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資深社畜,咖啡因重度依賴者,我經常懷疑我血管裡可能流的是咖啡。
由於距離暴富尚有一定距離,瑞·民族之光·幸是我最主要的咖啡因來源。咱也不是圖它便宜,單純是喜歡刷鍋水的味道。
年初,瑞幸被曝財務造假後,我每天都過得很煎熬,時刻關注他們的動態,還做過一期分析。
生怕美利堅韭菜收割機就此報廢,再也薅不了瑞幸羊毛。
但大半年過去了,我依舊捧著手裡的瑞幸熬過每個睏倦的下午。就在昨天我突然恍過神,發現經歷退市、天價賠償的瑞幸,居然還沒倒閉?還看到有人說瑞幸即將起死回生?
這就勾起我的好奇心了,這幾個月到底發生了啥?
如果問起瑞幸的近況,不少人可能都有種錯覺,那就是瑞幸快倒閉了。
畢竟凝視深淵過久,深淵還得問你瞅啥,暴打資本打得這麼狠,資本肯定也不會手軟。
按理說瑞幸自刀、承認財務造假後,美利堅老韭菜發現上當受騙,早該把瑞幸按地上摩擦好幾回了。但實際情況是,瑞幸現在還活蹦亂跳的。
甚至8月份還在廈門開了場會,放出消息:經營狀況良好,全國4000多家店照常營業,部分店現金流已轉正。還搞了個大新聞:2021年瑞幸將實現整體盈利。
俗話說得好,瑞幸的嘴騙人的鬼,誰要相信誰後悔。作為資本市場的故事大王、財務造假界的安徒生、賈躍亭·格林和雷軍·格林的剋星,瑞幸講故事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早在2019第三季度財報裡,瑞幸就單方面宣布自己即將盈利。他們的邏輯很魔幻,只要停止燒錢,不發1.8折、3.8折券,不打廣告不請湯唯劉昊然肖戰代言,銷量還能維持現狀的話,那他們就能實現盈利。
什麼叫邏輯帶師啊?
瑞幸盈利可以說是量子波動閱讀級別的智商稅,美國資本被割韭菜真的不冤。
雖說瑞幸的管理層已經大換血,但單方面宣布盈利的光榮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請大家把企業文化打在評論裡。
說實話瑞幸的情況,不大可能這麼樂觀,瑞幸股價大跳水,市值蒸發上百億美元,最終從納斯達克退市,剩一地綠油油韭菜真苦命。
但韭菜的反擊也很迅速,渾水二月初開始做空瑞幸時,美國律師們就香港記者附體,爭先恐後聯絡受害投資人,最終成功在紐約立案,發起了對瑞幸的集體訴訟。
美國律師當然不是韭菜保護協會成員,更不是資本主義蜻蜓隊長,律師之所以這麼積極,主要是因為集體訴訟油水太多……
律師們打這種官司採用風險代理,打不贏分文不取,打贏了三七分帳,這種官司動輒上億,贏一場搞不好就財務自由了。
衝律師們這積極勁,瑞幸這次賠得肯定也少不了。具體多少呢?
瑞幸剛出事那會兒,有中國律師算過一筆帳,從瑞幸造假到自爆,參考最高最低點的股價差和總股本,賠償可能超過110億美元。
別看數目很大,但因為涉及證券交易,取證舉證過程很繁瑣冗長,未必能全額賠付。
我翻了翻資料,發現這種案件大多會走向和解。比如1991年到2001年,有81%的案件選擇和解,只有1%的案件會上法庭,所以瑞幸和解的可能性也很高。一旦走到和解這一步,賠償會是原來的20%到50%,按這個比例瑞幸起碼要賠二、三十億。
除了天價賠償,美國證監會也不會消停,一張天價罰單肯定沒跑了。中國國家市監局的處罰也很嚴厲,對瑞幸和打掩護的神州系公司,處以總計6100萬的罰款。前兩天因為虛增訂單1.23億單 ,瑞幸又被罰款200萬。
光在美國就可能面臨二三十億的賠償,瑞幸還剩下多少家底呢?瑞幸七月份發布公告,說持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約有7.8億美元,大部分都分布在國內,很顯然是資不抵債的。
面對天價賠款,瑞幸沒有躺平等死,反而秀了把絕地翻盤。
大家可能知道,瑞幸的註冊地在英屬開曼群島,很多中國大企業比如BAT、小米、網易的註冊地都在開曼群島,好處是可以合理避稅,也方便在海外上市。
瑞幸本來可能破產清算,但開曼群島有個「臨時清盤人」制度,瑞幸也靠這個續了命,說白了這種制度就相當於破產重組,就是直接破產剩不下多少錢,根本不夠還債的。
但經過重組還有可能賺錢還債,債權人不得已做出讓步,讓瑞幸繼續營業。所以瑞幸要真的能盈利,最終也就不用倒閉了。
另外「臨時清盤」開始後,所有針對瑞幸的訴訟就要暫停,瑞幸這才算是穩住了局勢。在這兵荒馬亂的半年裡,瑞幸還真有了不小的變化。
除了明年盈利需要打個問號,瑞幸對外通報的其他情況都算可信。有業內人士也分析了,瑞幸的門店都是直營的,不用考慮營銷研發方面的費用,單店盈利完全是有可能的。
而且從宏觀上來看,儘管鬧了這麼大的么蛾子,但今年現磨咖啡行業裡,瑞幸可能是活得最滋潤的。一來是瑞幸自己比較爭氣,二來也是同行抬舉。
對於瑞幸來說,最大的變化是管理層重組,瑞幸咖啡創始人、《瑞幸夜譚》口述者錢治亞·山魯佐德卸任瑞幸CEO,另一位創始人郭謹一接任,曹文寶和吳剛成為管理董事。
瑞幸從前故事大王當家,現在換成了鐵三角,都是帶功夫的練家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CEO郭謹一幫瑞幸打通任督二脈,主要負責產品和供應鏈。
曹文寶是麥當勞的前高管,幫瑞幸提高拳腳功夫。他原本在中科院搞研究,跨了N行去麥當勞當經理,從北京第一家麥當勞王府井店開始,做到了麥當勞中國區副總裁,主攻的就是門店運營。
吳剛在民航領域工作了很多年,也做到了高管級別,他主要負責打通周身經脈,跟銀行業、航空業的深度合作。說白了就是,讓銀行和航空公司的會員積分和瑞幸掛鈎,能夠用積分換咖啡大幅度地提高訂單量。
在內通經脈、外練拳腳的情況下,瑞幸沒有走火入魔,反倒練出了幾分內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變化。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瑞幸的確變摳了。以前燒美國韭菜的錢,瑞幸有種機關食堂大媽的雍容大度,打菜根本不屑於手抖,現在開始花自己錢的時候,就變得跟學校食堂大媽一樣,把省錢當成了唯一KPI。
雖然大家對瑞幸,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的咖啡印象深刻,但瑞幸的廣告支出才是大頭,18年全年的廣告費就將近29億。仔細想瑞幸代言人基本都是一線明星,這個價格就便宜不下來。
當時瑞幸壕到啥程度呢?
每年光打電梯廣告都能花兩億左右,說實話不是我槓,正經網際網路公司誰打電梯廣告啊?你一進電梯,左手人人車,右手瓜子二手車,頓時就有了種走在CBD身在黃土地的魔幻感,寫字樓的白領們能買帳嗎?
現在這些電梯廣告沒了,瑞幸也不搞代言人這套了。畢竟瑞幸也想不到它都沒涼代言人先涼了,瞧瞧現在找代言人的風險得有多大。
瑞幸現在的廣告策略,主要是創意廣告和自媒體的口碑營銷,為此也省了不少錢。
如果大家最近看過瑞幸廣告的話,就會發現他們跟恆源祥拜師學藝了。
比如為了推出「厚乳拿鐵」,,在1分54秒的廣告裡,植入34個「厚」,從「後浪」到「厚乳」,十分生硬,十分上頭。
這洗腦戰術,不得不說,我們欠腦白金和恆源祥一個道歉,他們三者聯手,簡直可以共創中國廣告界的引力奇點的一段佳話。
除了砍掉廣告支出,瑞幸也在逐漸變成咖啡界葛朗臺,前兩個月就有人發現,在瑞幸的中環世貿中心店,點單忘了備註去冰後,需要打客服電話才能重做。
這種情況在一般的飲品店,店員都可以獨自處理。瑞幸這邊搞這麼特殊,很多客人本來點了加冰,但商業中心空調比較冷,取單時就想做去冰,去冰需要往飲品裡加奶,每天有80斤牛奶損耗沒法交代,這才選擇讓客服介入。
按理說,冤枉錢砸代言都花兩個億,那辦實事的時候,拿個十個億那不是談笑間嗎?結果瑞幸還跟80斤要灰飛煙滅的牛奶較起勁來了,建議多跟聶梟老師學學怎麼大度。
我這段時間也逛了不少瑞幸門店,和裡面的店長店員聊天,很多店員都提到,瑞幸對物料損耗的規定的確很嚴苛,有些門店還有單獨有KPI。
我也打聽了訂單量,但店員表示只有公司後臺能看到,我呢就分別停留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雖然比不上同商圈的奶茶店,但下午高峰期的外賣和堂食,也接近每小時四五十單。
也有店長跟我提到,從財務造假以後,總部並未對他們門店有過特別關照,也沒有要求他們做任何改進。
按照這位店長的推測,他所在門店位置不算優越租金比較便宜,每天的訂單量也超過兩百單,可能早就實現了現金流轉正,事後我也找中介打聽了租金,那家店面月租可能不超過兩萬,有一定的可信度。
看著這個自信滿滿的店長小哥,我一時分辨不出,他到底是踏實肯幹的實幹家,還是一名冉冉升起的故事大王,對此我只能表示,反正不要錢多少信一點吧。
瑞幸對自己都這麼狠,對消費者那就更別說了。
現在羊毛黨哀嚎一片,瑞幸標誌性的1.8折3.8折券基本取消,換成了4.8折券、抵用金或者滿減券,再加上年初瑞幸產品就偷摸漲了一塊錢……
原來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的咖啡,計算各種折扣後,現在一杯的價格直逼20塊。
之前很多人覺得,喝瑞幸的都是對價格特別敏感的用戶,瑞幸一旦漲價就沒人喝了,按這個邏輯瑞幸早就該原地倒閉了,但現在銷售情況還算不錯。
瑞幸之前經常和星巴克捆綁營銷,這種蹭蹭不進去的流氓行為,除了蹭到了估值和知名度,最主要實現了認知上的升維打擊,讓大家知道瑞幸和星巴克都是刷鍋水,誰也別瞧不起誰,便宜的那種可能還更香。
所以喝慣瑞幸的人,不大可能因為瑞幸漲了幾塊錢,就轉投星巴克的懷抱。甚至有人懂事地表示,比起瑞幸「為國捐的1000萬,漲個一兩塊根本不算啥。」
雖然萬億咖啡市場的故事太魔幻,但的確有人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對咖啡因的需求真實存在,瑞幸在現磨咖啡裡還是有價格優勢的。
不過在真羊毛黨那裡,十五塊的瑞幸一點不香。
為了留住部分羊毛黨,同時增加銷量,瑞幸開始做社群運營,吸引入群的方式很簡單粗暴,就是發券,大家都是來佔便宜的別搞那麼複雜,大概一個月前入群發3.8折券,現在是4.8折,為了留住用戶每天也會繼續發券讓用戶搶券。
根據第三方數據,到7月底有110萬用戶加入了瑞幸福利群。
瑞幸表示這帶來了每天3.5萬杯的訂單,按瑞幸的說法,每月新增入群用戶達到60萬,按這個速度現在肯定突破了200萬。
按照瑞幸高管的預估,這會帶來每天的7萬杯銷量,加上運營手段能達到10萬杯,一個月就是300萬杯。
依託各方面的舉措,瑞幸不至於一下子就扭虧為盈,但養活門店應該不成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瑞幸沒有機會去陰間整活,也要得益於陽間同行,高抬貴手。
在萬物皆可卷的現在,內部競爭是激烈又殘酷的,但居然沒有同行對瑞幸落井下石,市場競爭啥時候這麼含情脈脈了?
實際上,在現磨咖啡的賽道上,很多老牌咖啡已經自顧不暇了,生不出錢,特別抱歉。
比如英國品牌COSTA,11年就放話,18年要在中國開2500家店,沒達成;15年改口說20年要開900家,結果呢?總共才開了400多家,前段時間還關掉了10%。
再就是瑞幸用來蹭估值的老牌工具人,星巴克,最近的財報慘不忍睹。上財季(3月30日到6月28),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38.12%,還特別罕見地出現了6.78億的淨虧損。星巴克原定2020財年,在中國多開500家店,現在看,搶佔市場的過程不會那麼順利咯。
另一個競爭對手連咖啡,放棄了現有的版圖,換了賽道轉戰即飲咖啡。
可以說在疫情的衝擊下,現磨咖啡行業今年的不景氣,給了瑞幸喘息之機。
我還簡單調查了今年發生在咖啡行業的七起投資事件,其中五起投的都是三頓半、時萃這樣的速溶咖啡,流向現磨咖啡企業的融資只有區區幾百萬。
現磨咖啡這個行業真的是卷不動了,這屆咖啡比慘大賽的幾個參賽選手,究竟誰是冠軍,真的很難取捨。
雖然內部情形不佳,但剛上市的農夫山泉,一奶兩制的蒙牛都在瞄準咖啡領域,同仁堂也賣起養生咖啡,而喜茶、奈雪的茶、CoCo也推出咖啡飲品。
之後的咖啡江湖到底是誰的天下,實在沒人能說清楚。
按現在的情形來看,資本依然沒有放棄中國的咖啡故事,只不過投資的方向有了變化。在瑞幸的故事裡,中國會有萬億級的咖啡市場,但現在大家都知道故事只不過是故事。
咱們盤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咖啡的確會成癮,但和集齊了糖、鹽、脂肪、咖啡因的奶茶相比,實在是弟中弟中弟,奶茶的國民度要比咖啡高很多。火的為啥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而不是秋天的第一杯咖啡?其實很能說明問題。
如果連奶茶都變不成萬億大市場,那憑什麼期望咖啡可以呢?
不過儘管如此,像我們前面提到的,資本還是前赴後繼地進入咖啡行業,資本當然不會這麼盲目。
不是有這麼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嗎?資本永不眠。
資本逐利的本性是不變的,咖啡本身可能沒這麼掙錢,但你躲得過大杯中杯小杯,不一定躲得過貓爪杯;你躲得過美式拿鐵意式濃縮,不一定躲得過小鹿料多多。
咖啡店掙你錢不一定靠咖啡,資本讓你乖乖掏錢的手段那可多了去了。在咖啡店裡,只有讓中國人喝咖啡才是故事,星冰樂小鹿茶都可能是財富密碼。
所以只要還有利益可榨取,中國的咖啡故事就會一直講下去。
像我比較佛系了,我不關心故事講成故事還是事故,只要還有便宜的刷鍋水喝,那我就還承認你是瑞·民族之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