓地。另外,「自梳女」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除遭到毒打外,還會被裝進豬籠投河溺亡。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自梳女」就以「姑婆屋」為基地,姐妹之間義結金蘭,在生活上互相扶持。她們以抱團取暖的方式,來確保病時有人照顧,以及老有所依。
綜上所述,自梳女文化是女性在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追求婚姻自由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區域性文化。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的興起,使婦女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的能力,使自梳女文化的形成成為可能,同時,這也是只有廣東才有「自梳女」的原因。
生存:女兒當自強,不是所有的傭人都能稱為「媽姐」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也開始衰落,這讓經濟來源高度依賴蠶絲生產的「自梳女」失去了生活來源。在這種情況下,「自梳女」們為了生存,一部分人到了香江當女傭,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漂洋過海到南洋打工,主要也是到富人家中當女傭,人們稱之為「媽姐」。
「媽姐」繼承了中國人勤勞、善良的傳統美德。她們不僅廚藝了得,而且工作勤快,任勞任怨,完全將自己融入了主人的家中,每天天未亮就開始煲水、做早餐、打掃清潔、送主人小孩上學、哄小孩、買菜、做飯、洗衣拖地,晚上等主人睡下後,還要收拾廳房,然後才上床就寢。
很快,「媽姐」的口碑便傳開了。開始時主要是外籍家庭才聘請華人女工當傭人,其後,當地的名門望族們紛紛效仿,以聘請華人「媽姐」為時尚。其中,「媽姐」歐陽煥燕就被新加總理李光耀家所聘,她帶大了李顯龍、李瑋玲、李顯揚等李光耀的子女。
在鼎盛的時候,每到假日,成群結隊,身穿白衣黑褲,腳踏木屐的華人「媽姐」穿街過巷,一路拋灑了銀鈴般的笑聲,洋溢著濃鬱的青春氣息,成為南洋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當地人美其名曰「烏衣隊」。
「男兒漂泊為本分,女子漂泊為家貧。」「媽姐」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身處異國他鄉的「媽姐」,平時很少花錢,她們將錢攢起來寄回國內幫補家用。在經濟困難時期,甚至有「媽姐」將吃剩的米飯曬乾,一點一點存起來,加上錢和舊衣服寄給國內的親人;還有人先是寄錢給父母,父母去世就寄錢給兄弟、侄兒……。
綜上所述,並不是所有的傭人都能稱為「媽姐」,「媽姐」是「自梳女」們憑藉誠信、努力贏得的稱號。而促使「媽姐」背井離鄉外出掙錢的驅動力,除了女兒當自強的獨立精神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為了幫補家用。
回歸:落葉歸根
新中國建立後,徹底破除了封建陋習,不僅實現了婚姻自由,而且婦女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自梳女」產生的條件。此後,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現,尚存在世的「自梳女」就成為了未代「自梳女」,她們中的一部分人還身在海外。
中國人講究魂歸故裡,落葉歸根,這同樣是漂泊在外的未代「自梳女」們的心願。早在四十年代,在南洋謀生的「自梳女」們就已經未雨綢繆,籌款在國內建造了多間「姑婆屋」,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在順德均安沙頭的「玉冰堂」,之所以取名為「冰玉堂」,是寓意冰清玉潔之意。
此後,南洋年齡漸大的未代「自梳女」們陸續回國,得以在「冰玉堂」等「姑婆屋」中頤養天年。2012年,隨著順德均安沙頭村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館的掛牌成立,正式為「自梳女」這一群體所創造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結語
今天的我們不過在追尋一抹失落的過去,婚姻,有時候是女人一輩子中不能承受的痛,自梳,一個百年孤獨的承諾。——翡翠臺《自梳女》的故事。
為了反抗不公平的婚姻制度,「自梳女」群體不惜以失去青春、愛情以及家庭為代價,來換取自由、獨立的生活。她們通過與命運的抗爭,成功譜寫了一部屬於她們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所有人的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