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

2021-01-11 騰訊網

作者:廖偉棠,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Starman back to the sky

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

請允許我稍微改編一下David Bowie(相較於大衛·鮑伊,我更喜歡香港的譯名:大衛·寶兒)的《Starman》其中兩句向他致敬。受他的音樂與人生態度洗禮的我們一代就是歌曲中那些孩子。村上春樹說: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我們也跳舞,但是古怪快樂的Boogie舞——不應該感到悲傷,因為大衛·鮑伊本來就是空降到這個地球的怪異星人,現在他回自己的外星球了。

一個傳奇似乎落幕了,能否蓋棺論定?這兩天媒體的狂歡式祭奠,最常見的對大衛·鮑伊的描述是華麗搖滾代表人,其實他涉及的音樂風格太廣了,除了華麗搖滾,還有電子舞曲、迷幻民謠、融合爵士、藝術搖滾、哥特搖滾等等,而我始終認為華麗搖滾是他最容易騙人的一層表皮,因為符合了時尚雜誌的操作便利而成為第一標籤,其後《天鵝絨金礦》(港譯:《紫醉金迷》)更固化了這一形象。

但大衛·鮑伊的本質,來自他成名的太空搖滾(又稱科幻搖滾)。除了《Starman》,更著名的是《Space Oddity》,貌似是搭六十年代探索宇宙熱順風車的時尚作品,深究之卻呼應了冷戰時代個人為集體所擺弄的孤獨感,與中央控制中心失聯的太空人Major Tom的象徵性極其強烈,直到2014年還在香港導演陳果的電影《那夜凌晨,我們坐上了從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中迴響,每個時代都有這樣因為獨特的覺醒而被時代誤解、拋離的畸零人。

外星、怪客、酷兒,大衛·鮑伊在六十年代末左傾迷幻文化蕭條、嬉皮沒落之際橫空出世,在七十年代大面積的朋克文化與迪斯科文化這兩個極端之間提供了一個饒有魅力的異端形象。他是愛倫坡、王爾德、比亞茲萊一脈以降的西方頹廢藝術傳統的復興者,利用了自己的形象、才華和明星光暈,使時尚在他的一次次挑釁之後俯首稱臣。

事實上,頹廢之餘,他對自身的文化定位有清醒的認識:「我不知道自己的東西有沒有那麼未來主義,我從不覺得自己算是個未來主義者。我總覺得自己是那種當代性的人物。搖滾樂總是比其他藝術落後10年;它到處撿剩下的邊邊角角。……現在發生在搖滾樂裡的事情剛剛觸及達達主義。所以與其把我稱為未來主義者,不如把我稱為當代現象。」(引自玲瓏:董楠譯的大衛·鮑伊語錄)

如果不是大衛·鮑伊這樣一種清醒,藝術上的頹廢主義沒有這麼快能進入流行文化。「我每天都在變。我並不是反覆無常,我只是在做大衛·鮑伊。」——年輕時的大衛·鮑伊在一次談及自己的裙子時說。他直接預言了自己的一生,後來他宣布自己是同性戀(事實上他是雙性戀)、以《1984》為靈感創作《Diamond Dogs》、移居柏林時創作《heros》一曲「為推倒柏林圍牆貢獻力量」……種種敏感詞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卻超然其上,不像U2的波諾等音樂人對社會議題大聲疾呼,大衛·鮑伊始終保持一個藝術家的我行我素姿態,「政治正確」在他的身上顯得妖冶性感。

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1971)封面

性感是他最強的武器。這樣一個人,在中國「傳統」中,會被斥為妖物。可是從聊齋始,妖氣就是對偽善的反叛,反高大全,反正襟危坐,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香港的話,就是反中環價值。

不只是基於政治因素的隔絕,也基於倫理、審美的定勢,中國不可能直接接受一個原汁原味的大衛·鮑伊,八九十年代,大衛·鮑伊通過羅文、張國榮、梅豔芳以及早期Beyond與達明一派的性別模糊,不但在音樂上還在生活美學影響了香港及內地沿海開放地區的青少年。我們成為了一種山寨版的酷兒,實際上不比當今的視覺系、殺馬特好多少,但那是最早的反叛,多少留下了一點在未來不妥協的種子。

大衛·鮑伊也許不知道他與中國有這麼一種聯繫,他一直迷戀東方色彩,雖說早年的《China girl》實際上是唐人街想像,打扮成歌舞伎也純粹出於審美,在《戰場上的聖誕快樂》獻給坂本龍一那一吻甚至有點大英帝國對殖民地吻別的味道。直到1997年演唱《Seven Years in Tibet》並且邀請林夕填詞、黃耀明教唱中文版《剎那天地》,他的東方情結終於完滿,也以一種悽美的方式給予東方的邊緣人群以祝福。

BBC這兩天都在播放英國各界名人對大衛·鮑伊的致謝,「He was like an umbrella for people who felt a bit different」,他的同代歌者Jarvis Cocker的話最切中核心,就像他的音樂和做派奇怪地影響了東方一些奇怪的年輕人一樣,他以自身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為自己,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為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卻成為了一把傘。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為「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詩人的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從莎士比亞到佩索亞都擅長如此,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我對於自己正在成為『搖滾野心家』感到失望,但我不想把這同我對搖滾樂最初的激情混為一談……如果你想對文化、政治、音樂或者什麼東西做出貢獻,那就要使用你的人格,而不僅僅是音樂。最好的辦法就是變化,隨時隨地都製造一點小區別。」——1976年,鮑伊殺死了自己最有名的分身:外星人「Ziggy」,取而代之哥特偶像「Thin White Duke」,他如是說。

Thin White Duke時期的大衛·鮑伊

大衛·鮑伊最後選擇的角色,是去世前兩天出版的最後一張專輯《Black Star》裡的Lazarus——新約裡的復活者拉撒路。聖經裡這樣記載,拉撒路被葬後四日,「耶穌舉目望天……大聲喊叫說:『拉撒路,出來!』那死了的人就出來,手腳都用布巾裹著,臉上也用布包著。耶穌對眾人說:『解開他,讓他走。』」這樣的一個大衛·鮑伊,更像是他兒子鄧肯·瓊斯導演的冷科幻電影《月球》裡的複製人山姆,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復活過程中明悟了真相,也許,他會再一次回到地球。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鏡頭:大衛·鮑伊
    今天我們將通過這一些照片和回憶,從這些片段裡重溫大衛·鮑伊。「我在照片上做好了選擇標記,大衛說:『你的選擇很好,我們後面不用再這麼做(審閱)了。』我是第一個獲得大衛全面認可的攝影師,我可以使用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並且可以拍攝任何東西。大衛不喜歡相機一直對著他的臉,所以我只在有價值的時刻拍攝。我對時機的把握感覺良好。」
  • 鏡頭:大衛·鮑伊
    「我在照片上做好了選擇標記,大衛說:『你的選擇很好,我們後面不用再這麼做(審閱)了。』我是第一個獲得大衛全面認可的攝影師,我可以使用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並且可以拍攝任何東西。大衛不喜歡相機一直對著他的臉,所以我只在有價值的時刻拍攝。我對時機的把握感覺良好。」「1976年,我們坐著火車,在俄羅斯和波蘭的邊境的邊境被克格勃特工攔住了,我們有過境籤證。
  • 大衛·鮑伊:最後的時光
    2016年大衛·鮑伊去世後,2月11日期《滾石》雜誌封面痛感來襲的時候,大衛·鮑伊正在唱《Reality》。這首歌出自此前發表的同名專輯,內容關於面對死亡和放棄幻想。2004年6月下旬的一個布拉格夜晚,巡演舞臺上的大衛·鮑伊57歲,正進入歌中所述的人生階段。他已菸酒全戒,服用降低膽固醇的藥,請了一位健身教練。
  • 大衛·鮑伊與柏林圍牆
    而在德國,人們對他的感情尤其深刻而特別。他在1976-1978年生活過的霍普特大街155號放滿了鮮花和蠟燭,柏林市長穆勒(Michael Müller)說,柏林和鮑伊的連接不僅僅是音樂上的,「鮑伊是我們(柏林人)的一份子,我們為此感到驕傲」,「他的《英雄》(Heroes)一曲是對冷戰分裂下的柏林的讚歌,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嚮往。」德國外交部甚至在推特上發出悼詞:「再見,大衛·鮑伊。
  • 海綿寶寶的爸爸:大衛·鮑伊
    他後來與卡洛斯·阿洛瑪和約翰·列儂合寫了《名聲》,後者在1975年成為他的第一首美國單曲。」一個多才多藝的演員,鮑伊主演的《人》誰在1976年墜落地球。他在1996年被選入搖滾名人堂。在最後一張專輯發行後不久,鮑伊於2016年1月10日死於癌症。早年大衛·鮑伊因其變幻莫測的外表和音色而被稱為音樂變色龍。1947年1月8日,他出生於英格蘭南倫敦的布裡斯頓。
  • 大衛·鮑伊:一直美到死!
    關鍵語:擁有波斯眼睛的變色龍、男女莫辯、不老傳奇、紙醉金迷、雙性戀(他曾公開承認自己的同性取向,但後來他先後娶了兩任妻子)。他給上世紀七十年代抹上妖嬈風大衛·鮑伊橫空出世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那時的搖滾樂壇是披頭四和滾石的天下。
  • 緬懷大衛·鮑伊:15首天才之作
    他是左撇子。他和「怪人」和「吉列」一起即興演奏。像大衛·鮑伊一樣,他皮膚蒼白,還長著「扭曲的眼睛」。他還長著奇怪的頭髮,巨大的丁丁和「上帝賜予的屁股」。5《叛逆分子(Rebel Rebel)》1974年用Z字星辰將華麗搖滾介紹給世界的兩年之後,大衛·鮑伊通過這首歌向華麗搖滾告別。
  • 大衛·鮑伊:黑暗之星成絕響!
    大衛·鮑伊剛在1月8日度過了他的69歲生日,而他的新專輯《Blackstar》也在生日當天發行。大衛·鮑伊官方社交媒體頁面上這樣寫道:「在與癌症抗爭了18個月之後,大衛·鮑伊在家人的陪伴下於今天安然離世。」
  • 誰是大衛-鮑伊?這個男人的死登上了全世界的頭條
    在音樂界和萬眾粉絲扼腕痛惜的同時,這位「搖滾變色龍」的傳奇也給人們以無限遐想,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大衛·鮑伊的個性人生。(我只是去玩玩啊~~)他自己稱在他5歲時,發生了一次關於「茶」的事故,導致他從此無法喝茶。英國人嗜茶,難以想像鮑伊是如何生活在「茶」之恐懼中的。
  •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的金融遺產——「鮑伊債券」
    中國日報網1月12日電(信蓮)被稱作搖滾變色龍的英國傳奇音樂家大衛·鮑伊於1月10日去世,享年69歲。就在兩天前的1月8日,他的最新,也是最後一張創作專輯《Blackstar》正式發行,而這一天,也正是他69歲的生日。
  • 一個時代逝去 我們在銀幕上錯過了大衛-鮑伊
    無數驚豔造型引領潮流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1月8日是大衛-鮑伊的69歲生日,才過去兩天,訃告傳來,大衛-鮑伊突然離世,他來不及接受自己第25張專輯帶來的聲譽,也看不到自己兒子執導的《魔獸世界》了。大衛-鮑伊是一個時代符號,在搖滾音樂的殿堂中有屬於他的耀眼位置。
  • 大衛•鮑伊:我已置身天堂 帶著看不見的傷
    而在1972年初,大衛•鮑伊把自己塑造成ZiggyStardust——一個虛構的「太空」生物,這個形象成為其生涯中最為成功的形象,之後的閃電妝更是風靡一時。對於大衛•鮑伊的火爆,英國作家傑克•阿諾特說:「你知道,整個70年代都很沉悶,只有鮑伊表現搶眼,我認為其中蘊涵著一種感受:如何做你自己?這就是我接納他的原因。」
  • 50張照片帶你緬懷大衛鮑伊
    02. 1966年 14歲的大衛鮑伊04. 1965年,鮑伊的頭髮被他的經紀人Barry Langford揉亂07. 1969年 25的大衛鮑伊21.1973年 倫敦Hammersmith音樂廳中,狂熱的粉絲向鮑伊伸出了手,在這裡他宣布結束了Ziggy Stardust的身份。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與古典音樂
    據BBC報導,英國著名音樂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兒子確認,在與癌症抗爭18個月後,大衛·鮑伊於2016年1月11日離開人世,享年69歲。多變的大衛·鮑伊這位頗具影響力的歌手、詞曲作者和製作人,在長達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涉足過華麗搖滾、藝術搖滾、靈魂樂、硬搖滾、流行舞曲、朋克以及電子音樂,被稱作「搖滾變色龍」作為同時徵服音樂界和時尚界的標誌性人物,大衛·鮑伊實際還十分關注音樂對兒童的積極作用。
  • 天堂快樂,大衛鮑伊先生
    大島渚看過之後,就想把它改成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勞倫斯·范·德爾·包斯特1927年曾來到日本當記者,因此學會日語了解日本文化,二戰期間他成為一名英國軍官,但卻被日軍抓獲,關在了戰俘營裡,小說講述的就是他經歷的1942年爪窪島日本戰俘營的故事。
  • 大衛·鮑伊離世 愛子:這是真的,我將離線一陣子
    生於1947年1月8日的大衛·鮑伊剛剛度過了自己的69歲生日,並在生日之際發行了新專輯《黑星》。1月11日,大衛·鮑伊的社交媒體帳號發布了其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大衛·鮑伊在勇敢地與癌症抗爭18個月後,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在大衛·鮑伊彌留之際,他的家人一直陪伴著他。雖然你們中的許多人會分享這一消息,但我們希望在這一悲傷的時刻能夠尊重其家人的隱私。」
  •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偉大的商業之路
    雖然Defries剝奪了很多鮑伊的收入,但是他也幫助鮑伊做過一個很關鍵性的商業決定:他曾幫助鮑伊與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CA)談判達成了一項交易,允許他和鮑伊兩人擁有鮑伊的錄音版權,這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幾乎是聞所未聞的情況。當時沒有人知道版權的寶貴,同樣也沒人知道鮑伊的能量。根據Billboard的計算,鮑伊的錄音版權和發行權目前估值1億美元,甚至更多。
  • 沒有大衛鮑伊的青春才是被狗吃了
    短短三天時間,沒有一點點防備地重磅炸彈傳來: 「在勇敢地對抗癌症18個月後,大衛·鮑伊今天安詳地在家人守望下離世。」(發表在大衛·鮑伊官方Facebook上的訃告)死訊傳出後震驚古今中外東南西北洋樂壇,英國首相卡梅隆也深感哀戚,發布推特表示『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大衛是本寶寶的童謠小英雄%#$*^&*(&%'..
  • 大衛·鮑伊《星塵》:沒拿到歌曲版權的傳記片有看頭嗎?
    這樣能跳過他/她們不得不唱自己歌的時段。影片中鮑伊翻唱的《My Death》《I Wish You Would》等,因是他那段時間經常翻唱的,早已染上他的氣息。1971年,大衛·鮑伊剛剛發行了《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主打歌《All the Madmen》在美國榜單上沉得無影無蹤。
  • 英國發送紀念幣到太空以紀念大衛-鮑伊
    英國皇家鑄幣局推出紀念音樂傳奇人物大衛·鮑伊的新系列紀念幣 這是英國紀念幣首次被送入太空,同時也是為致敬大衛·鮑伊以太空為靈感創作的著名歌曲,包括《星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以及《太空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