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問題快被問爛了:「你喜歡什麼類型的男生?」
這一次,李子柒的答案稍微變得具體了些,說自己未來的愛人要「會挖地」。
人們對李子柒的好奇心遠不止這個答案,他們執著於挖掘她的個人歷史,尋找她家所在何地,分析她視頻的拍攝方式。所有追問都指向同一個核心——李子柒,是真實的嗎?
作為一位短視頻博主,她用鏡頭記錄下自己的生活。
四川綿陽的農村綠滿山野,她在這片土地上種菜栽花,偶爾摘整筐紅透了的番茄煮火鍋,用自己種的棉花給奶奶彈被子,葡萄皮碾成汁液把白紗染成紫色,裁剪成長裙,或者在雪天來臨之前,披上紅色鬥篷騎馬踏花而過,取三壺馬奶酒回家。
李子柒的生活美得極其遙遠。4年間,她憑藉134個視頻吸引了2700萬微博粉絲,在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上,超過1300萬名世界各地的訂閱者,通過她的眼睛認識中國。
她用來定位自我的那些詞彙是「農村人」「沒讀過多少書的人」「財迷」,坦率得讓人們困惑不已。似乎這種單薄的標籤,不足以匹配她視頻中那種符合中產階層想像的桃源生活。
來訪者問她,為什麼要拍水稻的一生,她說,覺得有意義就拍了。對方接著追問,為什麼要拍番茄的一生,她說,因為它就在那裡。
一片土地的氣候決定了能種植怎樣的作物,日復日,年復年,看似相同,卻又有所流變。她觀察它們,記錄它們,和它們一起在土地上生存。
來自「城裡人」的質疑十分繁複,橫亙中間的,是兩套平行的話語體系。她已經有些厭倦向別人說明理由,這世上的事,「哪兒有那麼多為什麼」。
許多人講,李子柒的視頻讓人感到平和。
畫面的背景,總是川東的青山和碧綠的堰塘。拉近的特寫裡,瓜苗從黃土裡長出,焰火燎燒著鍋底,烤肉滋滋往外冒油,狗崽在打架。
而李子柒總是在忙活,劈柴,鬆土,點種子,天光由明到滅。背景樂裡的笛聲安撫著觀眾的神經,她自己幾乎不怎麼講話,神情也清淡得很。用鐵錘鑿一大塊石頭,只管手臂用力,錘子砸得悶響,但她眉眼都不皺一下。
直到2017年5月3日,那種平和被打破,她少見地顯露出憤怒,宣布暫時停更視頻。
起因是,那段時間,網友對她的揣測與攻擊越發密集。那些人發帖說,「(她的視頻)一看就是很大的團隊拍攝的,她只負責露個臉」,「不要臉!那麼漂亮會做菜?」還有人冒充她的公關團隊成員,說:「我們不停的換馬甲,製造話題,互相攻擊,又捧又黑李子柒。」
一位做護士的朋友留言幫她解釋,人們就又調轉槍口去攻擊她的朋友,說那是李子柒的公關團隊在為她洗白。
5月3日那天,那位朋友到家裡幫她看腸胃炎,講起網絡上的是非,偶然間被李子柒80多歲的奶奶聽見了,在剁豬草的時候,老人走神砍傷了手。李子柒幫奶奶包紮傷口,奶奶轉過頭來跟她說:「以後我們節約一點,你別做這個工作了。」
那時候,眾人爭議的焦點在於,李子柒是不是有個幕後團隊?她說視頻都是由自己拍攝並包攬後期製作,但那麼美的東西,由她獨自一人怎麼可能做成?
朋友被攻訌,奶奶因此受傷,她第一次主動站出來回應質疑。在那天的微博裡,她放上八張長圖,從頭到尾講述了自己做視頻的故事。
2016年3月25日,她用手機拍攝了第一個視頻《桃花酒》,畫面裡桃花模糊得和地上的泥土攪合在一起。
她去請教從事視頻製作的朋友,在朋友的指點下,買了人生中第一臺單眼相機,再花120元買來三腳架,讀著說明書開始自學攝影。為了配合不同的拍攝角度,她有時候得在相機下面墊上石頭,或者把相機掛到樹上。
她最廣為流傳的視頻之一,是《蘭州牛肉麵》。她找到做牛肉麵的甘肅師傅學了一個多月,直到能完整地拉出均勻的二細麵條,才開始拍攝。200多個鏡頭,每拍完一個,她都必須擦乾淨一根手指去關掉拍攝鍵。
拉麵從選粉、加水、加鹽,到和面、揉面、醒發、加灰,每個步驟的順序和時間都有講究,拍攝進行得極艱難。加水時角度不對,重拍;三腳架位置還沒調好,面卻發過了時間;鏡頭還沒調好,揉好的面已經沒筋了。
拍攝三天,浪費了20多斤麵粉,廢掉的麵團做成饢,她和奶奶一起吃了半個多月。
一開始,她剪視頻是用手機軟體。16個G的手機內存裝不下所有素材,她會花上好幾個小時,用格式工廠將mov格式轉為mp4,壓縮至2個G。
飯顧不上吃,剪輯一整天,軟體卻不堪重負,時常閃退,所有的工作就又得從頭再來。
在長文裡面,她說自己當時不會使用電腦剪輯,「像我們這樣沒讀過多少書的人,能像現在這樣用ps編輯個圖文長微博,都是自己用笨辦法研究了很久才勉強可以操作。」
「總有人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能。不可能的一定就是假的。其實,他只是不願意去相信有些人為了把這些不可能變成可能而花費了多少耐心和功夫。」
2016年9月,李子柒的微博粉絲尚不足10萬時,曾經參加海峽衛視製作的綜藝《我是食神》。
在節目裡,她把雞樅菌和上方火腿切片疊放在一起,入鍋蒸20分鐘,做了一道上方雞樅。呈給節目嘉賓品嘗後,現場的八盞燈熄滅了一半,每個人都講,這道菜太鹹了。
李子柒說,她知道這道菜很鹹,但是那對她來講是很重要的回憶。
「我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爸爸媽媽在很小的時候沒了。」她說。
爺爺以前是鄉廚,做菜的時候,她在旁邊幫著燒火,遞盤子。有次趁爺爺不注意,她偷偷吃了一口盤裡的上方雞樅。「那時候窮,沒有吃過什麼好的東西,記憶中它是很好吃的。」
人家問她,現在有沒有把這道菜做給爺爺吃,她搖頭說,沒有這個機會。她說自己把這道菜帶到舞臺,是因為,爺爺已逝,她想念他。
在李子柒的講述裡,她的成長經歷,是一段出身貧苦者的生存故事。
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去世後,繼母虐待她,她6歲時,曾經被拽著頭髮往水溝裡按,爺爺奶奶因此把她接回身邊撫養。
小學五年級,爺爺去世。她14歲輟學,出門打工。最開始是當服務員,一個月工資300元,有時候打碎了碗盤得賠,最後拿到手的錢只有200多。兩年後,開始學習打碟。2007年到2013年之間,在酒吧做DJ。
在《我是食神》的舞臺上,她說自己做DJ不是因為喜歡音樂,而是覺得這份工作工資很高,「我可以賺到這些錢,給我奶奶」。主持人問她,未來的夢想是什麼,她說:「跟我奶奶在一起。」
但這個故事的色彩太乾淨,不符合外界的思維習慣。
2019年,李子柒接受新浪採訪,記者問她,有人說你是富二代,是真的嗎。她盤腿坐在竹子做的涼椅上,搖著蒲扇,反問:「你看我像嗎?」鏡頭搖過她穿的夾板拖鞋,鞋面被穿得微微凹陷,邊沿沾滿了泥土和草屑,她說自己像個「土地仙」。
同年年底,有記者花了48小時去尋找李子柒的家。他們在此後的報導中寫明自己的動機,說是要看明白李子柒的真實生活。等真正找到的時候,他們發現,她家所在的那個村子仍然是貧困村。
物質條件的匱乏讓她能延續從土地裡討生活的傳統,維持生計所需的一切,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手去造出來。
大米,蔬菜,瓜果,可以自己種植。把吃剩的葡萄皮碾成汁,給白紗染色,能裁剪成紫色的長裙。闢一塊地種出棉花,就給奶奶彈一床被子。想吃麵包卻沒有烤箱,就自己做個麵包窯。樹木的枯枝,鋸下來加工成架子,可以掛衣服。同樣的材料,加上電線和燈座,還能做個床頭燈出來。
她曾說起自己學習的過程,會做大量的功課。做一塊藍印花布,要用到蠟染技藝,她去網購蠟染的工具,纏著賣家不停地詢問,製作的原理、具體的流程、注意事項,全請教明白。
想學做蘭州牛肉麵,甘肅的師傅卻不搭理她。軟磨硬泡半天,最後成功拜師的辦法是跟師傅吹牛,說自己拍成視頻會有上千萬播放量。「我能幫你把蘭州牛肉麵發揚光大!」
2017年5月,李子柒停更的微博下方,有粉絲留言跟她說對不起。「我們什麼都不能為你做,只有在背後默默支持你」。
她回復了很長一段話,叫粉絲不要自責,她給自己打氣,說不會輕易被擊倒。「我是丟在沙漠裡都能把仙人掌拿來當菜吃的金剛七」。
今年5月,李子柒和袁隆平等人受聘擔任「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把她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有些文章的標題寫著:「三觀盡毀!李子柒何德何能能與袁隆平相提並論」。
有人說她顛覆了農村的真相,真正的中國農村根本沒有這麼整潔漂亮。他們對世界的想像形成一個嚴絲合縫的閉環,任何逾越邊界的敘事都成為對真相的冒犯。
而李子柒不太善於談論「意義」。每當有人問起,你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她總是講起同一個答案,說曾經有個老師給學生播放了她的視頻,有孩子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水稻不是長在樹上的。
對她而言,生活真正的閃光之處存在於生活本身。她領著前去拜訪的人參觀她的菜園,在那種時候,她才會變得喋喋不休,那本是在鏡頭前鮮見的。
園子裡,多的是奇花異草,灌木月季、睡蓮、薄荷、積雪草、牛至、百裡香,她一一細數著。
辣椒有好多品種,紫妃尖椒、線椒、甜椒、珍珠椒、朝天椒、魔鬼辣椒、彩色尖椒。茄子有圓茄、長茄、象牙茄。番茄也種了各式各樣的,「大的小的,紅的黃的紫的黑的綠的,全部都有種啊」。
她樂滋滋地跑去摘番茄,要來訪的記者帶回家去吃。
她說,在四川種菠蘿,等細芽長大一點就要摘下來,移栽到花盆裡,放到溫室裡過冬,等到來年春天回暖才能再拿出來地栽。
唯一困擾她的事情,是她嘗試在園子裡種更多熱帶水果,比如牛油果、榴槤、山竹,最後失敗了,那些植物全有自己的脾氣,「只長葉子不掛果」。
她的生活和節氣時令綁定在一起。5月20日,數字諧音是「我愛你」,如今的年輕人會挑選這一天互相告白,李子柒的助理民國曾經在這一天逗她,問,今天是啥日子?
她只是慢悠悠地說,今天不是小滿嗎,按道理,小滿要下雨。
有記者纏住李子柒問,你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她說除了孝順和善良以外,自己未來的愛人還要「會挖地」。
那段採訪中,她帶著來訪者在傍晚登上高山,扛著相機和三腳架,等入夜後去拍星星。上山路陡,她走在前面,時常回頭,伸手拉隨行的人上坡。
架好器材,她們坐在半山的石頭上聊天,記者問她,為什麼要拍水稻的一生,她說,覺得有意義就拍了。對方追問她,番茄、玫瑰,這些東西你還拍了好多次,為什麼?
她說:「其實就是在生活,你想啊,我們這的氣候,只能種那些作物,它就在那,沒有必要避開。一年四季時間不停流轉,春天的花,夏天的樹,秋天的果子,冬天的雪,它們每年都會來,但每年又不太一樣,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她指給記者看手邊的一小株薺尼花,花朵像鈴鐺一樣垂掛下來,她說這株花生活在高山上,沒有人能發現它,個子不高,卻很堅毅,能抵禦雨雪風霜,兀自綻放。
在她的價值觀念裡,堅毅的品格值得推崇,她的故事和薺尼花的故事是相通的。有人曾經問她,有沒有撐不下去的時候?她說自己難過的時候,會跑到父親墳前哭一場,就又好了。
雨雪若來臨,悲觀沒有任何作用,她說:「人來到這世上就是來受苦的,但是既然來了,就好好活。」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
『2021年·愈日曆』治癒上線
隨心所·愈 點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