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美食博山訂閱每周1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小編微信:msboshan
投搞:msboshan@163.com 商業合作:13365330683
隨手禮源自【手信】一詞,古稱謂【贄】,最早出現在周朝,《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慄棗修,以告虔也】。在周朝時,外出訪友邦客必須帶著禮物。禮物不必太多,或一隻鵝、或一包棗,禮物雖輕,送的卻是情意。時至今日,初次見面的客人來訪,闊別多年的舊友重逢,總得象徵性地送點「手信」:幾斤水果、一兩包糖、一盒點心、一包花生,乃至少到一束鮮花、一根羽毛以深表情意。
作者 李昌順
博山風味小吃五香花生米,至今還保留著用炭火、鐵鍋炒制,用「白炭土」作為輔助加熱的的製作方法。用做炒花生米加熱時的「白炭土」如行雲流水一般,可使花生米受熱均勻一致。
運用這一獨特傳統手工工藝炒制的五香花生米仔粒飽滿、皮色完好、鹹香酥脆、味美可口,是深受人們喜愛且方便食用的經濟實惠的佐酒佳餚。
它的形成和流傳與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紀博山的琉璃工匠大都集中在西冶街,該街號稱「鬧龍街」,在當時享有「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的美譽。博山琉璃的特色和歷史盛況盡皆如此。商業飲食亦是「車馬輻輳、萬商雲集」的空前繁榮,極大地促進了地域特色美食的發展。
博山琉璃-蟈蟈
在博山昃氏五香花生米被稱為鰲裡奪尊的優品。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曾於二零一三年播放過昃氏五香花生米的製作方法。他們仍然運用純手工工藝,靠個人記憶與操作者的經驗進行加工製作。
花生博山人稱為「長果」,是倍受人們喜愛的下酒美食。記得小時候秋天下來花生後,博山的大街上就會有「萊蕪大姨」挎著箢子,沿街吆喝著:「賣長果嘮」。秋天用剛收穫的花生煮的是帶皮的五香鮮花生,冬天炒制的則是帶皮五香乾花生。無論是帶皮的花生還是花生米,皆因其鹹香可口、方便實惠,倍受人們的青睞。
在博山製作五香花生米,需選用當年收穫的大粒花生。臨近博山的萊蕪地區因氣候、土壤條件優越盛產花生,萊蕪花生籽粒飽滿、品質優良,是製作五香花生米的首選。要選取經手工剝皮的大粒花生,這樣的花生米才能在浸泡、醬煮、炒制過程中保持皮色光潔、完整、不進土。為使之入味需經用五香料浸泡入味後再加熱醬煮,然後用當地的一種「白炭土」加熱炒制。
最早製作五香花生米的是清朝末年在博山西冶街「大天井」(舊社會為妓院集中地地方)居住的吳家。其工藝是先將花生米放入用五香料包浸泡的藥水中入味,晾曬乾後再進行炒制。
現今炒制五香花生米的做法始於民國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家住在西冶街附近新趙莊村的昃家。他們將用五香藥水浸泡淹制工藝,改進為把花生米用藥水浸泡淹制一段時間後,再用藥水原汁將花生米加熱煮熟、撈出晾乾,然後用白炭土輔助炒制。
2012年11月份,當時我陪同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攝製組,採訪昃氏長子昃向民。據他回憶講述:博山最早的五香花生米的做法是由萊蕪的鹽霜花生米創新而來,鹽霜大家都知道太鹹,不香。後來經多年實踐的探索與改進,形成自己獨特的製作五香花生米的完整工藝。昃氏五香花生米現已成為博山傳統風味名點之一,以其五香濃鬱、口感酥脆、經濟實惠的品質特徵,深受人們的喜愛與青睞。
白炭土:當地出產的一種不含砂子很細的土,和煤按比例合在一起可製成「打火」,用於燒火、取暖,因色澤發白故當地人稱作白炭土。
作者簡介:
李昌順,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魯菜大師,美食評論家,濟南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後勤協會、接待服務分會餐飲專業部主任,全國飯店業國家級評委;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中國美食最高獎「金鼎獎」獲得者;淄博市飯店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現任山東理工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總經理。
昃向民先生讀過此篇後,感慨萬千:
昌順寫的很詳實,我家也不做了,看來真要失傳了!
我家這個改進過的方法,主要特點就是酥脆,酥脆這二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父親不識字,又沒有師傅指導,只能是一個人摸索,也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最後才形成了現在的炒法。他老人家己去世11年了,我非常想念他!我小時侯懂事,多次問過他:「我們炒的花生米己己經是最好的了,為什麼還要改進?」
他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特別是牙齒不好的老人也能品嘗到我們的好東西。他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現在還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過去的老人都有勤儉持家的習慣,焯過花生米的醬湯:5次過後就得更換,為了不浪費,因為裡面有大料花椒茴香鹽等佐科,可以用來淹生雞蛋,淹過的雞蛋煮熟後,蛋黃紅中透亮,沙中泛油,味道獨特,特別鮮美。
糗糕;全家福…博山燴菜;肉乎乎的博山炸貨、五香花生米…...
李昌順先生在這節日期間將一起與大家共品博山菜 ,道出博山菜的精髓,與美食相伴共度新春佳節。
這是一份相當厚重的美食彙編。歡迎大家關注美食博山,共賞大師佳作!前期發布的大師厚禮,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