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的況味
文/張存金
朗誦/九月梅*溫
如今的酒席宴上,野菜成了深受歡迎的佳餚美味。一些權威的養生專家,也專門把野菜作為健身良藥隆重推薦。名不見經傳的野生植物,居然從山野荒郊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城裡人的家庭,走進了高檔賓館,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走進了知名的蔬菜商場,與白菜、番茄等平起平坐,而熱銷的勢頭卻後來居旺。長久以來專為農家所寵的粗食,一時間成了城裡人青睞的時髦貨。這也難怪,因為吃膩了雞、魚、肉、蛋的人們需要調劑一下口味,高效率快節奏之下越來越浮躁的人們也需要降壓清火,而患上各種富貴病的人們更希望通過舒適的食療而祛病健體,延年益壽。
現代社會的人們喜歡野菜,看重的是它的清淡味道,珍視的是它的營養價值,信賴的是它的無公害效果。而我對野菜情有獨鍾,甚至念念不忘,除此之外,還緣於生活困難時期與之結下的那段特殊感情。
世界上最深刻的記憶,莫過於對飢餓的記憶。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剛出生沒幾年,就趕上了20世紀50年代末那場天災人禍,地裡凡是能吃的野菜都連根挖光了,後來竟然吃起了樹皮和莊稼秸稈。母親告訴我,當時要不是有野菜充飢,村裡不知道要多餓死多少人。這讓我從小就知道,人到萬不得已,野菜也能救活命。到了六七十年代,「一大二公」的體制仍然難以讓農民衣食富足,大多數家庭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上。我家由於缺少整壯勞力,更是年年吃救濟的困難戶。每年分得的糧食能撐到春節就不錯了,最難熬的就是青黃不接的春季。作為一家之主的母親,從年頭到年尾,都要精心算計著安排生活,從不敢絲毫馬虎。為了節省糧食,一年四季,母親都要依靠野菜的填補作用,讓其在飲食中佔有很重的分量。
「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新春,正是「卉木萋萋,採蘩祁祁」的時候。地裡剛長出的野菜又鮮又嫩。我家就住在村的北頭,門口是一個碩大的水坑,出得門來,隔水相望,便是無邊無垠的莊稼地,這為採挖野菜提供了諸多方便。在母親的引導下,我從小就學會了識別野菜的品種和特性,什麼菜味甘性淡,可以食用,什麼菜有毒有害,不能食用,大多都能分辨清楚。得地利之便,有時母親已經起灶點火,我放學後現去大田地裡挖菜,回來時在坑水裡洗淨,到家仍不耽誤做飯。村邊的農田幾乎成了我家的菜園,一年中的大多時間,都能及時吃上新鮮可口的野菜。最有趣的是星期天,我約夥伴們一起去田間踏青,但見楊柳依依,麥苗青青,一派生機盎然。麥壟上、阡陌間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菜,水靈靈的嬌嫩欲滴,一掐就能冒出水汁來。那個時期少年不識愁滋味,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嬉笑聲喧,進行著識菜辨菜挖菜的比賽。誰要是對常見的野菜一時說不上名來,還要有些臉紅,為見識淺感到羞慚呢。春和景明的原野上,留下我們一串串稚嫩的歡笑和饒有情趣的故事。
春天裡最喜歡吃的是薺菜、棘棘菜和蘼蘼蒿等,用地瓜乾麵拌勻,放到鍋裡蒸熟,吃的時候再撒些鹽或者蒜汁,清香可口,味道中帶有春天的一絲甜澀和清新,比單純的地瓜面窩頭好吃多了。薺菜若用蒜泥涼拌,也是誘食黑面窩頭的最佳佐料。這些菜都是初春吃鮮,等到入夏就已經開花變老了。
清風破暑的夏日,田間萬木蔥蘢,野菜品種繁多,比比皆是。若遇上豐收年景,新麥入囤後,正是農家一年中最舒心最享福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母親就張羅著為我做野菜餅。她先用白面擀成薄薄的單餅,把切碎調好的馬蜂菜(學名馬齒莧)夾到兩張單餅之間,然後放在鐵鏊子上烙熟。善於調理生活的母親,還不忘同時做好我最喜歡喝的麵筋湯。經過冬春苦撐苦熬的日子,早已吃厭了瓜乾麵窩頭喝煩了瓜乾麵糊糊的我,乍吃上如此鮮美的白面野菜餅,乍喝上如此可口的麵筋湯,再加個新蒜涼拌黃瓜,不難想像,當時會是個什麼感覺,那真是濃香馥鬱傳遍全身,爽心透骨的痛快,徹表徹裡的舒服。馬齒莧「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情滑似莧」,吃起來不僅口感好,而且性味寒酸,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後來我才知道,常食的野菜中有許多都是經過明代藥王李時珍慧眼辨識的野生藥材。直到現在,這種野菜餅、麵筋湯仍然讓我朝思暮想,百吃不厭,平時只要有機會,經常點的還是這道菜。看來,小時候形成的飲食習慣,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
盛開的槐花也是夏天裡的一道風景,我家的房前屋後,水坑岸畔,栽滿了槐花樹,開花時節是潔白的一片雪海,空氣中飄溢著一股濃鬱醉人的芳香。嗡嗡嚶嚶的蜜蜂在花海裡徜徉,那情景確實美妙動人。母親用一根長長的竹竿,一頭綁上鐮刀,站在地面上就可以任意削槐花了。我把白靈靈的花朵兒趁鮮捋下來,一把放入口中,那種甜甜的滋味直沁心脾,真賽過夢裡常想卻很難吃上的那些水果。
另外,夏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種菜,就是那種葉片小而碎的野灰灰菜。記得第一次吃這種菜,母親是用清水煮熟的,剛一入口,那種苦澀的怪味簡直難以下咽。看到母親皺著眉頭吃,我也不便吐出,勉強吃了半碗,飯後直倒胃口。從那以後,只要一看到這種菜,就禁不住翻腸作嘔。
蕭瑟秋風吹過,寸草結籽。秋天的野菜多已衰老,不能食用。母親就在田間地頭摘些京瓜花、地瓜葉、蘿蔔纓等,或炒或蒸或煮湯,變著法兒調換食用方法,儘可能達到味得其所,物盡其用。新鮮的地瓜葉、胡蘿蔔纓若是拌上面,蒸熟後再拌上蒜泥,吃起來別有風味。
入冬以後,地淨場光,天寒地凍。因為減少了重體力勞動,野菜自然成了當家的主食,不過都是夏秋季節收儲的乾菜。母親費盡了心思,想盡了辦法,力求把乾枯的野菜調劑出適口的滋味。常常把泡好的地瓜葉或蘿蔔纓剁碎做餡,包地瓜乾麵的菜包子。沒錢買肉,就把煉羊油剩下的渣塊摻和到餡裡,讓零星葷氣吊吊胃口。說是菜包子,實際上就是菜糰子,黑乎乎的圓蛋蛋,就像沒裝捻的土地雷。泡發的乾菜仍然筋骨堅硬,好牙口也很難嚼爛,經常是囫圇吞棗地咽下,胃裡像塞進一團亂麻,絞纏得很不舒服。人的胃真是個奇妙的東西,粗細都下,來者不拒,越是消化生硬幹澀的野菜,越是功能強盛,耐力持久,等到接納珍饈美味時,反倒變得嬌貴脆弱、不堪一擊了。
其實,我鍾情野菜,還有意識層面形而上的原因。
俗話說,嚼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明代文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坦言:「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我覺得,野菜的突出特性就是淡泊和清純。這是它的平實本色,也是它的可貴之處。它生於厚厚黃土,長於茫茫荒野,承接自然雨露,吮吸天地精華,不擇地勢,不慕浮華,不爭豔鬥俏,自甘寂寞,隨遇而安。即使開花時,也向來不露聲色,宛如繁星點點,撒遍原野。但正是這點點繁星,才成就了大自然的錦繡爛漫。野菜之所謂「野」,在於它的純天然,在於它的無雕飾。它沒有奢望,不求回報,不論被人賞識,還是遭人冷眼,都能處之泰然,安定自若,不慕風光,自覺自愿地為人類需要奉獻青春,默默無聞地為大自然增光添彩,悄無聲息地生長發育,自我繁衍。
野菜樸實無華的自然秉性以及親近人類的天性,充分顯示了它的高潔。伯夷叔齊隱居首陽採薇,餓死不食周粟,成為抱志守節的典範;孔子陳蔡絕糧,饑寒交迫不變初衷,成為道傳千古的聖人;紅軍當年北上抗日,翻山越嶺,櫛風沐雨,食不果腹,行程二萬五千裡,成為驚天動地的壯舉,這些成就義行偉業的範例,似乎都與野菜的特殊作用相關聯。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野菜的內涵和價值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開發,這些無人知道的小草,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會越來越直接,與現代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密切。我常想,對這種既可富貴相依,又能患難相交的老朋友,誰能忍心忘記、甘心擯棄呢!
主播簡介:九月梅*溫,出生在美麗的內蒙古草原鋼城一一包頭市。性格開朗,熱情。酷愛書法,繪畫,文學寫作。她憧憬熱愛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喜歡用文字傾訴心靈,用筆墨丹青渲染生命的顏色,用聲音傳達內心對生活的感悟。用真誠,善良,質樸,完美,專業去創意生活!
(主播生活照)
作者簡介:金錦,本名張存金,山東鄆城縣人,曾任菏澤市副市長、黨組成員,菏澤學院黨委書記。現任菏澤作協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留校任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菏澤市小作家協會顧問。作品發表於《十月》《山東文學》《中華散文》《散文選刊》等,多篇入選中學生閱讀教材及各種文學選本。著有散文集《寸草難報三春暉》、《苦語》、《親情絮語》、《知命心語》《金錦散文自選集》等。《親情絮語》入圍山東省第三屆泰山文學獎。
(作者生活照)
顧問:陳文東 張存金 孟中文 董克勤 姚宗亮 徐廣徵
主編: 李琦軒/月芽雨 副主編:九月梅 總監:酷本
黃土地臻品美音執行主編:酷本
編輯:水滴兒 楊彥華 水木心 踮起腳尖 張保軍 柳暗花明 一水雲天,朵朵 黃土地工作室團隊
後期配音合成:小雨滴聲音工作室 雨滴
友情協作:蘇州音像傳媒 合肥付宴傳媒
本工作室,主要發布真情實感,正能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歌頌領袖,英雄,親情,愛情等優秀原創詩歌,散文,小說等。特別歡迎接地氣的鄉土文學。也宣傳本地書法繪畫作家作品,戲曲等,只要是有益於社會的文化作品,和人才推廣,我們都熱情服務。願隨潺潺笑向海,心如明鏡伴鷗飛!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讚賞說明:
1,20元以下,歸平臺維護。
2,20元以上(含),平臺20%製作維護費用。文章作者80%。朗誦題材,作者40%,誦讀40%(自帶配樂)。平臺配樂,和朗讀者平均分配。多人合誦:作者30%。平臺後期合成30%。朗讀團隊20%。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微信號:abc1078362346。投稿微信:a1078362346。投稿信箱:lqx64423@163.com。稿件必須原創首發。切忌一稿多投。否則,影響發布,本工作室將以後謝絕投稿。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和生活照片。投稿一月內沒有採用,請改投適合平臺。請自留底稿!謝謝支持!
長按下面二維碼,點識別二維碼。也可以點擊最上面的藍色字「黃土地文化工作室」,關注我們。黃土地因你而精彩!
黃土地文化工作室二維碼
投稿微信二維碼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拍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