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好聲音*散文朗誦/《野菜的況味》*主播/九月梅*溫*作者/張存金*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2021-02-17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野菜的況味

文/張存金

朗誦/九月梅*溫

如今的酒席宴上,野菜成了深受歡迎的佳餚美味。一些權威的養生專家,也專門把野菜作為健身良藥隆重推薦。名不見經傳的野生植物,居然從山野荒郊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城裡人的家庭,走進了高檔賓館,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走進了知名的蔬菜商場,與白菜、番茄等平起平坐,而熱銷的勢頭卻後來居旺。長久以來專為農家所寵的粗食,一時間成了城裡人青睞的時髦貨。這也難怪,因為吃膩了雞、魚、肉、蛋的人們需要調劑一下口味,高效率快節奏之下越來越浮躁的人們也需要降壓清火,而患上各種富貴病的人們更希望通過舒適的食療而祛病健體,延年益壽。

現代社會的人們喜歡野菜,看重的是它的清淡味道,珍視的是它的營養價值,信賴的是它的無公害效果。而我對野菜情有獨鍾,甚至念念不忘,除此之外,還緣於生活困難時期與之結下的那段特殊感情。

世界上最深刻的記憶,莫過於對飢餓的記憶。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剛出生沒幾年,就趕上了20世紀50年代末那場天災人禍,地裡凡是能吃的野菜都連根挖光了,後來竟然吃起了樹皮和莊稼秸稈。母親告訴我,當時要不是有野菜充飢,村裡不知道要多餓死多少人。這讓我從小就知道,人到萬不得已,野菜也能救活命。到了六七十年代,「一大二公」的體制仍然難以讓農民衣食富足,大多數家庭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上。我家由於缺少整壯勞力,更是年年吃救濟的困難戶。每年分得的糧食能撐到春節就不錯了,最難熬的就是青黃不接的春季。作為一家之主的母親,從年頭到年尾,都要精心算計著安排生活,從不敢絲毫馬虎。為了節省糧食,一年四季,母親都要依靠野菜的填補作用,讓其在飲食中佔有很重的分量。

「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新春,正是「卉木萋萋,採蘩祁祁」的時候。地裡剛長出的野菜又鮮又嫩。我家就住在村的北頭,門口是一個碩大的水坑,出得門來,隔水相望,便是無邊無垠的莊稼地,這為採挖野菜提供了諸多方便。在母親的引導下,我從小就學會了識別野菜的品種和特性,什麼菜味甘性淡,可以食用,什麼菜有毒有害,不能食用,大多都能分辨清楚。得地利之便,有時母親已經起灶點火,我放學後現去大田地裡挖菜,回來時在坑水裡洗淨,到家仍不耽誤做飯。村邊的農田幾乎成了我家的菜園,一年中的大多時間,都能及時吃上新鮮可口的野菜。最有趣的是星期天,我約夥伴們一起去田間踏青,但見楊柳依依,麥苗青青,一派生機盎然。麥壟上、阡陌間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菜,水靈靈的嬌嫩欲滴,一掐就能冒出水汁來。那個時期少年不識愁滋味,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嬉笑聲喧,進行著識菜辨菜挖菜的比賽。誰要是對常見的野菜一時說不上名來,還要有些臉紅,為見識淺感到羞慚呢。春和景明的原野上,留下我們一串串稚嫩的歡笑和饒有情趣的故事。

春天裡最喜歡吃的是薺菜、棘棘菜和蘼蘼蒿等,用地瓜乾麵拌勻,放到鍋裡蒸熟,吃的時候再撒些鹽或者蒜汁,清香可口,味道中帶有春天的一絲甜澀和清新,比單純的地瓜面窩頭好吃多了。薺菜若用蒜泥涼拌,也是誘食黑面窩頭的最佳佐料。這些菜都是初春吃鮮,等到入夏就已經開花變老了。

清風破暑的夏日,田間萬木蔥蘢,野菜品種繁多,比比皆是。若遇上豐收年景,新麥入囤後,正是農家一年中最舒心最享福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母親就張羅著為我做野菜餅。她先用白面擀成薄薄的單餅,把切碎調好的馬蜂菜(學名馬齒莧)夾到兩張單餅之間,然後放在鐵鏊子上烙熟。善於調理生活的母親,還不忘同時做好我最喜歡喝的麵筋湯。經過冬春苦撐苦熬的日子,早已吃厭了瓜乾麵窩頭喝煩了瓜乾麵糊糊的我,乍吃上如此鮮美的白面野菜餅,乍喝上如此可口的麵筋湯,再加個新蒜涼拌黃瓜,不難想像,當時會是個什麼感覺,那真是濃香馥鬱傳遍全身,爽心透骨的痛快,徹表徹裡的舒服。馬齒莧「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情滑似莧」,吃起來不僅口感好,而且性味寒酸,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後來我才知道,常食的野菜中有許多都是經過明代藥王李時珍慧眼辨識的野生藥材。直到現在,這種野菜餅、麵筋湯仍然讓我朝思暮想,百吃不厭,平時只要有機會,經常點的還是這道菜。看來,小時候形成的飲食習慣,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

盛開的槐花也是夏天裡的一道風景,我家的房前屋後,水坑岸畔,栽滿了槐花樹,開花時節是潔白的一片雪海,空氣中飄溢著一股濃鬱醉人的芳香。嗡嗡嚶嚶的蜜蜂在花海裡徜徉,那情景確實美妙動人。母親用一根長長的竹竿,一頭綁上鐮刀,站在地面上就可以任意削槐花了。我把白靈靈的花朵兒趁鮮捋下來,一把放入口中,那種甜甜的滋味直沁心脾,真賽過夢裡常想卻很難吃上的那些水果。

另外,夏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種菜,就是那種葉片小而碎的野灰灰菜。記得第一次吃這種菜,母親是用清水煮熟的,剛一入口,那種苦澀的怪味簡直難以下咽。看到母親皺著眉頭吃,我也不便吐出,勉強吃了半碗,飯後直倒胃口。從那以後,只要一看到這種菜,就禁不住翻腸作嘔。

蕭瑟秋風吹過,寸草結籽。秋天的野菜多已衰老,不能食用。母親就在田間地頭摘些京瓜花、地瓜葉、蘿蔔纓等,或炒或蒸或煮湯,變著法兒調換食用方法,儘可能達到味得其所,物盡其用。新鮮的地瓜葉、胡蘿蔔纓若是拌上面,蒸熟後再拌上蒜泥,吃起來別有風味。

入冬以後,地淨場光,天寒地凍。因為減少了重體力勞動,野菜自然成了當家的主食,不過都是夏秋季節收儲的乾菜。母親費盡了心思,想盡了辦法,力求把乾枯的野菜調劑出適口的滋味。常常把泡好的地瓜葉或蘿蔔纓剁碎做餡,包地瓜乾麵的菜包子。沒錢買肉,就把煉羊油剩下的渣塊摻和到餡裡,讓零星葷氣吊吊胃口。說是菜包子,實際上就是菜糰子,黑乎乎的圓蛋蛋,就像沒裝捻的土地雷。泡發的乾菜仍然筋骨堅硬,好牙口也很難嚼爛,經常是囫圇吞棗地咽下,胃裡像塞進一團亂麻,絞纏得很不舒服。人的胃真是個奇妙的東西,粗細都下,來者不拒,越是消化生硬幹澀的野菜,越是功能強盛,耐力持久,等到接納珍饈美味時,反倒變得嬌貴脆弱、不堪一擊了。

其實,我鍾情野菜,還有意識層面形而上的原因。

俗話說,嚼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明代文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坦言:「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我覺得,野菜的突出特性就是淡泊和清純。這是它的平實本色,也是它的可貴之處。它生於厚厚黃土,長於茫茫荒野,承接自然雨露,吮吸天地精華,不擇地勢,不慕浮華,不爭豔鬥俏,自甘寂寞,隨遇而安。即使開花時,也向來不露聲色,宛如繁星點點,撒遍原野。但正是這點點繁星,才成就了大自然的錦繡爛漫。野菜之所謂「野」,在於它的純天然,在於它的無雕飾。它沒有奢望,不求回報,不論被人賞識,還是遭人冷眼,都能處之泰然,安定自若,不慕風光,自覺自愿地為人類需要奉獻青春,默默無聞地為大自然增光添彩,悄無聲息地生長發育,自我繁衍。

野菜樸實無華的自然秉性以及親近人類的天性,充分顯示了它的高潔。伯夷叔齊隱居首陽採薇,餓死不食周粟,成為抱志守節的典範;孔子陳蔡絕糧,饑寒交迫不變初衷,成為道傳千古的聖人;紅軍當年北上抗日,翻山越嶺,櫛風沐雨,食不果腹,行程二萬五千裡,成為驚天動地的壯舉,這些成就義行偉業的範例,似乎都與野菜的特殊作用相關聯。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野菜的內涵和價值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開發,這些無人知道的小草,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會越來越直接,與現代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密切。我常想,對這種既可富貴相依,又能患難相交的老朋友,誰能忍心忘記、甘心擯棄呢!

主播簡介:九月梅*溫,出生在美麗的內蒙古草原鋼城一一包頭市。性格開朗,熱情。酷愛書法,繪畫,文學寫作。她憧憬熱愛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喜歡用文字傾訴心靈,用筆墨丹青渲染生命的顏色,用聲音傳達內心對生活的感悟。用真誠,善良,質樸,完美,專業去創意生活!

(主播生活照)

 作者簡介:金錦,本名張存金,山東鄆城縣人,曾任菏澤市副市長、黨組成員,菏澤學院黨委書記。現任菏澤作協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留校任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菏澤市小作家協會顧問。作品發表於《十月》《山東文學》《中華散文》《散文選刊》等,多篇入選中學生閱讀教材及各種文學選本。著有散文集《寸草難報三春暉》、《苦語》、《親情絮語》、《知命心語》《金錦散文自選集》等。《親情絮語》入圍山東省第三屆泰山文學獎。

(作者生活照)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顧問:陳文東   張存金  孟中文 董克勤  姚宗亮   徐廣徵  

主編: 李琦軒/月芽雨   副主編:九月梅   總監:酷本    

黃土地臻品美音執行主編:酷本

編輯:水滴兒  楊彥華  水木心   踮起腳尖   張保軍  柳暗花明  一水雲天,朵朵  黃土地工作室團隊

後期配音合成:小雨滴聲音工作室  雨滴

友情協作:蘇州音像傳媒 合肥付宴傳媒

       本工作室,主要發布真情實感,正能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歌頌領袖,英雄,親情,愛情等優秀原創詩歌,散文,小說等。特別歡迎接地氣的鄉土文學。也宣傳本地書法繪畫作家作品,戲曲等,只要是有益於社會的文化作品,和人才推廣,我們都熱情服務。願隨潺潺笑向海,心如明鏡伴鷗飛!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讚賞說明:

1,20元以下,歸平臺維護。

2,20元以上(含),平臺20%製作維護費用。文章作者80%。朗誦題材,作者40%,誦讀40%(自帶配樂)。平臺配樂,和朗讀者平均分配。多人合誦:作者30%。平臺後期合成30%。朗讀團隊20%。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微信號:abc1078362346。投稿微信:a1078362346。投稿信箱:lqx64423@163.com。稿件必須原創首發。切忌一稿多投。否則,影響發布,本工作室將以後謝絕投稿。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和生活照片。投稿一月內沒有採用,請改投適合平臺。請自留底稿!謝謝支持!

       長按下面二維碼,點識別二維碼。也可以點擊最上面的藍色字「黃土地文化工作室」,關注我們。黃土地因你而精彩!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二維碼

                                   投稿微信二維碼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拍攝者)    

相關焦點

  • 黃土地好聲音*六位精英主播合誦/《啊,這就是我親愛的祖國》*作者/月芽雨*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李琦軒,筆名月芽雨,男,1964年出生,山東菏澤市人。本科。菏澤市作家協會會員。黃土地文化工作室總編。曾任中國山東網文藝論壇版主。出版過詩歌集《月芽雨》,《花開花落》。長篇小說《蒼茫黃土地》。其作品散見於《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7》《山東青年》、《北方詩刊》、《牡丹》、《朔方》、《菏澤市報》等多家報刊雜誌。微信號:a1078362346
  • 黃土地好聲音*泰悠閒/《想念母親》*作者/倪崇路*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想念母親文/倪崇路朗誦/泰悠閒編輯製作/柳暗花明二零二零年的冬月初八夜
  • 黃土地好聲音*寧靜致遠/山鷹*《偉大的戰爭,英雄的兒女》*作者/ 月芽雨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李琦軒,筆名月芽雨,男,1964年出生,山東菏澤市人。本科。菏澤市作家協會會員。黃土地文化工作室總編。曾任中國山東網文藝論壇版主。出版過詩歌集《月芽雨》,《花開花落》。長篇小說《蒼茫黃土地》。其作品散見於《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7》《山東青年》、《北方詩刊》、《牡丹》、《朔方》、《菏澤市報》等多家報刊雜誌。
  • 黃土地作家*李興昌*《聖賢中學高一新生軍訓開營》*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李興昌,1955年生,漢族,中共黨員,河南省民權縣退休教師。顧問:陳文東 張存金 孟中文 趙統斌  張曉楠 董克勤 姚宗亮 徐廣徵 王忠仁總編: 月芽雨(李琦軒)副總編:九月梅(溫美蘭)  副總監 柳暗花明  平臺總監    酷本音頻後期總監:遊目騁懷  九月梅 黃土地音頻合成團隊主播團隊:黃土地好聲音團隊(69名德藝雙馨好聲音組成)各編輯室主任:水滴兒  楊彥華  水木心   踮起腳尖
  • 黃土地好聲音*五十人大型合誦/《四季之歌》*作者/月芽雨*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總編月芽雨先生傾情抒寫,總監酷本先生創意策劃,黃土地好聲音精英薈萃,為各位親友,同仁打造奉獻美音力作,鴻篇巨製。此舉實為朗誦界一大盛事。       謝謝您的分享和支持!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永遠與您們同在!
  • 黃土地作家*萬宇/《詠金魚》*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萬宇,筆名草莽,男,1988年出生,山東菏澤市人。本科。國網菏澤供電公司職工。熱愛旅行、讀書、創作詩歌。顧問:陳文東 張存金 孟中文 趙統斌  張曉楠 董克勤 姚宗亮 徐廣徵 王忠仁總編: 月芽雨(李琦軒)副總編:九月梅(溫美蘭) 柳暗花明 (尹 玲) 音頻總編/總監: 楓林  寧靜致遠  雪影兒 黃土地音頻合成團隊主播團主任: 楓林  寧靜致遠  雪影兒  黃土地好聲音團隊:266名德藝雙馨好聲音組成各編輯室主任
  • 黃土地作家*陸千巧/《松尖上的雪》*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陸千巧,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現居瀋陽。萬象文化網絡傳媒創建者,國際華語詩學會獨立研究員。顧問:陳文東 張存金 孟中文 趙統斌  張曉楠 董克勤 姚宗亮 徐廣徵 王忠仁總編: 月芽雨(李琦軒)副總編:九月梅(溫美蘭) 柳暗花明 (尹 玲) 音頻總編/總監: 楓林  寧靜致遠  雪影兒 黃土地音頻合成團隊主播團主任: 楓林  寧靜致遠  雪影兒  黃土地好聲音團隊:266名德藝雙馨好聲音組成各編輯室主任
  • 黃土地作家*韓志華/《握手》*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韓志華,男,59年3月出生,蒙古族,網名:青青原上草,大學本科學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科左中旗詩詞學會會長,從事文學創作20多年來,先後在《中華詩詞》,《詞刊》,《中華詞賦》、《中華散曲》、《中國稅務報》,《香港詩詞》,《詩詞月刊》,《內蒙古日報》,《上海歌詞》,《天津歌聲》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詩詞400多首,歌詞200多首,散文20餘篇,並有作品在全國徵詩
  • 黃土地作家*張獻良/《 水平韻 漢室呂娘(外一首)》*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簡介:張獻良,1963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畢業於省經濟學院。從1985開始業餘文學創作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四百多篇,從1990年開始影視文學劇本創作,上映作品有48集電視劇【無敵縣令】中前十五集、30集農村劇《花開兩代腳下夢》,電影【冬梅】、【迷霧驚魂】、即將上映電影【膠東乳娘】、【夢】等,現為中國著名劇作家協會會員、作家、中國詩人、影視專業編劇。
  • 聆聽黃土地的回聲
    聆聽黃土地的回聲作者:韓紅濤年前,聽到曹寶武散文集《聆聽黃土地》出版的消息,作為他的師兄,我欲先睹為快,於是第一時間下訂單!我們算是衡水學院中文系的同門師兄弟,也正因這個緣故,我較早地關注著他。跟寶武的相識是十年前的事。
  • 《黃土地》:一部具有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電影
    由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改編自柯藍的散文《深谷回聲》,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抒發內心痛苦的故事。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5年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陳凱歌導演憑藉此片獲得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
  • 「歡笑」的黃土地
    不過,東營人對自己那片黃土地的笑聲,來得更宏闊、更開朗、更場面。因為那裡是黃河與大海「握手」的地方,是一片有著幾十平方公裡溼地的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地段。  若干年前,東營好端端的入海口,遭受了環境汙染的磨難。原本應當養育大海的上遊,成了向下遊排汙的通道,弄得最年輕的退海地在幼年期就飽受折磨。
  • 影片分享--《黃土地》
    探析《黃土地》中主人公的命運與以下幾個鏡頭的基調契合一處的原因:以上兩個鏡頭出現在電影開始時3分鐘左右,圖為展現村裡14歲女孩嫁人的場景。在這兩個鏡頭中,迎親隊伍被包裹在浩大的黃土地裡,整個畫面沉默肅靜,大片的暗黃籠罩下僅有紅色的轎子在遠景中有一絲薄弱的生命力。
  • 陳凱歌、張藝謀合作的《黃土地》:對思想自由的追逐,生生不息
    《黃土地》不僅標誌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 導演使用聲音、構圖和鏡頭一步步深化了民族希望的主題,為封閉的民族文化敲開了一扇通向自由的門。
  • 【必備電影】陳凱歌《黃土地》:黃土地上的救贖
    意象也是符號的一種,電影巧妙地運用了黃土地、黃河、腰鼓的三種意象的疊加,給本片增色不少。「黃土地是導演精心安排的 『家』,是一個封閉的、充滿『溫情的愚昧』自足的 『鐵屋子』。」一方面,黃土地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陝北人民對其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黃土地對他們來說就是有母親般的溫情。
  • 看完華麗的《妖貓傳》說說樸素的《黃土地》
    看完《妖貓傳》我一下子就想到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黃土地》一點也不華麗,樸素至極。那個時候,電影對於陳凱歌還不是「盛大的幻術」。那個時候電影還是他充分的自我表達和寄情的藝術。導演陳凱歌和攝影張藝謀多年以後,熱愛中國電影的人提到這部《黃土地
  •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
    而陳凱歌之所以能夠將《霸王別姬》執導的如此經典,源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但是也正因為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太過經典,使得人們很容易便忽略了陳凱歌其他的代表作。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作品,是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這部影片上映於36年前的1984年,當時陳凱歌剛剛由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兩年。
  • 孫延文:電影《黃土地》中的陝北民歌 丨今日頭條
    ▲題圖:張江源 油畫作品《高山厚土》布面 80×100cm文 孫延文《黃土地》是我國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代表作,曾獲國內外五項大獎。陝北民歌是陝北民俗的一個分支,它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由陝北人自己在勞動中創作並傳唱與整個陝北地區。和其他歌曲不同,陝北民歌不受韻律及歌詞的限制,由於它產生於厚重的黃土文化氛圍之中,所以具有很強的隨意性,任何事情、東西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拿來唱。可以說陝北民歌是陝北人生活的活化石,更是整個中華民俗史上永不凋謝的花朵。《黃土地》從始至終都有一條主線貫穿於整個故事中,那就是陝北民歌。
  • 【人文素養】影片《黃土地》賞析
    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1984年)面世後,在國內外影壇引起很大震動
  • 黃土地好聲音*金泊溢家/《把滄桑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心事融入未知的距離》*作者/牟洪營*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把滄桑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心事融入未知的距離文/牟洪營朗誦/金泊溢家編輯製作/柳暗花明      倚窗託腮仰頭遙望,看窗外美麗景色漸漸隱去,滿眼是冬的蕭條蒼涼,看不到張揚眩目景象,寒風吹散了記憶的浮華,留下孤寂碎了一地,站在班駁的往事路口,憂傷織成紫窗紗,驚鴻一瞥悄然一次的嬌羞,記憶便塵封了激情、歲月網住了青春,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