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好的學術書店,萬聖書園是如何選書的

2020-12-22 澎湃新聞

萬聖書園,誕生於1993年10月31日,創始人劉蘇裡。

萬聖書園連通著北大清華血脈,也是海內外學子的精神家園。其名聲在外,已然成為業界楷模。

在這裡,愛書人推著購物車買書,側身而過的可能是北大清華教授以及海內外學者知識分子。從這裡走出來的人,有單向空間採購經理朱思遠,也有後浪創始人吳興元……

這篇文章是一篇整理文,是我作為前萬聖書園店員、書業工作者從業多年的觀察與沉澱。在四五年前,我無法看見圖書背後的隱藏的東西,比如對出版社或出版品牌的認知,以及對於圖書內在的感知。直到今天,我才能看清一點點。

萬聖書園被人們描述過太多了,這篇文章會直接介紹

萬聖書園的圖書分類體系

,以及萬聖書園為什麼是最好的學術書店。

01

進門處

特價書區域

出版社合作活動區域圖書

以收銀臺為坐標點,

正對面:周排行榜

;周排行榜底下:學術經濟、科學,音樂電影藝術

月排行榜

02

醒客門口左手邊:

新書快訊

醒客門口右手邊:建議閱讀。建議閱讀右上角有一副首屆中研院士圖像,大家看看都有誰,認識幾位,作為院士的郭沫若在不在圖像裡面?

萬聖書園的藍鬼logo

03

系列書系書架

呈順時針擺放,一直向北延伸到中華書局叢書書系。中華書局叢書以及中華書局專區也是萬聖書園目前為數不多的以出版社為區域特別凸顯的專架專區。這或許是是雙方幾十年長期親密合作的舍利子。

值得留意的書系

:理想國譯叢、科學史譯叢、科學研究譯叢、精神譯叢、漢譯名著、海外中國研究書系、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學術前沿書系、小書館書系、新知文庫、企鵝口袋書系、經典與解釋書系、上海三聯人文經典書庫、現代世界佛學文庫、中國秘密社會研究文叢、牛津通識讀本、人文與社會譯叢、中國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西方現代思想叢書、科學文化譯叢、創新譯叢、電影館書系、西洋鏡......

列國漢學史書系、國際漢學經典譯叢、中華國學文庫、中國古典名著譯著叢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著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敦煌學術書系、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寶慶講寺叢書、佛教十三經、佛學譯叢、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續編、近代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刊、基督教經典譯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西方思想文化譯叢、社科文獻學術譯庫、小書館、三聯·當代學術/文史新論、大學譯叢、中華經典藏書……等。

為什麼如此設置凸顯書系書架,

在此提供下個人觀點,版權無有,請各位愛書人士據為己有,以供吹水。

一本書是一個點,一個書系是一條線,書系是關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專項內容的一系列圖書的集合線。

一個出版社或出版品牌會有不同的書系,而相同主題的書是書系與書系的連結點,也就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經緯線,該經緯線匯集成一個面,不同的面又組合成多面體,該多面體形成一個書魔方,以不同主題的陳列擺放外顯為我們進入書店所看到的陳列狀態。

為了使書友們能夠更加清楚理解這個

點線面多面體(書魔方)的體系

,可試著做如下解析:

假定以理想國旗下的理想國譯叢

(假定為A)

和廣師大電影館叢書

(假定為B)

是兩條線,兩條線本來或許是風馬牛不相及。大多書在書店的擺放(並列凸顯)本身就是一場關公戰秦瓊的幹仗。簡單說就是,你不這麼玩著花樣擺放,萬書眼邊過,讀者真的啥也看不見。

以主題詞為集聚點,比如以日本為主題詞

(假定為JBOOK)

,電影館書系中的《小津安二朗週遊》和理想國譯叢的《創造日本》為連結點

(假定該連結點為a)

便形成兩條交匯的經緯線,這是兩個叢書發生關係的開始,

同一個書系也可以拆分成無數的點或線與另外書系交匯成集聚點。

理想國譯叢《日本之鏡》和電影館書系《日本電影導論》也可以為連結點

(假定該連結點為b)

,舉一反三,以上所有書系都可以設定一個主題詞或內容專題。

該連結點可以像磁鐵一樣匯集所有關於日本主題的書,所以理想國譯叢《明治天皇》或《活著回來的日本人》也就順理成章的匯聚到一起

(假定該連結點為c)。

當然,如果你想拓展做一個二戰/戰爭/倖存者/戰後主題書架,理想國譯叢中《活著回來的日本人》也可以滿足以上斜槓標籤。一本書或一個學者作家的作品,往往可以分割成不同的主題陳列擺放。

以abc為集聚點,便形成一個以日本為主題的專題書架,以此類推出公式如下: Jbook=a×b×c×n

n可以是任意符合該主題書匯聚連結點。這裡為什麼是×號,而不是+號,是因為不同的書或知識匯聚在一起的時候,遠遠不至於簡單的加法,而是知識體系的升華。

n可以是以下書系或類型:

譯文紀實的《無緣社會》《老後破產》《朱䴉的遺言》;

商務印書館的「日本叢書」;

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精選」;

在新星/南大/北大/社科文獻等出版社出的「閱讀日本書系」;

n也可以是日本作家學者研究者等等所著之書……倘若擴充,留待後續。

書魔方從點線面到多面體,從點到面,再從多面體細分類,其實是為檢索以及類書的自由組合做了一次檢索功能的框架。

04

順著叢書專架往西或北導覽,可以發現以下專題:古籍、文獻書目、文物/考古、敦煌學、字典詞典、訓詁、詞源、語法、漢語文學、語言學(古代漢語王力,現代漢語呂叔湘)、漢譯名著語言學、閱讀、書店書籍、美食花卉手藝、非物質傳承手藝。

逛完該區域出來到

新書臺

左邊新書臺

以文學小說散文等話題為主

右邊新書臺

以思想哲學歷史學術類研究著作為主

從叢書角度切入觀察,可見右邊新書臺叢書概率比左邊新書臺大。左邊新書臺左下角為宗教學、西方宗教,左邊新書臺左上角區域為甲骨文專架、佛學;右邊新書臺右下角是錢穆先生全集,右邊新書臺右書架為中國現代性思想檔案。

中國學人專架學人與思想大師:

戴震、章學誠、章太炎、康有為、梁啓超、梁簌溟、王國維、熊十力、蔣廷黻、錢穆、陳寅恪、胡適、錢玄同、呂思勉、梁思成、趙元任、丁文江、蔡元培、梅貽琦、傅斯年、劉文典、張岱年、張東蓀、潘光旦、馮友蘭、湯用彤、湯一介、金克木、雷宗海、顧準、季羨林、唐德剛、徐復觀、龔鵬程、許倬雲、殷海光、方東美、杜維明、劉東、孫隆基、楊聯陞、金耀基、王汎森、鄧曉芒、劉小楓、何懷宏、張灝、錢理群、陳樂民夫婦、趙汀陽、許紀霖、樂黛雲、陳徒手、王庚武、吳思、餘世存、徐友漁、謝泳、李零、何炳棣、孫隆基、牟宗三、唐君毅、饒宗頤、王元化等等。

05

像豬肉臺一樣長桌子擺放的圖書屬於

長銷書

,它並不是所謂的暢銷書。

長銷書擺放在長桌子上,往往擺放三五年以上,甚至當這個書出了新的版本,舊版本被放到折扣區,新版本依然會放在原來的位置。比如葛兆光的兩卷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今年再出版增訂版的時候變成了套裝的三卷本。那麼新版本也就取代的舊版本的位置。之所以這麼擺放,個人覺得原因有三:

一是便於讀者的觀看;二是該桌所擺放書皆是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三是固定區域擺放有利於管理員和長期讀者的取放,長期讀者多次購買此書不再需要管理員的拿取。

長銷書作者

有:陳嘉映、鄧曉芒、辛德勇、汪丁丁、陳來、葛兆光、段義孚、何懷宏、閻布克、樊樹志、鄭小悠、趙京華、王汎森、朱維錚、桑兵、李康、周縱策、閻雲翔、莊孔韶、吳毅、項飆、楊奎松、沈志華、王奇生、張靜、王迪、陳柏峰、賀雪峰、王學泰、藹理士、曹錦清、特裡爾、契克森米哈賴、伊藤詩織、李銀河、福爾克馬·西古希、廖保平、聞翔、於建星、李峻石、喬治·史鐸金、米切爾·鄧奈爾、彼得·L·伯格、羅伯特·費爾德曼、丹尼爾·亞倫·西爾、古斯塔夫·勒龐、羅伯特·帕特南、馬修·德斯蒙德、皮埃爾·馬南、喬治·巴塔耶、米歇爾·福柯、西蒙娜·薇依……

06

西方思想大師

部分圖表

主義之爭(主要是社會主義)、西方思想舉要、思想文化譯叢

法律

:法學、法理文集、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問題、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國際法、各國法律……

社會學

:社會學、人類學、性別、中國社會、性別/性學、中國民俗、民族、民俗、心理學、少數民族、兒童教育

金融、貿易、管理、建築、城市、生態、中國經濟史、當代中國經濟、中國農村、土地、農民

(國內最早的三農專架)

中國傳統文化

:儒學、老莊、孔孟、道教、易學等專架(像這些分類,大部分書店直接與古文混雜一起,很少有如此細分區別開來的,哪怕分類諸子百家也很走心了);中國哲學、國學、諸子百家、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中國通史、中國邊疆史、中西文明交流

按照朝代分類的歷史

:夏—晉、唐—宋、元—明、清/中國皇朝解體與轉型、中國近代國家史、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民國抗戰史(中共抗戰入中共史)中共人物、中國(世界)共運史、黨史人物傳

旁邊的

書架主題

還包括政治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全球化、非洲、東亞、朝韓、日本/中日關係、拉美、亞洲、中東、美國(文化/歷史/社會/外交)、蘇聯俄羅斯、英法德、歐洲史、世界文明進程、世界史、西方哲學……

07

科學、藝術、文學

直長廊是萬聖書園最受歡迎拍照長廊。長廊左邊:電影、音樂、舞蹈、設計、藝術、繪畫、書法、攝影;長廊右邊:童書、文化研究、媒介傳播、動植物、生物、醫學、天文、物理、科學。

沿著直長廊右轉進入橫長廊,左手邊書架從戲劇戲曲專架開始,逆時針分別是外國文學經典

(該區域擺放著多套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競品類,如上海譯文與譯林出版以及人民文學等社出版叢書)

、世界名著、日本文學(兩個書架)、諾獎文學(42×7)、各國文學、德國、俄國文學、法國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兩個書架)、紅樓夢專架。

牆外圈:

外國詩歌、中國詩歌、各家散文、現代散文、港臺文學、海豚小書架、現當代中國小說(兩個書架)、名家經典文學、民國文學、溫故、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名著。

書架內圈:

外國文學研究、寫作課、美學專架、周氏兄弟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國詩詞……

08

萬聖書園分類體系潛伏在各個書架角落,行內人看門道,行外人看熱鬧

,只待有心人發現。

一本書從新書臺到某個區位、再流動到折扣區,一本書要經歷好幾年。

每一本書各在其位,每一個人各就其業,生活如此,書亦如此。

相關焦點

  • 全國獨立書店聯合薦書
    原創 出版人都愛看的 出版人雜誌 收錄於話題#書店故事35個時下書單滿天飛,選書變得更簡單也更困難,隨處所見到的推薦書目,能直擊內心的選品已越來越少。《出版人》雜誌邀請全國24家知名書店,以薦書人的身份推薦閱讀。
  • 書萌書店行——武漢獨立書店行
    在弘道,我們似乎是看到了理想的商場書店應該有的條件,懂書的管理者、恰如其分的裝修,美好的展陳…… 可這些並不是顧客進店的必然條件,作為書店的經營者,我們要努力的還有更多。對於弘道,小黃說,她始終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閱讀體驗的變化,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書店。
  • 臺北書店:漂洋過海來看你
    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
  • 天氣晴好,在北京約個氣質相投的書店吧
    充滿小資情調的言幾又書店、定期舉辦高質量沙龍的單向空間、依附藝術電影而生的前衛又時尚的Kubrick 書店、提供私人訂製服務的字裡行間、充滿學術氣息的萬聖書園、專做舊書售賣的豆瓣書店……喜歡他,就在它這裡,約吧!1、北京言幾又書店
  • 東京書店二三事 : 書店裡賣的首先是書
    這也顯示了蔦屋作為一個非常有「編輯」思維的書店,對書這種東西的掌控力。在它的宣傳視頻裡,把山口小夜子和浮世美人畫並置在一起,非常聰明的做法,兩者正是是古典日本美學和現代日式美的代表。在採訪裡,他說「我目前以書店編輯的頭銜在工作,事實上這是一個除了我之外別人都沒有過的頭銜。
  •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直播所賣的「保衛獨立書店盲袋」,內附各家書店的精心選書與限定文創,整場直播單向空間盲袋銷售利潤將會用於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獨立書店。據單向街書店介紹,這次「隱藏直播間企劃」共吸引了 14.5 萬觀眾來到單向空間直播間,總計售出近 8000 份書店盲袋,銷售額超 70 萬元。
  • 每年為1200 位顧客提供選書服務,鎮上的書店奇蹟——巖田書店
    創業於1958年,位在北海道砂川市街角的小書店— — 巖田書店,目前第二代的店主,66歲的巖田徹,是從1975年開始幫忙店裡的工作,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接手經營。2007 年,某次與高中母校的人聚會時,巖田先生向在場的學長及友人們透露了書店經營的困窘,於是大家討論後提議,每一個人付一萬元給巖田先生,並由他負責為大家挑選適合的書籍後寄送,自此便開始了「萬元選書」的服務。
  • 翟德芳:書店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書,不在咖啡
    原三聯書店總編輯兼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10月28-29日,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在29日上午舉行的世界城市書店沙龍上,原三聯書店總編輯兼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語出驚人,直言書店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書,而不在咖啡。「書店+咖啡是越來越普遍的趨勢,這種趨勢反映出傳統書店力求突破原有經營模式,為讀者提供更多服務。」翟德芳認為,但說白了,這也是傳統書店面對競爭和衝擊時採取的一種自救方式。但是否意味著書店做好咖啡就行了?肯定不是。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2015年誠品年報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文中圖片如無說明,均來自網絡)但對於「蠹書蟲」而言,誠品書店實在是難以過癮,一則書新,二則書貴,三則大眾化而缺乏個性。其實臺北書店的靈魂並不只在誠品,而是分布在大大小小巷弄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
  • 如何搜索英文電子書
    ,但如果實在找不到,可以上mobilism試試,這個網站需要註冊,裡面的書全部都是mobi格式的缺點是都是網盤下載,大陸牆了不少網盤3,如果epub和mobi實在無法搞定,就只能找pdf了,pdf的書就非常非常多有兩個最大的電子書下載網站來著,俄國人做的,算是PDF基地,什麼樣冷門的書都能找到http://en.bookfi.org/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書店還能撐下去嗎?」這些日子,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聲音。疫情當前,許多行業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對於需要線下客流維持營收的實體書店影響尤甚。無論是連鎖品牌的大型書店,還是中小型個體書店,都面臨重重考驗。不少實體書店以書為媒,集合文創產品、咖啡簡餐、鮮花服飾等多種業態,再加上定期舉辦的公益講座、閱讀分享、非遺體驗等各種文化活動,使書店成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綜合體。各地政府通過補貼房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政策層面支持、引導實體書店發展壯大。而日漸濃厚的全民閱讀氛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書店是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要場所,不可或缺。合力之下,我們看到令人欣喜的復甦跡象。
  • 香港文壇尋訪散落在角落的香港書店
    如果在內地習慣了逛「書城」,到香港書店首先會驚其「小」。香港最大的書店,論規模也就勉強可及北京的萬聖書園。規模最大的是中文大學書店;特色書店:香港歷史博物館的Passage , 主要銷售與香港歷史文化有關的中英文書,兼賣有香港特色的手信,據說很受遊客歡迎;社區以及地鐵站書店。比較受矚目的誠品,現在有三家門市(銅鑼灣、尖沙咀和 太古城),以銅鑼灣希慎店的書種最多,主要銷售臺版書。誠品的港版書非常少,傳聞與誠品使用的(經銷)結算方式與香港本地書店不同有關。
  • 我們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他們說還要再堅持幾年
    從筆直對著成府路的北大東門出去,有更加著名的萬聖書園、豆瓣書店。考慮到如此行筆將很難收止。就「且聽下回」,看看我報記者此次走訪實錄吧。撰文|沙璐(新京報記者)位於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已經經營十多年,被書友稱為「燕園最後的實體書店」。近日,有消息稱北大要對物美地下店面重新超標,這家書店有可能面臨招標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 書店測評 | 奢侈品商圈中新開的Jetlag Books
    日前,微信公號「做書」推送了《關店潮中,在三裡屯開一家「奢侈品」級的書店》一文,為書店愛好者帶來Jetlag Books新店開業的喜訊。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虎嗅網
    如果在成都,這幾年想必都聽說過「讀本屋」吧,一間曾經佯裝成咖啡館的小書店,被許多到訪者稱為「成都選書質量最好的咖啡館」。這是讀本屋的開始,賣書的種子被隱藏在濃濃的咖啡香氣中。孔網:作為一名工科生,您在開書店之前,從事過哪些工作?
  • 誠品書店,為何與書漸行漸遠?
    或許有人還是喜歡沉浸在誠品營造的氣質中,但我卻再難靜待其中──總感覺一個本屬於自己的沉澱空間,被各種元素霸佔掠奪,成為一個較為高價的商場;更遑論,原本獨特、果斷的選書能力喪失,展示書區的出版品與其他通路無異,排行榜單上更是主流的暢銷書。誠品已非過去的誠品。
  • 雲探店 | 5所書店,帶你看看天堂的模樣
    書店是城市的靈魂。踏一方書屋,舉二三閒書,看四五人群,思七八雜事——書店自帶簡樸純實的氛圍和滿滿的書卷氣,很容易賦予我們浮世下心靈的寧靜。我們期待在緊張學業之餘來一場與書的邂逅,我們渴望在績點和工作的繁忙外尋到一種禪意的雅致,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希望能在這座城市中遇見尚未被技術和商業替代的情感。
  • 梁文道:不正常讀者眼中的三個非普通書店
    漸漸地,我一進門就往「曙光」的方向走,總是抱了一堆書出來才覺得內疚,好像有責任要幫羅志華買點書,不管是否重複,不管是否喜歡,我還是得捎走幾本書才好。現在的「二樓書店」只是名詞,真正的樓上書店甚至已經搬上十一樓了。
  • 《書店的骸骨店員本田君》為了人和書的相遇
    作為一個在小型獨立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店分別工作了一年多的店員,即使國情不同,很多銷售模式也不一樣,但還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闊能最核心的地方,還是人和書的相遇吧。書店工作時,真的能夠遇見不同的客人,那是最有意思的事,你會發現,這個世上,最寶貴的是人的互異性,通過選書的品味,對待書籍的態度,喜歡溝通還是喜歡自己一個人慢慢看,我記得第8話還是第9話裡面提到,「現在是一個很便利的社會,即使我會在網上一鍵買書,但我喜歡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