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譯者一邊翻閱這篇文章,一邊卻回想起了兒時,母親帶我去路邊衝印社的寶貴經歷,看著一張張底片在暗房中顯影、定影、晾曬,仿佛影像也同時被賦予了回憶的溫度。現如今,36個小小的格子離我們越來越遠,「玩膠片」成了一個小眾而奢侈的愛好,膠片與數碼的載體之爭雖早已偃旗息鼓,但與歷史的「成王敗寇」不同,膠片相機仍以其難以複製的獨特玩法深深吸引著一代代光與影的探索者。不知道看罷此文,你是否會和我一樣,忍不住翻箱倒櫃,再去把舊時朋友拿出,重新玩味一番呢?有時,我們的確需要生活,再慢一點。
歷史:佳能AE-1的生產時間是1976年到1984年,在這段時間裡,其銷售數字超過一百萬臺。AE-1是第一臺第一臺具備TTL自動測光的消費級單眼相機,也是第一臺運用了微處理器技術的膠片單眼相機。為了降低成本,佳能AE-1的機身大量使用了塑料材質,雖然耐久性不如金屬,但大大降低了其機身重量。
入選理由:對於入門新手來說,這是一臺非常不錯的機器,具備快門優先和手動模式(光圈優先模式的缺失實在是一大遺憾)。自動測光比較準確而且機內的電池比較容易買到。FD卡口的鏡頭價廉物美,覆蓋各種焦距。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
也可以考慮:佳能AE-1P(1981年發布),它和AE-1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不過相比後者多出了程序自動模式(快門速度和光圈都交由相機控制)。
歷史:賓得K1000於1976年首次登場(和佳能AE-1是同一年),和佳能AE-1的定位完全不同:整個機身大量使用金屬材料,是一臺純機械相機(沒有自動模式)。K1000有一個簡單的測光裝置(指示燈),由紐扣電池驅動。一定記住不用的時候蓋上鏡頭蓋,以免測光電池的電跑光。
入選理由:K1000代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路(相比AE-1)。兩臺相機都是很不錯的機器,但我們更喜歡賓得的機械設計,這樣的設計讓我們可以完全拋棄電池。金屬機身的K1000也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雖然有人覺得這臺相機過於簡單,但是它十分可靠,非常適合新手或是純粹主義者。同時,賓得K卡口也是一個極其成熟的系統,有著非常多的好鏡頭。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注意:據說寫了Asahi的機身要更可靠一點,因為這些機身年代更久遠,內部金屬件更多,更耐用。
歷史:奧林巴斯XA是體積最小的旁軸膠片相機之一。在售時間是1979年到1985年,內置一支非常銳利的Zuiko 35mm F2.8鏡頭(4片光圈葉片)。這臺相機僅能使用光圈優先模式,除了機身底部的+1.5EV,沒有其他辦法幹預相機的曝光。機身材質是塑料,但手感尚可。
入選理由:這臺小旁軸優點多多:動靜非常小,鏡頭素質高,測光準確。在那個時代,它也是設計最與眾不同的相機之一。對焦撥杆有些過於小了,不過還好有景深標尺。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注意:某些機器雖然可以拍照,但測光系統的提示燈壞掉了,這對於一臺只能光圈優先的機器來說可謂是災難性的。
也可以考慮:奧林巴斯XA2,XA簡化版。某些用戶認為XA2在某種意義上更適合日常使用。
歷史:瑪米亞M645是該公司的第一臺6×4.5畫幅單眼相機,生產時間是1975-1987年。M645使用的是電子焦平面快門,取景器、對焦屏可更換,但不可更換膠片後背。電池是普通的6V電池。有幾個版本,包括M645 1000和相對便宜的M645J。
入選理由:這臺相機不光看起來美,用起來也不錯。而且,這臺相機的機械結構也比較可靠。市面上有許多功能更多的6×4.5相機(瑪米亞自己就有不少),但是很少有價格像M645這樣低廉的。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注意:M645J是M645的簡化版(M645J快門速度範圍更小,沒有反光板鎖定功能,相比M645少了一個快門按鈕)。
歷史:尼康L35AF發布於1983年,是該公司的首款緊湊型自動對焦固定鏡頭相機。機身上自帶的35mm F2.8鏡頭素質出色,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這臺相機是全自動設計,但在機身證明有一個可+2EV曝光的撥杆。測光窗位於鏡頭下方,這臺相機也可以使用濾鏡,還有內置彈出式閃光燈。
入選理由:L35AF咋看上去是一步廉價的塑料相機,其實不然,這臺相機相當堅固,塑料只是外殼,內部是金屬的。對焦和測光都很準確,鏡頭銳度高,除此之外,這臺相機使用常見的AA電池,很容易買到。確切的說,這是一臺非常棒的膠片相機,唯一的短板就是有些笨重。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L35AD和L35AF基本是一樣的,多了一個自動日期功能,也可以考慮。
歷史:美能達Hi-MaticAF2首次亮相於1981年,是一臺全按自動緊湊型固定鏡頭相機(不過需要手動過片/倒片)。鏡頭的素質不錯,而且和尼康L35AF一樣,測光窗位於鏡頭前組鏡片的下方,也可以使用濾鏡。這臺相機使用兩節AA電池,內置彈出式閃光燈。
入選理由:在廉價的膠片相機裡面,美能達Hi-Matic AF2有著幾乎是最高的銳度/價格比。機身上並沒有進行曝光補償的地方(而同期同類型相機大都有),如果光線不夠/拍攝主體過近,相機會有提示(提示音)。這是一臺塑料感強、輕巧,很有樂趣的小相機。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如果不像手動過片/倒片的話,可以考慮美能達的hi
-Matic AF2-M,基本是一臺相機,不過多了自動過片/倒片。
歷史:這是奧林巴斯於1997年推出的全自動全天候緊湊型相機。和奧林巴斯XA一樣,Stylus Epic正面也有一個保護鏡頭的「門」(同時也是相機的開關)。Stylus Epic有一個畫質出色的35mm F2.8鏡頭,自動對焦表現不錯,還很緊湊。這臺相機由持久的鋰電池驅動。
入選理由: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奧林巴斯這種圓潤的外觀設計感冒,但在便攜性上,確實有它的高明之處。全天候設計讓用戶可以帶著它去任何地方。還有,閃光燈在開機的時候就開始充電,之後隨時處於待命狀態,讓你不錯過任何瞬間。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奧林巴斯推出過許多名字類似的相機,而Stylus Epic/Mju II是其中光學素質最高的。
歷史:尼康N90S/F90X發布於1994年,2001年停產。目標用戶群主要是高級業餘愛好者,從紙面上來看這臺相機也是一臺相當先進的膠片相機:3D矩陣測光、機頂LCD、4.1fpsAF-C連拍、1/8000秒最高快門速度。不過這臺相機只有一個對焦點,自動對焦性能也無法和現代DSLR媲美。這臺相機使用4節常見的AA電池,這是一個加分項。
入選理由:對於相機廠商來說,世紀更迭之際是一個有趣的時間點。由於膠片用戶的流失(跑去用數碼了),這時的膠片相機開始加入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功能。市場上開始出現一些數碼/膠片混血相機,N90S正是一臺這樣的相機。如果你是一個尼康DSLR用戶,那麼沒有理由不去試試,那個時候的尼康膠片SLR非常棒。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很容易找到工作正常的機器,因為生產年代並不算久遠。注意:機身上面的橡膠塗層經過了10年的歲月可能會變得黏手,嚴重影響使用體驗,尤其是在溫暖環境中儲存的機器。
歷史:美能達X-700發布於1981年,是美能達的頂級手動對焦SLR。市場表現相當出彩,該機一直生產到1999年,它也是美能達生產的最後一臺手哦對那個對焦相機。該機的優點包括:TTL閃光燈測光系統,明亮的取景器,多種自動曝光模式。就向佳能AE-1一樣,機身大量採用塑料材質,大大降低了重量和製造成本。X-700使用常見的紐扣電池。
入選理由:X-700提供程序曝光、光圈優先和手哦對那個模式,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除此之外,美能達SR口(就是MC/MD口)鏡頭非常豐富,也很便宜。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
佳能EOS 5
歷史:佳能EOS 5/EOS A2是一臺準專業級SLR,於1992年開始生產。它使用佳能最新的EF卡口(1987年發布)。EOS 5內置16區評價測光系統,AF-C下連拍速度3fps(AF-S 5fps)。另外一個亮點就是5點自動對焦系統,它也是佳能第一臺具備「眼控對焦」功能的SLR。該機由一節2CR5鋰電池供電,這種電池並不便宜,但能夠在網上找到。
入選理由:上世紀末的中高端SLR比較特別:使用膠片,但具備很多現代DSLR的功能。EOS 5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開沒有傳感器,它的性能很不錯。佳能的忠實用戶們可以在EOS 5上看到佳能現代DSLR的影子。
有關買買買:某寶,某魚,某bay……
via:D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