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鏡到底,喜提奧斯卡小金人,打臉國產電影「名導」

2020-09-05 電影扒扒

戰爭片的堪稱經典典範之作,算是電影史上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第一視角展現戰爭的殘酷事實,彩虹遮蓋不了腐爛屍體,花香掩蓋不了戰火的硝煙;鋼槍刺入了心臟,卻刺不穿嚮往和平的心,暴風驟雨後的夕陽,照亮人們歸途的家鄉。

豆瓣評分8.7分。

導演的側重點

《1917》真切地讓我感受到了藝術上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完美境界的導演是什麼樣的。我覺得電影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但是作為導演只會技術是不行的,只會藝術也是不行的,我覺得導演應該具備這兩者,缺一不可,大部分導演都有側重,即使是非常重要有名的導演。

記得影片中有一個橋段,主人公喬治·麥凱遭受槍擊,被擊中鋼盔瞬間暈厥,鏡頭切換黑屏,總時間跨度達到20s,當人們都以為喬治·麥凱死亡了的時候,一滴水,確切地說是滴水聲,將喬治·麥凱和熒幕前的觀眾同時喚醒過來,這是導演薩姆·門德的一個非常高超的攝影技巧「共情手法」,醒來,切換亮屏,這短時間的熒幕轉換卻是將觀眾徹底拉進熒幕,從而實現真正的身臨其境觀影感受,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這部電影並沒有宏大的戰爭鏡頭,而是講戰爭中的人類。從敵人到戰友,他們所經歷之處的橫屍遍野,充滿了整部影片的背景。故事有幾個情節,第一個敵人戰壕,第二個農莊後院,第三個黑夜中的炮彈禮化,最後一個是從瀑布,河流,森林轉場到前線每個場景的設定都恰到好處。

最有奧斯卡像的電影

《1917》這部電影已經預定(提名)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第77屆金球獎 最佳影片劇情獎

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電影獎 最佳影片。

戰爭片對我來說看得比較少,並不是不喜歡,因為受不了畫面的單一,炮彈的轟炸,血淋淋的場面和帶上鋼盔的冷酷無情。但是這部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吸引我的不是炮灰連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邊的櫻花,焦土上的輝煌火光和士兵在森林中的歌聲,攝影的畫面簡直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藝片,這部電影也許是最有奧斯卡像的電影。

據導演薩姆·門德講述這部電影中的故事是親身經歷過一戰的祖父給他講述的,但是薩姆·門德做了許多次修改。後來他也分享了他曾曾祖父在一戰中的經歷。歐洲人拍的一戰是感性的,因為那都是他們家族經歷過多真實。

拍攝這部電影其實是一個特別兀長的工作,非常碎片化,有時候一個鏡頭要拍幾十遍,然後導演懷著最大的希望把它們集結起來。

1917年4月6日這個初春的午後,法國前線英國皇家來福搶8團的陣地後方兩個代理下士曬著太陽閉目養神。到了指揮所門口,中士說你倆麻利點,明早之前的命令要送到。到了戰壕,戰壕裡一個人都沒有,但是火盆裡碳還沒燒完,說明德國人剛撤不久。少校說剛才已經帶著第一波出去了需要和他們較量,做好明天戰鬥的準備。

1917故事內容

這部電影故事起始於1914年4月6日,世界第一次大戰背景下,德軍從英法佔領區戰略撤退,並設下重重陷阱,準備誘殺追擊的英軍,主人公喬治·麥凱的身份是一名信使,接到任務就是在通信電路全部遭受破壞的環境下,把長官的作戰指令準確傳遞給前線正準備進攻德文郡的二營,不然將會有1600名士兵死於敵軍炮火猛烈攻擊之下,完成任務的一路上將整個戰場真實殘酷表現出來。

撤離期間,德軍拆毀法國的農舍


真實寫照

砍倒路邊的樹木封住英軍前進的道路

電影中的種種場景對這段歷史非常還原,德軍為了誘殺英軍,在坑道裡的設置大量絆雷以及餌雷,撤退時炸毀的炮火,大量被砍伐的果園,被汙染的水源,夷為平地的農舍,砍伐樹木擋住的道路,炸毀的橋梁等等場景都是這段都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真實的戰場遠遠比這個還要殘酷百倍,這只是冰山一角。

加裡波利戰役期間英國的信使

每當我們提到一戰,首先浮現在腦海裡受到就是綿延不絕的戰壕,以及在戰壕中蜷縮的士兵,這一部電影雖然對戰壕這一站最著名的視覺元素描寫 不多,但是通過幾個片段和主角的對話可以感受到百年前的戰壕如同地獄般的生活。

戰壕生活

簡單的說一下戰績戰壕的成因:一戰之所以陷入了戰壕狀態,簡而言之就是落後的軍事思維和軍事技術造成的。隨著機槍的掃射使大部分人都死於戰壕中,加上戰爭大部分發生在法國地勢相對平坦,視野開闊的農村地區。可以想像一下,一群士兵在沒有任何掩護的情況下,迎著敵人的機槍掃射,然後一批批倒在血海中這種絕望,是往後任何戰爭都無法相比的。

在整個戰場無人區的荒蕪之中,在某種意義上也就造成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路標。位於前線的哨兵也會透過望遠鏡觀察戰地的地貌形式,為之後的進攻部隊不遭受敵軍的襲擾,提供最明確的進攻路線,從而降低自己的不必要的士兵傷損。

電影的引人深思

《1917》是薩姆·門德導演的反戰題材戰爭片,不過為了搶奪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存在嚴重的炫技成份,戰爭片是很嚴肅的,但是影片中喬治·麥凱很多戲劇性的橋段以及英法盟友之間的比較「低端」的表現手法,反而是這部電影丟分的地方,有點得不償失。

不可否認,《1917》的導演對於戰爭場面的還原度絕對是做到了100分,同時也希望,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能夠普及一下那段已近一百年的近代殘酷歷史,讓大家知道和平來之不易,珍惜眼下,珍惜身邊人。

願世界和平,祝大家早日富可敵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電影扒扒

相關焦點

  • 羅傑·迪金斯二度拿下小金人,《1917》原來是「偽一鏡到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15次獲提名的好萊塢傳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憑《1917》拿下最佳攝影,上一次他憑《銀翼殺手2049》已獲得一尊小金人。《1917》讓人讚不絕口的「一鏡到底」讓羅傑·迪金斯實至名歸。同時該片也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破碎了《復聯4》的奧斯卡夢。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坐擁十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
    今日,備受影迷期待的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式在全國上映。影片發布了最新希望版預告,展現主角在奔赴終點的過程中,與不同人相遇並產生交集,從中感悟到情感的力量,萌生了新的希望。此前,《1917》舉辦首映觀影,觀眾給予不俗評價,直言「詩意的史詩」「細膩又宏偉,刺激又感動」。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體驗
    《1917》不止是殘酷的戰爭片,也是一場最美的救贖。一鏡到底引領沉浸式觀影《1917》的精彩,離不開幕後一班用心的主創。導演薩姆·門德斯,曾兩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憑藉處女作《這一次,《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營造出「身臨其戰」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主角迪恩-查爾斯·查普曼曾在拍攝完畢,聽到導演喊「cut」的那一刻,忍不住落淚直言,「難以走出電影,一鏡到底就是如此讓人沉醉其中」。
  • 2小時一鏡到底,全片一個鏡頭,《1917》差點就是奧斯卡最佳
    電影《1917》豆瓣評分8.5,IMDb評分8.3,爛番茄新鮮度高達89%,在2020年92屆奧斯卡擁有10項提名,是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最大熱門。導演 薩姆·門德斯也幾乎要把最佳導演的小金人拿回家中,但沒想到92屆奧斯卡給了全世界觀眾一個驚喜,韓國電影《寄生蟲》成了奧斯卡的「史無前例」,將最重量級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都收入囊中,此前最熱門的《1917》只能陪跑,最後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視覺、音效三項大獎,成了奧斯卡的璀璨遺珠。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
    「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
  • 2小時一鏡到底,全片只有一個鏡頭,《1917》差點就是奧斯卡最佳
    導演 薩姆·門德斯也幾乎要把最佳導演的小金人拿回家中,但沒想到92屆奧斯卡給了全世界觀眾一個驚喜,韓國電影《寄生蟲》成了奧斯卡的「史無前例」,將最重量級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都收入囊中,此前最熱門的《1917》只能陪跑,最後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視覺、音效三項大獎,成了奧斯卡的璀璨遺珠。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但與此同時,對《1917》來說,「沉浸感」也並不全是好事。我們在年初翻譯了《電影手冊》前主編Stéphane Delorme對《1917》的「猛烈檄文「:獲得三座奧斯卡,原來它和《復仇者聯盟》是同一種電影?評論區也非常熱鬧地「吵了一架」。「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 《1917》獲得奧斯卡三好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一鏡到底」的「狠話」早在電影宣傳片發布時就已經發布,所謂「一鏡到底」是指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拍攝中沒有重複,最直觀的視覺體驗是觀眾本身和鏡頭的統一,觀眾成為主角的隨從,與上路一起完成艱巨的任務。這種操作的效果是保持代入感的連續性、時態和即時性的融合,從而為觀眾提供逼真而強大的視覺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攝影師羅傑·迪《1917》之王確實值得「最佳攝影」獎,這項技術有多酷?讓我們從屏幕後面解開「一鏡到底」的謎團。
  • 奧斯卡最佳電影《1917》「一鏡到底」直播戰爭!
    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大放異彩的熱門佳作《1917》曝光「爭分奪秒」版預告片和海報,正式宣布定檔8月7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成為復工後又一部電影院大片。
  •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你有想過一鏡到底的戰爭片,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嗎?曾以《美國麗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Sam Mendes (薩姆·門德斯),這次找上老搭檔攝影指導Roger Deakins (羅傑·狄金斯),將以「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他2020年最新的一戰電影《1917 》。
  • 1917電影一鏡到底怎麼拍的 一鏡到底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的
    《1917》海報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 「一鏡到底」的《1917》,是怎樣拍成的?(下)
    儘管在奧斯卡的角逐中惜敗於《寄生蟲》,但屬於門德斯以及劇組所有人的《1917》,也必將屬於觀眾的記憶與電影的歷史。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收到寫有「一鏡到底」字樣的劇本時覺得很離譜:「我懷疑是打字打錯了……然後我就想:『好吧,但為什麼要這麼幹?』看了劇本後,我明白了。」
  • 「一鏡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但與此同時,對《1917》來說,「沉浸感」也並不全是好事。我們在年初翻譯了《電影手冊》前主編Stéphane Delorme對《1917》的「猛烈檄文「:獲得三座奧斯卡,原來它和《復仇者聯盟》是同一種電影?評論區也非常熱鬧地「吵了一架」。「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 「一鏡到底」的《1917》
    一部是獲得十項奧斯卡提名的一戰題材電影《1917》,還有一部,就是管虎執導的抗日題材電影《八佰》。後者的最新消息是,8月14日將率先在全國幾個城市進行提前點映,這個時間比之前定檔的8月21日,足足早了一周!據官宣,《八佰》為2D版本,片長147分鐘。 至於《1917》,受疫情影響,在距離頒獎季過去半年後,這部萬眾矚目的獲獎戰爭片也終於登陸了中國內地電影院。
  • 「奧斯卡探秘」透過「一鏡到底」優與劣,評說《1917》的優與劣
    其後來到「奧斯卡」雖然稍有不振,但該拿的獎(最佳攝影)卻終究沒有旁落,而什麼是「一鏡到底」?」分為「真」一鏡到底和「偽」一鏡到底,而怎麼區分真、偽,有一個最為簡單的判斷標準(不是絕對的),即:時間跨度!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走出戰壕進入敵方陣地開始,他們的生命就和一鏡到底一樣,不容有誤,一旦有誤失去性命事小,危機整個戰役事大,還要平白無故犧牲額外的1600個人,包括布雷克的親哥哥。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電影網專稿 「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編劇兼導演薩姆·門德斯在電影劇本的首頁上寫下了這句話。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鏡到底」戰爭題材影片《1917》坐擁10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技術類大獎。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大家好,這裡是雲看電影,我是雲哥。相信今年看過奧斯卡最熱門的幾部電影的朋友們,都會對有一部電影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音響獎的《1917》。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
  • 《1917》一鏡到底的極致戰爭體驗
    一鏡到底,是指在拍攝過程中不暫停,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完整的記錄一個故事的發生。如果你去過鬼屋,一定忘不了這種感覺——最可怕的東西,如影隨形般圍繞著你,你不能像看電影那樣暫停播放,只能強迫自己忍受著,繼續前行。這部電影,也給了我一種這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