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的堪稱經典典範之作,算是電影史上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第一視角展現戰爭的殘酷事實,彩虹遮蓋不了腐爛屍體,花香掩蓋不了戰火的硝煙;鋼槍刺入了心臟,卻刺不穿嚮往和平的心,暴風驟雨後的夕陽,照亮人們歸途的家鄉。
豆瓣評分8.7分。
《1917》真切地讓我感受到了藝術上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完美境界的導演是什麼樣的。我覺得電影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但是作為導演只會技術是不行的,只會藝術也是不行的,我覺得導演應該具備這兩者,缺一不可,大部分導演都有側重,即使是非常重要有名的導演。
記得影片中有一個橋段,主人公喬治·麥凱遭受槍擊,被擊中鋼盔瞬間暈厥,鏡頭切換黑屏,總時間跨度達到20s,當人們都以為喬治·麥凱死亡了的時候,一滴水,確切地說是滴水聲,將喬治·麥凱和熒幕前的觀眾同時喚醒過來,這是導演薩姆·門德的一個非常高超的攝影技巧「共情手法」,醒來,切換亮屏,這短時間的熒幕轉換卻是將觀眾徹底拉進熒幕,從而實現真正的身臨其境觀影感受,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這部電影並沒有宏大的戰爭鏡頭,而是講戰爭中的人類。從敵人到戰友,他們所經歷之處的橫屍遍野,充滿了整部影片的背景。故事有幾個情節,第一個敵人戰壕,第二個農莊後院,第三個黑夜中的炮彈禮化,最後一個是從瀑布,河流,森林轉場到前線每個場景的設定都恰到好處。
《1917》這部電影已經預定(提名)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第77屆金球獎 最佳影片劇情獎
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電影獎 最佳影片。
戰爭片對我來說看得比較少,並不是不喜歡,因為受不了畫面的單一,炮彈的轟炸,血淋淋的場面和帶上鋼盔的冷酷無情。但是這部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吸引我的不是炮灰連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邊的櫻花,焦土上的輝煌火光和士兵在森林中的歌聲,攝影的畫面簡直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藝片,這部電影也許是最有奧斯卡像的電影。
據導演薩姆·門德講述這部電影中的故事是親身經歷過一戰的祖父給他講述的,但是薩姆·門德做了許多次修改。後來他也分享了他曾曾祖父在一戰中的經歷。歐洲人拍的一戰是感性的,因為那都是他們家族經歷過多真實。
拍攝這部電影其實是一個特別兀長的工作,非常碎片化,有時候一個鏡頭要拍幾十遍,然後導演懷著最大的希望把它們集結起來。
1917年4月6日這個初春的午後,法國前線英國皇家來福搶8團的陣地後方兩個代理下士曬著太陽閉目養神。到了指揮所門口,中士說你倆麻利點,明早之前的命令要送到。到了戰壕,戰壕裡一個人都沒有,但是火盆裡碳還沒燒完,說明德國人剛撤不久。少校說剛才已經帶著第一波出去了需要和他們較量,做好明天戰鬥的準備。
這部電影故事起始於1914年4月6日,世界第一次大戰背景下,德軍從英法佔領區戰略撤退,並設下重重陷阱,準備誘殺追擊的英軍,主人公喬治·麥凱的身份是一名信使,接到任務就是在通信電路全部遭受破壞的環境下,把長官的作戰指令準確傳遞給前線正準備進攻德文郡的二營,不然將會有1600名士兵死於敵軍炮火猛烈攻擊之下,完成任務的一路上將整個戰場真實殘酷表現出來。
撤離期間,德軍拆毀法國的農舍
砍倒路邊的樹木封住英軍前進的道路
電影中的種種場景對這段歷史非常還原,德軍為了誘殺英軍,在坑道裡的設置大量絆雷以及餌雷,撤退時炸毀的炮火,大量被砍伐的果園,被汙染的水源,夷為平地的農舍,砍伐樹木擋住的道路,炸毀的橋梁等等場景都是這段都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真實的戰場遠遠比這個還要殘酷百倍,這只是冰山一角。
加裡波利戰役期間英國的信使
每當我們提到一戰,首先浮現在腦海裡受到就是綿延不絕的戰壕,以及在戰壕中蜷縮的士兵,這一部電影雖然對戰壕這一站最著名的視覺元素描寫 不多,但是通過幾個片段和主角的對話可以感受到百年前的戰壕如同地獄般的生活。
簡單的說一下戰績戰壕的成因:一戰之所以陷入了戰壕狀態,簡而言之就是落後的軍事思維和軍事技術造成的。隨著機槍的掃射使大部分人都死於戰壕中,加上戰爭大部分發生在法國地勢相對平坦,視野開闊的農村地區。可以想像一下,一群士兵在沒有任何掩護的情況下,迎著敵人的機槍掃射,然後一批批倒在血海中這種絕望,是往後任何戰爭都無法相比的。
在整個戰場無人區的荒蕪之中,在某種意義上也就造成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路標。位於前線的哨兵也會透過望遠鏡觀察戰地的地貌形式,為之後的進攻部隊不遭受敵軍的襲擾,提供最明確的進攻路線,從而降低自己的不必要的士兵傷損。
《1917》是薩姆·門德導演的反戰題材戰爭片,不過為了搶奪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存在嚴重的炫技成份,戰爭片是很嚴肅的,但是影片中喬治·麥凱很多戲劇性的橋段以及英法盟友之間的比較「低端」的表現手法,反而是這部電影丟分的地方,有點得不償失。
不可否認,《1917》的導演對於戰爭場面的還原度絕對是做到了100分,同時也希望,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能夠普及一下那段已近一百年的近代殘酷歷史,讓大家知道和平來之不易,珍惜眼下,珍惜身邊人。
願世界和平,祝大家早日富可敵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電影扒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