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天就會有黑夜,黑夜過去就是白天。古人雖然沒有系統的計時工具,但是古人有一個相對的時間概念。「日」之出入,與「夜」為界。從日出到日落,有太陽活動的時間為白天,古人稱之為「晝」。從日落到太陽再次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沒有太陽活動的時間為黑夜,古人稱之為「夜」。
「白」字,一說像蠟燭燃燒之形。到了夜晚沒有了太陽,天下一片黑暗。為了看見夜色下的東西,所以點燃蠟燭照亮。於是古人就認為「蠟燭」能夠驅除「黑暗」。這種造字方法屬於「象形字」。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從「入」合「二」,「二」陰數也。依據《說文》體例:某字,從某,從某某,會意也。某字,從某,某聲,形聲也。可以知道「白」字是一個會意字。「入」字的變形字體包裹「二」之數之形。「二」代表陰間的數。
平時我們所說的「紅白事」,這裡的「白」就是指喪事,又稱之為「白事」,一般弔喪辦事時,物品都要用白色的。比如白色的花圈、白色的蠟燭和白色的孝布。「紅事」就是喜事,誰家結婚、誰家生孩子就是「紅事」,紅色的喜糖、紅色有福字、紅色的布料等。
古人認為:東方在五行當中屬木,其色青。南方在五行當中屬火,其色赤。西方在五行當中屬金,其色白。北方在五行當中屬水,其色玄。中央在五行當中屬土,其色黃。
「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斂也」。古人認為「春」為陽、「秋」為陰;「夏」為陽,「冬」為陰。秋天天氣嚴寒而肅殺,時令為金,其色為白。天寒而生露,到了冬天寒氣遞增寒露變化為白霜, 是以《易》曰:「履霜堅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