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作家張秀亞之子盼捐出北京祖宅建張秀亞文學館
華聲報紐約消息:名作家張秀亞之子、紐約聯成公所主席於金山8月29日表示,最近北京政府大力提倡要保存四合院,他希望能將其位於北京東煤廠4號的四合院祖宅收回來,然後與北京的文藝界合作,改建為張秀亞文學紀念館。
-
臺灣女性散文的審美創造
因為假如沒有這些具有性別意識的「新個性」——蘇雪林、張秀亞、琦君、林海音、胡品清、羅蘭、三毛、張曉風、林文月、龍應臺、簡媜、席慕蓉、方娥真、楊小雲等響亮的名字,臺灣女性散文創作將頓然失色,而正是因為她們的出現和富有個性的散文創作,顯出現代散文這一長期邊緣化的文體向「中心」趨近,並使臺灣女性文學發展顯出偏重散文的新格局;像林海音、張秀亞等女性散文作家,顯而易見成了臺灣女性文學的引路人、燃燈人。
-
對不起,不要愛上天津人......
天津人有責任心但沒什麼野心,不喜歡爾虞我詐的鬥心眼兒,就愛享受生活,如果您只是抱著某種目的才和天津人戀愛,大拿奉勸您還是放棄吧!和天津人談過戀愛後,您會發現,天津人一張嘴能侃,能逗,還能氣人,讓您又愛又無奈。在天津人的戀愛中,愛您就是損您。
-
天津人的撈麵情結
天津人和面的緣分就十分深厚。常有老人戲言:「天津人未出娘胎就吃了幾頓撈麵了。」天津人逢喜事,娶媳婦、出門子、過生日、聘閨女、喬遷新居都會吃撈麵。在機器壓制麵條出現以前,天津的主婦還是自己擀麵條。天津人每逢喜壽大事就愛吃撈麵,特別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爺款待女婿時,一定要擺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滷面。「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鮮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雞蛋和一碟菜碼。
-
天津人的命,全是撈麵給的!
但這個事情在天津人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碗麵條下肚,天津人哪裡還知道「苦」是什麼滋味。無論天兒多熱,當那碗滿是滷子與菜碼的麵條,穿舌過喉在身體內長驅直入時,整個夏天就變得無比熨貼。畢竟,這一碗,別處難尋。也沒有什麼能比一碗麵條更讓人心情舒暢了。
-
天津人的年味,都是津味素給的!
總的來說,餃子因為寓意好、解饞又美味,所以被無數天津人喜愛。天津人眼中,傳統老味的津味餃子,當然是自己家做的最好吃。但是長大後偶爾去飯館,點兩盤餃子,搭配幾道天津菜,一起聊天拉家常也是不錯的選擇。白記水餃還曾在天津菜烹飪大賽上榮獲金獎,如今的白記也成為了幾代天津人共同的記憶!
-
千萬別跟天津人吃飯
煙火天津,眾多特色美食養成了天津人挑剔的味蕾,更蘊含了天津人的獨特性格。來到了天津衛,把美食嘗一嘗,煎餅果子好滋味,名氣響噹噹,豆麵攤成煎餅,雞蛋色金黃,抹上面醬紅辣醬,灑上蔥花撲鼻香,什麼牛排漢堡,什麼熱狗香腸,跟咱煎餅果子一比,差著實惠營養.
-
天津人,哭了?
要知道,天津人自帶幽默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讓天津人哭,這可能是個世界性難題。對於天津人哭這事,絕對不是簡單的疼痛後的哭,就算情到深處也應該是到了極限才能掉兩滴噠眼淚。 01 沒羞哭……大壯以前在外地待過四年,一年才回來一次。
-
天津人的自來熟,其實就是「不要臉」!
天津話之所以被人們廣泛接受,關鍵就在於它自帶的搞笑屬性,除此之外,天津話能傳播開,也離不開天津人的貢獻。為嘛?因為天津人實在是太熱情、太能聊了,他們幾乎靠著一張肉嘴,就把天津腔的種子播撒到了陌生人的大腦溝回裡,肆意瘋長。而熱情+能聊的產物,就叫自來熟。
-
天津人,我委屈啊!
至於說能力問題,我只能說哪個地方都有能力強的和差的,你說的這些毛病在哪個地方都能找著對應的人,天津人也有很多能力強的,只是你不想去看而已,天津人不僅建設天津還建設北京,天津人的溝通協調能力強你怎麼沒看到呢?2、天津人瞧不起外地人很多地方都流傳著本地人瞧不起外地人的傳言,暫且不說其他城市,天津人肯定沒有瞧不起外地人。上海本地人怎麼看待外地人?
-
我一聽天津人說話就想笑,介四為嘛?
再曖昧的告白只要到了天津人嘴裡,都讓人仿佛置身德雲社。這些形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電視觀眾,深入人心到——天津人一開口,外地人就想笑。甚至還沒開口,只要天津人一跟你聊天……這位朋友!你怎麼可以在評論裡發語音!
-
看《沒事偷著樂》,體悟地道的天津人
這部電影真實的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底層天津人的真實生活,表現了真實天津人的各種品質。《沒事偷著樂》這部電影是根據劉恆的中篇小說《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天津底層人民生活改變而來的一部電影,電影由楊亞洲導演,馮鞏主演。
-
吃撈麵,天津人真的很嚴格
你永遠也猜不到,天津人為了一碗撈麵,能準備多少種配菜。面滷天津人吃撈麵,面滷不拘一格,口味以鹹、鮮為主。主要有三鮮打滷、西紅柿打滷、炸醬麵等種類。三鮮打滷天津臨海,天津人從不掩飾對河鮮、海鮮的熱愛,三鮮打滷加入大蝦仁,鮮香四溢。家常版三鮮打滷主要用料有蝦仁、五花肉、香乾、木耳、雞蛋、麵筋、黃花菜、香菇等。講究的可以加蟹黃、瑤柱、魚骨、海參等鮮味。
-
天津人真的不吃三絕?!
正值暑假不少家長都會帶孩子出門旅遊也會有不少好友來家做客作為熱情好客的天津人自然得仔細盤算好了要帶老友吃點嘛玩點嘛然而當你從火車站接到好友順口問了句:想吃嘛?——天津人是吃麻花的,只不過有一部分人不愛吃而已!清朝末年,天津十八街巷子有個叫劉老八的人開了一家麻花鋪,名叫桂發祥。他家的麻花選料考究,個頭大,又實惠又好吃,很快就打出去了名堂。可麻花發膩,再好吃也吃不了很多,慢慢的,麻花鋪的生意也就低迷了下去。
-
正宗天津人到底都吃嘛!
天津人,無外乎講究一個「吃」字。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並寫作《將軍族》、《第一件差事》等文學作品的臺灣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陳映真還擔任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距臺灣媒體報導,陳映真自2006年6月移居北京後,9月就接連中風,臥病至今長達10年,而過去10年,因健康原因,陳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好友曾勸他回臺灣,但他回應稱身體不好,乘飛機回臺是個大工程,他的夫人陳麗娜最後並未同意。昨日陳麗娜將噩耗通知在臺灣的弟弟陳映和後,陳映真去世的消息才在親友中傳開。
-
天津人的大餅裡,卷的到底都是嘛?
提起天津人的吃,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煎餅果子、包子、炸糕、麻花……這些美食知名度高,外地人來天津是非吃不可。可真要提起天津衛的麵食,還得從烙大餅講起,雖然它看似普通,也沒有網紅身份加持,可這東西絕對算得上是天津衛的「美食祖宗」。這話說出來肯定有人說是小題大做。
-
天津人都是吃狗不理包子長大的嗎?
天津人也不是人人都會說相聲這種刻板印象還會延伸到飲食,比如:北京人愛喝豆汁、內蒙古頓頓都吃牛羊肉、天津人都吃狗不理……你要碰上個天津人問他愛不愛吃狗不理包砸:他一定會回答「天津人才不吃狗不理呢!」那天津人都吃什麼呢?在很多不了解天津的人眼裡,天津除了狗不理包子就沒別的了,至多加上煎餅餜子和鍋巴菜。但實際上,天津人民的餐飲並不像刻板印象中這樣簡單,今天所長帶來了天津人都吃啥之海鮮篇。
-
大年初三,天津人必須吃合子!
作為地道的天津人,您絕對聽說過這句話。初一吃餃子,取的是「更歲交子」的意思,「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初二家家戶戶吃撈麵,麵條長長的,寓意這一年順順噹噹。在以前,吃合子的日子並不是初三。許多老天津人一定有印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到大年初二,一大早就有挑水師傅肩上擔著筲,手裡拎著柴,高聲喊:「進財水了!」因為咱都知道,「柴」和「財」諧音,為嘛趙州橋上推車過的柴王爺會大受歡迎,關鍵就在這兒了,而且水也是主財的,由此形成了這個初二的標誌性口彩。
-
臺灣作家感嘆:臺灣窮的只剩小吃業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2月6日報導,全球景氣不好,臺灣受創特別嚴重,經濟增長主要只靠內需撐場,不少人紛紛轉戰這塊市場。對此,臺灣財經作家狄驤感嘆,他近來聽到見到太多朋友,包括工程師、醫生等轉戰餐飲小吃業,「難道臺灣真窮到只剩下小吃業?其他行業都要滅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