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店+咖啡模式的書吧能賺錢嗎?
愛好與事業結合併且做好,是一件不容易又難得的事情。堅持了很久的愛好是看書,和開好一家書店,其實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如果要開書店,還是得端正做生意的態度。單純情懷和愛好是無法讓你生存下去的,只有認真和跟得上市場的運營,才有可能紮下根來。
-
書萌書店行——武漢獨立書店行
立光書店的名字是靖思起的,她自己特別喜歡這個名字。靖思是一個由內到外,由書本滋養長大的女孩子。她從小在圖書批發市場裡長大,小時候唯一的玩具就是書。那時候,在書與書之間,小小的她,特別願意捧著書,坐在臺階上讀。想像一下,十幾年前的小靖思,如果不仔細看,怕是在書堆裡找不到人的。正像一首古詩裡說的那樣,「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
實體書店 | 書店+咖啡「組CP」 為上海品質生活倍增文藝香氣
「書店咖啡文化正成為彰顯上海特質的一種新型業態,在咖啡愛好者與閱讀愛好者群體的雙嚮導流中,文化內涵充分賦能城市公共空間,全面閱讀蔚然成風,這對於良好文化生態的營造、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都將起到助推作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崇選認為,從有沒有、好不好到優不優,書店咖啡文化空間的四處開花,見證了上海高品質城市生活的升級,也映射了人間煙火中的日常幸福感獲得感。
-
學生辦詩會,居民聽課,這家開在上海高校旁的二手書店不盈利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起帆橋邊的一段小路,如今成為高校以及附近居民的一條「文化街」:左手是新開闢的學農試驗田,右手是一家由12間小屋組成的二手書店「漁書·書店」。不定期地,這裡還會舉辦讀書沙龍,邀請周邊居民走進校園。 這家不盈利的書店,連接政府、高校、企業、社區,已成為浦東新區新時代社會主義文明實踐樣本。
-
東京書店二三事 : 書店裡賣的首先是書
我必須說,這種「產品線」的設置難逃「區隔」的本質,但關鍵是,你是否真的讓你所服務的那個群體滿意,而不是只擁有一個光鮮皮囊、瀟灑的立場,內裡卻空空如也,高不成低不就讓懂行的人看不上,讓不懂行的人走不進。六本木・青山 Book Center▼說青山 Book Center 之前有必要說一個人,叫幅允孝。
-
書店咖啡「組CP」 雙嚮導流為上海倍增文藝香氣
「書店咖啡文化正成為彰顯上海特色的一種新型業態,在咖啡愛好者與閱讀愛好者群體的雙嚮導流中,文化內涵充分賦能城市公共空間,全面閱讀蔚然成風,對於良好文化生態的營造、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都將起到助推作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崇選認為,從有沒有、好不好到優不優,書店咖啡文化空間的四處開花,見證了上海高品質城市生活的升級,也映射出人間煙火中的日常幸福感獲得感。
-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但他不會買書啦,他就在我外面吃蔥油餅,那講著講著,他後來會進來找我聊天。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書店它存在的意義,就算它沒有賣書,它其實是一個大家都可以享用的空間,甚至我在這裡辦活動,我等於讓這個空間跟城市share。
-
現在誰還去書店買書啊?
按理我不該如此:我在書店度過了大半生,當過書店店員,也做過出版社的銷售代表;即便在退出這個行業後,仍然是個不可救藥的書店常客,每周至少要去書店五次。難道我還不厭倦嗎?可是,在如此恬謐的早晨,書店的陳列整整齊齊,書架清潔並充滿希冀。
-
書萌書店行——武漢三大民營書店探店
如果不著急,開車四五個小時也就到了。但是這一路石頭和Tiger換著開車,一路疾行。因為在武漢,已經有一群書萌的朋友在等著我們。書萌行的隊伍,從今天起又擴大了。有廣州的資深書店小姐姐向東方,蘇州東大書店的主理人糖果,中國出版協會民營工作委員會付濤老師,還有我的好朋友劉亞磊加入了我們的探店隊伍,他們陪我們一起走一程。
-
印象中的那家書店,沒有咖啡香味
小亞喝了一口咖啡,皺了皺眉,昂貴的價格,糟糕的口感,心情都變得不愉快了。看著她的拘謹,小亞想到自己在看到價格表時的尷尬,自己第一次來書咖,對於這種營業模式有點陌生。她不知道只看書不點飲料會不會遭到異樣眼光,所以她還是咬咬牙點了一杯最便宜的咖啡。高中時,小亞一放學就往書店跑。她最愛去的那家書店裡擺放著許多的書,自己站在書店面前,眼前是豐富的書脊,竟有點全景式的沉浸感。
-
實體店裡的書不好賣了?「蹭書看」一族該不該背鍋
「蹭書看」的讀者 實體書店開得多,自然是件好事。但似乎有相當一部分讀者不是來買書,只是單純地為了閱讀。再不然,就是到實體店先「試讀」,然後等著網店大幅度打折時再買。 「我曾經帶著孩子去北京新開的鐘書閣逛過兩次,基本都是看書的人多,買書的人幾乎沒有。」一名讀者告訴記者。
-
薦書第五彈|一部以書為背景的小說《島上書店》
除了公眾與媒體的關照,好的文本給口碑傳播打下堅實基礎。作者雖然是新人,但畢業自哈佛大學文學系,功底深厚。豆瓣讀者認為這是「溫柔,有趣,暖洋洋的一本書,不低估讀者,不文藝腔,關鍵是真誠,因此而引發無數共鳴」;有臺灣讀者來上海旅遊,也購買了《島上書店》,說閱讀的過程中用掉了一整盒紙巾,「在外灘看《島上書店》,這無疑是此行去上海最棒的行程了。」
-
「實體書店」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如今新開一家書店,宣傳噱頭往往不在於書,而是裝潢設計——請了哪國設計師,秉承什麼設計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連鎖書店北京首店開業,媒體報導的重點在於「兩級臺階一轉彎的樓梯與書架圍裹成中國結」。歐美範兒、極簡風、工業風,最近室內裝潢流行什麼風格,去網紅書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時下趨勢。現在形容一家新開書店,喜歡用「網紅」。
-
深圳不缺誠品書店
創立於2011年的方所,不僅首家店就開在廣州CBD太古匯,而且在「書店+」上做到極致,融合了文創、服飾、咖啡、植物、展覽和文化活動。而海峽對岸的誠品書店早在創立當年就引進酒窖、咖啡、畫廊,之後慢慢豐富業態,引入百貨,如今圖書銷售只佔經營面積的20%-30%。
-
書店地圖:帶你逛99家特色書店!
書店有兩層,一樓是書、雜誌、影碟和一些文創周邊,喜歡有兩三級階梯的設計。一樓會有一個小空間用來開小展,負一樓則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用來辦展,去的時候正在辦城市展,很有趣,並且在上面留了言。 但也因為老闆的任性,所以我也並不好估計,他給出的價格和其他書店打折的價格比較起來如何。但毫無疑問的是,水準書局並不大的空間裡,的確藏著大量的新書,幾乎包括了各個行業與各種類型。所以一般你想買的書,這裡都有。老闆性格很豪爽,也很健談。看起來似乎也非常愛收集二手書。在不販售的架子上,我看見了很多待整理的舊書,想必是老闆的私有珍藏存貨吧。
-
沒有名字的書店
書店:首先心裏面要很清楚「你有別人想要的書」,那如果你有但別家店沒有的話,這是一個最大關鍵。至於選什麼書放上去,這個真的是做久了才會知道。當時我們在登記的時候,名字想要取「CC BOOK」,「CC」就是「笑嘻嘻」的「嘻嘻」,是希望和小朋友更親近一點,但來了之後發現好像不太合適,就想把前面取好的名字拿掉。我們要努力地融入這個地方,開店之前就認識了幾個臺藝大的學生,我們取了一些名字跟他們討論,他們都覺得不太合適,最後就直接掛了「書店」這兩個字。
-
現在買書的人那麼少,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開書店?其實賺錢不止靠書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現在讀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現在的電子書資源那麼豐富,紙質書就更加沒有人看了。因此,這些年線下書店的書已經變得越來越難賣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額下滑7.68%,網絡銷售增長24.7%。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不少實體書店以書為媒,集合文創產品、咖啡簡餐、鮮花服飾等多種業態,再加上定期舉辦的公益講座、閱讀分享、非遺體驗等各種文化活動,使書店成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綜合體。各地政府通過補貼房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政策層面支持、引導實體書店發展壯大。而日漸濃厚的全民閱讀氛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書店是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要場所,不可或缺。合力之下,我們看到令人欣喜的復甦跡象。
-
新華書店首開「書+」生活館
立足圖書,實體書店的「書+」想像可以延伸到怎樣的邊界?10月18日,在浙江書展上,有著70年歷史的浙江新華推出了一個100平米的「書+空間」,展出的成果就是這些年來浙江新華創新探索的多業態融合發展成果。這也是浙江新華「書+」生活館的首次整體亮相。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虎嗅網
對於後來辭掉工作、自主創業,也經受各種波折和坎坷,當然邁出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最終說服了父母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孔網:看您之前說過,因為開書店比開咖啡店的成本要高,所以最初書店啟動時以「賣咖啡」為主,不知當時的啟動資金大概是多少?從以「賣咖啡」為主轉變成真正的「賣書」為主,這大概經歷了多長時間?