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玩藝兒 | 通體漆黑的《暗物質》,隱藏了我們看不到的真實

2021-02-16 龍美術館


2020年11月11日,劉韡最新個展「散場/OVER」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展出17件劉韡最新創作的系列裝置、雕塑和繪畫作品,以及一件2017年創作的影像作品《水果當早餐》。本次展覽將展出至2021年1月17日,為期2個月的展期中,龍小編將陸續向大家介紹重點展出作品,首篇介紹《暗物質》。


「散場/OVER」不同於一般的展覽,某種程度上18件作品也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是藝術家特別考慮了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展廳環境,經過多重構思後呈現給觀眾的「敘事結構」,「圖形」(不是「圖像」)是基本要素,圓形、方形和變形的幾何體出現在不同作品中,成為觀看展覽的一條線索。

一進入展廳,觀眾便直面一個巨大的、通體漆黑的立方體,它的長、寬、高都超過了10米,一角立於地面,一角聳入高空,且無法觀看到作品內部。觀眾站在任何一個角度,都能感受到其帶來的壓迫感、震撼感。

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廳現場,觀眾與劉韡作品《暗物質》。
劉韡,《暗物質》,木板、鐵、鋼板、黑色塗料,1022.2×1109.9×1010.6cm,每邊長650cm,2008/2020

這件超大體量的作品是劉韡為龍美術館特別創作的空間裝置《暗物質》,代表著被遮擋而不可見的存在,作為序曲,一側走向大地,一側通向宇宙。據了解,作品構思最早能追溯到2008年劉韡在中國美術學院展出的「暗物質」,藝術家希望呈現一件黑色的、具有「被遮蔽」指向的作品。「遮蔽」是隱藏於這件作品背後的關鍵,劉韡稱:「那些被遮蔽、被去除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它是反面的,抑或這個世界不存在的。」

同名作品曾於2016年出現在南京四方美術館的戶外展區,以三組綠色的支架為支撐,以鐵皮為主要質料,模擬巨大的商業廣告行為。

2016年曾在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戶外展出的《暗物質》,圖片來源:四方當代美術館

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記者採訪時,劉韡說《暗物質》是本次展覽的基調,也是一個序曲:「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是無法看到的,是被遮擋的,無論自我遮蔽還是知識結構的遮蔽。當然這也與我們的本體有關,我們本身的意識也是這樣,就是如何表達的問題。」

在劉韡看來,人類文明、藝術都是關於表達的問題,我們如何表達,如何把一個真實的感覺以某種方式讓其能夠被接納,有關溝通,也有關情感。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右為《暗物質》,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同時指出創作這件《暗物質》,完全出自其本人的意志,不帶有任何功利性或目的性,認為這是人類文明構建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一位藝術家,做任何作品,並非是為了讓它成為有用的東西才去做。」

「它(《暗物質》)不好看,也沒用,沒法收藏,浪費,它的大、它的無意義就是想表達一種自由的意志。我們不能把藝術作為一個別人賞玩的物品,放在家裡擺擺好看,那就失去了社會功能,變成一個裝飾品,這是我極其反對的。」

下一篇文章,龍小編將介紹劉韡另一件展出作品《1098.1噸沙漠》,具有與《暗物質》相似的外在屬性,敬請期待。

劉韡,《1098.1噸沙漠》,沙、玻璃、鋼,1100×1100×560cm,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右為《暗物質》,左為《微觀世界 No.3》,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東方 2020 No. 5》《微觀世界 No.4》,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微觀世界 No.4》,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全景 2020 No. 2》,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微觀世界 No.3》,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微觀世界 No.3》局部,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王國》《星象》,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散場/OVER》,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因為他能 NO.1》《因為他能 NO.2》,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影像作品《水果當早餐》局部。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孟憲暉:《「散場/OVER」並非結束,與劉韡在停頓的美感中認知當下》(藝術新聞/中文版);羅書銀:《「散場」是對我對此刻世界的描繪》(雅昌藝術網)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玩藝兒就是玩藝兒
    即使在昔日武術中一些屬於玩藝兒的技藝現在能玩出彩兒來的人也不多見,如摔跤、如太極拳推手等。同樣是摔跤,民國時期江蘇省國術館有位助理教習肖漢卿先生,他單手攥上一般拳師的胳膊一擰一撅,對方胳膊就斷了。他在軍隊裡幹過,參加了一次摔跤比賽,第一陣就是這麼贏的,隨後長官就不準他參加後面的比賽。肖漢卿先生的功夫不屬於玩藝兒,只適合上戰場。
  • 暗物質——藏在收音機裡的秘密
    由於暗物質粒子通過引力與常規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我們幾乎觀察不到他們。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大多還在努力尋找暗物質粒子。然而,他們想通過利用暗物質無線電來找到暗物質波。實際上,暗物質粒子的直接探測實驗需要使用大型地下探測器,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希望能夠觀察到暗物質粒子與探測器材料碰撞產生的信號波。
  • 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 暗物質什麼樣?地殼巖石告訴你
    暗物質之謎的答案也許正被我們踩在腳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是用來追蹤暗物質粒子效果最佳的項目之一。但據最新研究報告稱,最佳暗物質探測器也許正是地球自身。(圖片: SuperCDMS/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暗物質是宇宙中我們假設存在的一種組成物質,它被用來解釋恆星和星系出現的許多奇怪行為。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發現暗物質之旅 既然稱它是暗物質,這說明它應該是物質,既然是物質,必然產生引力,既然是物質,那就應該有組成粒子吧,既然是有組成粒子的,那麼按照物理學研究的過程來看,就得需要知道粒子的產生與衰變的方式,也就是說要知道粒子的特徵吧,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那就還只是猜測而已,對於暗物質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 宇宙對我們隱藏了什麼
    宇宙有一種審查機制,他不想讓我們看到的我們就看不到,它想讓我們看到的我們才能看到,這就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的「宇宙審查假說」。奇點理論說羅傑彭羅斯和史蒂芬霍金一生都在研究的課題,但提到奇點我們就不得不先了解這個形成奇點的天體-黑洞,1783年劍橋的一位老師:約翰米歇爾發表了一篇關於「暗星」的論文,他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天體,其密度非常大,擁有連光都無法逃脫的引力,但這種超前的理論並沒有引起重視,知道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記住了這個時間愛因斯坦的偉大從這裡開始,簡單來說廣義相對論預言了緻密天體黑洞的存在
  • LONG玩藝兒 | 黃軒、王子文帶你逛展「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
    LONG玩藝兒 | 黃軒、王子文帶你逛展「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 2020-09-03 1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哈勃望遠鏡最新發現:暗物質遠比我們所想要稠密,揭示著新物理
    暗物質,雖然還沒被人們所捕捉,更沒被任何人「親眼」所視!但不少科學家已經,很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大概了解了,甚至以盲人摸象的法子,去繪製出它「真實」的容貌!可這樣的自信,今天被無情地打臉了!據來自哈勃望遠鏡的最新觀測數據,它發現了,在星系中,暗物質的濃度似乎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稠密,而且足足高出了至少一個數量級。千萬別小看這一個濃度差,這就表明了,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理論與模型,存在著不小的偏差,甚至推翻了我們之前很多重要的推論與觀點。這或者,也說明了,暗物質,還存在目前我們還沒理解的重大物質特性。
  • 關於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
    根據林肯的介紹,目前對暗物質模型最有競爭力的說法是一種假設的粒子,稱為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簡稱WIMP,其行為類似於中子,但質量是質子10至100倍。然而,這種猜想只會引發更多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檢測到暗物質嗎?
  •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經常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提到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名詞。在電影中它們擁有強大的能量,能操縱一切,或是能在瞬間毀滅一個星球。那麼在現實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真的存在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我們常見的都是可以發光的恆星,星雲等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於是科學家將,這些未知因素歸結為暗物質,他們認為暗物質應該存在,而且影響宇宙的變數。朋友們喜歡科學知識,記得點擊加我粉絲和關注,我會給大家推出一系列的相關文章。自從有了暗物質的概念,科學家就開始試圖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他們找了很多的方法,可是直到如今,也沒有任何的直接證明。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日本繪製暗物質「立體地圖」
    原標題:日本繪製暗物質「立體地圖」 新華社東京2月2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國立天文臺27日宣布,其研究人員參與繪製了高解析度廣域宇宙暗物質分布「立體地圖」。這將有助於人們加強對宇宙膨脹以及宇宙暗物質的理解。
  • 暗物質是什麼……|看...
    宇宙中的暗物質存在生命嗎?……20日下午,第二屆哈爾濱市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在哈爾濱市科技局舉行,來自科普場館、學校、醫療等各個行業的50餘名科普達人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為大家「演繹」生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暗物質之所以『暗』,不僅是指它不發光,更重要的是它太難捉摸。」
  • 為什麼在密室中打開手電,反而會陷入一片漆黑?
    為什麼在密室中打開手電,反而會陷入一片漆黑?現在我們先做個假設,我們乘坐時空穿越機器,回到了4000年前,那是我們中國正值夏商周時期,被稱為神話時代的王朝,給著我們無限的嚮往。假如你穿越的時候帶著極高精度的望遠鏡,那麼我們此時飛出了地球,站在宇宙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夏商周王朝經歷了怎樣的興衰。
  • 為探測一種暗物質粒子,物理學家念起了什麼魔咒
    在標準宇宙模型ΛCDM中,暗物質構成了大約27%的宇宙。儘管科學家已在探尋暗物質上多方努力,但始終無從捉摸這個充斥在我們周圍,甚至漂浮在我們身體裡的神秘物質。有人提出一些新的理論模型,希望部分解釋這些虛無縹緲的物質,而軸子被認為是一種有希望的候選粒子。此外,軸子還可能與其他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有關,值得探索其存在的證據。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勿忘初心 方得始終 ——年畫《玩藝兒》創作感悟
    2019年,李霞老師創作的年畫《玩藝兒》參加中國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並被選為進京展作品。  針對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創作,作者選擇了年畫這一民間藝術表現形式。這幅年畫通過表現通俗的市井孩童與街頭賣藝人的場景,體現出我國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廣泛傳播。任何藝術只要進入了大眾視野,並且成為大眾娛樂的主要方式,這種藝術就會變得極其富有生機。
  • 大膽推測:宇宙空間並非完全真空,而是充滿著暗物質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我們能夠肉眼或者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地球、月球、太陽等實體星球僅佔宇宙質量的4%,另外96%的質量,目前人類沒有準確觀測到,那麼如此龐大的質量,到底他們會在哪裡呢?或許有一種推斷比較合情合理,包括我們地球月球和太陽在內,我們都懸浮在某種透明的物質中,我們可以自由地穿行在這些物質中,就像鳥兒、飛機在空氣中自由飛行一樣,空氣就是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但它確實客觀存在,並且不影響我們的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